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一次飞机暖云催化响应的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1
作者 高建秋 肖辉 +3 位作者 姚展予 陈昌 何松蔚 李铸杰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82-92,共11页
为研究飞机暖云焰剂催化后云系发生的物理响应,利用汕尾市双偏振雷达观测量及反演的云微物理特征参量,结合大气环境场探测数据,对2020年8月30日在广东省汕尾市北部区域实施的催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次过程是盛夏季节副高边缘的... 为研究飞机暖云焰剂催化后云系发生的物理响应,利用汕尾市双偏振雷达观测量及反演的云微物理特征参量,结合大气环境场探测数据,对2020年8月30日在广东省汕尾市北部区域实施的催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次过程是盛夏季节副高边缘的一次以暖云降水为主的对流性降水过程,天气尺度系统强迫较弱,大气层结不稳定,但水汽不充沛。在积云发展的暖云阶段引入吸湿性催化剂,16 min之后,暖云云系体积开始增加,差分反射率因子、差分相移率、雨水含量及降水强度的平均值都有明显增长,雨滴尺度增大、浓度明显增加,雨滴质量平均直径(D_(m))和表征雨滴数浓度的标准化参数(lgNW)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0.3%和39.5%,云系维持了大约1.5 h。吸湿性核先在催化层附近吸收水汽增长为数量众多的小云滴,与自然对流发展伴随的上升气流加强相互叠加,增强了云滴的碰并过程。众多小雨滴被上升气流带入0℃层之上使过冷雨滴短暂增多,促进了霰粒子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作业 暖云催化响应 双偏振雷达 微物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秋季一次低槽冷锋积层混合云宏微物理特征与催化响应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秦彦硕 蔡淼 +3 位作者 刘世玺 蔡兆鑫 胡向峰 吕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5-849,共15页
利用2013年10月13日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在张家口涞源地区对积层混合云中上部进行的增雨探测数据,分析了云的垂直微物理结构、云区的可播性和作业前后液态云粒子、冰晶及降水粒子的微物理变化。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垂直... 利用2013年10月13日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在张家口涞源地区对积层混合云中上部进行的增雨探测数据,分析了云的垂直微物理结构、云区的可播性和作业前后液态云粒子、冰晶及降水粒子的微物理变化。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垂直结构由冷、暖两层云配置,云层发展厚实,冷云区云粒子浓度平均为62 cm^(-3),液态水含量最大0.05 g/m^3;2DC和2DP探测的冰晶及降水粒子平均浓度分别为1.9和2.2 L^(-1);暖云内云粒子数浓度集中在300 cm^(-3)左右,液态水含量约0.1 g/m^3。探测区域云粒子数浓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利用云内过冷水含量和冰晶浓度等参数判断,该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播撒作业层具有强可播性。对比作业前后云中粒子浓度及平均直径发现,云粒子在作业前时段内的平均浓度为31 cm^(-3),远高于作业后平均浓度(17.6 cm^(-3));但平均直径变化不大。作业后冰晶粒子通过贝吉龙过程消耗过冷水长大,浓度由之前的0.86 L^(-1)增至4.27 L^(-1),平均直径也增至550μm。冰晶粒子逐渐长大形成降水,降水粒子浓度也相应有所升高,谱明显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层混合云 微物理特征 催化响应 粒子测量系统(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增雨催化响应试验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景红 孟辉 +2 位作者 于翠红 崔红 孙海燕 《干旱气象》 2020年第6期1043-1051,共9页
针对2003年7月8日吉林省境内一次积层混合云人工催化响应过程,确定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背景区和催化响应区,分析云系人工增雨的可播性及背景区与响应区云的微物理量差别。结果显示:(1)催化响应区中冰粒子数浓度明显高于背景区,其中直径为... 针对2003年7月8日吉林省境内一次积层混合云人工催化响应过程,确定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背景区和催化响应区,分析云系人工增雨的可播性及背景区与响应区云的微物理量差别。结果显示:(1)催化响应区中冰粒子数浓度明显高于背景区,其中直径为37.5~187.5μm的冰粒子数浓度增加最多;(2)催化响应区中直径小于等于18.5μm的小云粒子数浓度低于背景区,而直径为18.5~45.5μm的大云粒子数浓度则相反;(3)催化作业后,过冷水含量减少,雷达回波强度增加,强回波区范围增大,此次人工催化作业催化响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可播性 背景区 催化响应 粒子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敏感型催化剂在不对称Aldol反应中的可控催化研究
4
作者 范艺萌 孙楠 +2 位作者 崔雪晴 徐小欢 孙继红 《山东化工》 2025年第1期49-51,共3页
以介孔二氧化硅材料为核,聚丙烯酸为壳,手性联吡啶脯氨酸衍生物作为活性物种制备出具有pH智能响应性的催化剂(P-Z@BMMs)。将该催化剂应用于不对称Aldol反应进一步研究其可控催化性能,并采用HPLC分析手段对其催化性能进行表征。催化结果... 以介孔二氧化硅材料为核,聚丙烯酸为壳,手性联吡啶脯氨酸衍生物作为活性物种制备出具有pH智能响应性的催化剂(P-Z@BMMs)。将该催化剂应用于不对称Aldol反应进一步研究其可控催化性能,并采用HPLC分析手段对其催化性能进行表征。催化结果表明:P-Z@BMMs催化剂在不同pH值的复合有机溶剂中表现出良好的“智能开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2表面修饰介孔SiO_(2) 接枝PAA壳 不对称ALDOL反应 智能响应催化 核壳结构 手性联吡啶脯氨酸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响应光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5
