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韩志成 李小明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95-99,共5页
传统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可通过终止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虽然其急救能力强,但存在手术操作过程复杂、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不足。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系统,由于其非血管侵入的特性,大大减少了围手术期和... 传统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可通过终止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虽然其急救能力强,但存在手术操作过程复杂、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不足。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系统,由于其非血管侵入的特性,大大减少了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多个大型前瞻性非随机实验结果均显示其与经静脉植入型除颤器具有类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仅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等获得性疾病,亦适用于遗传性心脏病患者,目前正成为指南推荐的另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植入心律除颤 心脏起搏 遗传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不恰当放电的原因和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承燕 王如兴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3年第5期324-328,334,共6页
过度感知心内信号(T波、P波、F波、f波或U波)、QRS波群多重计数、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率过快、肌电干扰、空气滞留、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故障、心肺复苏、体外电磁干扰、Sense-B噪声等多种原因,都可能导致探测到的频率到达除颤区,发生全... 过度感知心内信号(T波、P波、F波、f波或U波)、QRS波群多重计数、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率过快、肌电干扰、空气滞留、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故障、心肺复苏、体外电磁干扰、Sense-B噪声等多种原因,都可能导致探测到的频率到达除颤区,发生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不恰当放电。发生不恰当放电后,建议程控重新调整参数,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必要时需要调整电极导线和脉冲发生器,或是植入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不恰当放电 机制 过度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培训教程》
3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5年第2期10-10,共1页
本书由陈样新教授、牛红霞教授、李耀东教授组织我国心律失常领域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管理经验的中青年专家组成编委会共同编纂而成。S-ICD是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自问世以来,它为不... 本书由陈样新教授、牛红霞教授、李耀东教授组织我国心律失常领域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管理经验的中青年专家组成编委会共同编纂而成。S-ICD是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自问世以来,它为不适合植入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患者提供了有效防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心律除颤 心脏性猝死 培训教程 防治手段 心律失常 李耀东 临床应用 中青年专家
原文传递
推广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国内应用:砥砺前行正当时 被引量:3
4
作者 华伟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6期529-531,共3页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适用于无法通过传统静脉方式植入除颤导线的患者。2020年美国心律学年会上公布的PRARTORIAN研究和UNTOUCHED试验进一步证实了S-I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尽管我国应用起步较晚,国内同仁一直积极开展S-IC...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适用于无法通过传统静脉方式植入除颤导线的患者。2020年美国心律学年会上公布的PRARTORIAN研究和UNTOUCHED试验进一步证实了S-I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尽管我国应用起步较晚,国内同仁一直积极开展S-ICD临床应用,以累积相关循证依据。我们应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继续推广S-ICD在国内的应用,希望更多有适应证的心脏性猝死高危风险患者因此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临床应用 述评
原文传递
心脏疾病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初始植入决策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5
作者 卢静 孙国珍 +1 位作者 刘沈馨雨 于甜栖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61-666,689,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心脏疾病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初始植入决策的质性研究。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Scopus、PsycINF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搜集心脏疾病患者ICD初始植入决策质... 目的系统评价心脏疾病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初始植入决策的质性研究。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Scopus、PsycINF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搜集心脏疾病患者ICD初始植入决策质性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6月,采用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运用Meta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提炼出32个完整的研究主题,归纳形成8个类别,整合得出3个结果:以患者为中心的决策困境;支持与阻碍并存的情境因素;风险收益权衡后的决策结果。结论心脏疾病患者ICD初始植入决策中存在诸多心理和现实困境,医务人员应关注患者决策状态和情绪;尊重并帮助患者澄清个体差异化的决策偏好和价值观;及时、动态评估决策冲突,探索高质量多元辅助支持策略,减少决策后悔,提高决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心律除颤 心脏疾病 质性研究 Meta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国内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华伟 牛红霞 +8 位作者 李学斌 范洁 谢定雄 王景峰 刘兵 沈法荣 汤宝鹏 李述峰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目的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新方法,但在国内处于初期应用阶段.本文就国内12例S-ICD应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方法 连续纳入国内9家中心筛选并成功植入S-ICD的12例患者,分析其应用情况.结果 自2014年12月2... 目的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新方法,但在国内处于初期应用阶段.本文就国内12例S-ICD应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方法 连续纳入国内9家中心筛选并成功植入S-ICD的12例患者,分析其应用情况.结果 自2014年12月23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全国9家中心共成功植入S-ICD 12例,男9例(75%),年龄35~78(51.9±15.5)岁,体质指数 20.8~30.7(25.3±3.6).手术时间70~120(93.3±18.7) min,术中测试除颤阻抗57~103(70±15.4) Ω,室性心律失常诱发后诊断至除颤成功时间为12~30(16.4±5.0) s.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S-ICD是心律转复除颤器研发过程中一项新的技术,国内应用尚在起步阶段,现有资料证实其植入操作较顺利且无严重并发症.临床亟待其在适应人群的推广应用以及技术的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皮下 植入心律除颤 除颤阻抗 猝死
