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4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低温停循环发展历史与脑保护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吕喆 张义和 赵荣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4年第1期76-80,共5页
深低温停循环将体外循环与低温保护相结合是体外循环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里程碑式技术。此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的干预方式。因此,本文就其发展历史及其脑保护策略作一综述,为这一技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深低温停循环将体外循环与低温保护相结合是体外循环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里程碑式技术。此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的干预方式。因此,本文就其发展历史及其脑保护策略作一综述,为这一技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中低温停循环 脑保护 心脏 大血管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断性停循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2
作者 危登枝 李旭 +5 位作者 舒义竹 刘秀伦 范永峰 周涛 李业涛 向道康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370-1372,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中,间断性停循环与非间断性停循环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孙氏手术”手术治疗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720例,根据术中不同停循环方式分为间断性停循环组(观察组,n=318)和非间断... 目的对比观察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中,间断性停循环与非间断性停循环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孙氏手术”手术治疗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720例,根据术中不同停循环方式分为间断性停循环组(观察组,n=318)和非间断性停循环组(对照组,n=402),对比两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记录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即使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肝衰竭(ALF)、重症肺炎(SP)、脑卒中(Stroke)事件的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停循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手术时间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中,观察组术后使用CRRT,发生MODS、ALF的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死亡率更低(P<0.05),而两组在发生SP、Stroke及使用ECMO等不良事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性停循环在术中缩短了停循环时间,最大限度保证了术中各器官的血流灌注,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为降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患者术后的死亡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体外循环 Stanford A型 间断性停循环 孙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手术低温停循环温度的分析
3
作者 高江 吴锐 +1 位作者 刘志刚 刘晓程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S02期61-63,共3页
目的探究主动脉外科手术过程中更加安全的停循环温度区间。方法通过对国内外主流的医学数据库进行检索。将符合本荟萃分析设定的纳入标准的文献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可供临床参考的主动脉... 目的探究主动脉外科手术过程中更加安全的停循环温度区间。方法通过对国内外主流的医学数据库进行检索。将符合本荟萃分析设定的纳入标准的文献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可供临床参考的主动脉外科手术停循环温度的适宜区间。结果本荟萃分析最终纳入了6篇研究,共2798人,手术过程中几乎都采用了低温停循环联合顺行性选择性脑灌注(ASCP)的保护方法。分别比较各组术后30 d死亡率,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结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低温组在肾功能保护作用方面优于深低温组,在神经系统保护作用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浅低温组在30 d死亡率及肾功能保护方面优于深低温组,在神经系统保护作用上,2组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浅低温组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较中低温组具有优势,其他结果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限定停循环时间的前提下,联合顺行性选择性脑灌注,适当提高主动脉手术停循环温度是安全、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手术 低温停循环 脑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深低温停循环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4
