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3年俄、中、蒙交界M7.9地震前地倾斜异常 被引量:6
1
作者 杨又陵 刘建民 +1 位作者 于克滋 杜新民 《内陆地震》 2005年第2期97-104,共8页
简要归纳了M7.9地震前地倾斜记录的异常及其特征,认为M7.9地震前地倾斜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异常,趋势异常持续3年以上,中短期异常由近场向600km范围扩展,700—850km范围的多个台站记录到较明显的临震异常,富蕴台地倾斜的掉格图像是M7.9地... 简要归纳了M7.9地震前地倾斜记录的异常及其特征,认为M7.9地震前地倾斜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异常,趋势异常持续3年以上,中短期异常由近场向600km范围扩展,700—850km范围的多个台站记录到较明显的临震异常,富蕴台地倾斜的掉格图像是M7.9地震最突出的前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中、蒙m7.9地震 地倾斜异常 异常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9月27日中、俄、蒙边界M_S7.9地震震源机制及破裂过程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赵翠萍 陈章立 +1 位作者 郑斯华 刘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7-249,共13页
从IRIS全球数字地震台网长周期记录中,选取震中距位于30°~90°的垂直向远震P波资料,反演了2003年9月27日中、俄、蒙边界MS7.9地震及10月1日MS7.3强余震的地震矩张量解,研究了MS7.9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参考余震的空间分布及周... 从IRIS全球数字地震台网长周期记录中,选取震中距位于30°~90°的垂直向远震P波资料,反演了2003年9月27日中、俄、蒙边界MS7.9地震及10月1日MS7.3强余震的地震矩张量解,研究了MS7.9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参考余震的空间分布及周围断层走向,确定MS7.9地震发震断层走向127°、倾角为79°、滑动角为171°.MS7.9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表明,整个破裂过程持续了37s,释放标量地震矩0.97×1020N·m.破裂主要发生在长110km,宽30km的中地壳以上,最大位错3.6m.起始破裂处不是滑动量最大的地方.断层面上显示出两个显著的、滑动量超过2.0m的破裂区.破裂传播至MS7.3震源区附近时,滑动量迅速减小,显示出破裂传播过程的受阻停止,反映了障碍体引起的破裂过程的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俄、边界地震 矩张量反演 震源破裂过程 障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蒙、中交界M7.9地震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柔洁 杨又陵 宋和平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4-210,共7页
关键词 俄、、中交界m7.9地震 震源机制 遥感解译 地震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形变站水准异常变化特征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治民 张永岗 +1 位作者 朱治国 冯向东 《高原地震》 2011年第3期8-12,共5页
通过对发生在2003年9月27日俄、中、蒙交界Ms≥7.9级和2007年7月20日特克斯Ms≥5.9级地震前后,乌鲁木齐形变台站垂直形变资料异常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乌鲁木齐形变台站的前兆观测资料具有较好的映震能力,对乌鲁木齐周边及北天山中西... 通过对发生在2003年9月27日俄、中、蒙交界Ms≥7.9级和2007年7月20日特克斯Ms≥5.9级地震前后,乌鲁木齐形变台站垂直形变资料异常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乌鲁木齐形变台站的前兆观测资料具有较好的映震能力,对乌鲁木齐周边及北天山中西部地区5~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震前反应,前兆信息明显。地震前后形变形态表现为低值异常—恢复—突跳—发震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中、交界7.9地震 特克斯5.9级地震 形变 前兆异常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