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被引量:131
1
作者 朱如凯 赵霞 +4 位作者 刘柳红 王雪松 张鼐 郭宏莉 宋丽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55,共10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的综合分析和对储集层主控因素的解剖,研究低孔低渗背景下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条件,并对有效储集层进行区域评价预测。须家河组除须一段局部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外,其余各段均属陆相沉积,发育冲... 通过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的综合分析和对储集层主控因素的解剖,研究低孔低渗背景下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条件,并对有效储集层进行区域评价预测。须家河组除须一段局部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外,其余各段均属陆相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体系,相带展布和古地理演化均与区域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原始沉积相带(辫状河主河道砂坝微相)和后期溶蚀作用共同控制了有利储集层分布,石英Ⅱ、Ⅲ期加大和胶结物发育是砂岩致密化主要原因之一;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高能河道中,中—粗粒砂岩最为有利。结合储集层有效厚度和储集性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六段有利储集层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川中—川南过渡带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须家河组 沉积体系 储集层控制因素 有利储集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151井区侵入岩油藏储集层分布及成藏特征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魁元 康仁华 +1 位作者 武恒志 刘连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6-18,共3页
罗 151井区位于沾化凹陷南部 ,沙三段辉绿岩稀油油藏是近年来济阳坳陷在下第三系发现、勘探开发效果最好的侵入岩油藏。该辉绿岩为岩盘型浅成侵入岩 ,大致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和馆陶组沉积中期两期顺层侵入于沙三段烃源岩中 ,有 4个亚相 :... 罗 151井区位于沾化凹陷南部 ,沙三段辉绿岩稀油油藏是近年来济阳坳陷在下第三系发现、勘探开发效果最好的侵入岩油藏。该辉绿岩为岩盘型浅成侵入岩 ,大致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和馆陶组沉积中期两期顺层侵入于沙三段烃源岩中 ,有 4个亚相 :炭质板岩亚相 ,含堇青石硅灰石角岩亚相 ,边缘亚相 ,中心亚相。通过人机联作解释技术抽取联井地震测线、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提取了 2 0种地震特征参数 ,采用神经网络判识技术识别火成岩 ,编制出火成岩等厚图和顶面、底面构造图。该辉绿岩圈闭及储集空间 (原生的裂缝系统及晶间孔隙和次生的溶蚀孔、洞、拱张缝等 )的形成早于生油期 ,有良好的油源条件 ,烃源岩也是封盖层 ,断层及围岩中的微裂缝是主要油气运移通道 ,形成了硅灰石角岩微孔隙型油藏和辉绿岩孔隙 裂缝型油藏两种油藏类型。图 3参 3(王孝陵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沾化凹陷 侵入岩 油藏储集层分布 成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断裂调节构造—坡折带特征及其对储集层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有智 张卫海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3-580,共8页
在恢复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早白垩世古地貌的基础上,分析了调节构造—坡折带特征与沉积体系和储集层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复合型构造组合对砂体形态和储集层分布具有控制作用。研究区发育调节构造—上坡折、调节构造—中坡折和调节构... 在恢复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早白垩世古地貌的基础上,分析了调节构造—坡折带特征与沉积体系和储集层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复合型构造组合对砂体形态和储集层分布具有控制作用。研究区发育调节构造—上坡折、调节构造—中坡折和调节构造—下坡折,平面上呈北北东向展布。调节构造—坡折带控制沉积体系的发育,形成大规模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调节构造—坡折带也控制砂体的形态,形成了7个呈舌状分布的小型湖底扇砂体;多级坡折带提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调节构造对物源和水系也具有控制作用。在调节构造—坡折带的控制作用下,南洼储集体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和湖底扇砂体,且不同级别的复合构造的储集体类型和物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乌里雅斯太凹陷 调节构造-坡折带 沉积体系 储集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台缘礁滩带沉积结构及储集层分布 被引量:8