作者 李昆雨 高国栋 胡强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4年第6期516-522,共7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接受深低温停循环(DHCA)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24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Sham组)、乌司他丁低剂量组(5万U/kg)、乌司他丁中剂量组(10万U/kg)、乌司他丁高剂量组(20万U/kg),每组6只。在大鼠体外循环稳定...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接受深低温停循环(DHCA)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24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Sham组)、乌司他丁低剂量组(5万U/kg)、乌司他丁中剂量组(10万U/kg)、乌司他丁高剂量组(20万U/kg),每组6只。在大鼠体外循环稳定后建立DHCA模型,目标温度为18℃,心脏停搏时间为45 min,分别在体外循环开始前15 min和体外循环终止后将相应剂量药物经股动脉注入大鼠体内。于体外循环开始前(T1)、体外循环开始时(T2)、恢复循环10 min后(T3)、体外循环结束即刻(T4)和体外循环结束后4 h(T5)进行血气分析;于T2、T4、T5时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S100-β的含量;于实验结束后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脑海马区切片。结果随着大鼠体外循环的建立与自主循环的恢复,其体内IL-6、IL-10、TNF-α和S100-β水平逐渐升高。低剂量乌司他丁能减轻大鼠体内炎症反应,在一定程度可降低血清中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S100-β水平(P<0.05);中高剂量乌司他丁可显著减轻大鼠体内炎症反应,显著降低血清中IL-6、TNF-α和S100-β水平(P<0.05),并显著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P<0.05)。在光镜下,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大鼠海马区细胞排列越来越整齐、坏死神经元越来越少。在透射电镜下,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观察到的自噬小体数量逐渐减少。通过血气分析可以发现乌司他丁能降低DHCA大鼠血糖和乳酸水平。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接受DHCA大鼠体内的炎症反应并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且其脑保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深低温停循环 脑保护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G3、miR-210在深低温停循环所致脑损伤中的作用
5
作者 刘顺军 温小华 +1 位作者 罗阳 李铨华 《赣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0期993-998,1070,共7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母系表达基因3(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 3,MEG3)、微小RNA-210(microRNA-210,miR-210)在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所致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母系表达基因3(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 3,MEG3)、微小RNA-210(microRNA-210,miR-210)在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所致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Si-MEG3-NC组、Si-MEG3_1组、Si-MEG3_2组和Si-MEG3_3组,严格按照干扰载体转染操作规程构建干扰表达MEG3的载体细胞,采用qRT-PCR检测干扰效率,选择干扰效率高的干扰表达MEG3的载体细胞进行实验。将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氧-葡萄糖剥夺/复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组,对OGD/R组细胞进行OGD/R模型构建,对Si-MEG3-NC细胞、Si-MEG3细胞进行OGD/R模型构建分别设为OGD/R+Si-MEG3-NC组、OGD/R+Si-MEG3组。⑴采用qRT-PCR检测各组细胞MEG3 mRNA及miR-210的表达;⑵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⑶采用流式细胞术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能力;⑷采用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结果:⑴与对照组比较,OGD/R组、OGD/R+Si-MEG3-NC组MEG3mRNA表达增加,OGD/R+Si-MEG3组MEG3 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OGD/R组比较,OGD/R+Si-MEG3组MEG3 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OGD/R组、OGD/R+Si-MEG3-NC组miR-210表达降低,OGD/R+Si-MEG3组miR-210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OGD/R组比较,OGD/R+Si-MEG3组miR-210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⑵与对照组比较,OGD/R组、OGD/R+Si-MEG3-NC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OGD/R+Si-MEG3组细胞增殖能力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OGD/R组比较,OGD/R+Si-MEG3组细胞增殖能力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⑶与对照组比较,OGD/R组、OGD/R+Si-MEG3-NC组细胞凋亡能力增加,OGD/R+Si-MEG3组细胞凋亡能力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GD/R组比较,OGD/R+Si-MEG3组细胞凋亡能力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⑷Encori数据库预测显示,MEG3与miR-210存在互补结合位点,MEG3包含miR-210的结合序列。相较于NC mimics组,miR-210 mimics组转染pGL3-WT-lncRNA-MEG3-luc(luciferase)载体的PC12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转染pGL3-MUT-lncRNA-MEG3-luc(luciferase)载体的PC12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G3通过调控miR-210参与PC12细胞在OGD/R条件下的凋亡和增殖能力,可能在DHCA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210 母系表达基因3 深低温停循环 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式少预充量大鼠深低温停循环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立烽 韦冬冬 +4 位作者 朱贤 李学彪 宋江伟 孔敏坚 董爱强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770-774,共5页
