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HDACi治疗黑色素瘤的免疫学机制探讨
1
作者 苏俊 战杰 +4 位作者 王思夏 景艺迪 龙友琪 武睿睿 孙鹏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77-81,共5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影响黑色素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基因和关键通路,探索其分子机制并发现黑色素瘤潜在生物标志物,为分子诊断、靶向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线索。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筛选...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影响黑色素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基因和关键通路,探索其分子机制并发现黑色素瘤潜在生物标志物,为分子诊断、靶向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线索。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筛选数据集,利用GEO2R分析黑色素瘤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显著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EPIA平台对TCGA-SKCM和GTEx联合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使用Bio vemn获得三组数据共有差异基因,对其进行GO功能注释、KEGG富集、进行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关键基因,探讨HDACi治疗黑色素瘤的免疫学机制。结果从GSE3189和GSE15605以及TCGA-SKCM和GTEx联合中有交集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015个。主要涉及表皮发育、细胞群体增殖的负调控、上皮细胞分化、循环系统流程、血液循环、皮肤发育、有机羟基化合物代谢过程、超分子纤维组织、负调节细胞粘附、细胞组分形态发生;主要存在于细胞外基质、外部封装结构、Collagen-containing细胞外基质、细胞间连接、角质化包膜、细胞基部、基底质膜、顶端的一部分细胞、顶端质膜、管基底等离子体膜;主要富集在肌动蛋白结合、钙离子结合、分子功能抑制剂活动、细胞外基质的结构组成、酶抑制剂的活动、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肌动蛋白丝绑定、跨膜受体蛋白激酶活性、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肽酶调节活动。以及显著涉及到的免疫和炎症的通路有癌症中的转录失调、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PPAR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互作较强的核心差异基因有EGFR、ERBB2、CD34、PPARG、SOX9、CDKN2A、EPCAM、AURKA、CCNB1、SPP1。结论癌症中的转录失调、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PPAR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可能是HDACi治疗黑色素瘤的免疫学机制关键通路,EGFR、ERBB2、CD34、PPARG、SOX9、CDKN2A、EPCAM、AURKA、CCNB1、SPP1等基因可能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生物信息分析 HDACI 免疫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黄丸乙醇提取物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马杰 杨伟 +4 位作者 关硕 胡俊霞 曾常茜 高文斌 梁文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3-45,共3页
目的:研究西黄丸乙醇提取物对荷瘤大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w256乳腺癌细胞建立大鼠荷瘤模型,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香菇多糖组,西黄丸高剂量组,西黄丸乙醇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治疗14?d,取瘤,计算抑瘤率... 目的:研究西黄丸乙醇提取物对荷瘤大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w256乳腺癌细胞建立大鼠荷瘤模型,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香菇多糖组,西黄丸高剂量组,西黄丸乙醇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治疗14?d,取瘤,计算抑瘤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4+、CD8+和B7-1的含量;采用ELISA技术检测外周血中IL-6、IL-10、TGF-β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和香菇多糖组比较。结果:西黄丸乙醇提取物高剂量对荷瘤大鼠的肿瘤抑制率为36.8%,与模型组对比西黄丸乙醇提取物可明显提高CD4+、CD8+细胞的比例,降低IL-6、IL-10、TGF-β的表达水平(P<0.05);相当原药剂量的乙醇提取物优于西黄丸原制剂。结论:西黄丸乙醇提取物提高了原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具有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的作用,改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调节肿瘤相关炎性因子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黄丸 乙醇提取物 walker256细胞 荷瘤大鼠 免疫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整体免疫调控再论补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聂红明 王灵台 +3 位作者 陈建杰 高月求 赵钢 张斌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368-370,共3页
中医药在我国乙型肝炎的防治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以其多环节多途径作用的特点正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力和开发前景。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临床确有疗效的中药制剂作用环节均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其推广应用和国际化。因此... 中医药在我国乙型肝炎的防治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以其多环节多途径作用的特点正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力和开发前景。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临床确有疗效的中药制剂作用环节均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其推广应用和国际化。因此,深入探讨临床有效方药的作用环节和机制,并以此揭示方药相关支持理论的实质内涵是目前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免疫学机制 免疫调控 补肾法 治疗 中医药 中药制剂 可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天然免疫学机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喻琴琴 杨俊 郭鑫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357-2359,共3页
缺血性心脏病是导致心脏衰竭的主要原因。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天然免疫应答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适度的天然免疫应答促进组织修复.而过度的天然免疫应答则会加重组织损伤进而导致心脏衰竭.其机制在于... 缺血性心脏病是导致心脏衰竭的主要原因。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天然免疫应答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适度的天然免疫应答促进组织修复.而过度的天然免疫应答则会加重组织损伤进而导致心脏衰竭.其机制在于持续的天然免疫反应促进血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大量释放.放大炎症反应从而进一步促进缺血性心脏病向心脏衰竭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免疫应答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免疫学机制 缺血性心脏病 心脏衰竭 肿瘤坏死因子 天然免疫反应 白细胞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的细胞免疫学机制及中医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翁一洁 郑学宝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71-473,共3页
