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研究
1
作者 宋芝超 黄森兰 +4 位作者 祝茜茜 陆姗姗 刘文君 瞿叶清 陈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5,共8页
目的阐明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方法以五种热性中药挥发油(高良姜油、干姜油、肉桂油、胡椒油、吴茱萸油)为研究对象,以常用化学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PE)氮酮为对照,首先考察皮肤安全性,然后在建立分析方法... 目的阐明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方法以五种热性中药挥发油(高良姜油、干姜油、肉桂油、胡椒油、吴茱萸油)为研究对象,以常用化学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PE)氮酮为对照,首先考察皮肤安全性,然后在建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实验以考察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9种中药成分的效果。结果5种热性中药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IC 50值是氮酮的3.63~8.15倍。HPLC方法专属性良好,各成分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热性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与所促渗成分的油水分配系数相关,对于log P在2.6~3.5范围内的亲脂性成分如白藜芦醇、延胡索乙素、槲皮素等促渗效果较好。结论应根据促渗成分的油水分配系数合理选用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性中药挥发油 皮肤细胞毒性 透皮促渗效果 油水分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穿戴离子检测及电促渗系统研究
2
作者 王正 孙莉 +5 位作者 李胜民 邹迎曙 杨忠 王会如 薛宁 刘春秀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78-1484,共7页
汗液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健康监测的资源,含有丰富的生理信息,可以进行实时无创监测。然而,人在久坐或者睡眠时无法获得足够的汗液进行采样分析,若要实现汗液成分的长期原位监测并不容易。基于以上两点问题,主要通过电化学传感器与可穿戴... 汗液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健康监测的资源,含有丰富的生理信息,可以进行实时无创监测。然而,人在久坐或者睡眠时无法获得足够的汗液进行采样分析,若要实现汗液成分的长期原位监测并不容易。基于以上两点问题,主要通过电化学传感器与可穿戴传感技术相结合,以非侵入的方式监测汗液中的Na+,并开发测试了一套集成的可穿戴平台,用于实时采集和分析汗液中Na+的浓度。本系统Na+在浓度为20 mmol/L~160 mmol/L的测试范围内,灵敏度达到61.6 mV/decade。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受试者自身出汗量情况来调节系统刺激出汗的相关参数,从而能够减小长期电促渗药物刺激对于受试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液检测 穿戴式设备 电化学传感器 促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皮促渗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翔 蔡溱 +2 位作者 卞艳芳 高申 葛静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09年第6期440-443,共4页
相对于传统的给药方式,透皮给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许多促渗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增强皮肤的通透性和药物传导速率。本文报道了促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包括化学促渗剂、脂质体、微乳、前体药、肽类、离子导入、电致孔以及各种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给药方式,透皮给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许多促渗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增强皮肤的通透性和药物传导速率。本文报道了促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包括化学促渗剂、脂质体、微乳、前体药、肽类、离子导入、电致孔以及各种方法的联用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药 皮肤 化学促渗技术 物理促渗技术 药剂学促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苷类成分效果与经皮水分散失量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黄森兰 祝茜茜 +4 位作者 陆姗姗 宋芝超 董洁 王裔惟 陈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3-509,共7页
目的研究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苷类成分效果与对经皮水分散失量(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3种苷类成分(栀子苷、龙胆苦苷、芍药苷)的含量及油水分配系数,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离体SD大鼠腹部皮肤... 目的研究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苷类成分效果与对经皮水分散失量(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3种苷类成分(栀子苷、龙胆苦苷、芍药苷)的含量及油水分配系数,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离体SD大鼠腹部皮肤为透皮吸收屏障进行体外透皮实验,考察高良姜、干姜、薄荷、胡椒和吴茱萸5种中药挥发油对3种苷类成分的体外透皮促渗效果,采用经皮水分散失量评价5种中药挥发油对大鼠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苷类成分效果与其对皮肤屏障功能影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良姜油、干姜油、薄荷油、胡椒油能促进3种苷类成分的透皮吸收,也能显著降低大鼠的皮肤屏障功能,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中药挥发油对苷类成分的透皮促渗效果与其对皮肤经皮水分散失量的影响显著相关。结论TEWL为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的快速筛选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的在体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挥发油 透皮促渗 经皮水分散失量 皮肤屏障功能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导入促渗机制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慧 苏语涵 +3 位作者 田晨羲 卜凡栋 苏帆 迟永良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609-612,共4页