原文传递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一例 被引量:8
7
作者 华伟 丁立刚 +4 位作者 郑黎辉 刘志敏 樊晓寒 陈柯萍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6期469-470,共2页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ubcutaneous implantable cardioveter-defibrillator,SICD)不需要经静脉在心脏中放置导线,无需X线透视,通过解剖标记指导即可完成植入,是一种全新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ubcutaneous implantable cardioveter-defibrillator,SICD)不需要经静脉在心脏中放置导线,无需X线透视,通过解剖标记指导即可完成植入,是一种全新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于2014年12月23日植入了国内第1台SICD,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心律除颤 临床应用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X线透视 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二级预防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复发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预测因素
8
作者 高宇 贾文杰 +1 位作者 柴慧 李润琴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565-570,共6页
目的:分析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二级预防的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患者复发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VTA)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 目的:分析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二级预防的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患者复发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VTA)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受ICD二级预防的88例ICM幸存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观察患者随访5年内复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的发生情况。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随访5年时发生复发性VT/VF的影响因素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的使用情况(HR=0.334,95%CI:0.159~0.705,P=0.004)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HR=1.006,95%CI:1.002~1.011,P=0.00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EI/ARB的使用情况以及LVEDV是影响患者随访5年时发生复发性VT/VF的独立临床因素(P<0.05)。LVEDV预测患者随访5年时发生复发性VT/V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1(95%CI:0.672~0.869),在最佳截断值为163.5 mL。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LVEDV≤163.5 mL的患者随访1年(100.0%vs.76.7%,Log Rankχ^(2)=11.723,P=0.001)、3年(93.3%vs.58.1%,Log Rankχ^(2)=15.398,P<0.001)、5年(88.9%vs.46.5%,Log Rankχ^(2)=19.188,P<0.001)的无复发性VT/VF生存率明显更高。此外,57例患者在至少半年的医疗治疗后接受了随访超声心动图检查,LVEDV>163.5 mL的患者1年内复发性VTA发生率较高[LVEDV>163.5 mL vs.≤163.5 mL;37.9%(11/29)vs.7.1%(2/28);χ^(2)=7.670,P=0.006]。结论:LVEDV扩大可作为ICM患者随访5年内发生复发性VT/VF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心律除颤 二级预防 缺血性心肌病 发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重指数48 kg/m^(2)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1例
9
作者 董震宇 芦颜美 +4 位作者 周贤惠 李耀东 张疆华 邢强 汤宝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5期480-481,共2页
1例肥胖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体重指数(BMI)高达48 kg/m^(2),建议其植入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进行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经过筛选等步骤完善之后,患者植入S-ICD,手术成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关键词 扩张心肌病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肥胖 体重指数
原文传递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的学习曲线构建
10
作者 董震宇 穆耶赛尔·玉苏普 +3 位作者 芦颜美 李耀东 周贤惠 汤宝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构建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的学习曲线。方法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0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单一术者连续植入S-ICD的患者资料, 将病例按手术先后编号, 评估手术时间变化, 并利用累计和分析法(CUSUM方法... 目的构建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的学习曲线。方法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0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单一术者连续植入S-ICD的患者资料, 将病例按手术先后编号, 评估手术时间变化, 并利用累计和分析法(CUSUM方法)构建学习曲线, 分析曲线达峰所需例数。结果共纳入由单一术者完成的64例患者, 年龄(57.00±14.81)岁, 年龄范围为11~85岁, 其中男49例(76.56%, 49/64)。手术时间随例数增加呈下降趋势, 手术时间从前32例患者的54.03 min减少到后32例患者的40.72 min。对CUSUM进行拟合曲线分析后, 拟合方程:CUSUM(n)=44.35+27.28n+(-0.911 8n^(2))+0.011 22n^(3)+(-0.000 046 23n^(4))(n为手术例数), 在第23例时拟合曲线达到顶点。对非肥胖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显示, 拟合方程:CUSUM(n)=56.02+20.08n+(-0.849 7n^(2))+(0.008 783n^(3))(n为手术例数), CUSUM拟合曲线在第17例时即达到顶点。结论术者可以通过较少病例掌握S-ICD植入技术, 肥胖是手术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脏性猝死 预防 学习曲线