作者 陈崧哲 张彭义 +1 位作者 祝万鹏 刘福东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13-619,共7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可见光响应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从窄禁带半导体开发、表面光敏化和离子掺杂三个方面 ,详细探讨了该类光催化剂的构成原理、设计思想、制备方法、目前效果及缺点 ,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 可见光响应催化 半导体 窄禁带半导体 离子掺杂 光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硫共掺TiO_2光催化剂的响应曲面法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乔海军 岳林林 +1 位作者 郭莉 王丹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27,41,共6页
利用响应曲面法(RSM)对溶胶-凝胶法合成N、S共掺TiO2光催化剂(N/S-TiO2)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借助XRD、XPS、TEM、UV-Vis-DRS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并以甲基橙为模型污染物考察了样品的可见光催化活性。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N、S共掺... 利用响应曲面法(RSM)对溶胶-凝胶法合成N、S共掺TiO2光催化剂(N/S-TiO2)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借助XRD、XPS、TEM、UV-Vis-DRS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并以甲基橙为模型污染物考察了样品的可见光催化活性。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N、S共掺TiO2降解甲基橙溶液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并确定N、S共掺TiO2光催化剂的最佳合成工艺为:热处理温度550℃,N和S掺杂量分别为1.0%和0.3%(原子分数),在该条件下所得N/S-TiO2具有较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且对甲基橙溶液的实际降解率与模型预测基本一致,相对误差为4.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曲面法 N、S共掺TiO2 可见光响应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单层修饰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pH响应性催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军波 李桂珍 +3 位作者 刘志飞 韩晨 周惠云 张军凯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43-1147,共5页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制备了具有硫醇端基的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PtBMA),通过其水解得到具有pH刺激响应的聚甲基丙烯酸(PMAA)。利用硫醇端基与金之间的强耦合作用获得了聚甲基丙烯酸单层修饰的金纳米粒子(PMAA-GNPs)催化体...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制备了具有硫醇端基的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PtBMA),通过其水解得到具有pH刺激响应的聚甲基丙烯酸(PMAA)。利用硫醇端基与金之间的强耦合作用获得了聚甲基丙烯酸单层修饰的金纳米粒子(PMAA-GNPs)催化体系。利用UV-Vis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PMAA-GNPs催化剂在不同pH值下的分散状态。以NaBH4还原对硝基苯酚的反应,验证了此催化体系的pH响应性。结果表明,调节体系的pH值为酸性,PMAA塌缩和包覆在金纳米粒子(GNPs)的表面,引起GNPs的聚集,从而降低了催化效率。反之,在碱性环境中,在PMAA链的排斥作用下,GNPs能较好的分散,提高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 金纳米粒子 pH响应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uFe_2O_4纳米纤维管的制备及可见光响应光催化性能
8
作者 陆楚楚 秦传香 +1 位作者 朱爱萍 戴礼兴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72-1176,共5页
在柠檬酸辅助下,采用静电纺丝及后续低温煅烧的方法制备了立方相铁酸铜(c-CuFe_2O_4)纳米纤维管,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c-CuFe_2O_4纳米纤维管的晶相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一定温度... 在柠檬酸辅助下,采用静电纺丝及后续低温煅烧的方法制备了立方相铁酸铜(c-CuFe_2O_4)纳米纤维管,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c-CuFe_2O_4纳米纤维管的晶相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一定温度煅烧后得到的c-CuFe_2O_4纳米纤维管仍然具有较好的长径比,其比表面积和孔隙半径分别为19m2/g和14.8nm。在可见光照射下,c-CuFe_2O_4纳米纤维管对罗丹明B(RhB)水溶液的光催化降解率达到99%;溶液中的光催化剂可以借助于外界磁铁来有效收集,避免了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Fe2O4纳米纤维管 磁性 可见光响应催化 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斜BiVO_4可见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形貌效应 被引量:36
9
作者 蒋海燕 戴洪兴 +3 位作者 孟雪 张磊 邓积光 吉科猛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9-949,共11页
