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彩超漏诊法乐四联征合并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被引量:2
1
作者 赵亮 郭斌 《临床误诊误治》 2003年第4期304-305,共2页
关键词 法乐四联征 合并症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彩色超声诊断 漏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外科治疗1例
2
作者 郭健 李晓峰 +4 位作者 刘晖 柏松 袁峰 赵宇东 高国庆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77-478,共2页
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是一种少见而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国内报道混合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的矫治均为散发病例,缺乏大样本矫治结果支持。作者近年来收治2例混合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疗效满意。
关键词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混合型 外科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散发病例 疗效满意 大样本 矫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18例外科治疗体会
3
作者 张峰 丁力 +3 位作者 胡英超 胡根源 朱文庆 朱筱珊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491-492,共2页
目的:总结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e,TAPVD)治疗的经验。方法: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对18例TAPVD患儿行矫治手术,其中8例心上型采用左心房顶部入路。结果:痊愈15例,术后早期病死3例,病死率为1... 目的:总结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e,TAPVD)治疗的经验。方法: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对18例TAPVD患儿行矫治手术,其中8例心上型采用左心房顶部入路。结果:痊愈15例,术后早期病死3例,病死率为16.7%。延迟关胸2例。心律失常4例,均经治疗痊愈。痊愈患儿随访4~48个月,心功能正常。结论:TAPVD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左心房与肺总静脉吻合口应足够大,避免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心脏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术后早期体温变化对心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靳燕芬 秦彦荣 +2 位作者 王艳蓉 胡晓鸿 李淑兰 《中国医药》 2017年第10期1483-1486,共4页
目的探讨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患者术后早期体温变化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TAPVC手术矫治的1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24 h内体温变化情况,比较不同体温... 目的探讨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患者术后早期体温变化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TAPVC手术矫治的1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24 h内体温变化情况,比较不同体温患者心功能情况包括各时点中心静脉压水平、左心房压力及其他心功能情况。结果患者术后6、12、18、24 h体温均高于术后即刻体温,术后6 h达到高峰,之后呈现下降趋势。术后24 h内,有62例(40.5%)出现发热(术后直肠温度≥38.0 ℃),作为发热组;有91例(59.5%)术后直肠温度<38.0 ℃,作为非发热组。发热组术后即刻、6、12、18、24 h中心静脉压水平与非发热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内术后即刻、6、12、18、24 h中心静脉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热组术后即刻、6、12、18、24 h左心房压力高于非发热组[(13±4)mmHg(1 mmHg=0.133 kPa)比(10±4)mmHg、(12±4)mmHg比(10±4)mmHg、(11±4)mmHg比(10±3)mmHg、(12±5)mmHg比(10±4)mmHg、(12±4)mmHg比(10±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内术后即刻、6、12、18、24 h左心房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热组术前和术后左心室内径高于非发热组[18.5(15.2,22.0)mm比16.0(13.3,19.0)mm、21.0(18.8,26.0)mm比19.0(18.0,23.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热组房间隔缺损直径与非发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VC患者术后24 h体温呈升高趋势,高体温不影响患者的中心静脉压水平,但会提高左心房压力,易使左心室内径增大,对左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体温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胸腔镜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1例的手术配合
5
作者 金艳 徐学增 纪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2137-2137,共1页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手术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imary sutureless技术在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中应用
6
作者 凌云飞 安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64-64,共1页