原文传递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前QRS-T形态筛查通过率及预测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青青 孙喆 +3 位作者 曹飞霞 胡岚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在植入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ubcutaneous implantable car-diovertcr defibrillator,SICD)进行模拟心电图QRS-T形态筛查(a pre-implantation QRS-T morphology screening,TMS)的通过率及筛选失败的影响...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在植入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ubcutaneous implantable car-diovertcr defibrillator,SICD)进行模拟心电图QRS-T形态筛查(a pre-implantation QRS-T morphology screening,TMS)的通过率及筛选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5月至10月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中筛查80例具有ICD适应证的患者,包括已植入经静脉ICD(tansvenou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TV-ICD),排除起搏依赖患者。利用厂家程控器对这些患者进行SICD相应3个向量的描记并得出心电图(TMS-ECG),同时进行筛选。当TMS-ECG中至少1个向量同时在卧位、坐位、站位均通过模具筛查,则被视为通过并比较通过筛查与未通过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参数差异。结果TMS通过率为91.2%,7例(8.8%)患者未通过筛查。测试时将电极放置于胸骨左侧时,有7例患者未通过筛查,后将3例患者的测试电极放置于胸骨右侧后,有1例患者通过筛查。常规12导联中宽QRS时限(≥150ms)是TMS筛查失败的预测因子。结论在筛查SICD患者时仍需谨慎,因为有少部分患者(尤其合并宽QRS时限)的心电波形可能无法被SICD适当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心律除颤 心电图 预测因子
原文传递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单中心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闯举 李耀东 +5 位作者 张玲 周贤惠 芦颜美 邢强 张疆华 汤宝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6期561-565,共5页
目的观察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术中、术后情况,探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术前筛查特点、麻醉方式、植入... 目的观察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术中、术后情况,探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术前筛查特点、麻醉方式、植入技术要点以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纳入1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49.5岁,年龄范围33~65岁。其中一级预防10例、二级预防6例。疾病谱为离子通道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中2例开创性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13例为无插管全身麻醉+局部麻醉,3例为全身麻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植入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共发生40次,正确识别并恰当放电52次;1例患者因反复出现室速、室颤引起S-ICD电风暴,最终行射频消融终止。结论对于经静脉植入ICD高风险患者,选择S-ICD是安全有效的,且学习曲线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另外,对于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可以尝试行单腔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性 除颤 植入 全皮下 恶性心律失常 单中心
原文传递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联合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1例
13
作者 吴闯举 周杰 +3 位作者 熊雁 文鹤龄 刘明江 唐艺加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4年第11期139-140,144,共3页
一例老年男性,因“反复胸闷2年,加重3月余”入院,缺血性心肌病明确,规律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3月再次行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ICD联合CCM纠正心衰预防猝死,CCM工作状态下ICD心室感知不受影响,术后... 一例老年男性,因“反复胸闷2年,加重3月余”入院,缺血性心肌病明确,规律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3月再次行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ICD联合CCM纠正心衰预防猝死,CCM工作状态下ICD心室感知不受影响,术后3月随访,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经程控优化后无相关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收缩力调节 植入心律除颤 心力衰竭 缺血性心肌病 猝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榕 林秀铭 +1 位作者 穆艳 林亚洲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1961-1963,共3页
关键词 植入心律除颤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34例随访 被引量:3
15
作者 郝蓬 张英川 +5 位作者 郭成军 柳景华 方东平 李果 何东方 赵东辉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518-520,共3页
目的:对我院37例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中34例长期随访(3例失访)。方法:将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随访时间4~69个月,平均(24.7±18)个月。29例成功接受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占全部患者的85.3%。共发... 目的:对我院37例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中34例长期随访(3例失访)。方法:将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随访时间4~69个月,平均(24.7±18)个月。29例成功接受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占全部患者的85.3%。共发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587次,其中313次为非持续性,均自行终止。接受ICD治疗的274次中室性心动过速(VT)238次,占86.9%。心室颤动(VF)36次,占13.1%。VT由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212次,由低能量(2~15J)转复终止23次。有3次VT在ATP治疗时转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VF经高能量除颤36次,全部一次成功。5例患者因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或心房颤动(房颤)被误识别为VT而发放电击。34例中有3例死亡,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因不明。结论:ICD可以有效的终止VT、VF,是防治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心律除颤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随访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及随访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清华 程晓曙 +6 位作者 吴延庆 李菊香 程应樟 程开诚 胡建新 姜醒华 罗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共2页