以硝酸铋和偏钒酸铵为无机源,NaOH为pH值调节剂,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表面活性剂,采用醇-水热法制备了多种形貌的单斜BiVO4.利用X射线衍射、N2吸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紫外可见光漫反射等技术表征了其物化性质,并考察... 以硝酸铋和偏钒酸铵为无机源,NaOH为pH值调节剂,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表面活性剂,采用醇-水热法制备了多种形貌的单斜BiVO4.利用X射线衍射、N2吸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紫外可见光漫反射等技术表征了其物化性质,并考察了这些BiVO4样品在可见光照射下降解甲基橙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和溶液pH值对所得BiVO4产物的粒子形貌影响很大.在醇-水热温度为180oC,pH值为2,7或10时,可分别制得多孔球状、花状和片状BiVO4;而采用P123作表面活性剂,在醇-水热温度为180oC且pH为2时可制得棒状BiVO4.BiVO4样品粒子形貌的不同导致它们的比表面积、表面氧空位密度和(040)晶面暴露率不同,其中以棒状BiVO4样品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积、氧空位密度和(040)晶面暴露率以及最低的带隙能,使其对甲基橙降解表现出最好的光催化活性.可以认为,BiVO4样品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反应活性存在形貌效应,棒状形貌有利于提高BiVO4的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水热法 形貌相依性质 可见光响应催化 单斜钒酸铋 甲基橙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任凌 杨发达 +2 位作者 张渊明 杨骏 李明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1-546,共6页
在溶胶-凝胶法基础之上,以尿素为氮源,通过较温和的反应条件来制备氮掺杂TiO2光催化剂。以亚甲基蓝为模型化合物、日光色镝灯为光源,探索了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并用XRD、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技术、UV-Vis等表征了其结构特征;同时以对苯二... 在溶胶-凝胶法基础之上,以尿素为氮源,通过较温和的反应条件来制备氮掺杂TiO2光催化剂。以亚甲基蓝为模型化合物、日光色镝灯为光源,探索了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并用XRD、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技术、UV-Vis等表征了其结构特征;同时以对苯二甲酸为探针分子,结合化学荧光技术研究了光催化体系中.OH自由基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验证了其光催化活性规律。结果表明:氮掺杂能引起TiO2光催化剂的激发吸收光谱明显红移并具较好的可见光响应性;在不同煅烧温度和尿素/钛酸丁酯物质的量的比条件下,所得样品的光催化活性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随着尿素/钛酸丁酯物质的量的比值的增大而逐渐增强;荧光强度变化规律与光催化活性规律相一致,即光催化体系中.OH自由基的生成量越多,光催化活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技术 二氧化钛 溶胶-凝胶法 可见光响应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三架飞机联合探测资料分析层积混合云催化物理效应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元 牛生杰 雷恒池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6-696,共11页
利用2009年4月18日三架飞机联合探测层积混合云资料,结合MICAPS再分析资料、雷达、卫星及地面台站资料等,在准确区分自然云区与催化响应区的基础上,对这次降水性层积混合云的微结构和催化物理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云上部(4 80... 利用2009年4月18日三架飞机联合探测层积混合云资料,结合MICAPS再分析资料、雷达、卫星及地面台站资料等,在准确区分自然云区与催化响应区的基础上,对这次降水性层积混合云的微结构和催化物理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云上部(4 800 m层,距云顶1 700 m,距云底3 000 m)累积了云中大部分的过冷水,是云内发展强盛区;云上部嵌入式积云区温度低于周围层云区2℃,积云区含水量分布不均,最大值为1.5 g/m^3,标准差为0.4 g/m^3,而层云区含水量最大值和标准差分别为0.6 g/m^3和0.15 g/m^3,积云区和层云区的云滴谱峰值直径分别为25μm和15μm,云滴数浓度的量级分别为102cm-3和101cm-3。对催化云而言,此次联合探测在4 800 m层捕捉到嵌入式积云区的催化响应,人工播撒Ag I会促进该层云的消散过程,催化后1 h内云区占比由71%降至13%,云中液态含水量持续减少且趋于均匀分布,催化后10 min与20 min云中含水量的最大值分别为1.0 g/m^3和1.5 g/m^3,标准差为0.3 g/m^3和0.15 g/m^3,凇附与聚合增长为主要冰相微物理过程,云滴谱先变窄,后因H-M冰晶凇附繁生而拓宽;在云的中下层则受上层催化影响而产生旺盛云区,10 min内该层云区范围显著扩大,云滴及冰相粒子尺度均增加一倍,同时旺盛云区自上而下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机联合探测 层积混合云 云微结构 催化物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基于TTAB的BiVO_4晶体形貌及光催化性能的调控
12
作者 林杰 李贤英 +1 位作者 陈秋玲 薛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1-216,共6页
以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TTAB)为模板,采用水热合成法可控制备BiVO4微晶。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比表面测定仪和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等技术,表征了水热反应前驱液的pH值(pH=1.5-9)对BiVO... 以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TTAB)为模板,采用水热合成法可控制备BiVO4微晶。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比表面测定仪和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等技术,表征了水热反应前驱液的pH值(pH=1.5-9)对BiVO4的晶体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和光学性能的影响,并在可见光照射下考察了BiVO4样品对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活性。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增大,所得产物由单斜晶系向单斜晶系与四方晶系的混晶转变,且形貌由多面体向多孔微球转变。当pH为5~7时,所制备的BiVO4样品具有独特的形貌、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多孔结构,表现出优越的光催化活性,对罗丹明B降解率可高达9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酸铋 多孔结构 水热合成 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大学重大成果——纳米“催化”强大太阳能