4
作者 严张磊 邢凤存 +2 位作者 段金宝 胡华蕊 吴嗣跃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1-317,共7页
利用露头、钻井、分析化验及地震资料,对川东北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开江—梁平陆棚东、西两侧及城口—鄂西海槽西侧发育的三排台缘带沉积结构与礁滩储集层进行对比,识别出迁移-加积型和加积型两种台缘带沉积结构。迁移-加积型台缘带发育... 利用露头、钻井、分析化验及地震资料,对川东北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开江—梁平陆棚东、西两侧及城口—鄂西海槽西侧发育的三排台缘带沉积结构与礁滩储集层进行对比,识别出迁移-加积型和加积型两种台缘带沉积结构。迁移-加积型台缘带发育有元坝—龙岗—兴隆场和镇巴—城口—利川两个台缘带,生物礁滩具有明显的横向陡缓相间结构,缓坡区台缘斜坡和礁滩迁移明显,分布广,陡坡区加积明显;加积型台缘带主要为铁厂河—普光—罗家寨台缘带,横向上存在地貌陡缓差异,台缘礁滩集中发育,迁移不明显。沉积期古地貌和海平面变化联合控制台缘礁滩发育及储集层总体分布,生物礁滩主要分布在高位体系域中—上部,白云岩储集层普遍发育于高位体系域晚期,且陡坡区白云岩厚度大。储集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垂向差异性和分段性,长一段加积型台缘带易于形成白云岩储集层,陡坡区白云岩化略强;长二段多排生物礁滩共存的迁移-加积型台缘带易于形成连片的白云岩储集层,而加积型台缘礁滩白云岩化带较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长兴组 台缘带 生物礁滩 沉积结构 储集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坪西地区副变质岩储集层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夏志远 刘占国 +5 位作者 李森明 张永庶 王波 田明智 伍劲 邹开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9-99,共11页
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与测井等资料,运用全岩X光衍射、微米CT扫描方法,系统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坪西地区副变质岩储集层特征。研究区副变质岩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有板岩、钙质片岩和结晶灰岩3种,原岩为奥陶系—志留系的海相碎屑岩与碳... 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与测井等资料,运用全岩X光衍射、微米CT扫描方法,系统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坪西地区副变质岩储集层特征。研究区副变质岩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有板岩、钙质片岩和结晶灰岩3种,原岩为奥陶系—志留系的海相碎屑岩与碳酸盐岩。3类副变质岩储集层发育3大类6亚类储集空间类型,第1类为裂缝,包括构造缝、风化节理缝和溶蚀缝;第2类为溶蚀孔隙,包括溶孔和溶洞;第3类为纳米级晶间孔隙。受裂缝的发育程度和类型控制,3类副变质岩储集层孔喉的数量、体积和半径存在显著的差异。坪西地区副变质岩储集层成因于变质、风化、构造碎裂和溶蚀4种地质作用,其中变质作用对副变质岩类储集层形成具重要的建设作用,可打破传统局限于寻找顶部风化壳的束缚。副变质岩储集层形成经历了5个主要演化阶段,其分布受控于岩石类型、变质程度、古地貌和风化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坪西地区 副变质岩 储集层 岩石类型 孔喉特征 储集层成因 储集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沉积模式及储层分布 被引量:32
6
作者 徐安娜 胡素云 +4 位作者 汪泽成 薄冬梅 李梅 鲁卫华 翟秀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0,共10页
四川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包括龙王庙组、高台组和洗象池组,其中龙王庙组已在川中地区发现安岳气田,但后两者目前仍未获得重大突破。为此,综合应用各类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了该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 四川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包括龙王庙组、高台组和洗象池组,其中龙王庙组已在川中地区发现安岳气田,但后两者目前仍未获得重大突破。为此,综合应用各类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了该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的构造—沉积背景,研究了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相和膏盐岩的分布特征,建立了沉积相地质模式,并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古构造沉积格局呈东南倾大斜坡背景之上叠加"两隆夹一凹"特征,地层充填具有西薄东厚的"底超顶削"结构;2地层层序自下而上发育3个总体向上变浅的三级层序旋回,膏盐岩主要位于三级层序高位域,聚集于万州—宜宾凹陷;3沉积相地质模式自下而上包括三大沉积结构层,即蒸发—碳酸盐岩缓坡、蒸发混积局限台地和蒸发局限台地,沉积环境演化由开放—长期闭塞和蒸发盐化—开放,颗粒滩分布由大面积"双滩"演变为零星滩和带状滩,蒸发潟湖和蒸发潮坪规模总体缩小;4储层分布复杂,主要受古构造沉积格局、颗粒滩和不同级次层序暴露面控制,古隆起之上及其周缘、台内坡折带和台缘带附近是有利储层的发育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寒武纪 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 构造—沉积 地层层序 膏盐岩 沉积模式 储集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北安山岩油藏储层分布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梁官忠 吴书成 郭志强 《断块油气田》 CAS 2000年第1期10-13,22,共5页
