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血培养胞质分裂阻断微核(CBMN)实验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3
1
作者 廖亚平 张鼎 +2 位作者 孙梓桉 孟芳梅 梁玉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5-399,共5页
目的改良全血培养胞质分裂阻断微核(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CBMN)实验制片法及探讨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yt-B)的最佳浓度。方法依据常规微核试验制片法,在低渗液的温度、固定液比例和操作手法等方面改进实验方法;设置... 目的改良全血培养胞质分裂阻断微核(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CBMN)实验制片法及探讨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yt-B)的最佳浓度。方法依据常规微核试验制片法,在低渗液的温度、固定液比例和操作手法等方面改进实验方法;设置不同浓度cyt-B组(4、5、6、7μg/mL),常规外周血淋巴培养至44 h加入cyt-B,继续培养至68 h或72 h,收获细胞。按人类微核计划(HUMN Project)中的识别标准识别双核、多核细胞和微核(micronuclei,MN),确定cyt-B最适浓度,并分析cyt—B对自发微核率的影响。结果改良法所获的双核淋巴细胞的胞膜完整,边界清晰,微核易于辨认。培养72 h后,cyt-B浓度≥5"g/mL时,双核细胞比例较4μg/mL组显著增加(P=0.001);cyt-B浓度≥6μg/mL时,三核以上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1)。培养68 h后,cyt-B浓度为6μg/mL时,双核细胞比例较高(58.4%)。各浓度组淋巴细胞自发微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结论改良法选用cyt—B浓度为5μg/mL、培养72 h或cyt-B浓度为6μg/mL、培养68 h时收获的细胞,可获得大量双核细胞,且胞膜完整,染色清晰;cyt-B对淋巴细胞自发微核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质分裂阻断微核(CBMN)法 细胞松弛素(cyt-B) 全血培养 微核(M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血培养与酶标仪联用检测淋巴细胞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谭雷涛 王凌燕 +1 位作者 常维山 神翠翠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随机将60只健康两周龄雏鸡分成两组:静脉注射顺铂的抑制组(Y)与空白对照(D)。动物处理三天后无菌采血,进行全血培养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培养24h、48h、72h、96h、120h时分别吸取上清离心,在酶标仪570nm处读数绘图分析;同时进行MTT比色... 随机将60只健康两周龄雏鸡分成两组:静脉注射顺铂的抑制组(Y)与空白对照(D)。动物处理三天后无菌采血,进行全血培养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培养24h、48h、72h、96h、120h时分别吸取上清离心,在酶标仪570nm处读数绘图分析;同时进行MTT比色试验,测定570nm处OD值绘制曲线图比较分析。将全血法72h时的离心上清、MTT法48h时的蓝色细胞悬液在酶标仪570nm直接读数;吹打数次和数分钟后同样条件下各读数一次;室温过夜后再读一次;对OD值相对于均值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血培养上清吸光度的测定同MTT比色法一样能够反映出淋巴细胞转化情况,该法在试验可重复性方面明显优于MTT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培养 上清液 淋巴细胞转化 MTT比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微量全血培养与染色体标本制作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许树成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6-47,共2页
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技术,培养人体外周血小淋巴细胞,使G0期白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增殖成功率高、技术方法完善。把体外增殖的小淋巴细胞裂解,对细胞核染色体进行染色和固定,制得人染色体标本,用于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 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技术,培养人体外周血小淋巴细胞,使G0期白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增殖成功率高、技术方法完善。把体外增殖的小淋巴细胞裂解,对细胞核染色体进行染色和固定,制得人染色体标本,用于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培养 植物凝集素 淋巴细胞 染色体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胡子鲶全血培养制备染色体条件探索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运东 张桂贤 +2 位作者 安晶 刘青 陈维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4期2054-2055,共2页
[目的]探究革胡子鲶全血培养及染色体制备的条件方法。[方法]革胡子鲶消毒后用含有肝素的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采用RP-MI1640全培养基进行体外全血细胞培养。通过对革胡子鲶血液的细胞培养温度、秋水仙素浓度及加入时间、低渗时间及温度等... [目的]探究革胡子鲶全血培养及染色体制备的条件方法。[方法]革胡子鲶消毒后用含有肝素的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采用RP-MI1640全培养基进行体外全血细胞培养。通过对革胡子鲶血液的细胞培养温度、秋水仙素浓度及加入时间、低渗时间及温度等各种条件的筛选,建立起较成熟的革胡子鲶全血细胞的培养和染色体制备的试验方法。[结果]5 ml培养基中加入0.2 ml全血,26℃下培养72h,在结束培养前6 h加入终浓度0.1μg/ml秋水仙素,低渗35 min,可获得较好的染色体分裂相。[结论]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染色体的结构、遗传变异、基因定位、荧光原位杂交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胡子鲶 全血培养 染色体制备 秋水仙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采血管微量全血培养法用检测分析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被引量:1