相较于口服给药,经皮给药在避免药物胃肠道刺激、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更好的患者依从性等方面更具优势,但由于角质层的特殊屏障功能,上述优势无法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近年来,作为一种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方法,低频超声导入给药得到... 相较于口服给药,经皮给药在避免药物胃肠道刺激、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更好的患者依从性等方面更具优势,但由于角质层的特殊屏障功能,上述优势无法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近年来,作为一种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方法,低频超声导入给药得到了广泛研究。本研究对超声导入的促渗机制,超声导入的增强剂和靶向造影剂及其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疾病、基因治疗等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导入 促渗 透皮给药 机制 超声增强剂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亚胺的抑膨促渗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阳慧芳 沙傲阳 +5 位作者 何正艳 吴明 瞿军 吴晨捷 徐志高 池汝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17-329,共13页
为解决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WCE-DREO)原地浸出过程中出现的滑坡和浸出速度慢等问题,研究了聚乙烯亚胺(PEI)对蒙脱石(MMT)和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抑膨性能及作用机理。随着聚乙烯亚胺浓度的增加,聚乙烯亚胺对蒙脱石和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 为解决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WCE-DREO)原地浸出过程中出现的滑坡和浸出速度慢等问题,研究了聚乙烯亚胺(PEI)对蒙脱石(MMT)和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抑膨性能及作用机理。随着聚乙烯亚胺浓度的增加,聚乙烯亚胺对蒙脱石和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抑膨效果逐渐增强。由0.4%聚乙烯亚胺和2%硫酸铵组成的复合浸出剂与单独使用2%硫酸铵相比,稀土的浸出效率从93.94%提高到95.24%,浸出时间缩短了约33%。聚乙烯亚胺可通过水解产生大量-NH_(3)^(+),从而中和黏土矿物夹层和表面的负电荷,减少静电排斥,削弱黏土矿物的水化和膨胀。PEI可在黏土颗粒上形成一层聚合物膜,改变颗粒表面的亲水性,减少水的侵入。小颗粒在长链PEI的包裹和桥联作用下发生团聚,从而增大了颗粒尺寸,有利于浸出剂的渗入。PEI骨架还能嵌入黏土夹层并挤出夹层水,从而抑制黏土矿物的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 蒙脱石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 抑膨 促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吗啡渗透泵片片芯促渗剂研究
7
作者 周成林 张安杰 +3 位作者 张太伦 王书兰 毛文星 封海霞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9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盐酸吗啡渗透泵片片芯促渗剂的选择。方法以体外释药行为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对渗透压活性物质、崩解剂、高分子聚合物的种类与用量进行考察,并根据优化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结果盐酸吗啡渗透泵片片芯处方中渗透压活性物质为... 目的探讨盐酸吗啡渗透泵片片芯促渗剂的选择。方法以体外释药行为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对渗透压活性物质、崩解剂、高分子聚合物的种类与用量进行考察,并根据优化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结果盐酸吗啡渗透泵片片芯处方中渗透压活性物质为60%乳糖,不加崩解剂,不加高分子聚合物,符合该品缓释规律。按处方工艺制备3批半透膜包衣片,其释放曲线良好,加速稳定性试验条件下体外累积释放度未发生显著变化。结论盐酸吗啡渗透泵片片芯促渗剂选择60%乳糖‚20 h时体外累积释放度达85%以上,产品质量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吗啡透泵片 促渗 体外累积释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透析技术的付罐疗法在体经皮促渗作用评价
8
作者 刘锦萍 郑晓霞 +3 位作者 徐剑 张永萍 刘耀 缪艳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0期39-45,共7页
目的:建立芍药苷的经皮微透析方法,探究付罐疗法(FCT)在体经皮促渗效果。方法:通过增量法和减量法对微透析探针的体外回收率和传递率进行测定,并利用反向渗析法校正探针对芍药苷的在体回收率;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含5%氮酮处理的芍药苷... 目的:建立芍药苷的经皮微透析方法,探究付罐疗法(FCT)在体经皮促渗效果。方法:通过增量法和减量法对微透析探针的体外回收率和传递率进行测定,并利用反向渗析法校正探针对芍药苷的在体回收率;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含5%氮酮处理的芍药苷溶液作为阳性对照组,3号罐留罐法产生负压为-0.30 MPa处理10 min作为FCT促渗处理组,采用皮下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HPLC法测定付罐疗法对芍药苷的经皮药动学的影响。结果:增量法和减量法所测得的芍药苷的探针体外回收率与传递率基本一致,药物与渗析膜间无相互作用;芍药苷的在体回收率为(51.71±0.75)%。FCT促渗处理组能显著提高芍药苷的透皮速率0.0767μg/min(空白组0.0042μg/min),降低时滞,对芍药苷的促渗倍数(ER)为18.26;5%氮酮组促渗倍数(17.69)比FCT组低。结论:付罐对芍药苷具有明显的在体经皮促渗作用,提示付罐疗法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技术进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付罐疗法 物理促渗新技术 微透析技术 在体经皮吸收 芍药苷 反相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罐疗作为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的研究状况 被引量:17
9
作者 谢伟杰 张永萍 +3 位作者 徐剑 吴静澜 付文心 陈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7期1530-1536,共7页