目的探究新型闭式少预充量大鼠深低温停循环模型,为研究停循环脏器损害及保护提供可靠的模型基础。方法将2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D 4组,每组5只,采用自行研发的闭式少预充量专利管道进行深低温停循环实验,其中A组:体外循... 目的探究新型闭式少预充量大鼠深低温停循环模型,为研究停循环脏器损害及保护提供可靠的模型基础。方法将2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D 4组,每组5只,采用自行研发的闭式少预充量专利管道进行深低温停循环实验,其中A组:体外循环降温至24℃后复温;B组:降温至24℃后静脉放血至心脏停跳,30min后复温复跳;C组:降温至18℃后放血停跳,30min后复温复跳;D组降温至18℃后停跳,1h后复温复跳。观察并统计术后24h大鼠存活及一般活动情况、术中及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pH、红细胞压积(Hct)、乳酸及血糖。结果术后24h,B组大鼠死亡1只,其余大鼠全部存活且能自由活动;D组复温末期心率明显快于基础心率(P<0.05);术后24h,A组Hct均明显低于B、C、D组(均P<0.05);与术前比较,B、C、D组复温初、停机前乳酸、血糖均明显升高(均P<0.05);复温初时,B、C组乳酸、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C组乳酸、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停机前时,D组乳酸值均高于A、B、C组(均P<0.05),B组乳酸值均高于A、C组(均P<0.05),B、D组血糖均明显高于A、C组(均P<0.05),C组血糖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本闭式少预充量专利管道用于深低温停循环实验,操作简单、大鼠存活率高、可重复性好,可以用于低温停循环损伤及器官保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模型 闭式管道 停循环温度 停循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停循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
7
作者 刘虹 杨帆 +2 位作者 张先政 蒋鹏飞 张媛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1465-1468,共4页
目的:探究中低温和深低温停循环麻醉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手术中的应用,分析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Stanford A型AD患者86例,根据麻醉方式将患者分为中低温组(... 目的:探究中低温和深低温停循环麻醉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手术中的应用,分析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Stanford A型AD患者86例,根据麻醉方式将患者分为中低温组(鼻咽温24~28℃,肛温25~28℃,n=47)和深低温组(鼻咽温20~24℃,肛温20~25℃,n=39)。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肺功能、脑损伤及并发症。结果:中低温组的手术时间、降温时间、CPB时间、复温时间、术后带管时间和ICU入住时间均短于深低温组(P<0.05);术后,中低温组的OI、FVC和FEV1水平高于深低温组,RI低于深低温组(P<0.05);术后,中低温组的血清NSE和S-100β水平均小于深低温组(P<0.05);中低温组患者的眼球结膜水肿、脑梗死、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均小于深低温组(P<0.05)。结论:中低温停循环麻醉在Stanford A型AD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减轻手术对肺功能和脑组织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益于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主动脉夹层 中低温停循环 深低温停循环 肺功能 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停循环时间对深低温停循环患者术后的脑保护效应 被引量:4
8
作者 孙晓琼 陆秉玮 +3 位作者 陈杰 王维俊 薛松 王祥瑞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03-906,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停循环时间(CA时间)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患者术后的脑保护效应。方法应用DHCA的患者56例,根据术中行脑灌注的情况分为脑灌注组(18例)和对照组(38例)。再根据CA时间将各组分层:CA时间<40min为短CA时间亚组(脑灌注组11例... 目的观察不同停循环时间(CA时间)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患者术后的脑保护效应。方法应用DHCA的患者56例,根据术中行脑灌注的情况分为脑灌注组(18例)和对照组(38例)。再根据CA时间将各组分层:CA时间<40min为短CA时间亚组(脑灌注组11例,对照组33例),CA时间≥40min为长CA时间亚组(脑灌注组7例,对照组5例)。记录术前的一般资料、术中各项生理参数及术后神经精神症状发生情况,观察术后脑保护效应。结果脑灌注组的神经精神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1.1%(2/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5%(15/38,P<0.05)。长CA时间患者的神经精神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41.7%(5/12),略高于短CA时间患者的27.3%(12/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灌注组短CA时间亚组的神经精神症状发生率为9.1%(1/11),脑灌注组长CA时间亚组为14.3%(1/7),对照组短CA时间亚组为33.3%(11/33),对照组长CA时间亚组为80.0%(4/5)。脑灌注组两亚组间神经精神症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长CA时间亚组的神经精神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短CA时间亚组和脑灌注组长CA时间亚组(P值均<0.05),脑灌注组短CA时间亚组与对照组短CA时间亚组间神经精神症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灌注对行DHCA患者的术后脑保护有效,同时CA时间<40min对单纯DHCA患者术后脑保护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脑灌注 停循环时间 脑保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深低温停循环逆行全身灌注技术手术治疗降主动脉瘤 被引量:7