目的: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术后肺静脉梗阻(PVO)是发生率高,明显影响TAPVC预后。Sutureless技术是将肺静脉共汇或部分肺静脉与后心包直接吻合的一种技术,在TAPVC术后PVO治疗中获得良好临床效果。但Suture... 目的: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术后肺静脉梗阻(PVO)是发生率高,明显影响TAPVC预后。Sutureless技术是将肺静脉共汇或部分肺静脉与后心包直接吻合的一种技术,在TAPVC术后PVO治疗中获得良好临床效果。但Sutureless技术初次应用于TAPVC矫治(Primary sutureless)的效果目前尚有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PRIMARY SUTUREL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的完全性全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
7
作者 王琦光 朱鲜阳 +1 位作者 韩秀敏 全薇 《沈阳部队医药》 2001年第6期491-491,共1页
1 病例报告患儿男,10岁。因活动后心慌、气短9年,加重1年,经门诊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房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入院。入院时检查:发育正常,营养状态差,有轻度紫绀和杵状指(趾)。胸骨左缘2肋间闻及Ⅱ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和喀喇音,三尖... 1 病例报告患儿男,10岁。因活动后心慌、气短9年,加重1年,经门诊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房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入院。入院时检查:发育正常,营养状态差,有轻度紫绀和杵状指(趾)。胸骨左缘2肋间闻及Ⅱ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和喀喇音,三尖瓣区听到舒张期流量性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固定分裂。双肺呼吸音清,腹软,肝脾不大。胸部X线正侧位片示双肺血增多,右房、右室大,上纵隔增宽,心胸比值0.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房间隔缺损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治疗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被引量:10
8
作者 丁以群 庄建 +3 位作者 陈寄梅 岑坚正 温树生 许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 探讨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应用于初次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外科矫治,以顶防术后肺静脉梗阻发生的可行性.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25例TAPVC病儿接受体外循环下畸形矫治手术,其中心上型TAPVC 9例手术中5例采用无... 目的 探讨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应用于初次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外科矫治,以顶防术后肺静脉梗阻发生的可行性.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25例TAPVC病儿接受体外循环下畸形矫治手术,其中心上型TAPVC 9例手术中5例采用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男2例,女3例;年龄为2个月~13岁;体重为4.5~21.0 kg,平均(7.9±6.4)kg.手术选择心包斜窦入路,沿共同静脉长轴横向剖开,并将此切口上延至垂直静脉的心包返折处,使用7-0 PDS缝线将左心房后壁切口与共同静脉切口周边的心包组织吻合,通过"控制性出血技术"将肺静脉回流的血液引流进入左心系统;部分结扎垂直静脉.结果 5例采用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进行外科矫治的病儿全部生存.1例病儿因术前并发双侧肺实变,术后机械辅助呼吸超过7天其他病儿均顺利康复,无并发症.术后行心脏超声随访,随访1~13个月,中位数为7个月,常规随访时间点分别设在出院前、术后3个月、半年及1年.至目前为止,5例病儿肺静脉回流通畅,血流速度0.65~0.85 m/s.结论 在治疗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方面,无内膜接触缝合是一项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外科技术,可以预防术后早期肺静脉梗阻的发生;但其大宗病例的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脏外科手术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原文传递
心上联合径路手术治疗新生儿和婴幼儿心上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被引量:3
9
作者 程沛 李京倖 +4 位作者 吴永涛 伊放 李磊 黄保堂 罗毅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3-84,共2页
2004年6月至2006年4月我们采取心上联合径路吻合的手术方法矫治8例新生儿和婴幼儿心上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者,现总结经验体会报道如下。
关键词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联合径路 心上型 婴幼儿 新生儿 手术治疗 PULMONARY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超声诊断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军 张军 +4 位作者 钱蕴秋 赵树杰 周晓东 朱霆 汪钢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8期482-485,共4页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TPVAD)的探测方法及其表现特征。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声学造影检查 3 7例TPVAD ,其中死亡 7例 ,2 9例经手术或尸检证实。结果  3 7例中心上型TPVAD 2 2例 ,心内型 11例 ,心下型 3例 ,...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TPVAD)的探测方法及其表现特征。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声学造影检查 3 7例TPVAD ,其中死亡 7例 ,2 9例经手术或尸检证实。结果  3 7例中心上型TPVAD 2 2例 ,心内型 11例 ,心下型 3例 ,混合型 1例。除混合型超声漏诊外 ,其诊断正确率为 96.6% ( 2 8/2 9)。超声检查无肺静脉回流入左房为诊断该病的特征表现 ,根据分型不同超声心动图有相应改变。本组左房、左室校正值均不同程度缩小 ,以左房较明显 ,右房与左房、右室与左室及肺动脉与主动脉比值均增大。结论 应用超声心动图可确定该病的诊断和大致分型 ,判断肺静脉回流梗阻的有无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诊断
