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6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皮葡萄球菌多糖与牛支原体P48蛋白偶联物的免疫效力初步研究
1
作者 刘国瑞 田欣睿 +3 位作者 吴浩 吴文学 李秀波 李存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共8页
为评价表皮葡萄球菌多糖(PS)和牛支原体P48蛋白的偶联物PS-P48在小鼠上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本试验将20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4个组,对照组、多糖组、蛋白组和偶联组,分别接种0.9%生理盐水、PS、P48蛋白和偶联物PSP48,每隔14 d免疫1次,... 为评价表皮葡萄球菌多糖(PS)和牛支原体P48蛋白的偶联物PS-P48在小鼠上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本试验将20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4个组,对照组、多糖组、蛋白组和偶联组,分别接种0.9%生理盐水、PS、P48蛋白和偶联物PSP48,每隔14 d免疫1次,共免疫3次;分别于免疫0、7、14、21、28、35、42、49和56 d进行临床观察和称重,采集血清进行抗体效价检测和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全过程未出现小鼠死亡个例,各组小鼠精神状态良好,无不良反应;免疫35、42、49和56 d时,多糖组小鼠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免疫42 d时,蛋白组小鼠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42、49和56 d时,偶联组小鼠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从抗体水平看,免疫后的各个采样时间点,偶联组、蛋白组和多糖组小鼠血清IgG抗体平均P/N值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偶联组和蛋白组抗体平均P/N值均极显著高于多糖组(P<0.01);蛋白组和偶联组小鼠血清IgG抗体平均P/N值在免疫49 d时达到峰值,偶联组针对P48蛋白的抗体平均P/N值极显著高于蛋白组(P<0.01),蛋白组的抗体效价达1∶25600,偶联组的抗体效价>1∶51200;且偶联组中针对表皮葡萄球菌PS的抗体效价达1∶800,针对牛支原体P48蛋白的抗体效价>1∶6400;在免疫56 d时,偶联组免疫小鼠血清中IL-4、IL-6和IFN-γ水平显著高于蛋白组、多糖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偶联物PS-P48可同时产生针对表皮葡萄球菌PS和牛支原体P48蛋白的抗体,能够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并激活细胞因子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同时针对表皮葡萄球菌和牛支原体的疫苗,尤其是用于奶牛乳房炎的疫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 表皮葡萄球菌 多糖 牛支原体 偶联物PS-P4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R2阳性和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宫文静 施秀青(综述) 孙萍(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1,共5页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HER2阳性和低表达乳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亚型,预后较差。一线抗HER2靶向联合治疗显著提高了乳腺癌治疗的效果,但耐药问题仍不可避免。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的出现为...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HER2阳性和低表达乳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亚型,预后较差。一线抗HER2靶向联合治疗显著提高了乳腺癌治疗的效果,但耐药问题仍不可避免。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的出现为HER2阳性和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全面介绍目前ADCs类药物在HER2阳性和低表达晚期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包括恩美曲妥珠单抗(ado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德曲妥珠单抗(DS-8201,T-DXd)等药物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并对ADCs类药物的耐药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阐释,以期为HER2阳性和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更高效、个性化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药偶联物 HER2阳性和低表达 晚期乳腺癌 耐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雷公藤红素的大黄酸偶联物胶束冻干制剂的制备
3
作者 谭娇丽 林亚娟 +2 位作者 蔡岚岚 徐伟 王晓颖 《福建中医药》 2025年第1期50-53,72,共5页