本文借助于岩心观察、野外地质调查、电测曲线、岩心分析化验、试油试采等大量动静态资料 ,在储层特征、储层及产层分布发育规律等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影响安山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深入研究了影响单井产能的主、客观因素 ,得出对单... 本文借助于岩心观察、野外地质调查、电测曲线、岩心分析化验、试油试采等大量动静态资料 ,在储层特征、储层及产层分布发育规律等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影响安山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深入研究了影响单井产能的主、客观因素 ,得出对单井产能有较大影响的定量参数有储层厚度、物性参数及上覆地层腾一段厚度等 ,并就其与单井产能的定量关系进行了研究 ,将这一关系应用于生产中 ,指导油田的扩边挖潜及开发调整等工作 ,收到良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山岩油藏 储集层分布 产能分析 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茅口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特征
8
作者 匡明志 张小兵 +7 位作者 袁海锋 陈聪 张玺华 彭瀚霖 徐婷 肖钦仁 李天军 山述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1220,共20页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碳酸盐岩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川中八角场—磨溪—龙女寺地区茅二段目前已获得勘探突破,但因其层序地层结构尚不明确,制约了茅口组沉积演化研究与储集层预测。本研究基于川中广安华蓥山二崖剖面茅口组高精度岩相特...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碳酸盐岩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川中八角场—磨溪—龙女寺地区茅二段目前已获得勘探突破,但因其层序地层结构尚不明确,制约了茅口组沉积演化研究与储集层预测。本研究基于川中广安华蓥山二崖剖面茅口组高精度岩相特征,综合实际钻井资料,开展茅口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并解释层序格架对储集层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地区茅口组碳酸盐岩可分为8类岩石微相,在茅口组沉积中晚期,构造作用驱动茅口组由缓坡沉积体系向“台地—台内海槽”沉积体系转换。(2)栖霞组上部层序界面SB1和茅二下亚段上部层序界面SB2均为Ⅱ型岩相转换界面,茅二上亚段顶界面SB3为Ⅰ型淹没不整合界面,茅三段顶界面SB4为Ⅰ型剥蚀不整合面。(3)二崖剖面茅口组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5个四级层序:茅一段构成三级层序SQ1的海侵体系域;茅二下亚段中—下部对应三级层序SQ1的高位体系域,而上部发育三级层序SQ2陆架边缘体系域;茅二上亚段和茅三段分别对应三级层序SQ2和SQ3。(4)磨溪—龙女寺地区茅二下亚段云化储集层分布在三级层序SQ1高位体系域和三级层序SQ2陆架边缘体系域,分别以准同生晚期和准同生早期云化作用为主,受控于Ⅱ型层序界面SB2;广安—八角场地区茅二上亚段台缘滩相白云岩储集层分布在三级层序SQ2高位体系域并且受控于Ⅰ型层序界面SB3,经历了准同生早期基质云化—准同生晚期颗粒溶蚀—埋藏期云化作用阶段。该研究为四川盆地茅口组白云岩储集层分布规律的预测和成因研究提供了层序和沉积约束,对茅口组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微相分析 层序划分 储集层分布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大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四、六段砂岩沉积相的再认识 被引量:38
9
作者 蒋裕强 陶艳忠 +5 位作者 沈妍斐 蒋婵 王占磊 张本健 李顺 张国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9-50,134-135,共12页