原文传递
应用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治疗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双梅 谢庆 +2 位作者 陈晓霞 卢嫦青 梁嘉健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19-821,共3页
报告了12例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应用于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护理配合。针对手术操作部位主要位于心脏后方,术野小、操作精细、难度大等特点,护理配合强调:术前物品准备齐全,采取绿色通道应对急诊手术;术中保证充足的照明和吸引通畅,... 报告了12例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应用于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护理配合。针对手术操作部位主要位于心脏后方,术野小、操作精细、难度大等特点,护理配合强调:术前物品准备齐全,采取绿色通道应对急诊手术;术中保证充足的照明和吸引通畅,以确保术野清晰,正确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防止意外发生;术后积极预防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血管外科手术 手术室护理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原文传递
经心包斜窦行扩大吻合口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以群 庄建 +3 位作者 陈寄梅 岑坚正 许刚 温树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经心包斜窦入路行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矫治术,利用垂直静脉延长共同静脉切口,从而扩大共同静脉与左心房的吻合口。方法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我院共收治27例TAPVC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畸形矫治手术,其中男17例,... 目的探讨经心包斜窦入路行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矫治术,利用垂直静脉延长共同静脉切口,从而扩大共同静脉与左心房的吻合口。方法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我院共收治27例TAPVC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畸形矫治手术,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d至13岁;体重2.3~21kg,平均(5.16±3.49)kg;其中心上型TAPVC11例,占40.7%;心下型1例,占3.7%;心内型12例,占44.4%;混合型3例,占11.1%。在全部接受手术的11例心上型TAPVC患儿中,10例采用经心包斜窦入路行扩大吻合口的矫治技术,其中7例同时采用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此10例患儿中,男7例,女3例;年龄2d至13岁;体重2.4~21kg,中位数为6.0kg。术后行心脏超声随访,随访时间为1~14个月,中位数为7个月,常规随访时间点分别设在出院前、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手术选择心包斜窦入路,沿长轴横向剖开共同静脉,并将此切口上延至垂直静脉的心包返折处,使用7-0PDS缝线将左心房后壁切口与共同静脉切口或其周边的心包组织吻合。结果1例患儿因凝血功能障碍于术后第二天死亡;另1例患儿由于家庭原因于术后第五天放弃治疗死亡,其他8例患儿均存活。在8例存活患儿中,1例患儿因术前并发双侧肺实变,另1例患儿因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机械辅助呼吸超过7d,其他患儿均无并发症发生。至目前为止,心脏超声随访提示:全部存活患儿肺静脉回流通畅,血流速度介于0.65~1.2m/s之间。结论在治疗心上型TAPVC时,选择心包斜窦入路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术野,还可以利用垂直静脉扩大吻合口内径,同时方便采用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以预防术后肺静脉梗阻的发生。但本技术路线尚有待大宗病例的远期随访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先天性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成人全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心房扑动一例
13
作者 苏月秋 林光倩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1005-1006,共2页
临床资料 患者,男,56岁,因活动后心累气紧1+年,加重2+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心界明显扩大,未扪及明显震颤,心前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心律整齐。既往史无特殊。入院后胸部X线片提示心脏明显增大,右心明显。心电图提示为心... 临床资料 患者,男,56岁,因活动后心累气紧1+年,加重2+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心界明显扩大,未扪及明显震颤,心前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心律整齐。既往史无特殊。入院后胸部X线片提示心脏明显增大,右心明显。心电图提示为心房扑动,心律约114次/分。心脏彩超示左心室内径(LVD)37mm,左心房内径(LAD)33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心房扑动 成人
原文传递
单中心328例不同分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早中期结果 被引量:9
14