目的制备载雷公藤红素(Cela)的羧甲基壳聚糖-酮缩硫醇-大黄酸(Cela/GCTR)偶联物胶束的冻干制剂,并考察不同浓度葡萄糖、乳糖、甘露醇、蔗糖作为冻干保护剂对Cela/GCTR胶束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不同浓度葡萄糖、乳糖、甘露醇、蔗糖作为... 目的制备载雷公藤红素(Cela)的羧甲基壳聚糖-酮缩硫醇-大黄酸(Cela/GCTR)偶联物胶束的冻干制剂,并考察不同浓度葡萄糖、乳糖、甘露醇、蔗糖作为冻干保护剂对Cela/GCTR胶束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不同浓度葡萄糖、乳糖、甘露醇、蔗糖作为冻干保护剂单用和复合使用,结合冻干品的外观和复溶性,以及HPLC测得的载药量、包封率,以动态激光散射法测得复溶后粒径等作为评价指标,对制剂冻干效果进行评价,确定Cela/GCTR胶束冻干制剂的制备工艺。结果葡萄糖作为冻干保护剂时,胶束的外观粗糙且出现塌陷,但复溶性较好,与其他冻干保护剂相比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复溶后粒径随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变小;以乳糖作为保护剂时,发现选用0.4%乳糖时冻干品外观较差,胶束粒径较小,载药量和包封率随浓度增大而升高,但与其他冻干保护剂比较,其载药量和包封率仍偏低;以甘露醇作为保护剂时,冻干制剂的外观效果较好,载药量随甘露醇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复溶后粒径偏大;以蔗糖作为保护剂时,浓度对复溶性的影响较小,胶束的粒径较小,其中,以0.2%蔗糖作为冻干保护剂的效果最佳,与同浓度的其他3种冻干保护剂相比,其冻干制剂的色泽均匀,复溶性好,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7.89±0.26)%和(94.28±1.57)%,复溶后粒径为(150.10±1.06)nm,接近冻干前的粒径,较未加冻干保护剂的冻干制剂效果更佳。结论以0.2%的蔗糖为冻干保护剂制备的Cela/GCTR胶束冻干制剂复溶性好,复溶后粒径小、载药量大、包封率高,重复性好,该冻干工艺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红素 冻干制剂 聚合胶束 大黄酸偶联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体药物偶联物在乳腺癌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4
作者 林佳琳 王文娜 徐兵河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6,共13页
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作为乳腺癌精准治疗的突破性药物,其独特的靶向递送机制能够有效地提高抗肿瘤治疗的选择性,并降低传统化疗的非特异性毒性。近年来,ADC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尤其是在人表皮生... 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作为乳腺癌精准治疗的突破性药物,其独特的靶向递送机制能够有效地提高抗肿瘤治疗的选择性,并降低传统化疗的非特异性毒性。近年来,ADC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尤其是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及HER2低表达乳腺癌中的成功应用,显著改变了疾病的治疗格局。其中,恩美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是首个取代拉帕替尼+卡培他滨方案,成为HER2阳性乳腺癌二线治疗的ADC类药,而德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deruxtecan,DS-8201,T-DXd)在DESTINY-Breast04研究中展现出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显著疗效,并成为首个获批用于该亚型患者的ADC。针对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hoblast cell surface antigen 2,Trop-2)靶点的ADC如戈沙妥珠单抗(sacituzumab govitecan,SG)也已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TNBC)及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临床获益。此外,新一代ADC技术的优化,如提高连接子稳定性、优化药物抗体比(drug-to-antibody ratio,DAR)及增强旁观者效应,进一步提升了药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安全性,使其成为乳腺癌精准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虽然ADC药物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仍可能伴随一定的靶点相关及载荷相关的不良反应,但随着管理策略的不断优化,其安全性已得到有效提升。HER2靶向ADC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T-DXd相关的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T-DM1的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异常,而Trop-2靶向ADC如SG的血液毒性及胃肠道反应亦需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ADC在结构优化后已显著改善其安全性,并且通过早期监测、个体化剂量调整及支持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临床上ADC治疗的毒性管理已趋向成熟,绝大多数不良反应均可通过优化治疗方案和联合支持治疗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因素、既往治疗史及伴随疾病情况,以制定最优的ADC应用策略,确保疗效与安全性的最大化。随着ADC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乳腺癌治疗将更加精准化。新型HER2-Trop-2双靶点ADC的研发为HER2低表达及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可能,而T-DXd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CDK4/6抑制剂及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的研究显示出协同抗肿瘤效应。本综述系统总结乳腺癌ADC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探讨HER2及Trop-2靶向ADC的临床应用、安全性管理策略及新型ADC的发展趋势,旨在为乳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药偶联物 乳腺癌 靶向治疗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Trop-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体药物偶联物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黎红豆 邢孔浪 《中南药学》 2025年第1期179-183,共5页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由单克隆抗体、细胞毒性药物和连接子组成,利用抗体与靶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实现精准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但随着ADC药物的广泛应用,与其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ILD)引起了临床医务人员的关注...