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塬沟壑区全坡面土壤水分布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安成 李怀有 郭锐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2-73,共2页
为使造林树种与造林地合理配置,在高塬沟壑区的阴坡和阳坡分别采用集水造林、普通造林和荒山3种处理,对O~200cm土层水分分布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阴坡各层土壤含水率比阳坡高1.65~4.14个百分点,平均高2.58个百分点;... 为使造林树种与造林地合理配置,在高塬沟壑区的阴坡和阳坡分别采用集水造林、普通造林和荒山3种处理,对O~200cm土层水分分布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阴坡各层土壤含水率比阳坡高1.65~4.14个百分点,平均高2.58个百分点;在春季造林时,栽植营养钵苗深度为20cm和栽植大苗深度为40cm的土壤含水率,集水造林最高,荒山次之,普通造林最低,阴坡土壤含水率都高于15.19%,阳坡都低于11.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坡面 土壤含水率 集水造林 高塬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坡面水土流失时空分异规律及观测技术研究进展
2
作者 许文盛 谷金钰 +3 位作者 孙宝洋 张志华 张文杰 李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85,共9页
全坡面是介于传统坡面和流域尺度之间,进行水土流失多尺度观测与转换的基本单元。在分析水土流失基本单元的基础上,界定了全坡面的范围,确定全坡面是位于分水岭之间从坡顶到坡脚表现为单一坡面的独立集水单元。坡长、坡度、坡位和土地... 全坡面是介于传统坡面和流域尺度之间,进行水土流失多尺度观测与转换的基本单元。在分析水土流失基本单元的基础上,界定了全坡面的范围,确定全坡面是位于分水岭之间从坡顶到坡脚表现为单一坡面的独立集水单元。坡长、坡度、坡位和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等空间异质性是区别于传统研究坡面,影响全坡面水土流失空间分异规律的关键因素。径流、泥沙、碳、氮、磷等水土流失通量物质,是全坡面侵蚀规律研究的关键要素。全坡面关键要素迁移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而目前的观测技术难以对各要素进行高效的识别、提取与定量分析,亟需建立全坡面观测技术体系。通过对全坡面水土流失时空分异规律及观测技术的研究,可为构建水土流失多尺度嵌套观测体系,模拟预测不同尺度下侵蚀产流产沙过程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水土关键要素 时空变化 观测技术 全坡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面径流类型对侵蚀产沙及水沙传递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乐涛 李占斌 王杉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24-131,共8页
降雨-径流格局对土壤侵蚀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以团山沟七号全坡面径流场1961-1969年间65次径流事件的径流泥沙数据为基础,选取历时、径流深和径流变率为径流过程的特征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坡面径流划分为5种类型... 降雨-径流格局对土壤侵蚀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以团山沟七号全坡面径流场1961-1969年间65次径流事件的径流泥沙数据为基础,选取历时、径流深和径流变率为径流过程的特征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坡面径流划分为5种类型。其中,A型径流具有超长历时、低变率、小径流的特点,是较为特殊的类型,B、C型径流具有中长历时、中高变率、大径流的特点,D型径流具有短历时、低变率、小径流的特点,是最为普遍的类型。E型径流具有中历时、中变率、中径流的特点。不同径流类型下的输沙模数、平均含沙量及最大含沙量由大到小依次为:C>B>E>D>A,B、E、C型径流应是坡面径流调控的重点。不同径流类型输沙模数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径流量(深)的变化,相同径流量(深)条件下,不同径流类型输沙模数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由径流历时和径流变率所引起的水沙传递关系的改变;与A型径流相比,其作用使D、E、B、C型径流的输沙模数相对增大7.9、6.3、4.8和4.5倍,增大倍数随径流量(深)的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通过构建包含主要径流特征指标的动力参数ξ,对不同径流类型及径流阶段的径流-泥沙传递关系进行数学描述,其最优回归关系均符合S=alnξ+b的一般形式,能合理解释不同径流类型及不同径流阶段含沙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坡面径流类型划分、水沙传递关系构建、全面评估坡面径流调控系统的水土保持意义、进一步丰富坡面径流调控理论的内涵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调控 径流类型 全坡面 侵蚀产沙 径流调控 水沙传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面径流侵蚀泥沙的空间动态及其尺度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乐涛 董俊武 +1 位作者 张晨 张肖肖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49,共8页
为认识近自然非治理状态下坡面系统径流侵蚀输沙的空间变化及其尺度关系,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团山沟集水区为例,筛选28次全坡面径流侵蚀产沙事件,选取或构建8类径流参量,建立了基于事件的尺度间的水沙关系,对径流泥沙动态进行量化描述... 为认识近自然非治理状态下坡面系统径流侵蚀输沙的空间变化及其尺度关系,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团山沟集水区为例,筛选28次全坡面径流侵蚀产沙事件,选取或构建8类径流参量,建立了基于事件的尺度间的水沙关系,对径流泥沙动态进行量化描述。研究结果表明,输沙模数、平均及最大含沙量均在全坡面尺度达到最大值,变异系数则达到最小值。坡面土壤侵蚀防治应重点控制侵蚀能量的增长,改善侵蚀泥沙的输移条件,实现坡面系统的低输出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全坡面事件 侵蚀泥沙 空间变化 尺度关系 水沙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坡地土壤流失监测结果简报 被引量:47
5
作者 彭韬 杨涛 +3 位作者 王世杰 张信宝 陈波 汪进阳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6-130,共5页