作者 欧艳秋 聂志强 +8 位作者 庄建 陈寄梅 高向民 吴勇 曲艳吉 麦劲壮 李晓华 刘小清 岑坚正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7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分析单中心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TAPVC)外科治疗不同分型的早、中期效果。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328例行外科矫治术的TAPVC患者,其中心内型109例,心上型161例,心下型32例和混合型26例。收集术前、术后临床资... 目的:分析单中心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TAPVC)外科治疗不同分型的早、中期效果。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328例行外科矫治术的TAPVC患者,其中心内型109例,心上型161例,心下型32例和混合型26例。收集术前、术后临床资料并随访至2015年5月。数据统计应用SPSS 21.0软件。不同分型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不同类型外科治疗TAPVC与术后死亡和肺静脉梗阻( PVO)关系。生存及术后无PVO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不同分型的基线资料差异明显,心下型患者的基线情况最为危重,包含新生儿、术前Ⅲ~Ⅳ级心功能、重度肺高压和三尖瓣反流、术前PVO的比例最高,体质量和年龄最小。心下型和混合型的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多于心内型和心上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下型(9.4%)和混合型(11.5%)手术死亡比例比心内型(4.6%)和心上型(7.5%)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期死亡比例心下型21.9%、混合型30.8%,明显高于心内型(8.3%)和心上型(11.8%);术后需要再干预的PVO发生率混合型(19.2%)最高,其次是心下型(15.6%)。经过校正混杂因素后,心下型和混合型相对于其他两种类型是TAPVC患者术后死亡和发生PVO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APVC不同分型的早期和中期预后有明显差异,心下型和混合型是术后死亡和PV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肺静脉梗阻
原文传递
心上径路治疗新生儿和小婴儿完全性心上型肺静脉异位引流 被引量:2
15
作者 袁峰 陆进 +3 位作者 李晓峰 柏松 郭健 李仲智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目的探讨心上径路治疗新生儿和小婴儿完全性心上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心上径路矫治新生儿和小婴Jb6上型TAPVC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 目的探讨心上径路治疗新生儿和小婴儿完全性心上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心上径路矫治新生儿和小婴Jb6上型TAPVC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18d~8个月,平均(4.2±2.8)个月。体重3.4~8.1kg,平均(5.8±2.1)kg。全部患儿经心上径路完成矫治手术。总转流时间49-98min,平均(68.7±15.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1~77min,平均(47.6±14.7)min。结果术后早期无死亡;交界区心律或心律紊乱5例(19.1%);中期随访23例,时间5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无死亡。心功能Ⅰ级21例,Ⅱ级2例,全部为窦性心律;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吻合口通畅22例,轻度狭窄1例。结论采用心上径路治疗新生儿和小婴儿完全性心上型肺静脉异位引流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心脏病 先天性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小左心室对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早期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习林云 吴春 +2 位作者 潘征夏 李勇刚 项明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目的评价小左心室对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术后早期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新生儿期TAPVC患儿37例,排除合并单心室、心房异构等严... 目的评价小左心室对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术后早期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新生儿期TAPVC患儿37例,排除合并单心室、心房异构等严重畸形患儿,所有患儿均行双心室根治术。按照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 t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LVEDVI),将LVEDVI<20ml/m^2的患儿定义为小左心室组(S组,14例),将LVEDVI≥20ml/m^2的患儿定义为接近正常左心室组(N组,23例)。所有患儿均合并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解剖分型按Darling分型:心上型16例,心下型9例,心内型12例。收集患儿手术日龄、体重、性别、分型、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肺静脉是否梗阻、术前LVEDVI、房间隔缺损大小等指标。采用χ2检验、t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共死亡6例,S组及N组各3例。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前呼吸机辅助、术后病死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组正性肌力药物评分为(21.3±4.1)分,N组为(18.3±4.0)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S组术后出现心律失常10例(71.4%),N组为8例(3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低心排出量、肺动脉高压危险、是否行透析、吻合口狭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APVC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术前机械通气、体外循环时间、年龄和体重,其中年龄、体外循环时间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左心室并不增加术后病死率,但术后更易出现低心排出量及心律失常。年龄、体外循环时间为影响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新生儿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婴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苏惠芬 郭红革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71-72,共2页