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由单克隆抗体、细胞毒性药物和连接子组成,利用抗体与靶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实现精准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但随着ADC药物的广泛应用,与其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ILD)引起了临床医务人员的关注与担忧。本研究对ADC药物相关ILD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全程化管理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ADC药物相关ILD的认识,为临床ADC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药偶联物 间质性肺疾病 不良事件 全程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体药物偶联物维迪西妥单抗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尹月 张艳华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608-1614,共7页
目的:探讨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维迪西妥单抗治疗后肿瘤患者神经毒性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个体化用药提供更多决策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3年6月我院接受维迪西妥单抗治疗的临床病例,记录患者临... 目的:探讨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维迪西妥单抗治疗后肿瘤患者神经毒性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个体化用药提供更多决策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3年6月我院接受维迪西妥单抗治疗的临床病例,记录患者临床信息,利用回顾性分析、单因素以及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维迪西妥单抗致神经毒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7例接受维迪西妥单抗治疗的肿瘤患者,出现神经毒性37例,占比27.01%,其中手足麻木16例(11.7%),四肢关节痛和肌痛伴麻木和麻刺感23例(16.8%),肌力减退13例(9.5%),行走困难6例(4.4%)。本研究中神经毒性出现时间范围在治疗后d 3~d 241,中位发生时间为治疗后d 42,约50%患者在用药2周期后即出现了神经系统毒性。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ECOG)评分及既往是否合并疾病对神经毒性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既往合并疾病[比值比(odds ratio, OR)=10.125,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 95%CI):3.194~32.101,P<0.001]及年龄(OR=2.802,95%CI:1.137~6.908,P=0.025)是维迪西妥单抗治疗后出现神经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既往合并疾病和年龄是维迪西妥单抗治疗后出现神经毒性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使用抗体偶联药物维迪西妥单抗治疗时,对于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及年龄60岁以上患者需密切关注神经毒性的发生情况,积极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病变 抗体药偶联物 维迪西妥单抗 影响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抗体药物偶联物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童一苇 陈小松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6期533-536,共4页
三阴性乳腺癌(TNBC)因不表达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故对内分泌治疗和抗HER 2靶向治疗不敏感。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特异性抗体识别癌细胞表面特异性靶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内化,释放载荷杀伤癌细胞,为晚期TNBC... 三阴性乳腺癌(TNBC)因不表达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故对内分泌治疗和抗HER 2靶向治疗不敏感。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特异性抗体识别癌细胞表面特异性靶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内化,释放载荷杀伤癌细胞,为晚期TNBC治疗提供新的选择。目前在晚期TNBC中开展研究和临床应用的ADC药物包括:戈沙妥珠单抗、Dato-DXd、SKB264、T-DXd。本文就晚期TNBC中ADC药物的靶点及结构特征作一总结,对相关临床研究中ADC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数据逐一梳理,并对ADC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尚存的疑问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三阴性 抗体药偶联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机制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裴家峤 张莹 +2 位作者 李子欣 冯曼曼 易丹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5期187-190,共4页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的诊治一直是乳腺癌领域的研究热点。