在贵州普定岩溶地质与生态研究综合试验站陈旗小流域内,采用全坡面大型径流场的方法,对6种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喀斯特坡地径流场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进行了监测。2007年7月到2008年12月期间的监测结果表明:6个径流场土壤流失... 在贵州普定岩溶地质与生态研究综合试验站陈旗小流域内,采用全坡面大型径流场的方法,对6种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喀斯特坡地径流场次降雨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进行了监测。2007年7月到2008年12月期间的监测结果表明:6个径流场土壤流失量均非常小,年土壤流失量和年悬沙产沙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5~62.25t/km^2和0.03~8.68t/km^2,最大的为中度石漠化的稀疏灌丛径流场。喀斯特坡地土壤流失集中发生在降雨量超过60mm的降雨事件中,不同类型坡地间次降雨土壤流失量差异显著,最主要控制因素为地表径流量,同时也受到降雨特征和植被状况的影响。此外,前期降雨对坡地产流和土壤流失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前期降雨丰沛的条件下,坡耕地、稀疏灌丛径流场的地表径流量、次降雨土壤流失量相对复合植被、火烧迹地、灌草和幼林径流场均出现明显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坡地 土地利用类型 全坡面大型径流场 土壤流失 悬移质泥沙 监测
原文传递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for slope stability based on assumed stress on slip surface 被引量:2
6
作者 邓东平 赵炼恒 李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2972-2983,共12页
In the limit equilibrium framework,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slope stabilities can be solved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force and moment equilibrium conditions of a sliding body. In this work, based on Mohr-Coulomb(M-... In the limit equilibrium framework,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slope stabilities can be solved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force and moment equilibrium conditions of a sliding body. In this work, based on Mohr-Coulomb(M-C) strength criterion and the initial normal stress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inter-slice(or inter-column) forces, the normal and shear stresses on the slip surface are assumed using some dimensionless variables, and these variables have the same numbers with the force and moment equilibrium equations of a sliding body to establish easily the linear equation groups for solving them. After these variables are determined, the normal stresses, shear stresses, and slope safety factor are also obtained using the stresses assumptions and M-C strength criterion. In the case of a three-dimensional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three calculation methods, namely, a non-strict method, quasi-strict method, and strict method, can be obtained by satisfying different force and moment equilibrium conditions. Results of the comparison in the classic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slope examples show that the slope safety factors calculated using the current method and the other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s are approximately equal to each other, indic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urrent method; further,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1) The current method better amends the initial normal and shear stresses acting on the slip surface, and has the identical results with using simplified Bishop method, Spencer method, and Morgenstern-Price(M-P) method; however, the stress curve of the current method is smoother than that obtained using the three abovementioned methods. 2) The current method is suitable for analyzing the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slope stability. 3)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asymmetric sliding body, the non-strict method yields safer solution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quasi-strict method are relatively reasonable and close to those of the strict method, indicating that the quasi-strict method can be used to obtain a reliable slope safety f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dimensional slope three-dimensional slope limit equilibrium analysis normal stress shear stress safety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