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属于较少见的复杂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指所有肺静脉都不连接左房,而直接或借道体静脉间接入右房。
关键词 肺静脉引流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先天性心脏病 护理 婴儿 复杂心脏病
原文传递
婴幼儿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肺静脉狭窄的再干预治疗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振良 翟波 +4 位作者 石磊 王鹏高 杨房 董向阳 陈忠建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8-202,共5页
目的分析婴幼儿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肺静脉狭窄(pulmonary vein stenosis,PVS)的原因,总结再干预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13例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PVS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目的分析婴幼儿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肺静脉狭窄(pulmonary vein stenosis,PVS)的原因,总结再干预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13例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PVS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为(7.2±4.6)个月,范围在6~31个月;体重为(6.9±3.4)kg,范围在5.0~17.6 kg;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术后12例,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rti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PAPVC)术后1例。13例患儿再干预治疗前均给予心脏超声及心脏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吻合口处狭窄7例,单支肺静脉狭窄4例(肺静脉于左房开口处狭窄2例,肺静脉远端狭窄1例,肺静脉近端狭窄1例),双支肺静脉狭窄(均为左侧)2例。9例采用Sutureless技术,3例采用牛心包补片扩大,1例球囊扩张后效果差后行牛心包补片扩大。结果13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期间死亡2例。其中,1例经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治疗3 d后因颅内出血死亡;1例因原有脑部疾病,家属拒绝使用ECMO辅助治疗,后放弃治疗。另11例患儿随访3~36个月,无延迟死亡。1例采用的Sutureless技术和1例采用中心包补片扩大患儿术后随访3年,肺静脉流速为1.6~1.9 m/s,现随访观察中。结论儿童PVS多见于肺静脉畸形术后,尤其是TAPVC术后,应早期再干预治疗。Sutureless技术能明显改善PVS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肺静脉狭窄 婴儿
原文传递
超声心动图对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漏误诊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瑶 刘思歧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17期2947-2949,共3页
目的分析肺静脉异位引流(APVC)的超声漏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阜外医院经手术证实的28例漏误诊APVC病例资料,总结超声诊断要点。结果28例APVC病例均经手术证实,17例为完全型APVC,其中心内型1... 目的分析肺静脉异位引流(APVC)的超声漏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阜外医院经手术证实的28例漏误诊APVC病例资料,总结超声诊断要点。结果28例APVC病例均经手术证实,17例为完全型APVC,其中心内型13例,心上型3例,混合型1例;11例为部分型APVC,其中心内型10例,心下型1例。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APVC应观察心脏区域异常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分型 漏误诊 超声心动图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麻醉的体会
20
作者 张国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59-59,共1页
我院在1991年1月~1997年6月,共收治95例10kg以下先心病手术的婴儿,现报道麻醉处理体会。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95例中,16天1例,3月~1岁以下53例,1~2岁31例,2~3岁10例。男性64例,女性31例... 我院在1991年1月~1997年6月,共收治95例10kg以下先心病手术的婴儿,现报道麻醉处理体会。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95例中,16天1例,3月~1岁以下53例,1~2岁31例,2~3岁10例。男性64例,女性31例,平均体重7.4kg。病种:室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先心病 手术麻醉 芬太尼 体外循环转流时 室间隔缺损 东莨菪碱 肺高压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法乐氏四联症 气道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