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接连问世极大地改善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然而,在极佳疗效的背后,靶向药物同样面临着多重耐药现象及心...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的诊治一直是乳腺癌领域的研究热点。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接连问世极大地改善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然而,在极佳疗效的背后,靶向药物同样面临着多重耐药现象及心脏毒性等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近年来,随着HER-2阳性乳腺癌进入“精准分类,精确分层”的时代,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成为肿瘤患者精准化治疗的热点领域之一。ADC通过特定的连接头将靶标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与高杀伤性的细胞毒性药物偶联起来,对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杀伤作用。本文就ADC的作用机制及其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药偶联物 靶向治疗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大黄酸丹皮酚偶联物的合成及抗炎活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成波 何冰 +2 位作者 谭鸿舟 吴虹 何黎琴 《合成化学》 CAS 2024年第3期261-266,共6页
为寻找安全有效的抗骨关节炎药物,利用拼合原理,以不同碳数的烷烃链为连接臂,将均具有抗炎作用的大黄酸和丹皮酚偶联,得到相应的新型大黄酸丹皮酚偶联物(3a~3e),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表征。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巨... 为寻找安全有效的抗骨关节炎药物,利用拼合原理,以不同碳数的烷烃链为连接臂,将均具有抗炎作用的大黄酸和丹皮酚偶联,得到相应的新型大黄酸丹皮酚偶联物(3a~3e),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表征。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RAW264.7)构建细胞炎症模型,RT-qPCR检测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能够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酸 丹皮酚 偶联物 合成 抗炎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体-药物偶联物毒性的发生机制与优化方法研究进展
10
作者 贾艳丽 李小钰 +5 位作者 范厚武 段文清 胡丽霞 周健 冉凤鸣 董爽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606-612,共7页
自2000年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针对CD33的Gemtuzumab ozogamicin(吉妥珠单抗)获批以来,到目前为止,获得FDA批准的药物已经有13种。该类药物虽然明显改善了多种类型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但其明显的毒性却导致患者的治疗获益受损。ADC... 自2000年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针对CD33的Gemtuzumab ozogamicin(吉妥珠单抗)获批以来,到目前为止,获得FDA批准的药物已经有13种。该类药物虽然明显改善了多种类型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但其明显的毒性却导致患者的治疗获益受损。ADC药物的不良反应具有复杂性,包括靶内和靶外毒性,其中载荷药物是决定因素,但抗体、连接剂均可能影响毒性程度。随着联合治疗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在增加疗效的同时,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加。因此,本综述全面分析了当前ADC药物的毒性发生机制,并提出通过多方面优化策略来减小ADC药物毒性,如优化连接分子、升级抗体设计、改变给药策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药偶联物 靶向治疗 毒性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11
作者 李雨凝 苏佳琳 +1 位作者 罗永忠 张乐蒙 《肿瘤药学》 CAS 2024年第4期411-419,共9页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代表一种新兴抗肿瘤治疗策略,融合了单克隆抗体的高度特异性和高细胞毒性药物的杀伤力。相对于传统化疗药物,ADC不仅能够精准识别肿瘤靶点,还能够实现药物快速传递到肿瘤细胞内,在降低全身毒副作用的同时提供更高的...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代表一种新兴抗肿瘤治疗策略,融合了单克隆抗体的高度特异性和高细胞毒性药物的杀伤力。相对于传统化疗药物,ADC不仅能够精准识别肿瘤靶点,还能够实现药物快速传递到肿瘤细胞内,在降低全身毒副作用的同时提供更高的治疗效力。ADC已经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展现了出色的治疗效果,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本文就ADC在NSCLC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药偶联物 非小细胞肺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藤碱-硝酸酯偶联物的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
12
作者 周慧娴 余梓楷 +3 位作者 吴志文 朱祖昌 何宝恩 王涛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5-713,共9页
