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7篇文章
< 1 2 1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修道的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笔谈
1
作者 柯小刚 《天府新论》 2025年第2期72-75,共4页
《中庸》开篇三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纲领。教育首先是“修道”,而不是知识灌输和职业技能培训,更不是刷题升学。在今天这个工具理性和数字化考核的时代,重温修道的教育思想,回到教之为教的本原... 《中庸》开篇三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纲领。教育首先是“修道”,而不是知识灌输和职业技能培训,更不是刷题升学。在今天这个工具理性和数字化考核的时代,重温修道的教育思想,回到教之为教的本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教育所为何事:天人之间的修道从游《论语》开篇三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一种修道教育思想的体现。这三句都是问句,可见其语境是孔子在与弟子交谈中所说的话。《论语》所载,大多是对话。从中可见孔子的教学从来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在弟子的主动发问下,与之对话,予以反问和启发,反复切磋,相与发明,而且往往欲言又止,意犹未尽,然后让道自己显露出来。在那个时刻,师生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中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教育思想 单向灌输 率性之谓 有朋自远方来 尽在不言中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正义思想中的“仁义礼”
2
作者 张奇 《哲学进展》 2025年第2期71-77,共7页
“仁义礼”观念是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是“义”“礼”三者作为先秦儒家正义思想的理论根源、精神内核与外在标准,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先秦儒家正义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儒家正义思想对中华... “仁义礼”观念是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是“义”“礼”三者作为先秦儒家正义思想的理论根源、精神内核与外在标准,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先秦儒家正义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儒家正义思想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它不仅对个人自我价值认同与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构筑中华文明精神空间,明确社会道德价值指向,引导国家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The concepts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 are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Confucianism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Benevolence” i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spiritual core and external standard of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 as the justice thought of the Pre-Qin Confucianism.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jointly form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justice thought system of the Pre-Qin Confucianism. Confucian justice thought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culture. It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lf-value recognition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but also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constructing the spiritual sp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larifying the moral value orientation of society, and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正义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社会运行的理性规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社会思想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郑杭生 胡翼鹏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0-76,共7页