5
作者 葛琴娟 仲志鸿 +1 位作者 吴霄 陈鹃 《中国辐射卫生》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6-506,共1页
目的探讨真空采血管微量全血培养法在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真空采血管为培养载体,微量全血培养54 h,观察580例放射工作人员及50名健康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变化。结果580名放射工作人员染... 目的探讨真空采血管微量全血培养法在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真空采血管为培养载体,微量全血培养54 h,观察580例放射工作人员及50名健康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变化。结果580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平均畸变率、检出率分别为0.052%和4.2%,染色体平均畸变率低于正常值0.1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真空采血管微量全血培养法用于染色体畸变率的检测结果准确,方法简便,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采 微量全血培养 放射工作人员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全血培养方法筛选抗类风湿性关节炎青藤碱衍生物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悦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0期255-255,共1页
【摘要】目的通过人全血培养方法筛选有潜在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的青藤碱衍生物。方法细菌酯多糖(LPS)刺激人全血诱导TNF-α产生,加入青藤碱衍生物,ELISA法检测其对TNF-α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浓度为10—4mol/L时,青藤碱衍生物SI... 【摘要】目的通过人全血培养方法筛选有潜在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的青藤碱衍生物。方法细菌酯多糖(LPS)刺激人全血诱导TNF-α产生,加入青藤碱衍生物,ELISA法检测其对TNF-α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浓度为10—4mol/L时,青藤碱衍生物SIN-3、SIN-33对TNF-α的抑制率分别为22.9%和31.1%,其中SIN-33的抑制作用明显比强于青藤碱(24.2哟,P〈0.05。结论青藤碱衍生物SIN-33可明显抑制人全血中LPS诱导的TNF-α的生成,可作为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候选药物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青藤碱 全血培养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全血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的影响因素
7
作者 王恩楷 杨雪飞 刘爱玲 《职业与健康》 CAS 2005年第10期1492-1492,共1页
关键词 染色体 微量全血培养 标本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干扰素试验诊断牛结核病全血培养中影响γ—干扰素产生的条件
8
作者 Roth.,JS 潘登瀛 《牧业译丛》 1994年第3期1-5,共5页
关键词 牛病 结核病 干扰素 诊断 全血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血培养法诊断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垂直感染
9
《疾病监测》 CAS 1994年第3期82-83,共2页
全血培养法诊断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垂直感染对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全血培养法,已被应用于HIV-1垂直感染的诊断。此法用血量<1ml,并能测出血中的含毒量。27名感染HIV-1儿童的38份血液标本有3... 全血培养法诊断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垂直感染对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全血培养法,已被应用于HIV-1垂直感染的诊断。此法用血量<1ml,并能测出血中的含毒量。27名感染HIV-1儿童的38份血液标本有36份(95%)分离出HIV-1。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毒 Ⅰ型 垂直感染 全血培养 诊断
全文增补中
CD14-159C/T基因多态性对全血培养CD1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蔺静 姚咏明 +3 位作者 黄志红 侯晓霞 于燕 盛志勇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探讨CD14基因启动子-159C/T基因多态性对全血培养CD14mRNA表达及可溶性CD14(sCD14)浓度的影响。方法采集118例健康献血员血标本,用全血细胞培养模型检测内毒素刺激前后CD14mRNA表达及sCD14浓度的变化。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限制... 目的探讨CD14基因启动子-159C/T基因多态性对全血培养CD14mRNA表达及可溶性CD14(sCD14)浓度的影响。方法采集118例健康献血员血标本,用全血细胞培养模型检测内毒素刺激前后CD14mRNA表达及sCD14浓度的变化。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限制性内切酶HaeⅢ对PCR产物的消化作用检测CD14基因多态性。同时,对内毒素刺激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生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118例健康献血员中,等位基因T和C的频率分别为60.2%和39.8%;40例是T等位基因纯合子(TT),62例为杂合子(TC),还有16例基因型为CC。基因型TT与TC白细胞中CD14mRNA的表达及上清液sCD14浓度均明显高于CC纯合子(P<0.05或0.01)。并且TT纯合子TNF-α诱生水平为(352±215)pg/ml,显著高于基因型TC及CC[(261±163)pg/ml及(198±122)pg/ml,P<0.05]。结论内毒素受体CD14-159C/T基因多态性对全血培养CD14的表达及释放产生显著影响,并与内毒素诱导TNF-α的反应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159C/T 基因多态性 全血培养 CD14 基因表达 基因启动子 等位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脓毒症{