目的:为寻找青藤碱有效的结构修饰方法以挖掘其抗肿瘤作用。方法:基于对母体结构特点的剖析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青藤碱-硝酸酯偶联物,所合成偶联物的结构经IR光谱、^(1)H-NMR、^(13)C-NMR和高分辨质谱确证。运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筛选... 目的:为寻找青藤碱有效的结构修饰方法以挖掘其抗肿瘤作用。方法:基于对母体结构特点的剖析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青藤碱-硝酸酯偶联物,所合成偶联物的结构经IR光谱、^(1)H-NMR、^(13)C-NMR和高分辨质谱确证。运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筛选偶联物对人源5种肿瘤细胞(宫颈癌Hela细胞、肺癌A549细胞、肝癌HepG2细胞、乳腺癌MCF-7细胞和结肠癌HT-29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共设计合成了9个青藤碱-硝酸酯偶联物。相比其他系列的偶联物,6-苯腙基青藤碱-硝酸酯偶联物体外抗肿瘤作用更为突出,其中衍生物10d对Hela,MCF-7及HT-29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均优于阳性对照药顺铂,IC_(50)分别为(9.72±0.53),(15.46±8.16),(8.19±1.05)μmol·L^(-1)。结论:衍生物10d对多种待测肿瘤细胞有良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可作为抗肿瘤的前体药物分子,值得继续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藤碱 结构修饰 硝酸酯 偶联物 抗肿瘤
原文传递
基于FAERS数据库的抗体药物偶联物相关血液系统不良事件数据挖掘 被引量:2
13
作者 邓慧杰 刘霞 +4 位作者 李冰 单晴 陈燕 郭宇航 郭晋敏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58-165,共8页
目的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对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相关血液系统不良事件进行数据挖掘,为临床安全使用ADC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下载FAERS数据库2011年第3季度至2022年第4季度数据,经过去重、名称标准化... 目的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对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相关血液系统不良事件进行数据挖掘,为临床安全使用ADC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下载FAERS数据库2011年第3季度至2022年第4季度数据,经过去重、名称标准化等数据清洗,提取ADC相关血液系统不良事件,采用报告比值比法和信息成分法进行信号检测。结果 共提取到以8种ADC药物为首要怀疑药品的不良事件报告101 610份,ADC相关血液系统不良事件报告5 768份,其中粒细胞缺乏症涉及3 423例,信号强度从强到弱的药品依次为戈沙妥珠单抗(SG)、奥星-吉妥珠单抗(GO)、维布妥昔单抗(BV)、维汀-珀拉妥珠单抗(PV)、维汀-恩弗妥单抗(EV)、德曲妥珠单抗(TD)、奥星-艾诺妥珠单抗(IO)和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造血细胞缺少症涉及2 327例,信号强度从强到弱的药品依次为IO、SG、BV、EV、PV、TD、TDM-1和GO。ADC药物相关血液系统不良事件临床结局为死亡的病例包括BV179例(16.84%),TDM-1 102例(13.01%),TD 88例(27.08%),GO 12例(16.90%),IO 8例(11.59%),EV 54例(24.32%),PV 22例(27.16%),SG 84例(21.05%)。不良事件发生时间分析显示,TD、IO和SG用药首日事件发生数占总例数的40%以上;TD、GO、IO、EV、PV和SG发生血液系统不良事件中位时间在1个给药疗程(21 d)内。结论 应重视ADC药物相关血液系统不良事件风险,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细胞计数变化,出现异常应及时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药偶联物 血液系统不良事件 FAERS数据库 数据挖掘 报告比值比法 信息成分法 警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体药物偶联物在血液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唐思洁 糜坚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07-1614,共8页
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是一类由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的靶向治疗药物。ADC在进入体内后,与肿瘤特异性抗原结合,形成ADC-抗原复合物;复合物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肿瘤细胞,经由内体-溶酶体... 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是一类由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的靶向治疗药物。ADC在进入体内后,与肿瘤特异性抗原结合,形成ADC-抗原复合物;复合物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肿瘤细胞,经由内体-溶酶体途径连接子被切断,释放细胞毒药物,介导肿瘤细胞凋亡。ADC兼具单克隆抗体和细胞毒药物的双重优势,在发挥杀伤作用的同时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因此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效率。随着血液肿瘤的治疗逐渐进入靶向免疫治疗时代,ADC作为研究热点之一,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目前已在国内上市的ADC有维布妥昔单抗(抗CD30)、奥加伊妥珠单抗(抗CD22)、维泊妥珠单抗(抗CD79B),在国外上市的还包括吉妥珠单抗(抗CD33)和朗妥昔单抗(抗CD19),它们均在临床应用中体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另外,还有针对CD123、CD19、CD20、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1(ROR1)、CD38等血液肿瘤不同靶点的ADC正在进行相应的临床研究,而全球在研的ADC已超过100种,期待未来能取得更多突破,进一步优化血液肿瘤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药偶联物 淋巴瘤 白血病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体–药物偶联物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古丽斯热·阿不都克里木 赵兵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801-1807,共7页