春秋时期兴起的人事理性思潮,促使儒者对社会治乱之根源的探索转向人本性。儒者坚信,人心之仁、人性之善是社会秩序的合理基础,包含着遵守社会规范的内在自觉。仁是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也是人际互动必须遵从的、体现的价值准则。个人天... 春秋时期兴起的人事理性思潮,促使儒者对社会治乱之根源的探索转向人本性。儒者坚信,人心之仁、人性之善是社会秩序的合理基础,包含着遵守社会规范的内在自觉。仁是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也是人际互动必须遵从的、体现的价值准则。个人天然具有仁爱之心、良善之性,从而能够遵从礼的约束和规定。儒者之礼已经从殷周以来的具有强烈象征的、仪式性的礼仪,升华为具有抽象的礼义,成为独立的、对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和行动规范。这些规范通过个人培养和陶铸自己的仁爱、孝悌、信义等道德情感,内化为个人的品性修养和个人的行动意识。内在的道德情感与内化的思想规范确保个人的理性行动,从而能够有效和合家族,由家族而邦国、天下,推动社会的良性互动与有序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社会运行 社会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义礼智信”: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现代价值 被引量:14
4
作者 黎红雷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2,共8页
"仁义礼智信"五常是儒家道德体系的代表性符号。其中所包含的"立己立人"的仁道思想、"公正合宜"的道义思想、"有礼则安"的明礼思想、"尊德问学"的明智思想、"忠信为宝"的... "仁义礼智信"五常是儒家道德体系的代表性符号。其中所包含的"立己立人"的仁道思想、"公正合宜"的道义思想、"有礼则安"的明礼思想、"尊德问学"的明智思想、"忠信为宝"的诚信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仁义智信 德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礼文化视域下的传统武术道德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蔡峰 张建华 张健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56-61,共6页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儒家礼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主要从儒家礼文化思想体系下传统武术道德物态层面与精神层面的融合进行解读。研究表明:传统武术以儒家礼仪形式与礼义意寓为礼德思想来源,形成了具有儒家文化特...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儒家礼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主要从儒家礼文化思想体系下传统武术道德物态层面与精神层面的融合进行解读。研究表明:传统武术以儒家礼仪形式与礼义意寓为礼德思想来源,形成了具有儒家文化特色的武术行为范式和价值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传统武术的道德体系。当前,武术本身具有的礼德教化价值未得到应有的彰显和重视,新时期下应加快新型现代武术道德的构建,尤其是加快武术道德中礼德的构建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文化 传统武术 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礼与成人之道——由冠礼释义看儒家哲学的礼义诠释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树业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34,共10页
冠礼是传统社会男子成年的标志,古代礼仪系统的起点。冠礼源出远古部族时代成人礼,是古初成人礼经过自觉仪式改造和精神提升的全新生活仪轨和文化形式。《礼记·冠义》作为儒家礼仪释义文献的代表作,对冠礼所象征的"成人之道&q... 冠礼是传统社会男子成年的标志,古代礼仪系统的起点。冠礼源出远古部族时代成人礼,是古初成人礼经过自觉仪式改造和精神提升的全新生活仪轨和文化形式。《礼记·冠义》作为儒家礼仪释义文献的代表作,对冠礼所象征的"成人之道"进行了系统解说。古人所谓成人,是社会—伦理价值意义上的,亦是性体论意义上的,人之异于禽兽的礼义本质在其生命中的实现与彰显。成人更意谓成德之人,即礼义在人生命中的充分实现。儒家冠礼释义围绕伦理—政治维度、德性—修养论维度和形而上—性体论维度三个方向展开。通过冠礼释义,使其义理信念落实于社会礼仪活动,同时通过对其内涵的揭示和解释,使礼俗获得点化和提升,从而实现了生活哲学化与哲学生活化的双向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絜矩之道”与“感而遂通”——儒家恕人工夫论前提的哲学分析
7
作者 杨洪武 余治平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110-118,共9页
儒家一向主张以“絜矩”去体谅别人、通达他者。《大学》将其上升为一种普遍的德性工夫,把内在自觉推扩到同类的身上。人心之间的沟通必须以天人之间的沟通为前提,天人相通的理性预设可以使人心之间的相感获得绝对的普遍性。天人合体而... 儒家一向主张以“絜矩”去体谅别人、通达他者。《大学》将其上升为一种普遍的德性工夫,把内在自觉推扩到同类的身上。人心之间的沟通必须以天人之间的沟通为前提,天人相通的理性预设可以使人心之间的相感获得绝对的普遍性。天人合体而不隔,天之则即是人之则。由《周易·感卦》兑上艮下的结构则可知阴阳二气感应以相授与。感应离不开性情,并以性情为先验基础。类是感应的对象性前提。万物身上都潜藏着可以与别物相交流、相沟通的可能性,物始终开显着自身,等待别物的进入和通达。《易传》强调圣人在沟通天人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圣人用性情之心去“会通”天文地理与天下之动,实现与天、与神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工夫 絜矩之 感而遂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儒家“礼”的社会整合功能与个体道德的悖礼行为 被引量:2
8
作者 齐万良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143-149,共7页