13
《纳米科技》 2004年第6期68-68,共1页
南京大学向社会公布了“可见光响应型水全分解光催化剂”这一重大科研成果,意味着在纳米光催化材料这一“媒介”的作用下,取之不尽的太阳能将成为人类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关键词 南京大学 纳米光催化材料 太阳能 可见光响应型水全分解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催化”强大太阳能
14
《中国科技信息》 2003年第19期30-30,共1页
2003年9月22日,南京大学向社会公布了“可见光响应型水全分解光催化剂”这一重大科研成果,意味着在纳米光催化材料这一“媒介”的作用下,取之不尽的太阳能将成为人类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 2003年9月22日,南京大学向社会公布了“可见光响应型水全分解光催化剂”这一重大科研成果,意味着在纳米光催化材料这一“媒介”的作用下,取之不尽的太阳能将成为人类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邹志刚做了一番演示:将两块粘在一块的深色玻璃片放在60瓦的台灯下,打开台灯,再接通玻璃片另一头用电线连接着的简易小风扇,不到一秒钟风扇的叶片就转了起来;灯一关,风扇就停止了转动。“这很神奇吧,奥妙全在涂在玻璃片上的纳米光催化材料里。” 邹教授介绍说,能源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响应型水全分解光催化 纳米光催化材料 太阳能 环境材料 可见光利用率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一次层状云系微物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研峰 王蓉 +1 位作者 王聚杰 尹宪志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91-1300,共10页
利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一次飞机探测资料、卫星资料,分析了层状云微物理结构以及作业前后云微物理变化,结果表明:(1)此次层状云系垂直结构配置为冷暖两层,云层发展厚实。云的垂直和水平分布极不均匀。相对层积云,高层云小云粒子浓度低,... 利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一次飞机探测资料、卫星资料,分析了层状云微物理结构以及作业前后云微物理变化,结果表明:(1)此次层状云系垂直结构配置为冷暖两层,云层发展厚实。云的垂直和水平分布极不均匀。相对层积云,高层云小云粒子浓度低,大云粒子浓度高,液态含水量高。小云粒子浓度尤其是峰值区域与平均直径呈明显反相关。大于60个·cm^-3和35个·L^-1的小云、大云粒子浓度分别主要由3.5~10μm、50~200μm粒径段决定。(2)不同高度云粒子谱为单峰或双峰分布,总体呈单调递减趋势,但云形成和增长条件存在差异。强可播、不可播和可播性冷云粒子谱基本符合负幂指数的单调递减规律,云粒子浓度差异较大,自然冰晶浓度不可播云较高,可播云次之,强可播云较低。(3)作业后小云粒子浓度明显降低,在6.5~20μm粒径段降低了2个量级左右,大云粒子浓度明显增加,谱宽增大,尤其在大于150μm粒径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层状云 微物理结构 催化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2D-2D TiO_2 nanosheet/layered WS_2 heterojunctions with enhanced visible-light-respo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被引量:8
16
作者 Yongchuan Wu Zhongmin liu +3 位作者 Yaru Li Jitao Chen Xixi Zhu Ping Na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0-69,共10页
Constructing nanocomposites that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composite materials,nanomaterials,and interfaces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iO2.In this study,2D‐2... Constructing nanocomposites that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composite materials,nanomaterials,and interfaces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iO2.In this study,2D‐2D TiO2 nanosheet/layered WS2(TNS/WS2)heterojunctions were prepared via a hydrothermal method.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 photocatalysts were systematically characterized.Layered WS2(~4 layers)was wrapped on the surface of TiO2 nanosheets with a plate‐to‐plate stacked structure and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by W=O bonds.The as‐prepared TNS/WS2 heterojunctions showed higher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degradation of RhB under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than pristine TiO2 nanosheets and layered WS2.The improvement of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was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enhanced charge separation efficiency,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perfect 2D‐2D nanointerfaces