关键词 细胞免疫学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 研究进展 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黏膜下层 微生物感染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治疗紫癜性肾炎的免疫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郭维 卢思广 关凤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45-647,共3页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药物治疗 紫癜性肾炎 免疫学机制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哮喘的免疫学机制及应用草分支杆菌治疗的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霞 李超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64-2066,共3页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为发病特征[1]。其发生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为发病特征[1]。其发生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免疫学机制以及以免疫学为靶点的治疗策略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2?3]。灭活草分支杆菌作为一种多功能强的免疫刺激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在哮喘的治疗过程中得到极大的关注[4?5]。本文就哮喘的发病机制以及草分枝杆菌在哮喘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免疫学机制 草分支杆菌 治疗 气道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性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 气道高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干酪乳杆菌对胃癌大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张丹 王允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8-54,共7页
目的探讨干酪乳杆菌对胃癌大鼠模型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方法取50只SD雄性大鼠简单随机化法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模型组及3剂量组用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建立大鼠胃癌模型,对照组... 目的探讨干酪乳杆菌对胃癌大鼠模型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方法取50只SD雄性大鼠简单随机化法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模型组及3剂量组用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建立大鼠胃癌模型,对照组给予酒精水溶液。第28周起,3剂量组分别给予4、8、12 m L/kg干酪乳酸菌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10 m L/kg无菌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持续8周。对比各组大鼠胸腺指数、脾指数;对比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自然杀伤性细胞(NK):TCRαβ+CD161a+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并对比肿瘤组织中TLR-4、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病理学观察发现,模型组前胃和腺胃黏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鳞状上皮细胞角化明显,光镜下呈现癌细胞,3剂量组前胃和腺胃黏膜下层炎性细胞减少,癌细胞数量减少,其中中剂量组减少最为明显;模型组胸腺指数、脾指数、外周血中TCRαβ+CD161a+、CD4+及CD4+/CD8+及肿瘤组织中TCRαβ+CD161a+、CD8+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P <0. 05),3个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显著较高(P <0. 05),其中中剂量组显著高于低、高剂量组(P <0. 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 05);模型组肿瘤组织中CD4+、CD4+/CD8+、TLR-4、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及外周血中CD8+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P <0. 05),3个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显著较低(P <0. 05),其中中剂量组显著低于低、高剂量组(P <0. 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 0. 05)。结论干酪乳杆菌可调节胃癌大鼠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NK细胞活性,进而抑制肿瘤生长、增强机体免疫调节,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抑制TLR-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其中8 m L/kg的干酪乳杆菌作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乳杆菌 胃癌 抗肿瘤 免疫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学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齐英华 刘瑞芬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2-185,共4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育龄妇女常见的良性疾患,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免疫学机制 中医药治疗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毒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唐利利 程玉燕 +1 位作者 高金平 杨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年第5期317-320,共4页
在梅毒螺旋体感染的不同病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部分涉及,目前认为主要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血清抗体仅有部分保护作用,同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现象。梅毒早期出现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梅毒螺旋体的清除起重要作用,... 在梅毒螺旋体感染的不同病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部分涉及,目前认为主要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血清抗体仅有部分保护作用,同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现象。梅毒早期出现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梅毒螺旋体的清除起重要作用,而在晚期出现的细胞免疫反应则主要引起组织损害。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原性、感染梅毒后机体的免疫反应以及梅毒螺旋体免疫逃逸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免疫学机制 细胞因子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藏象的免疫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11
11
作者 严灿 邓中炎 王剑 《中医研究》 2000年第5期2-4,共3页
关键词 肝藏象 免疫学机制 精神情志活动 脏腑功能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2
作者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75,共3页
作为冠心病主要病理基础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常被肤浅的认为是一种单纯的脂质沉积性疾病。