传统儒家礼制文化本身存在与其整合社会的职能相背离的机制,这种背离源于礼制对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界限的模糊不清,对私利的虚化处置并不妨碍人们以畸异的手段加以实现,人治高于法制的传统使得道德对个体人的约束显得迂阔而乏力。在... 传统儒家礼制文化本身存在与其整合社会的职能相背离的机制,这种背离源于礼制对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界限的模糊不清,对私利的虚化处置并不妨碍人们以畸异的手段加以实现,人治高于法制的传统使得道德对个体人的约束显得迂阔而乏力。在今天道德重构中个体人理应成为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制文化 人性 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仁循礼至乐——对先秦儒家之“道”的一种尝试性讨论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德清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71-77,共7页
“道”向来被视为道家的最高范畴,但实际上,“道”也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概念。只不过道家重“天道”,而儒家重“人道”。从天道到人道,从自然到人,反映了思想史上的进步。本文试图通过对先秦儒家“道”的观念的发生以及先秦儒家之道的展... “道”向来被视为道家的最高范畴,但实际上,“道”也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概念。只不过道家重“天道”,而儒家重“人道”。从天道到人道,从自然到人,反映了思想史上的进步。本文试图通过对先秦儒家“道”的观念的发生以及先秦儒家之道的展开形式及其构成内容进行探讨,以突显“道”对于先秦儒家学说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道 至乐 “天道” “人道” 构成内容 重要意义 儒家学说 思想史 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德育视角下高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建设--基于对儒家道德的分析
10
作者 张舜清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9-114,共6页
儒家的“道德”概念具有特殊内涵。道是德的客观依据和根源,德则是对道的认识、体悟并内化于人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倾向。道本原于天,实质是指天地的创生本性和法则,此道统体万物,但有不同层级的体现。儒家的道德教育实质即是关于道的教育... 儒家的“道德”概念具有特殊内涵。道是德的客观依据和根源,德则是对道的认识、体悟并内化于人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倾向。道本原于天,实质是指天地的创生本性和法则,此道统体万物,但有不同层级的体现。儒家的道德教育实质即是关于道的教育,是以传道为目的,其实践宗旨在于追求万物的生生。这种教育在现实性上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宇宙生态层次上的生命教育;社会层次上的“亲民”教育;个体层次上的“爱人”教育。这种教育立足于“道心”的培育,在方法上侧重心性修养与礼法规则相结合。通过把传道教育事业内在化为切己的生命实践活动,儒家亦建立起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这对当今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师德师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以礼为重”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春苗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62-65,共4页
儒家对人的道德教育是从“礼”开始的,“礼”不仅是人们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更是人们内在的性情品德、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儒家“以礼为重”思想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儒家“以礼为重”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道德教育内容,对于提升大学... 儒家对人的道德教育是从“礼”开始的,“礼”不仅是人们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更是人们内在的性情品德、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儒家“以礼为重”思想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儒家“以礼为重”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道德教育内容,对于提升大学生礼之德性修养和道德自觉性,健全大学生尊师重教、孝敬父母、真诚待人等道德人格等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为重 德教育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道、依礼、相对:儒家关于上下级关系的理论建构
12
作者 刘学斌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4-77,共4页
儒家认为君臣起源相同、任务相同、利益关联,因而两者之间不仅是等级关系,更是一种合作性的关系。为维系这种关系的和谐、稳定,儒家提出应以具有权威性、明确性、广泛约束性的礼作为君臣双方共同的行为准则。君臣上下级之间存在着指挥... 儒家认为君臣起源相同、任务相同、利益关联,因而两者之间不仅是等级关系,更是一种合作性的关系。为维系这种关系的和谐、稳定,儒家提出应以具有权威性、明确性、广泛约束性的礼作为君臣双方共同的行为准则。君臣上下级之间存在着指挥与被指挥、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是,儒家认为这种关系不应是简单、机械的,而应是相对的、有弹性的,君需敬臣,臣对君的服从是有条件的,是基于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 儒家 君臣关系 上下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道法家与儒家礼容观异同辨