9
作者 徐志云 张宝仁 +4 位作者 郎希龙 韩林 王军 金海 赵枫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72-774,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深低温停循环逆行全身灌注技术 (DHCA+TBRP)手术治疗降主动脉瘤 (DAA )的效果。 方法 :对 3例 DAA患者应用 DHCA技术 ,在停循环期间行右房管逆行全身灌注 ,维持 CVP 2 0~ 2 5 mm Hg(2 .7~ 3.3k Pa)。 结果 :1例急性 DA... 目的 :探讨应用深低温停循环逆行全身灌注技术 (DHCA+TBRP)手术治疗降主动脉瘤 (DAA )的效果。 方法 :对 3例 DAA患者应用 DHCA技术 ,在停循环期间行右房管逆行全身灌注 ,维持 CVP 2 0~ 2 5 mm Hg(2 .7~ 3.3k Pa)。 结果 :1例急性 DAA行近端降主动脉置换 ,1例行全胸降主动脉置换 ,1例行全胸降主动脉置换和肋间血管移植。脊髓缺血时间为 5 0~6 9 min,全身逆灌时间 2 4~ 2 7min。术后恢复顺利 ,无并发症。结论 :DHCA+TBRP技术对脑、肾、肝等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对防止脊髓缺血损伤也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逆行全身灌注 降主动脉瘤 外科手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血小板分离技术对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林培容 侯宇希 +1 位作者 赵丽云 马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1-425,共5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血栓弹力图(TEG)观察急性血小板分离技术(APP)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的主动脉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型主动脉夹层拟行主动脉根部替换(Bentall)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术的患者36例,男31例,女5例,年龄23... 目的本研究通过血栓弹力图(TEG)观察急性血小板分离技术(APP)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的主动脉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型主动脉夹层拟行主动脉根部替换(Bentall)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术的患者36例,男31例,女5例,年龄23~65岁,ASAⅡ~Ⅳ级。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研究组手术同时进行APP分离,对照组仅进行术中血液回收和异体输血等常规血液保护措施。于诱导后(T1)、肝素化前(T2)、离开手术室前(T3)和术后24h(T4)采集血液标本,检测TEG的反应时间(TEG-R)、凝集时间(TEG-K)、凝集块形成速率(TEG-α)、HBG、大血小板比例(P-LCR)和即时振幅(TEG-A)、最大振幅(TEG-MA)、预测在MA值确定后30min内血凝块将要溶解的百分比(TEG-EPL)和凝血综合指数(TEG-CI);TEG行高岭土、肝素酶双检测。CPB停止后每小时监测血气,并根据术野出血情况检测血液常规(Hb、Plt、MPV、PLCR)和TEG以指导输血。结果与T1时比较,T4时研究组TEG-R、TEG-K明显缩短(P〈0.05),TEG-A、TEG-MA明显减小(P〈0.05),TEG-EPL、Plt明显降低(P〈0.05),TEG-CI、MPV、P-LCR明显升高(P〈0.05),两组Hb明显降低(P〈0.05)。T2时研究组TEG-A、TEG-MA、P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3时研究组TEG-K明显短于对照组、TEG-EPL、H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EG技术证明,APP对DHCA主动脉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急性血小板分离技术 主动脉手术 深低温停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中度低温停循环手术中不同选择性脑灌注流量对脑氧饱和度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贾在申 孙志全 +3 位作者 谢海秀 刘媛 李姣 侯晓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NIRS)监测仪连续监测中度低温停循环不同选择性脑灌注流量下的脑氧饱和度变化,为探讨合适的大脑灌注流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Stanfard A型夹层动脉瘤患者40例,根据术中不同的脑灌注流量分为5ml·kg-1·mi...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NIRS)监测仪连续监测中度低温停循环不同选择性脑灌注流量下的脑氧饱和度变化,为探讨合适的大脑灌注流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Stanfard A型夹层动脉瘤患者40例,根据术中不同的脑灌注流量分为5ml·kg-1·min-1低流量组(D组)和10ml·kg-1·min-1高流量组(G组),每组20例。