and intimate interfacial contacts between TiO2 nanosheets and layered WS2.Based on experimental results,a double‐transfer photocatalytic mechanism for the TNS/WS2 heterojunctions was proposed and discussed.This work provides new insights for synthesizing highly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stable photocatalysts by engineering the surface heteroj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2 TiO2 NANOSHEET Heterojunction Photocatalysis Visible‐light responsi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急体系建设在水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饶国东 《通讯世界》 2017年第15期138-139,共2页
本文阐述了水电站应急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应急系统的建设体现了安全管理中的预防原则,促进安全责任分工落实,完善危害识别,促进事故演习和事故响应,对多年来完善水电站建设安全管理起了催化作用。
关键词 应急系统 预防 演习 响应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cile fabrication of ZnIn2S4/SnS2 3D heterostructure for efficient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r(Ⅵ) 被引量:4
18
作者 Jingwen Pan Zhongjie Guan +1 位作者 Jianjun Yang Qiuye Li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0-208,共9页
Photocatalytic method has been intensively explored for Cr(VI)reduction owing to its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natures.In order to obtain a high efficiency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efficient photocatalyst... Photocatalytic method has been intensively explored for Cr(VI)reduction owing to its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natures.In order to obtain a high efficiency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efficient photocatalysts need to be developed.Here,ZnIn2S4/SnS2 with a three-dimensional(3D)heterostructure was prepared by a hydrothermal method and its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Cr(VI)reduction was investigated.When the mass ratio of SnS2 to ZnIn2S4 is 1:10,the ZnIn2S4/SnS2 composite exhibits the highes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with 100%efficiency for Cr(VI)(50 mg/L)reduction within 70 min under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pure ZnIn2S4 and SnS2.The enhanced charge separation and the light absorption have been confirmed from the photoluminescence and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to be the two reasons for the increased activity towards photocatalytic Cr(VI)reduction.In addition,after three cycles of testing,no obvious degradation is observed with the 3D heterostructured ZnIn2S4/SnS2,which maintains a good photocatalytic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In2S4/SnS2 3D heterostructure Photocatalytic Cr(VI)reduction Visible-light response Charge separation Photocatalytic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ly selective production of phenol from benzene over mesoporous silica-supported chromium catalyst:Role of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in optimization of operating variables 被引量:3
19
作者 Milad Jourshabani Alireza Badiei +1 位作者 Negar Lashgari Ghodsi Mohammadi Ziarani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20-2029,共10页
