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议幼儿教师偏爱行为
1
作者 罗泽林 周弯 《文教资料》 2016年第21期143-144,共2页
目前幼儿园教师大都存在偏爱幼儿的行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种行为都会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公平对待幼儿的意识,减少偏爱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幼儿教师 偏爱行为 幼教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教师偏爱行为的危害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翠香 《郴州师专学报》 1997年第1期83-83,共1页
幼儿教师对少数幼儿的偏爱行为是目前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本文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幼儿教师对幼儿偏爱行为的危害性。认为幼儿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对所有的幼儿一视同仁、平等施爱。
关键词 幼儿教师 偏爱行为 危害 教师素质
全文增补中
教师对少数幼儿偏爱的危害及对策 被引量:4
3
作者 方柏爱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0-112,共3页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更强的分化。个体生活在群体中,总希望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这就是自尊感产生的心理基础。自尊心是个体对自已有价值感、重要性的体验。涉及对自己存在价...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更强的分化。个体生活在群体中,总希望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这就是自尊感产生的心理基础。自尊心是个体对自已有价值感、重要性的体验。涉及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最根本看法,是自信、自豪、成功感与责任心的核心与基础。它包括两种成分:一是个体自己尊重自已的情感体验,二是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的情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害性 偏爱行为教师 情感体验 自我意识 心理基础 价值感 少数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感教师偏爱
4
作者 王锦涛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69-69,共1页
教师都喜欢听话、聪明、好学的学生。虽然他不是刻意的,但是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会无意识地流露出对好学生的喜爱。这在充满竞争和好胜心的学生群体中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难怪,偶尔会听到学生说"××老师重视×... 教师都喜欢听话、聪明、好学的学生。虽然他不是刻意的,但是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会无意识地流露出对好学生的喜爱。这在充满竞争和好胜心的学生群体中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难怪,偶尔会听到学生说"××老师重视××","××学生是××老师的得意门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学生 教师 偏爱行为 老师 班集体 无意识 差生 学生群体 优生 日常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吾尔族少年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研究
5
作者 李尚凱 亢冰雁 +1 位作者 瓦海提 艾沙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17-21,共5页
一、目的公正观念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对儿童公正观念的研究是道德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从教师和家长偏爱行为好的孩子的日常事例中设计了许多故事,要求儿童对“偏爱行为好的孩子是否公平”这个问... 一、目的公正观念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对儿童公正观念的研究是道德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从教师和家长偏爱行为好的孩子的日常事例中设计了许多故事,要求儿童对“偏爱行为好的孩子是否公平”这个问题作出判断。他经过大量研究后发现:“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7岁左右的年幼儿童对公正概念尚不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研究 公正观念 少年儿童 汉族儿童 道德判断 偏爱行为 故事 协作组 皮亚杰 年龄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每一个孩子
6
作者 熊淑梅 《早期教育(幼教·教育教学)》 1998年第11期22-23,共2页
著名精神分析大师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指出:“孩子的丧气(自卑)几乎都是因为他觉得另一个孩子比较受偏爱所引起的。”偏爱对幼儿最大的危害是挫伤他们幼小而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关键词 幼儿园生活 偏爱行为 幼儿教师 脆弱的自尊心 精神分析 自卑与超越 教职工 阿德勒 师爱 性格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Pingan Fang,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on behavioral sensitization and 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induced by ethanol in mice 被引量:1
7
作者 Jia Lingyan Li Yibei +3 位作者 Hu Xiaoyu Lin Wu Wen Dachao Zhong Se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97-204,共8页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ingan Fang(PG)on behavioral sensitization and 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induced by ethanol in mice,and to determine the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f PG on alcohol addiction.METH...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ingan Fang(PG)on behavioral sensitization and 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induced by ethanol in mice,and to determine the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f PG on alcohol addiction.METHODS:A behavioral sensitization mouse model induced by ethanol was established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G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xpression of behavioral sensitization induced by ethanol by recording the spontaneous activity of mice.The resident time of mice in a white box was measur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G on developing CPP induced by ethanol.Concentrations of dopamine(DA),Glutamate(Glu),and?-aminobutyric acid(GABA)in the corresponding mesolimbic region of mice were determin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RESULTS:Although PG did not alter spontaneous activity in mice,it reduced the growth of spontaneous activity stimulated by ethanol.The residence time in the white box after-ethanol-training of mice in CPP experiments was decreased.CONCLUSION:Our data suggested that PG blocked the development and expression of behavioral sensitization induced by ethano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PP in mice.The mechanism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decreased content of DA and Glu and increased content of GABA in the mesolimbic dopamine system.This suggests that PG might be useful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lcohol ad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ANOL Pingan Fang Behavioral Sensi tization 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DOPAMINE Glutamic acid Aminobutyrat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