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佛像服饰中的“僧祇支”与“偏衫”问题
被引量:5
- 1
-
-
作者
费泳
-
机构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
出处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8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
文摘
本文依据律典及相关古今文献,对沙门服饰中僧祇支与偏衫的由来、形制及二者间的演变关系予以考证,同时阐述了僧祇支及偏衫在汉地佛教造像中的应用。
-
关键词
佛像
服饰
僧祗支
偏衫
-
分类号
B94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武定二年张利德造彩绘玉像
- 2
-
-
作者
刘福珍
赵振尧
-
出处
《文物春秋》
1991年第1期92-92,共1页
-
文摘
武定二年彩绘玉像是1989年8月27日在定州市寨西店东口出土的。原址到处是烂砖碎瓦夹杂有石造像碎块,并采集到头、上肢、下肢、背光等残块,从造型纹饰上看与彩绘玉像同属一个时代。据当地农民反映,早先该地为大寺。 彩绘玉像脸型清癯,眼微闭,眉细长,鼻高通于额际,耳下垂戴宝冠。内着“僧祗支”,外披褒衣博带式尖领袈裟,大衣自两肩垂下交于腹部,下著褶裙,裙的两端呈锐角向外伸展。造型追求匀称的形式美。
-
关键词
武定
褶裙
褒衣
形式美
僧祗支
张利
宝冠
西店
鼻高
外披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青州佛教造像的艺术成就
被引量:12
- 3
-
-
作者
金维诺
-
机构
中央美术学院
-
出处
《美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50-55,共6页
-
文摘
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以后,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有所变化、有所创新,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在进一步民族化的过程中,既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又具有不同的地区风格。各地的石窟造像和四川、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出土的石刻造像都是如此。而近年山东青州地区不断发现大量石刻造像就是具有地区特色的代表性作品。青州造像既与中原不完全相同,也与南方有所差异,这应与青州历史上的政治变革和文化的传承交流有密切关系。
-
关键词
青州
佛像
造像碑
褒衣博带式
菩萨立像
僧祗支
弥勒三尊
青州龙兴寺
袈裟
帔帛
与愿印
艺术成就
-
分类号
K879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鉴真和尚像的服装与道宣的思想
被引量:1
- 4
-
-
作者
竹下茧子
-
机构
日本奈良大学
-
出处
《西部考古》
2011年第1期336-348,共13页
-
文摘
本文对吉村提出的'右袒衫'的法衣名称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其应是简化衣褶的僧祗支,并通过对中外佛教造像的服饰比较研究,探讨了鉴真和尚的服饰特点,揭示了佛教造像服饰与道宣律宗的关系。
-
关键词
鉴真像
道宣
僧祗支
坐具
-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TS941.1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
-
题名偏衫与直裰
- 5
-
-
作者
王振国
-
机构
龙门石窟研究院
-
出处
《石窟寺研究》
2011年第1期304-325,共22页
-
文摘
本文首先重点讨论了偏衫产生的历史背景,认为偏衫的产生与四分律的兴起紧密相关。偏衫产生于北齐,它是北齐法上任职大统后进行僧服改制的具体成果。偏衫作为佛衣的新样式,不仅流行于北齐,甚至影响到北周,进而流行于隋、唐、两宋,一直到元初。约自唐代中期以后,直裰与右袒式袈裟的组合,便成为标准的僧服样式,一直流行于两宋元明各代,都变化不大。然而清代的直裰直接甩掉了外层右袒式袈裟而独立存在,至此,中国的僧衣样式与印度三衣、五衣的规制已相去甚远,可说是完成了佛衣中国化的演变。本文以大量各代的造像实物为依据,展开讨论。
-
关键词
二衣
僧祗支
覆肩衣
四分律
偏衫
直裰
-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临朐石门坊摩崖造像群调查报告
- 6
-
-
作者
宫德杰
-
机构
临朐县文化和旅游局
-
出处
《海岱考古(辑刊)》
2019年第1期177-224,531-537,共55页
-
文摘
石门坊造像位于临朐县城关街道谭马村西约4千米的石门坊风景区内(图一)。石门坊,亦称石门房,又名石门山。因山势曲结南向,两峰对峙如门,故名。石门坊摩崖造像群分两处,一处在红叶谷北端石壁上,规模较大;另一处在豹子崮,规模很小,仅有四龛造像。该造像群于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摩崖造像群经历过三次文物普查登记,并做过简要报道[1]。今就两处摩崖造像群及摩崖题刻、碑碣、瘗葬龛、墓塔等佛教文物情况报告如下。
-
关键词
摩崖造像
肩下垂
下垂式
僧祗支
石门坊
-
分类号
K879.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