13
作者 张涛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1-139,共9页
《吕氏春秋·士容论》载有一段田骈的故实,表明稷下道法家在礼容问题上对儒家持批评态度。相关传世文献以及马王堆帛书、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等出土文献显示,稷下道法家与儒家分享相同的身体知识,都很重视身体仪容的礼法规范,并... 《吕氏春秋·士容论》载有一段田骈的故实,表明稷下道法家在礼容问题上对儒家持批评态度。相关传世文献以及马王堆帛书、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等出土文献显示,稷下道法家与儒家分享相同的身体知识,都很重视身体仪容的礼法规范,并认为内心对礼容的展现具有决定意义,也都强调礼容应落实于现实政治之中,拥有共同的理论模式。但双方对具体礼容的要求有所不同,更因同质化的政治指向,两家均意图在现实政治中有所施展,使得相互批评不可避免。现实中出现的儒家后学偏离本学派礼容思想、趋于极端的行为,更给同样重视礼容的其他学派留下了攻击儒家礼容的口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骈 稷下法家 儒家 公共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儒家道德文化的价值解析——以“仁”、“礼”、“信”为视角
14
作者 朱海龙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4-67,95,共4页
"仁"、"礼"、"信"是中国儒家道德文化的核心概念,三者之间存在价值互融共生关系。其中,"仁"是道德根本,具有为人、贵生、爱人以及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终极价值;"礼"是"... "仁"、"礼"、"信"是中国儒家道德文化的核心概念,三者之间存在价值互融共生关系。其中,"仁"是道德根本,具有为人、贵生、爱人以及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终极价值;"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系统道德规范,守规、养德、经事是其直接社会功能;"信"是"礼"的价值延伸,铸造理想人格、促成和谐人际交往是其重要意义。解析它们的价值既是对儒家道德文化的再发掘,也是对当代道德教育的深刻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仁” “礼 “信”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礼文化对彝族道德建设的启示
15
作者 申圣超 《商业经济》 2016年第3期24-26,共3页
近些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彝族社会在物质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道德方面并未能与之相适应。人类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规律性,是在对优良传统道德扬弃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彝族社会亦不例外。彝族社会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对本民族传... 近些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彝族社会在物质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道德方面并未能与之相适应。人类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规律性,是在对优良传统道德扬弃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彝族社会亦不例外。彝族社会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对本民族传统道德进行扬弃,又要吸收外来优秀的道德思想,其中儒家礼文化就对此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尽管儒家礼文化依然存在一些糟粕,譬如三年之丧等,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抛弃传统。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儒家礼文化进行扬弃,让其有益成分对彝族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益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彝族 文化 德建设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美学的构建:周朝“三礼”与中国美学
16
作者 陈望衡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先秦重要儒家学术典籍《仪礼》《周礼》《礼记》,后人号称“三礼”。三礼有一个中心,就是“礼”。三礼对礼的论述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强调礼立足于人情。礼不是用来治人的,而是用来养人的。养人不是统治好百姓,而是领导好百姓;不是让百姓... 先秦重要儒家学术典籍《仪礼》《周礼》《礼记》,后人号称“三礼”。三礼有一个中心,就是“礼”。三礼对礼的论述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强调礼立足于人情。礼不是用来治人的,而是用来养人的。养人不是统治好百姓,而是领导好百姓;不是让百姓受苦,而是让百姓幸福。养不只是让人民物质生活上不匮缺,还要让人民精神生活上丰富。精神生活有着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那个时期人民对审美的认识与追求,其涉及审美胸怀的“天下”观、“生态”观,涉及审美理想的“中和”观,涉及审美主题的“礼乐”观,涉及审美疆域的人生观。三礼文化蕴藏着儒家美学的基本内容,是中华美学的重要源泉。三礼中所说的礼制虽然已经消失,但三礼的精神仍然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存在,其审美意识更是化为中华民族集体意识,延续至今。三礼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意识形态,它的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国家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礼”(《仪》《周》《记》) 儒家美学 “天下”观 “生态”观 “中和”观 “礼乐”观 人生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忠恕之道的管理价值、现实局限和运用策略