原文传递
多样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量化比较 被引量:17
11
作者 吕昌伟 胡蕴玉 白健萍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1期1636-1637,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率,为其在组织工程的应用确立最佳培养方案。方法以3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通过对全血培养法、溶血纯化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比较性研究,对克隆形成率、首次传代时间、扩增成功率等...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率,为其在组织工程的应用确立最佳培养方案。方法以3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通过对全血培养法、溶血纯化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比较性研究,对克隆形成率、首次传代时间、扩增成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对克隆形成率和扩增成功率而言,溶血纯化方法最低传代时间为20.5d,全血培养方法有部分提高传代时间为(13.9±2.9)d;而密度梯度离心方法的效率最高,首次传代时间为(7.5±0.7)d。结论对于成年动物穿刺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言,密度离心>全血培养>溶血纯化方法,明确了一种实用有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大白兔 全血培养 纯化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凝集素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及分泌因子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鼎 宋兵 +2 位作者 钟旋 孙筱放 范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3期3707-3714,共8页
背景:植物凝集素可以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裂并引起免疫细胞的活化,是常用的细胞增殖模型。但是全血中的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分(血浆和无核细胞)在植物凝集素参与的体外培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以及内皮分泌因子的表达情况尚不明确... 背景:植物凝集素可以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裂并引起免疫细胞的活化,是常用的细胞增殖模型。但是全血中的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分(血浆和无核细胞)在植物凝集素参与的体外培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以及内皮分泌因子的表达情况尚不明确。目的:在体外单独培养或全血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过程中,观察植物凝集素对其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相关炎症因子以及内皮分泌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分离正常核型成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无植物凝集素培养基和加入植物凝集素培养基分别进行单独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收集全血培养或不同条件单独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mRNA,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炎症因子和内皮分泌因子的表达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独培养和全血培养存在差异,植物凝集素会促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水解酶3、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β和白细胞介素6的基因表达,抑制蛋白C表达。提示植物凝集素促进体外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及凋亡,促使炎症因子表达上调,部分血液生物学相关的内皮分泌因子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培养 植物凝集素 外周单个核细胞 细胞因子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炎症因子 内皮分泌因子 全血培养 体外培养 荧光定量RT-PCR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中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耘 邢彩虹 +2 位作者 戴宇飞 张林林 李桂兰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2年第2期81-84,共4页
用 G分带技术及标准的微量全血培养法检测苯中毒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及数目畸变。中毒组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率与对照组的比较未显示差异 ,但结构畸变类型出现特异性改变。染色体数目畸变率及其中亚二倍体率中毒组均明显高于... 用 G分带技术及标准的微量全血培养法检测苯中毒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及数目畸变。中毒组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率与对照组的比较未显示差异 ,但结构畸变类型出现特异性改变。染色体数目畸变率及其中亚二倍体率中毒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苯中毒患者是苯致白血病的高危人群 ,深入研究染色体畸变在苯诱导白血病过程中的作用 ,对筛选高危职业人群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分带技术 微量全血培养 苯中毒 外周 淋巴细胞 染色体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rDNA转录活性分析
14