乳腺癌已成为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全球女性癌症性相关死亡的第二大病因。HER2阳性乳腺癌的主要特征是HER2过表达,也被认为是第二具侵袭性的亚型。为了获得最大的抗肿瘤活性,使更多的HER2乳腺癌患者受益,研究者们将抗体和细胞毒性药... 乳腺癌已成为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也是全球女性癌症性相关死亡的第二大病因。HER2阳性乳腺癌的主要特征是HER2过表达,也被认为是第二具侵袭性的亚型。为了获得最大的抗肿瘤活性,使更多的HER2乳腺癌患者受益,研究者们将抗体和细胞毒性药物结合在一起形成抗体–药物偶联物。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正在彻底改变癌症治疗,增加了另一种重要的系统治疗新类别。ADC是一种特殊设计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定向的抗体药物传递和释放细胞毒性化疗有效载荷来靶向表达特定癌症抗原的细胞。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用于乳腺癌治疗的ADC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它们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HER2阳性 抗体–药偶联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TROP-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16
作者 许静妍 刘嘉淇 +1 位作者 梅世琪 周清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63-776,共14页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仍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负担,患者亟待新的治疗选择。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hoblast cell surface antigen-2,TROP-2)作为一种与NSCLC预后密切相关的靶点,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仍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负担,患者亟待新的治疗选择。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hoblast cell surface antigen-2,TROP-2)作为一种与NSCLC预后密切相关的靶点,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靶向TROP-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在NSCLC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临床研究表明,部分TROP-2 ADC药物可显著改善既往经治的晚期/转移性NSCLC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可靶向基因组改变)的无进展生存期,且在后线及一线治疗中均表现出可观的获益潜能。在药物安全性方面,尽管此类药物所引发的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各系统的不良反应大多可控,但仍需临床密切监测和及时管理。总之,TROP-2 ADC在NSCLC治疗领域具有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可靶向基因组改变 抗体药偶联物 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体药物偶联物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低表达胃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7
作者 康殷楠 石嘉琪 +4 位作者 王俊科 李斌 李初谊 马俊 于晓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287-2294,共8页
胃癌(GC)是极具异质性和侵袭性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传统化疗药物及曲妥珠单抗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靶向药物在GC的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耐药性发生率高、毒副作用大、患者耐受差等缺点。因此,研发更为有效的抗GC药物势在必行... 胃癌(GC)是极具异质性和侵袭性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传统化疗药物及曲妥珠单抗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靶向药物在GC的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耐药性发生率高、毒副作用大、患者耐受差等缺点。因此,研发更为有效的抗GC药物势在必行。目前针对HER2的新型靶向药层出不穷,但在某些情况下无效或产生耐药,这与HER2在某些GC细胞中低表达有关,HER2低表达(HER2 IHC1+或IHC2+/ISH-)约占全部类型的40%~60%,但在临床实践中,这类患者仍被报告为HER2阴性GC。因此准确检测HER2表达状态对于确定可能受益于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至关重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出现为HER2阳性GC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凭借其精准高效的抗肿瘤作用,有望在未来替代传统GC化学疗法。近期有研究发现ADC可能在HER2低表达GC中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相关临床研究正在评估其在HER2低表达GC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就靶向治疗时代ADC在HER2低表达GC患者中的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讨论HER2靶向ADC在应用和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低表达胃癌 抗体药偶联物 分子靶向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T-DM1与T-DXd