17
作者 谭林莉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39,共5页
儒家忠恕之道以仁学为基本要义,对于构筑现代管理规范、促进组织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在仁爱尊重符合人性化管理,宽宥和谐契合柔性化授权,平等公正破除官本位观念,推己及人化解异质性冲突。而在管理实践中,忠恕之道... 儒家忠恕之道以仁学为基本要义,对于构筑现代管理规范、促进组织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在仁爱尊重符合人性化管理,宽宥和谐契合柔性化授权,平等公正破除官本位观念,推己及人化解异质性冲突。而在管理实践中,忠恕之道又面临着自身局限,难以对管理中欲望与理想的斗争、个人与集体的矛盾以及权力与责任的冲突进行理性约束。在运用策略上,需要改善管理方法,以公正平等调解公私矛盾;优化管理模式,以博大仁爱化解利益冲突;弘扬管理文化,以开放互信包容异质差异;变革管理结构,以灵活自主代替垂直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忠恕之 仁爱 管理者 管理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者之“问”:传学与载道——儒家教育观的义理阐释
18
作者 肖桐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0-193,共14页
孔门授业常在“问对”之间,这既是一种古典教育的传统,蕴含着儒者传学载道的精神旨归,同时也对知识传播、教育转向具有重要意义。经学典籍中的“问”及其历代注疏,顺次由义、形、声、境,建构出儒学语境下“问”的意涵。通过对《论语》... 孔门授业常在“问对”之间,这既是一种古典教育的传统,蕴含着儒者传学载道的精神旨归,同时也对知识传播、教育转向具有重要意义。经学典籍中的“问”及其历代注疏,顺次由义、形、声、境,建构出儒学语境下“问”的意涵。通过对《论语》话语结构模式的分析,还原出儒者的“问对”形式与礼仪,并更进一步深入到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就“问对”之目的、方法与内容,“善问者”与“善待问者”的进学之道进行探讨。在教育功利化的追求外,儒者之“问”,以主体间性的认识论视角,促成生命价值与意义问题的不断涌现,成全教育品性;由居间兴发的方法论视角,传学载道,推动教育交往由“独白”走向“对话”,他们共同构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将教育由关注知识传授的记诵之学,引向唤醒师生主体经验、内在感受、生命激情的意义之学,在问对兴发间成就意义的自我与意义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 居间兴发 传学 古典教育 儒家教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忠恕之道对提升领导力素养的启示
19
作者 雷雪怡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6期31-37,共7页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社会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蕴涵着对提升领导力素养的启示。其中,忠恕之道以“仁”为核心要义,强调领导干部要中直公正、忠于内心、推己及人,对领导干部提高道德修养、强调...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社会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蕴涵着对提升领导力素养的启示。其中,忠恕之道以“仁”为核心要义,强调领导干部要中直公正、忠于内心、推己及人,对领导干部提高道德修养、强调准则意识、凸显平等尊重和构建和谐组织关系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少数”,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密切相关,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忠恕之道对提升当代领导干部领导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恕之 儒家思想 领导力 领导干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礼节情与以道化情——先秦儒道“情”论之比较
20
作者 常丽娜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年第1期24-31,共8页
“情”是中国哲学中人性论和性情论的重要范畴。“情”在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和地位。儒家“重情”,将亲情视作人伦道德秩序建构的基点,强调对“四端”道德情感的培育;儒家教化本质上是一种性情教,以诗教来兴发感动人心... “情”是中国哲学中人性论和性情论的重要范畴。“情”在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和地位。儒家“重情”,将亲情视作人伦道德秩序建构的基点,强调对“四端”道德情感的培育;儒家教化本质上是一种性情教,以诗教来兴发感动人心,使人得性情之正;儒家因人情而制礼,以礼乐来缘饰和节制人的情感,使之达于质文相济的中和之境。道家认为心性修养应以恬淡寡欲为上德,主张以道化情,超脱情执,复返自然,故表现出“无情”或“寡情”的倾向。儒道两家之情论殊途同归,都崇尚真诚,反对虚伪;主张情理融合,达到中和境界;提倡人格修养以能超越一己之私情、达到天人合一的圣人为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情”论 节情 化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