作者 罗治文 刘苏 《胃肠病学》 2001年第C00期3-3,共1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T细胞rDNA转录活性检测在食管癌诊断及手术疗效判定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38例食管癌患者及33例健康人外周血培养72h,处理后经AgNOR染色,用KL型肿瘤免疫图象分析系统检测IS%(银染核仁积分面积/细... 目的;探讨外周血T细胞rDNA转录活性检测在食管癌诊断及手术疗效判定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38例食管癌患者及33例健康人外周血培养72h,处理后经AgNOR染色,用KL型肿瘤免疫图象分析系统检测IS%(银染核仁积分面积/细胞核积分面积),分析rDNA转录活性。结果:患者T细胞AgNO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其诊断敏感性为73.68%、特异性为81.82%。食管癌术后2周内组AgNOR低于食管癌术前组(P<0.01),手术2周后T细胞AgNOR较术前升高(P<0.05),但仍代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周血T细胞转录活性的检测可作为食管癌诊断、术后疗效判定、肿瘤复发的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外周T细胞 RDNA转录活性 微量全血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瑜伽对健康女性青年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急性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贵平 张庆 +2 位作者 万忠晓 申晋波 张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64-771,共8页
目的:观察一次瑜伽运动对年轻健康女性炎症反应及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15名健康女性青年进行一次哈他瑜伽练习,在运动前24小时及运动后即刻取静脉血。检测血浆中内皮微粒(CD62E+和CD31+/CD42b-),炎症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IL)-6、IL-8、I... 目的:观察一次瑜伽运动对年轻健康女性炎症反应及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15名健康女性青年进行一次哈他瑜伽练习,在运动前24小时及运动后即刻取静脉血。检测血浆中内皮微粒(CD62E+和CD31+/CD42b-),炎症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IL)-6、IL-8、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一氧化氮(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含量;加入Toll样受体(TLR)4激动剂脂多糖和TLR2激动剂Pam3Cys-SK4进行体外全血培养;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检测TLR2、TLR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X-盒结合蛋白1(XBP1)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一次瑜伽运动后,血液中IL-8、MCP-1、TNF-α、NO、eNOS、CD62E+和CD31+/CD42b-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无论是否加入刺激剂脂多糖和Pam3Cys-SK4,体外培养的全血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升高(P<0.05);运动后即刻TLR2、TLR4、CHOP、和GRP78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一次瑜伽运动可诱导内质网应激(ERS)相关的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变化,对健康女性青年的免疫功能及血管功能可产生急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瑜伽 内皮功能 炎症反应 全血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4-159C/T基因多态性对CD14表达及炎症介质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蔺静 咸力明 +4 位作者 姚咏明 侯晓霞 于燕 董宁 盛志勇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6年第1期32-35,54,共5页
目的:探讨CD14基因启动子-159C/T基因多态性对全血培养CD14表达及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采集118例健康献血员全血标本,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限制性内切酶HaeIII对PCR产物的消化作用检测CD14基因多态性。采用全血细胞培... 目的:探讨CD14基因启动子-159C/T基因多态性对全血培养CD14表达及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采集118例健康献血员全血标本,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限制性内切酶HaeIII对PCR产物的消化作用检测CD14基因多态性。采用全血细胞培养模型检测内毒素(LPS)刺激前后CD14mRNA表达、可溶性CD14(sCD14)浓度的变化以及LPS对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及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诱生水平的影响。结果:LPS刺激后,基因型TT与TC白细胞中CD14mRNA的表达及上清sCD14浓度均显著高于CC纯合子(P<0.05或0.01)。TT纯合子促炎细胞因子TNF-α的诱生水平明显高于基因型TC、CC,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诱生水平明显低于后两者(P<0.05或P<0.01)。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IL-6诱生水平则均显著高于CC纯合子(P<0.01)。结论:内毒素受体CD14-159C/T基因多态性对全血培养CD14的表达及释放产生明显影响,并与内毒素刺激后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 基因多态性 全血培养 内毒素 促炎/抗炎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化工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邵华 李吉贵 +3 位作者 李洁清 商希梅 梁丽萍 高敏 《中国辐射卫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6-127,共2页