A Cr/SBA-16 catalyst was prepared using Cr(NO3)3 as a precursor and mesoporous silica SBA-16 as a support via a simple impregnation method. The catalyst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wide-angle X-ray diffraction (XRD), ... A Cr/SBA-16 catalyst was prepared using Cr(NO3)3 as a precursor and mesoporous silica SBA-16 as a support via a simple impregnation method. The catalyst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wide-angle X-ray diffraction (XRD), low-angle XRD,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 The catalyst activity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direct bydroxylation of benzene to phenol using H2O2 as the oxidant. Various operating variables, namely reaction temperature, reaction time, amount of H2O2, and catalyst dosage, were optimized using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ombined with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rela- tion between the independent parameters and phenol yield was represented by a second-order polynomial model. The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2), i.e., 0.985, showed that the data predicted using RSM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optimization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high selectivity for phenol was achieved at the optimized values of the operating variables: reaction temperature 324 K, reaction time 8 h, H2O2 content 3.28 mL, and catalyst dosage 0.09 g. This study showed that RSM was a reliable method for optimizing process variables for benzene hydroxylation to phen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porous silica Chromium/SBA-16 catalyst Benzene hydroxylation Phenol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e-pot topotactic synthesis of Ti^(3+) self-doped 3D TiO_2 hollow nanoboxes with enhanced visible light response 被引量:2
20
作者 Chengjiang Zhang Lijun Tian +3 位作者 Lianqin Chen Xiaofang Li Kangle Lv Kejian De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73-1383,共11页
Ti^(3+) self-doped anatase three-dimensional(3D) TiO_2 hollow nanoboxes were synthesized via a topologic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volving template participation by a facile one-pot hydrothermal treatment with a... Ti^(3+) self-doped anatase three-dimensional(3D) TiO_2 hollow nanoboxes were synthesized via a topologic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volving template participation by a facile one-pot hydrothermal treatment with an ethanol solution of zinc powder and TiOF_2.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3D TiO_2 hollow nanoboxes are assembled from six single-crystal nanosheets and have dominant exposure of the {001} facets. It is found from EPR spectra that adding zinc powder is an environment-friendly and effective strategy to introduce Ti^(3+) and oxygen vacancy(Ov) into the bulk of 3D hollow nanoboxes rather than the surface,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their enhanced visible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was evaluated by measuring the formation rate of hydroxide free radicals using 7-hydroxycoumarin as a probe. The sample prepared with zinc/TiOF_2 mass ratio of0.25 exhibited the highest RhB photodegradation activity under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 with a degradation rate of 96%, which is 4.0-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pure TiO_2. The results suggest a novel approach to construct in-situ 3D hierarchical TiO_2 hollow nanoboxes doped with Ti^(3+) and Ov without introducing any impurity elements for superior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3+self‐doped Topological transformation Three‐dimensional hollow nanoboxes Visible light response Photocataly tica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