将NIRS的探头置于患者的额头,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后(T1)、心脏停跳时(T2)、选择性脑灌注3min时(T3)、恢复下半身循环3min时(T4)和停体外循环后5min(T5)时记录双侧局部大脑氧饱和度(rSO2),并测定患者围术期静脉血乳酸含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无死亡和术后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D组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两组患者各时点rS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阻断时间、选择性脑灌注时间、转机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各时间点乳酸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12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中度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在一定时间内,5ml·kg-1·min-1和10ml·kg-1·min-1灌注流量时rSO2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两种大脑灌注流量均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低温停循环 脑灌注 近红外光谱 脑血氧饱和度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大血管手术患者术中温度控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萍 高兴莲 +4 位作者 余文静 马琼 王曾妍 杨英 吴荷玉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2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的术中温度控制方法。方法对121例深低温停循环大血管手术患者,在停循环与恢复循环期间进行核心体温、环境温度监测与控制,同时做好低温下患者皮肤防护。结果 121例手术患者停循环期核心体温控制在...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的术中温度控制方法。方法对121例深低温停循环大血管手术患者,在停循环与恢复循环期间进行核心体温、环境温度监测与控制,同时做好低温下患者皮肤防护。结果 121例手术患者停循环期核心体温控制在25.42~25.68℃,循环恢复后核心体温控制在36.41~36.50℃,停循环环境温度控制在18.50~18.68℃,循环恢复后环境温度控制在23.44~23.70℃,温度指标控制良好;耳廓及面部等周围皮肤无冻伤,骶尾、足底受压部位皮肤发生压红9例,术后未发生压疮。结论综合降温和综合保温措施是保障深低温停循环下大血管手术患者核心体温和环境温度有效管理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管手术 深低温 停循环 温度控制 核心体温 环境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Debakey Ⅰ型)手术深低温停循环期间应用肺动脉灌注减轻肺损伤 被引量:5
13
作者 宋晓春 章淬 +6 位作者 黄福华 陈永铭 牛永胜 施乾坤 赵谊 肖继来 穆心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0-392,共3页
目的 :观察肺动脉灌注在主动脉夹层(DebakeyⅠ型)手术深低温停循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中未行肺动脉灌注;灌注组:深低温停循环期间,即行肺动脉灌注氧合血。于不同时点分别抽取两组血样检测肿瘤坏死因子(... 目的 :观察肺动脉灌注在主动脉夹层(DebakeyⅠ型)手术深低温停循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中未行肺动脉灌注;灌注组:深低温停循环期间,即行肺动脉灌注氧合血。于不同时点分别抽取两组血样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动脉血气,计算氧合指数(Pa O2/Fi O2);并观察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病死率。结果: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死于右心功能不全,病死率8.3%;灌注组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灌注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肺动脉灌注应用于主动脉夹层(DebakeyⅠ型)手术深低温停循环期间,减轻了患者肺损伤,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灌注 主动脉夹层 深低温停循环 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联合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深低温停循环手术脑氧平衡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镜湘 沈耀峰 +2 位作者 陈旭 章琪 徐美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7-321,共5页
目的以近红外光谱(NIRS)联合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深低温停循环(DHCA)手术中脑氧平衡状况,分析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例接受DHCA主动脉弓手术的患者,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30 min(T1)、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后(T2)、停循环5 mi... 目的以近红外光谱(NIRS)联合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深低温停循环(DHCA)手术中脑氧平衡状况,分析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例接受DHCA主动脉弓手术的患者,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30 min(T1)、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后(T2)、停循环5 min(T3)、停循环30 min(T4)、循环恢复后10 min(T5)、心脏复跳(T6)、脱离体外循环后10 min(T7)、脱离体外循环后30 min(T8)和术毕(T9)时的BIS、NIRS监测指标脑组织氧合指数(TOI)、平均动脉压(MAP)以及T1~T9时点的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指标,观察术后患者意识恢复状况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TOI与MAP、BIS、SvO2的相关性。结果 12例患者中,8例患者麻醉期间BIS为20~50,TOI为55%~75%,停循环期间BIS为0,TOI>58%,术后次日清醒;2例术中出血较多患者TOI<55%的时间>30 min,术后5 d未醒;1例TOI<55%但时间<10 min的患者术后次日清醒时有明显躁动,镇静治疗后延迟1 d清醒;另1例患者疑为外科因素于术后4 h死亡。相关性分析显示,TOI与MAP、BIS无显著线性相关,但与SvO2呈显著正相关(r=0.581 9,P<0.05)。结论近红外脑氧联合BIS监测可用于DHCA手术脑氧平衡动态监测可综合判断术中脑保护效果;TOI与SvO2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近红外光谱 脑电双频谱指数 组织氧合指数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前血气管理方法的脑保护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白凯 苏肇伉 +2 位作者 徐志伟 朱德明 陈惠文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37-339,共3页