学界对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沉积相的认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观点颇多。为此,基于露头剖面观察、取心井精细描述、单井剖面分析、实验室薄片鉴定,结合大量测井资料的研究应用成果,综合研究后认为:四川盆地大川中地区须二段砂体为滨... 学界对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沉积相的认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观点颇多。为此,基于露头剖面观察、取心井精细描述、单井剖面分析、实验室薄片鉴定,结合大量测井资料的研究应用成果,综合研究后认为:四川盆地大川中地区须二段砂体为滨浅湖砂体,河流相砂体分布在龙岗—旺苍以北、广安以东的区域,川中西部—川西北部地区有海侵影响,形成质纯的石英砂岩;须四段、须六段沉积期,除营山—八角场、广安—河包场地区须四段及须六段下部发育三角洲分支河道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为河流入湖砂体在湖岸线不断进退、湖面总体扩张的背景下经湖流、波浪再改造、再分配形成的滨浅湖滩坝砂体。结论表明:①在川中南部地区由于受雷口坡期古凸起的影响,在该凸起区缺失须一—须二段下部地层;②受湖流运动方向影响,湖盆中的砂体在川中南部地区呈北东向展布,而在川中北部地区则呈近东西向展布;③滩坝砂体主体分布区是优质孔隙性储层的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部 晚三叠世 沉积相 新认识 河道砂体 滨浅湖滩坝砂体 海侵 优质储集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改造残留古火山机构判识与油气勘探实践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芸 梁舒艺 +3 位作者 贾春明 谷新萍 毛海波 伏小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37,共8页
目前,由于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和风化剥蚀改造导致变形的准噶尔盆地盆腹区石炭系火山机构的可操作性识别技术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该区石炭系火山岩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为此,通过对地面露头火山口、火山口相典型岩性组合、非地震电法剖面... 目前,由于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和风化剥蚀改造导致变形的准噶尔盆地盆腹区石炭系火山机构的可操作性识别技术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该区石炭系火山岩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为此,通过对地面露头火山口、火山口相典型岩性组合、非地震电法剖面、地震相及地震属性等判识特征的分析,总结了该区火山机构的综合识别方法及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明确了火山岩优质储层的分布特征,并以金龙油田和克拉美丽气田为实例,预测火山岩优质储层分布有利区、指导钻井试油层位优选。研究结果表明:(1)该盆地周缘地面露头古火山机构样式的识别可为盆内深层古火山机构的识别提供可靠的实物模型,对盆山一体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隐爆角砾岩、熔结火山角砾岩、珍珠岩及球粒流纹岩等是识别古火山口的重要岩性标志,火山岩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爆发相的火山角砾岩和溢流相火山熔岩;(3)重磁力勘探能区分火山岩和沉积岩,但纵向分辨率低,建场测深电法勘探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其电阻率反演剖面表征的火山岩体形态产状可作为判别火山机构的依据;(4)地震剖面相面法可以识别火山机构的纵向特征,三维地震属性可以提供火山机构的平面分布信息,但均离不开较好的地震资料品质。结论认为:(1)地震资料处理成像技术是依托地震资料判识改造残留古火山机构的关键技术;(2)所形成的火山机构综合判识方法应用效果好,可以预测火山岩储层的平面分布,进而指导井位部署、地质工程设计和试油层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石炭纪 火山岩气藏 改造残留古火山机构 火山岩相 判识方法 储集层分布 油气勘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奥陶系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69
11
作者 周进高 席胜利 +5 位作者 邓红婴 于洲 刘新社 丁振纯 李维岭 唐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53,共13页
多年来,海相碳酸盐岩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部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限于资料和认识程度,原有的沉积相图难以满足该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发展的需求。为此,在分析该盆地古地貌背景的基础... 多年来,海相碳酸盐岩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部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限于资料和认识程度,原有的沉积相图难以满足该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发展的需求。为此,在分析该盆地古地貌背景的基础上,运用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岩相识别技术,通过编制深层中寒武统张夏组和下奥陶统马家沟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分析了张夏期和马家沟期的古地理特征,建立了两期沉积模式,研究了古地理对储层发育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张夏组沉积期具有“三隆四坳”古地理背景,隆坳背景受前震旦系裂陷的影响,呈北东向展布,坳陷区演化为深水海湾或台内洼地,隆起区演化为碳酸盐岩台地,隆坳转折带和古隆起周围发育鲕粒滩,构成张夏组有利的储集相带;(2)马家沟组沉积期具有“三隆两凹一凸”的古地理格局,主要呈南北向展布,古隆具有重要的障壁作用,海侵期沿古隆发育滩和坪、坳陷发育成潟湖,海退期古隆暴露、坳陷则演化为膏盐湖,膏云坪是有利的储集相带,潟湖成为盖层发育的重要场所;(3)构造—岩相古地理控制了储层沉积背景和物质基础,对早期白云石化和岩溶作用改造的范围和程度具有重要影响,从而控制有利储层宏观分布;(4)张夏组镶边台地沉积模式和马家沟组障壁台地沉积模式揭示张夏组存在着3种潜在的油气成藏组合、马家沟组存在着2种油气成藏组合。