关键词 冠心病 免疫学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细胞免疫学机制 被引量:8
13
作者 龚太乾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6期221-223,共3页
胸腺切除术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主要方法之一。 75 %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伴有胸腺异常 ,增生胸腺存在AChR特异反应性T、B细胞 ,胸腺瘤中存在着T细胞的分化 ,有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AChRAb)滴度升高。Tx可能去除了胸腺中导致B细胞活化的TH 细... 胸腺切除术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主要方法之一。 75 %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伴有胸腺异常 ,增生胸腺存在AChR特异反应性T、B细胞 ,胸腺瘤中存在着T细胞的分化 ,有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AChRAb)滴度升高。Tx可能去除了胸腺中导致B细胞活化的TH 细胞 ,其相关的细胞因子也逐步下调 ,AChRAb逐步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切除术 治疗 重症肌无力 细胞免疫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银屑病的免疫学机制 被引量:18
14
作者 薛梅 陈德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年第4期316-318,共3页
关键词 中波紫外线治疗 窄谱中波紫外线 免疫学机制 银屑病 紫外线照射治疗 PUVA 临床应用 致癌作用 临床治疗 UV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源性抑制细胞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的非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国振 王新颖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18-1120,共3页
转移是造成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的过程包括肿瘤细胞在原位获得侵袭性,进入循环系统,在远隔位置定植、生长、形成转移灶,在这一过程中,肿瘤微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 转移是造成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的过程包括肿瘤细胞在原位获得侵袭性,进入循环系统,在远隔位置定植、生长、形成转移灶,在这一过程中,肿瘤微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当肿瘤发生时,MDSCs可以募集到肿瘤局部,在局部调控抗肿瘤免疫而影响肿瘤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侵袭转移 抑制细胞 髓源性 免疫学机制 肿瘤微环境 cells 抗肿瘤免疫 肿瘤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敏性紫癜肾炎的免疫学机制 被引量:63
16
作者 潘慧娟 杨魁兰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2年第5期249-251,共3页
目前认为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过敏性紫癜肾炎为其器官损伤的一部分;研究表明HSP的免疫学机制主要为体液免疫异常,IgA的作用尤其受到重视,同时存在T细胞功能系乱和多种促炎症因子失调,免疫复合物通... 目前认为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过敏性紫癜肾炎为其器官损伤的一部分;研究表明HSP的免疫学机制主要为体液免疫异常,IgA的作用尤其受到重视,同时存在T细胞功能系乱和多种促炎症因子失调,免疫复合物通过激活补体发挥作用;对该免疫遗传方面的研究表明HSP患者具有多种基因多态性;故认为过敏性紫癜肾炎发病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免疫反应异常、遗传因素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才能深入理解HSP的免疫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肾炎 免疫学机制 系统性小血管炎 体液免疫异常 补体系统 炎症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夏霓 程翔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4期42-47,共6页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早期而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是减小梗死面积并改善临床预后最有效的手段。然而,恢复缺血区的血流灌注会使再灌注前尚有活力的心肌细胞死亡,原有的缺血性损伤加重,导致梗死面积增大...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早期而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是减小梗死面积并改善临床预后最有效的手段。然而,恢复缺血区的血流灌注会使再灌注前尚有活力的心肌细胞死亡,原有的缺血性损伤加重,导致梗死面积增大,被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 梗死面积 再灌注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细胞 缺血性损伤 血流灌注 免疫学机制 缺血区 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学机制及中医药对其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左玲 郑学宝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815-817,共3页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免疫学机制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赵敬军 刘维达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3年第1期36-39,共4页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一种常见的阴道粘膜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对妇女的身心有较大的伤害 ,近年来对此病的发病机制尤其是免疫学机制在临床和实验动物方面的研究表明 ,本病的反复发作主要与阴道局部的免疫学因素有关 ,提示免疫学治疗将成为...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一种常见的阴道粘膜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对妇女的身心有较大的伤害 ,近年来对此病的发病机制尤其是免疫学机制在临床和实验动物方面的研究表明 ,本病的反复发作主要与阴道局部的免疫学因素有关 ,提示免疫学治疗将成为本病治疗上一个较有前景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免疫学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麻疹的临床特点和免疫学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仕珠 许松杰 +2 位作者 姚茹 张晋红 于瑞萍 《世界感染杂志》 2004年第3期249-251,共3页
目的 研究二次麻疹的临床特点和免疫学机制。方法 对连续诊治的28例二次麻疹病人作流行病学及免疫情况调查,分析其临床特点。据临床表现分典型(TY)、轻型典型(MT)及轻型非典型(MAT)三型。用ELISA法检测病人急性期及23名有麻疹病史的麻... 目的 研究二次麻疹的临床特点和免疫学机制。方法 对连续诊治的28例二次麻疹病人作流行病学及免疫情况调查,分析其临床特点。据临床表现分典型(TY)、轻型典型(MT)及轻型非典型(MAT)三型。用ELISA法检测病人急性期及23名有麻疹病史的麻疹密切接触者血清抗.麻疹病毒(MV)IgM、kG及抗.风疹病毒IgM。结果 28例二次麻疹病人年龄12.5~25(15.6)a,以13~16a为多,占60.7%;其第一次患麻疹年龄1a以内者22例(78.6%),而23名健康者中仅1例在1a以内,差异显著(P<0.01)。性别间无明显差别。28例中MT13例(46.4%),MAT15例(53.6%),无TY麻疹,首诊均误诊。抗-MV IgM均阳性,抗.风疹病毒IgM均阴性。抗-MV IgG滴度在1:200,1:300,1:400和1:600阳性者分别为6,11,9和2例,其中抗.MVIgG水平<1:300病人70.6%为MT麻疹;>1:400阳性者90.9%为MAT。抗-MV IgG水平与病情呈显著负相关(P<0.05)。23名有麻疹病史者抗.MV IgG<1;400阳性者9例(39.1%),显著低于病人组(92.9%)(P<0.05)。结论 周岁内患麻疹者13a后抗体衰减至可再患麻疹。二次麻疹病人因临床表现不典型及有麻疹病史而极易误诊,需检测抗-MV IgM阳性方可诊断。发病及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体内抗-MV IgG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麻疹 临床表现 免疫学机制 抗体衰减 麻疹病毒抗体Ig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