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播前蒜种温度和光暗处理对大蒜二次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 1
-
-
作者
程智慧
陆帼一
-
机构
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
-
出处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4-8,共5页
-
基金
国家政委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
-
文摘
研究结果表明,蔡家坡红皮蒜以外层型二次生长为主,苍山蒜以内层型二次生长为主,改良蒜不发生外层型二次生长。播前蒜种在冰箱(0~5℃)或地道(14~16℃)条件下处理30天与室温(24~27℃)下处理相比,前者内层型和外层型。次生长株率均极显著地提高,使蔡家坡红皮蒜商品蒜头产量降低28.6~35.6%,苍山蒜蒜薹产量提高23.7~30.9%,改良蒜蒜头产量提高3.1~5.7%,并使前二个品种蒜薹和蒜头收获期提早约一周。蒜种处理期间见光与否对大蒜二次生长、早熟性及产量无显著影响。
-
关键词
大蒜
蒜种
温度
光暗处理
生长
-
分类号
S633.401
[农业科学—蔬菜学]
-
-
题名臭椿种子萌发最适条件研究
被引量:35
- 2
-
-
作者
郑健
郭守华
宋瑜
郑勇奇
杨晓燕
苑林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所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山东省烟台市昆嵛山林场
河北省蔚县林业局
-
出处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30-1034,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项目"野生动植物资源保存与可持续利用"(2003DIA3N024)
-
文摘
采用不同浓度赤霉素(GA3)处理臭椿种子,在不同温度及不同光照条件下,研究了GA3、温度及光照对臭椿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40 mg.L-1的GA3质量浓度、30℃温度以及自然光暗交替处理为臭椿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臭椿属于喜高温型种子。
-
关键词
臭椿
萌发
赤霉素
温度
光暗处理
-
Keywords
Ailanthus altissima
germination
gibberellic acid
temperature
the light and dark treatment
-
分类号
Q945.79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白腊种子萌发最适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0
- 3
-
-
作者
马艳华
宋瑜
郑健
郭守华
-
机构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所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
出处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4-97,共4页
-
文摘
为了解白腊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设置低温层积、0~160mg/L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15~45℃不同温度处理及全光、全暗、光暗交替不同光照处理(其中后3项处理顺次进行,以便将前项处理的结果运用于后项处理之中),调查计算不同处理下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萌发启动速度等萌发指标。结果表明,低温层积有助于白腊种子解除休眠,提高发芽率;80mg/L浓度的赤霉素为白腊种子萌发的最适浓度;30~35℃为其萌发的最适温度;全暗处理最适于种子萌发,表明白腊种子的萌发特性属于中性偏喜暗类型。综合试验结果并考虑可行性因素,认为低温层积与赤霉素处理各有利弊,兴利除弊的方法是在赤霉素处理前对种子进行适度机械破损。
-
关键词
白腊(层积)
赤霉素
温度
光暗处理
萌发指标
-
分类号
S647
[农业科学—蔬菜学]
-
-
题名Bump Mapping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4
-
-
作者
张洁
璩柏青
董元平
-
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出处
《电子科技》
2007年第1期41-43,47,共4页
-
文摘
介绍了Blinn于1978年提出的几何凹凸纹理映射技术(Bump Mapping)的实现原理,通过比较Phong shading(法向量插值明暗处理)和Gouraud shading(光亮度插值明暗处理)方法的不同,说明了Bump Mapping是法向量光亮度插值方法的一种扩展。并且简要介绍了其实现方法,最后给出了利用偏移函数生成凹凸纹理的实例。
-
关键词
凹凸纹理
法向量插值明暗处理
光亮度插值明暗处理
高度场
-
Keywords
bump mapping
phong shading
gouraud shading
high field
-
分类号
TP391.41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
-
题名玉米光敏色素基因C的克隆与苗期光暗条件下表达分析
被引量:2
- 5
-
-
作者
王璐璐
阮燕晔
王平
樊金娟
-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
出处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6,共10页
-
基金
辽宁省教育厅重点项目(LSNZD201608)
辽宁省自然基金(2014027027)
辽宁省科技厅农业攻关及产业化项目(2015103001)共同资助
-
文摘
光敏色素在植物的种子萌发、幼苗去黄化、叶片开张、茎伸长、开花等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根据玉米基因组数据库设计引物,获得ZmPHYC1和ZmPHYC2基因序列,分析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域发现,6个不同光温敏感性玉米品种中光敏色素C基因序列未出现大片段的序列插入或缺失,仅发现少量SNP;ZmPHYC1与ZmPHYC2蛋白中含有1个GAF结构域、1个Phytochrome结构域、2个PAS结构域、1个His Kinase A结构域和1个类似组氨酸激酶的ATP激酶结构域;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明显聚为不同的类别,并且玉米和高粱之间的同源性要高于玉米中PHYC1与PHYC2之间的同源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ZmPHYC1和ZmPHYC2的表达模式发现,在光暗处理条件下,两个基因在不同品种间及各组织部位中表达量无显著差异。
-
关键词
玉米
光敏色素C
光暗处理
表达分析
-
Keywords
Maize(Zea mays)
Phytochrome C
Light and dark treatment
Expression analysis
-
分类号
Q943.2
[生物学—植物学]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