结论认为,张夏组风化壳,以及马家沟组上组合风化壳、中下组合颗粒滩是该盆地有利的油气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寒武纪 奥陶纪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 构造—岩相古地理 沉积模式 储集层分布 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震旦系走滑断裂控储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何骁 唐青松 +5 位作者 邬光辉 李飞 田威振 罗文军 马兵山 苏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6-1127,共12页
通过四川盆地安岳气田深层震旦系走滑断裂、储集层资料综合分析,研究走滑断裂带白云岩储集层主控因素,探讨走滑断裂对优质“甜点”(缝洞)储集层发育与分布的控制方式。结果表明,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基质储集层致密,孔隙度小于4%、渗透... 通过四川盆地安岳气田深层震旦系走滑断裂、储集层资料综合分析,研究走滑断裂带白云岩储集层主控因素,探讨走滑断裂对优质“甜点”(缝洞)储集层发育与分布的控制方式。结果表明,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基质储集层致密,孔隙度小于4%、渗透率小于0.5×10^(-3)μm^(2),但走滑断裂及其溶蚀作用发育,能够使碳酸盐岩渗透率提高1个数量级以上,而且断裂相关溶蚀孔隙度可提高1倍以上,形成沿走滑断裂带广泛分布的走滑断控缝洞型“甜点”储集层。走滑断控储集层主要形成于震旦纪末,具有“相-断-溶”三元复合控储机理,台缘带岩溶控储作用显著,台内断-溶共控优质储集层发育,具有分区、分类与分带差异性。走滑断裂带的结构控制裂缝带与断控“甜点”储集层的差异分布,并形成宽阔的缝洞带。走滑断裂相关“甜点”储集层是深层古老碳酸盐岩高效开发的有利新类型,需要根据走滑断裂控储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实施针对性的开发部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系 震旦系 灯影组 走滑断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断裂作用 控制因素 储集层分布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储层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35
13
作者 周进高 付金华 +4 位作者 于洲 吴东旭 丁振纯 李维岭 唐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30,共11页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宏观分布规律和有利区带的认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难以满足区带评价和目标优选的需求。为此,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并结合实验分析数据,深入探讨了该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形成...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宏观分布规律和有利区带的认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难以满足区带评价和目标优选的需求。为此,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并结合实验分析数据,深入探讨了该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并指出了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岩溶型和颗粒滩型两类白云岩储层,前者发育于蒸发台地的含膏云岩和膏质云岩坪微相,主要分布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段上组合及马一段和马三段,后者主要发育于台地边缘颗粒滩和台内颗粒滩微相,分布在中寒武统张夏组、上寒武统三山子组、马四段和马五段中组合;②颗粒滩型储层岩性为鲕粒云岩、砂屑云岩、晶粒云岩及微生物云岩,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溶)孔、微生物格架(溶)孔、晶间(溶)孔和溶洞为主,少量裂缝,孔隙度介于2.00%~18.03%,平均孔隙度为6.16%,机械沉积和微生物造丘是原生孔隙形成的重要机制,准同生溶蚀和裸露期风化壳岩溶作用是溶孔溶洞形成的主控因素,早期白云石化和封闭体系有利于孔隙的保持;③岩溶型储层岩性为(含)膏模孔细粉晶云岩和粉晶云岩,储集空间为膏模孔、溶洞及微裂缝,孔隙度介于2.00%~16.36%,平均孔隙度为5.98%,同生期层间岩溶和裸露期风化壳岩溶是膏模孔形成的主要机制,而膏模孔的保存受矿物充填和封闭体系两大因素的控制。结论认为,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该盆地鄂托克前旗—定边—上韩、桃利庙—吴起和榆林—志丹一带,其中桃利庙—吴起和榆林—志丹一带是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勘探最有利的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寒武纪—奥陶纪 海相碳酸盐岩 储层类型 形成机制 储集层分布 勘探有利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