观察深低温停循环前降温期血气管理方法对术中脑血流及脑代谢的影响,探讨较佳的脑保护方法。方法:12头幼猪建立体外循环,常温(37℃)转流10分钟后,按下述血气管理方法转流20分钟降温至鼻咽温18℃:α-稳态方法(A组,n=6),pH... 观察深低温停循环前降温期血气管理方法对术中脑血流及脑代谢的影响,探讨较佳的脑保护方法。方法:12头幼猪建立体外循环,常温(37℃)转流10分钟后,按下述血气管理方法转流20分钟降温至鼻咽温18℃:α-稳态方法(A组,n=6),pH-稳态方法(P组,n=6)。经过60分钟停循环,两组都用α-稳态方法复温至鼻咽温36℃。于常温转流10分钟、降温末、再灌注开始和复温末等4个时点测定脑血流量、脑耗氧量、鼻咽温、脑皮层温和深部温;在降温期连续测定脑皮层温、深部温及鼻咽温。结果:降温期P组脑深部和皮层部温差较A组小,降温末脑皮层温和深部温较A组显著降低;降温期各组脑血流量均显著减少,但降温末P组脑血流量较A组增加;降温末P组氧耗量较A组低。结论:深低温停循环降温期应用PH-血气管理方法比用α-血气管理方法可提供更好的脑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血气管理 脑保护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后家兔脑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海波 田川 +2 位作者 柳磊 刘文芝 常谦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55-157,共3页
目的研究深低温停循环后家兔脑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变化,探讨Occludin蛋白表达异常在深低温停循环后家兔血脑屏障通透性升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兔16只,雌雄不限,随机分成体外循环组和深低温停循环组2组。其... 目的研究深低温停循环后家兔脑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变化,探讨Occludin蛋白表达异常在深低温停循环后家兔血脑屏障通透性升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兔16只,雌雄不限,随机分成体外循环组和深低温停循环组2组。其中深低温持续时间为60分钟。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与体外循环组相比,深低温停循环组家兔脑血管内皮细胞Occlud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occludin蛋白表达减少是血脑屏障通透性升高的重要环节。对Occludin蛋白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血脑屏障的破坏与脑损伤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血脑屏障BBB OCCLUD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脊髓损伤的微透析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宁宁 孙立忠 +2 位作者 郑军 田良鑫 龙村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9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运用微透析技术观察猪深低温停循环过程中脊髓神经细胞间液中的各种物质变化,探讨脊髓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6只小型香猪,于腰2段脊髓中植入微透析针。建立体外循环,并行循环降温30min至直肠温度为20℃,停循环60min,复温和并行循环12... 目的运用微透析技术观察猪深低温停循环过程中脊髓神经细胞间液中的各种物质变化,探讨脊髓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6只小型香猪,于腰2段脊髓中植入微透析针。建立体外循环,并行循环降温30min至直肠温度为20℃,停循环60min,复温和并行循环120min。在固定时间点采集微透析样本,检测氨基酸和能量代谢物质含量,观察变化趋势。结果停循环期间丙酮酸明显降低,乳酸/丙酮酸比值达到高峰。复温后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甘油显著升高。降温时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明显升高。天门冬氨酸、牛磺酸和甘氨酸在复温时升高明显。结论停循环过程中,神经元细胞的能量代谢被明显抑制。复温中能量代谢率有所恢复,细胞处于高糖、高乳酸的环境中。降温时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升高,复温中天门冬氨酸、甘氨酸和牛磺酸均显著升高,可能与脊髓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深低温停循环 微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逆行脑灌注与选择性顺行脑灌注脑组织自由基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宝石 邹小明 +2 位作者 于长海 俞建琦 李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HCA)两种不同脑灌注方法下脑组织的自由基变化情况。方法:健康成年犬15只,随机分为3组。单纯DHCA组(n=5),DHCA+逆行脑灌注(RCP)组(n=5),DHCA+顺行脑灌注(SCP)组(n=5)。各组分别于停循环前、停循环30 min、停循环... 目的: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HCA)两种不同脑灌注方法下脑组织的自由基变化情况。方法:健康成年犬15只,随机分为3组。单纯DHCA组(n=5),DHCA+逆行脑灌注(RCP)组(n=5),DHCA+顺行脑灌注(SCP)组(n=5)。各组分别于停循环前、停循环30 min、停循环60 min、停循环90 min、复温再灌注30min 5个时间点各取少量脑组织检测自由基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各组于停循环90 min分别留取少量脑皮质,备作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重点观察线粒体的改变。