目的分析研究长期接触射线的石油化工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改变,评价X,γ、中子射线对人体细胞遗传学影响。方法染色体培养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微核测定采用常规培养法。结果射线组人员染色体畸变率为0.28%,微核细胞率为3.23‰,明显... 目的分析研究长期接触射线的石油化工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改变,评价X,γ、中子射线对人体细胞遗传学影响。方法染色体培养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微核测定采用常规培养法。结果射线组人员染色体畸变率为0.28%,微核细胞率为3.23‰,明显高于对照组(0.145%,0.16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不同射线工龄组、不同放射应用专业人员的染色体畸变率、淋巴细胞微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工作人员 分析研究 石油化工 染色体畸变率 微量全血培养 淋巴细胞微核率 体细胞遗传学 遗传学改变 微核细胞率 长期接触 微核测定 专业人员 对照组 显著性 射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细胞表面抗原标记法流式仪检测健康成人T亚群Ⅰ、Ⅱ型细胞比例实验研究
18
作者 刘庆国 阎嶂松 +9 位作者 黄勇 姜尔烈 周世勇 何祎 王志东 王玫 周征 翟文静 冯四洲 韩明哲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3期168-172,共5页
目的了解正常成人T亚群Ⅰ、Ⅱ型细胞比例,并比较以CD3+CD4双标记法和以CD3+CD8双标记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全血以PMA和伊能霉素刺激培养4h,以三色标记法流式检测T亚群Ⅰ、Ⅱ型细胞因子阳性细胞的比例。结果CD3、CD8、CD4抗原在刺... 目的了解正常成人T亚群Ⅰ、Ⅱ型细胞比例,并比较以CD3+CD4双标记法和以CD3+CD8双标记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全血以PMA和伊能霉素刺激培养4h,以三色标记法流式检测T亚群Ⅰ、Ⅱ型细胞因子阳性细胞的比例。结果CD3、CD8、CD4抗原在刺激后明显下调,但是不影响T亚群比例值。以CD3+CD8双标记法检测了23例正常成人,Th1和Tc1细胞在CD3+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2.6%(0%~23.8%)和2.2%(0%~23.3%),Th2和Tc2细胞占CD3+淋巴细胞2.8%(0.7%~13.3%)和1.6%(0%~5.1%)。以CD3+CD4双标记法检测了12例正常成人,Th1和Tc1细胞占CD3+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8%(0%~15.6%)和1.8%(0.3%~18.6%),Th2和Tc2细胞占CD3+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6%(0%~6.5%)和1.2%(0%~10.6%),均与以CD3+CD8标记检测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以CD3-FITC和CD8-PerCP双标记法检测了17例正常人的IL-2表达,IL-2阳性的CD4+T细胞占CD3+淋巴细胞的比例为3.7%(0%~30.0%),高于CD8+IL-2+T细胞在CD3+淋巴细胞中的比例0%(0%~1.7%),P=0.005。结论可以建立有效的流式检测正常人T亚群Ⅰ、Ⅱ型细胞比例方法。以CD3+CD4双标记或以CD3+CD8双标记检测分析T亚群的Ⅰ、Ⅱ型细胞比例都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胞浆细胞因子 全血培养 T辅助细胞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4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氚标记胸腺嘧啶掺入法检测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傅颖媛 黄淑云 胡有长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1995年第4期83-83,共1页
氚标记胸腺嘧啶掺入法检测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傅颖媛,黄淑云,胡有长(微生物学教研室免疫研究室南昌330006)标记胸腺嘧啶( ̄3H-TdR)掺入法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是目前国内外测定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 氚标记胸腺嘧啶掺入法检测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傅颖媛,黄淑云,胡有长(微生物学教研室免疫研究室南昌330006)标记胸腺嘧啶( ̄3H-TdR)掺入法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是目前国内外测定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广泛应用于实验与临床免疫的研究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氚标记胸腺嘧啶掺入法 T淋巴细胞 微量全血培养 细胞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惯性流产夫妇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20
作者 张爱菊 周长文 +5 位作者 陶淑玲 王学芳 张瑞雪 张雅琴 杨爱景 唐桂荣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1997年第4期9-10,共2页
用RPMI1640培养基,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58对流产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有7例核型异常,占受检人数的6.03%,其中男性1例,女性6例,异常核型中平衡易位5例,倒位1例,缺失1例。本研究结果,染色体... 用RPMI1640培养基,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58对流产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有7例核型异常,占受检人数的6.03%,其中男性1例,女性6例,异常核型中平衡易位5例,倒位1例,缺失1例。本研究结果,染色体异常率6.03%稍高于平均值(4.90%),与khudr综述中总结流产夫妇染色体异常发生率的6.20%比较接近,远远高于正常群体染色体异常率0.50%,由此可见,习惯性流产和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产夫妇 细胞遗传学研究 RPMI1640 微量全血培养 染色体不稳定性 外周淋巴细胞 异常发生率 染色体异常 习惯性流产 核型异常 受检人数 平衡易位 异常核型 异常率 培养 平均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