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水动力场对热泵储能利用率及地面沉降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肖锐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57-364,共8页
含水层储能效果受地下水动力场影响较大,通过建立地下水源热泵换热模型,从储能利用率角度定量评价地下水流场及抽灌井交换周期对热泵运行性能的影响程度,并研究因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研究表明,地下水流速的增大导致储能利用... 含水层储能效果受地下水动力场影响较大,通过建立地下水源热泵换热模型,从储能利用率角度定量评价地下水流场及抽灌井交换周期对热泵运行性能的影响程度,并研究因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研究表明,地下水流速的增大导致储能利用率下降,但降低了地面沉降风险,且地下水流向及抽灌井交换周期对地面沉降产生的影响较小,同时分析得到3种不同地下水流向条件下对应的最佳抽灌井交换运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 地面沉降 地下水流场 储能利用率 交换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式储能与共享储能调峰效果和盈利模式对比分析
2
作者 闫鑫笑 张立伟 +1 位作者 师立涛 耿鑫 《河北电力技术》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针对新能源+储能分散场站独立调度和共享储能统一调度2种运营模式,开展了技术调峰效果和收益模式对比分析。首先,建立多地块风/光+储能等7种应用场景模型,综合考虑新能源发电量、弃电率及储能利用率等指标因素,采用全年日电量平衡为基础... 针对新能源+储能分散场站独立调度和共享储能统一调度2种运营模式,开展了技术调峰效果和收益模式对比分析。首先,建立多地块风/光+储能等7种应用场景模型,综合考虑新能源发电量、弃电率及储能利用率等指标因素,采用全年日电量平衡为基础的8760 h生产模拟仿真算法,对2种储能运营模式运行效果进行比较。其次,针对当前储能电价政策及储能盈利模式,建立储能收益模型,开展储能收益模式对比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共享储能统一调度方式可充分利用风光发电时空互济性,提高新能源利用率,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且通过参加辅助服务及电力现货交易等拓宽收益路径,实现储能降本增效,共享储能在调峰效果和收益方面均优于分散场站独立调度运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储能 运行效果 储能利用率 收益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电-路-站”互联下电动出租车换电需求预测及换电站充电优化策略 被引量:8
3
作者 傅质馨 朱韦翰 +3 位作者 朱俊澎 袁越 冯寅烁 王鹤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6-124,共9页
换电模式作为快速电能补充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换电速度快、电池可控性强等优点,可以为亟需电能补充的电动汽车提供服务。从电池规格统一的角度来看,电动出租车与换电模式的兼容性较强,因此研究换电模式下电动出租车需求预测及换电站充... 换电模式作为快速电能补充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换电速度快、电池可控性强等优点,可以为亟需电能补充的电动汽车提供服务。从电池规格统一的角度来看,电动出租车与换电模式的兼容性较强,因此研究换电模式下电动出租车需求预测及换电站充电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建立了基于换电模式的“车-电-路-站”互联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电动出租车的出行行为及站内换电行为对换电需求进行预测;然后,分析了换电站的“用户链-电池链”交互运行模式,提出了高峰储能利用率的概念,分析了换电模式下快速电能补充车辆作为储能资源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一种考虑平抑负荷波动和提高储能利用率的两阶段日前优化策略,对典型换电模式下电动出租车电池进行充电计划安排,并对储能利用效果进行量化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换电需求具有波浪形变化趋势,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发挥换电站内电池的可控、储能特点,起到平抑负荷波动、削峰填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出租车 换电模式 换电站 “车-电-路-站”互联 换电需求 储能利用率 充电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电场站光储充控制策略 被引量:5
4
作者 罗恒 严晓 +1 位作者 王钦 胡波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5-282,共8页
针对充电需求带来的负荷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在不控制的情况下会在高峰期造成充电场站变压器过载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配置光伏和储能来提升充电场站的有效充电功率或服务能力的方法,并通过优化控制算法达到负荷跟踪的效果。该方法... 针对充电需求带来的负荷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在不控制的情况下会在高峰期造成充电场站变压器过载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配置光伏和储能来提升充电场站的有效充电功率或服务能力的方法,并通过优化控制算法达到负荷跟踪的效果。该方法以每日光伏发电功率、用户负荷功率和每日分时电价为输入量。通过对3种应用场景的对比,可以定量计算出光伏和储能协同控制所带来的收益。为了对模型进行有效求解,本文提出和对比了两种不同的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算法。这两种算法均可以用于确定储能控制策略并优化光储能系统的出力,但各有优缺点。计算结果表明,简单的低价充电、高价放电的充放电模式,不能快速应对变化的负荷功率;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储能控制策略能解决负荷跟踪问题并求得局部最优解,但达不到储能的最大利用率;而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算法,可求得全局的最优解,达到接近100%的储能利用率,同时降低用户的日运行成本。通过动态调整储能充放电功率,可实现跟踪负荷功率、降低负荷峰值以避免变压器过载的功能,同时达到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电力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动态变化场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利用率 粒子群算法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