结果:单纯DHCA组随时间的推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明显下降,丙二醛含量明显上升,各时间点及复温再灌注30 min同停循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DHCA+SCP组除复温再灌注30 min外各时间点两种指标的改变均不明显(P>0.05)。DHCA+RCP组、DHCA+SCP组与单纯DHCA组在停循环60 min、停循环90 min、复温再灌注30 min 3个时间点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0.001);其中在停循环90 min、复温再灌注30 min 2个时间点DHCA+RCP组与。DHCA+SCP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01)。在停循环90 min时,单纯DHCA组脑皮质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破坏显著,线粒体数量减少,肿胀变性,线粒体嵴消失;DHCA+RCP组开始出现超微结构破坏,但较单纯DHCA组程度轻;DHCA+SCP组脑组织超微结构仍基本正常。结论:①RCP、SCP均可维持DHCA时脑血流的供应,清除自由基,减轻脑损伤。②DHCA期间应用SCP符合生理情况,清除自由基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深低温停循环 逆行脑灌注 选择性顺行脑灌注 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七氟醚对行深低温停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肺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燕厚永 宋冷梅 +1 位作者 张如意 刘强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3586-3589,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七氟醚对行深低温停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肺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分级Ⅱ-Ⅲ级,行深低温停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主动脉夹层患者20例。随机分为4组:1%七氟醚吸入组(A组)、2%七氟醚吸入组...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七氟醚对行深低温停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肺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分级Ⅱ-Ⅲ级,行深低温停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主动脉夹层患者20例。随机分为4组:1%七氟醚吸入组(A组)、2%七氟醚吸入组(B组)、3%七氟醚吸入组(C组)和对照组,每组5例。分别于体外循环(CPB)前(T0)、CPB 15 min(T1)、主动脉阻断15 min(T2)、停循环15 min(T3)、主动脉开放15 min(T4)及CPB结束时(T5),抽取桡动脉血液测定动脉血气,记录p H、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氧分压(Pa O_2)及吸入氧浓度(Fi O_2),计算氧合指数(OI),并记录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结果 T3、T4及T5时,4组患者的OI较T0皆有明显降低(P〈0.05),Pa CO_2有明显升高(P〈0.05);T4及T5时4组患者的OI比T3时有所恢复,但仍未恢复至基础状态时。T0时4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与对照组比较,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时,A组和B组与对照组比较,Pa CO_2水平降低(P〈0.05);C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停循环后各时段(T3、T4、T5)的肺功能指标水平有显著改善(P〈0.01)。A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减少(P〈0.05),其中C组差异更显著(P〈0.01)。结论七氟醚吸入能减轻深低温停循环后肺功能的损伤程度,缩短术后肺功能的恢复时间,对CPB后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中3%七氟醚吸入为具有肺保护作用的适宜药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深低温 停循环 主动脉夹层 肺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 被引量:4
20
作者 柳垂亮 李向宇 +1 位作者 潘飞鹏 招伟贤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42-1244,共3页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对5例深低温停循环情况下施行动脉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深低温停循环并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时间分别为28,32,52,108,123min,前4例在复温后心...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对5例深低温停循环情况下施行动脉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深低温停循环并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时间分别为28,32,52,108,123min,前4例在复温后心脏自动复跳,术后无明显神经并发症或肾功能衰竭;第5例复温后反复室颤而难以建立自主循环,术毕使用离心泵左心辅助返回ICU,术后死亡。术中失血量800~2600ml,术中输入异体血500~2000ml、自体洗涤红细胞200~800ml、冷沉淀4~10u、机采血小板共4u。输液1250~1750ml,尿量200~600ml,体外循环超滤量800~1600ml。结论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夹层瘤手术的麻醉应着重强调术前准备、麻醉诱导平稳、循环功能的稳定、心脑等多脏器系统的保护和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手术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手术治疗 麻醉处理 循环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