18
作者 何明星 张露 谭燕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7期1877-1882,共6页
抗体药物偶联物是一类很有前景的药物,它利用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选择性地将所连接的细胞毒类药物递送至肿瘤细胞内,通过增加抗肿瘤活性和降低脱靶毒性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随着肿瘤精准治疗时代的到来,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与德曲... 抗体药物偶联物是一类很有前景的药物,它利用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选择性地将所连接的细胞毒类药物递送至肿瘤细胞内,通过增加抗肿瘤活性和降低脱靶毒性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随着肿瘤精准治疗时代的到来,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与德曲妥珠单抗(T-DXd)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带来了巨大希望,也开启了HER2过表达及低表达乳腺癌患者治疗的新征程。本文就这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有效性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论述,对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美曲妥珠单抗 德曲妥珠单抗 抗体药偶联物 HER2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生物素偶联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19
作者 马红艳 王立强 《合成化学》 CAS 2024年第3期216-224,共9页
为进一步开发安全有效的抗口腔癌药物,利用酰基化法及羧氨缩合法制备一系列姜黄素类衍生物,采用药物拼合原理,使姜黄素连接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及靶向性的生物素,合成一系列姜黄素-生物素偶联物(目标化合物2、4、5),其结构经^(1)H NMR、^... 为进一步开发安全有效的抗口腔癌药物,利用酰基化法及羧氨缩合法制备一系列姜黄素类衍生物,采用药物拼合原理,使姜黄素连接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及靶向性的生物素,合成一系列姜黄素-生物素偶联物(目标化合物2、4、5),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确证。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目标化合物对人口腔表皮样癌细胞(KB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化合物2在作用24 h及48 h时对KB细胞的IC_(50)分别是40.82μmol/L和26.23μmol/L,提示其抗肿瘤活性优于姜黄素。化合物4在作用24 h及48 h时对KB细胞的IC_(50)分别是39.83μmol/L和51.24μmol/L,提示在作用24 h时,其抗肿瘤活性优于原药姜黄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拼合原理 偶联物 四甲基氮唑蓝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AERS数据库的抗体药物偶联物相关皮肤不良事件信号挖掘
20
作者 钱梦莹 张永一 +3 位作者 单晴 陈燕 李冰 郭晋敏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091-1098,共8页
目的挖掘与分析8种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相关皮肤不良事件(ADE)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ADC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1年第3季度至2023年第4季度的数据,通过去重、名称标准化等过程提取8种ADC药... 目的挖掘与分析8种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相关皮肤不良事件(ADE)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ADC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1年第3季度至2023年第4季度的数据,通过去重、名称标准化等过程提取8种ADC药物相关皮肤AD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和贝叶斯置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挖掘其风险信号。结果共筛选出以8种ADC药物为主要怀疑药品上报的ADE报告共124234份,其中皮肤ADE报告5184份,涉及患者3225例。8种ADC药物共检出72个首选术语信号,其中维汀-恩弗妥单抗检出皮肤ADE信号最多,其次是恩美曲妥珠单抗和维布妥昔单抗。除德曲珠单抗外,其余7种ADC药物相关皮肤ADE首日发生率均低于30%;除维布妥昔单抗外,其他7种ADC药物相关皮肤ADE发生时间中位数处于1个疗程内(21 d)。结论不同的ADC药物致皮肤ADE的风险有差异,多见于治疗早期且容易导致不良结局,临床在应用时需提高警觉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皮肤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药偶联物 皮肤不良事件 FAERS数据库 数据挖掘 警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