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以光未然《五月的鲜花》为例谈音乐对文化传播起到的作用 |
田虎
周箐
李丽梅
|
《艺术科技》
|
2014 |
1
|
|
2
|
光未然抗战时期昆明诗作新论 |
余晓夕
|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2003 |
1
|
|
3
|
“鲜花”激昂唱烽烟——光未然在武汉的抗战文化活动 |
章绍嗣
|
《抗战文化研究》
|
2011 |
0 |
|
4
|
民族抒情与象征性表达——关于光未然的《黄河颂》 |
杨凯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5
|
光未然与《黄河人合唱》 |
周明
|
《党的生活(青海)》
|
2014 |
1
|
|
6
|
光未然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述论 |
陈燕桦
|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21 |
2
|
|
7
|
《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光未然 |
张香玉
|
《武汉文史资料》
|
2011 |
2
|
|
8
|
光未然“文艺的民族形式”观论析 |
陈燕桦
|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
2022 |
0 |
|
9
|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黄河大合唱》——专访光未然之子张安东和冼星海之女冼妮娜 |
吕其庆
赵乐
|
《广播歌选》
|
2015 |
0 |
|
10
|
当“光未然”成了“光末然”…… |
王建军
郭红霞
|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
2008 |
0 |
|
11
|
从《黄河大合唱》看光未然音乐文学的审美造诣 |
詹薇
|
《音乐大观》
|
2013 |
0 |
|
12
|
光未然诗选 |
|
《诗刊》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13
|
七十多年的回响 光未然的黄河情 |
周明
|
《党建》
|
2013 |
0 |
|
14
|
“为抗战发出怒吼”——光未然与冼星海 |
石湾
|
《海内与海外》
|
2014 |
0 |
|
15
|
遥想已故诗人光未然 |
张昆华
|
《新天地》
|
2005 |
0 |
|
16
|
光未然与冼星海 |
石湾
|
《新华月报》
|
2014 |
0 |
|
17
|
光未然把歌声留给我们 |
张昆华
|
《海内与海外》
|
2002 |
0 |
|
18
|
光未然与《黄河大合唱》 |
周明
|
《党的生活(河南)》
|
2014 |
0 |
|
19
|
《黄河大合唱》及其艺术特色研究 |
张卿
|
《黄河.黄土.黄种人》
|
2024 |
0 |
|
20
|
语文练习一 |
|
《初中生辅导》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