目的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cardioveterdefibrillator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措施。本文观察我院8例次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方法;;自1996年7月至2003年9月;;共有7例患者(其中1例更换... 目的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cardioveterdefibrillator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措施。本文观察我院8例次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方法;;自1996年7月至2003年9月;;共有7例患者(其中1例更换1次)在我院成功安装了ICD。7例患者中4例为扩张性心肌病;;1例为长QT间期综合症;;1例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另1例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Brugada综合征不能排外。所有患者均记录到VT或/和VF;;其中5例患者有晕厥史。分别随访2个月~7年。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经静脉安置或更换ICD。除颤阈值均在25J以下。随访期间共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16次;;其中室性心动过速10次;;室颤6次;;均成功中止。其中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10次;;除颤6次。误感知窦性心动过速发生ATP4次;;误感知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除颤2次。患者均正常生活至今。结论;;ICD治疗效果肯定;;但需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心律除颤 患者 心动过速 心搏过速 心律失常 I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起搏器患者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3
17
作者 叶祺 王月平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201-202,共2页
关键词 植入心律除颤 除颤起搏 术后护理 植入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恶性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及随访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清华 程晓曙 +6 位作者 吴延庆 李菊香 程应樟 程开诚 胡建新 姜醒华 罗伟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5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观察我院 8例次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cardioveterdefibrillatorIC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方法 :自 1996年 7月至 2 0 0 3年 9月 ,共有 7例患者 (其中 1例更换 1次 )在我院成功安装了ICD。 4例为扩张型心肌病 ,... 目的 :观察我院 8例次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cardioveterdefibrillatorIC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方法 :自 1996年 7月至 2 0 0 3年 9月 ,共有 7例患者 (其中 1例更换 1次 )在我院成功安装了ICD。 4例为扩张型心肌病 ,1例为长QT间期综合症 ,1例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另 1例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Brugada综合症不能排外。所有病人均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VT)或 /和室性纤维颤动 (室颤 ,VF) ,其中 5例病人有晕厥史。平均随访 2 .3年。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经静脉安置或更换ICD。除颤阈值均在 2 5J以下。随访期间共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16次 (VT 10次 ,VF 6次 ) ,均成功中止 ,其中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终止 10次 ,除颤 6次 (误感知窦性心动过速发生ATP 4次 ,误感知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除颤 2次 )。本组 7例中 ,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死于心力衰竭 ,其余均正常生活至今。结论 :ICD治疗效果肯定 ,但需加强随访 ,及时调整参数 ,同时需注意药物的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植入心律除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随访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燕一 李晋新 +3 位作者 汤宝鹏 马依彤 木胡牙提.乌拉斯汉 张宇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203-204,共2页
目的观察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工作情况及疗效。方法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接受ICD治疗者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记录的资料共计49例次进行分析,总结随... 目的观察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工作情况及疗效。方法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接受ICD治疗者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记录的资料共计49例次进行分析,总结随访资料以评价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结果35例植入ICD的患者随访平均(33±19)个月,ICD记录室速596阵,抗心动过速(ATP)治疗成功478阵(成功率80.2%);高能量除颤(DF)终止25次室颤均获成功;5例误放电18次;4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1例术后1月因顽固性心力衰竭死亡。结论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发生误放电、心律失常电风暴及精神症状,植入后应定期随访,及时调整参数,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给予心理辅导治疗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心律除颤 室性心律失常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短期随访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启明 张勇 +3 位作者 周胜华 祁述善 沈向前 胡信群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9-180,共2页
关键词 植入心律除颤 治疗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房纤颤 随访研究 误放电 室性心动过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