将罐疗作为一种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是在近10多年内刚刚建立开发的,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固其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等独特优势,是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参阅近年相关研究报道,该文从罐疗本身特点、罐疗促... 将罐疗作为一种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是在近10多年内刚刚建立开发的,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固其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等独特优势,是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参阅近年相关研究报道,该文从罐疗本身特点、罐疗促渗影响因素、体内外评价方法、其他促渗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了解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技术的研究动态,为罐疗作为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罐疗 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 体内外评价方法 促渗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茴香对5-氟脲嘧啶的促渗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沈琦 徐莲英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69-471,共3页
目的 :研究小茴香提取物及主要成分茴香醛、茴香脑等对 5 氟脲嘧啶 (5 Fu)的促渗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透皮实验方法 ,用Valia Chien水平扩散池为实验装置 ,测定模型药物 5 氟脲嘧啶的累积渗透量及渗透系数、增渗倍数 ,确定其促渗效... 目的 :研究小茴香提取物及主要成分茴香醛、茴香脑等对 5 氟脲嘧啶 (5 Fu)的促渗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透皮实验方法 ,用Valia Chien水平扩散池为实验装置 ,测定模型药物 5 氟脲嘧啶的累积渗透量及渗透系数、增渗倍数 ,确定其促渗效果的强弱。结果 :完成了小茴香所含成分小茴香油、茴香脑、茴香醛等对 5 氟脲嘧啶的促渗实验 ,上述药物对 5 氟脲嘧啶均有一定的促渗作用 ,增渗倍数分别为 7.14、4.17、9.5 4。结论 :小茴香油、茴香脑、茴香醛等对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茴香油 茴香脑 茴香醛 促渗 5-氟脲嘧啶 5-Fu 促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R和CLSM技术用于促渗剂作用机制及亲水性大分子跨鼻黏膜转运途径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玉杰 张强 +5 位作者 杨洁 孙明杰 王筱亮 陈明霞 汪祺 姜昊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95-1200,共6页
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技术研究促渗剂作用机制及促渗剂对亲水性大分子跨鼻黏膜转运途径的影响。比较重组水蛭素-2(rHV2)与促渗剂联合鼻腔用药前后大鼠的生物利用度;采用以5-噁唑烷氮氧自由基硬脂酸、16-... 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技术研究促渗剂作用机制及促渗剂对亲水性大分子跨鼻黏膜转运途径的影响。比较重组水蛭素-2(rHV2)与促渗剂联合鼻腔用药前后大鼠的生物利用度;采用以5-噁唑烷氮氧自由基硬脂酸、16-噁唑烷氮氧自由基硬脂酸和马来酰亚胺作为自旋标记物的电子自旋共振技术,考察促渗剂对家兔鼻黏膜脂质和蛋白的影响;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光学切片结合荧光探针标记技术探讨促渗剂对大鼠鼻黏膜上皮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作用,同时观察在各种促渗剂作用下rHV2的转运途径。壳聚糖(chitosan,CS),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l-propyl-beta-cyclodextrin,HP-β-CD),甘草酸单胺盐(ammonium glycyrrhizinate,AMGZ)均能显著改善rHV2的鼻黏膜吸收;CS主要通过细胞旁路途径增加rHV2鼻黏膜转运,这一结果可能与其对细胞骨架肌动蛋白微丝的影响从而打开细胞间紧密连接有关;HP-β-CD可同时增加跨细胞和经细胞旁路两种途径的转运,可能与其既能改变膜质流动性又能影响膜蛋白构象的特性有关;AMGZ主要增加亲水性大分子跨细胞途径的转运,实验观察到其对膜蛋白有作用,但未观察到其对膜质的作用,确切的机制尚有待研究。本实验可为促渗剂及亲水大分子跨细胞膜转运途径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渗 亲水性大分子 电子自旋共振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促渗机制 鼻黏膜 转运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渗剂对氟比洛芬凝胶经皮渗透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霁 刘淑琴 +2 位作者 荣容 王安娜 何仲贵 《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2008年第4期176-183,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的促渗剂对氟比洛芬凝胶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用大鼠全皮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考察不同的促渗剂(二甲基亚砜、丙二醇、氮酮、尿素、薄荷醇、油酸、N-甲基吡咯烷酮)及其组合对氟比洛芬凝胶体外经... 目的研究不同的促渗剂对氟比洛芬凝胶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用大鼠全皮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考察不同的促渗剂(二甲基亚砜、丙二醇、氮酮、尿素、薄荷醇、油酸、N-甲基吡咯烷酮)及其组合对氟比洛芬凝胶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以HPLC法测定各时间点接受室中药物浓度,求算经皮吸收的有关参数,比较各促渗剂的促渗作用。结果质量分数为20%丙二醇、5%薄荷醇、5%油酸、10%N-甲基吡咯烷酮可使氟比洛芬凝胶经皮渗透速率分别提高至无渗透促进剂凝胶的1.20、1.71、1.21、1.59倍,12h累积透过量分别提高至无渗透促进剂凝胶的1.27、1.76、1.22、1.41倍。尿素、氮酮对氟比洛芬凝胶经皮渗透显示了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加。促渗剂联用取得的促渗效果更佳,质量分数5%薄荷醇+质量分数20%丙二醇可使氟比洛芬凝胶经皮渗透速率提高至无渗透促进剂凝胶的3.25倍,12h累积透过量提高至无渗透促进剂凝胶的3.78倍。结论单用促渗剂对氟比洛芬凝胶经皮渗透促渗效果有限,促渗剂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氟比洛芬凝胶经皮渗透速率和累积透过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学 促渗 体外经皮透试验 氟比洛芬 促渗剂联合使用 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给药促渗透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山 《广西医学》 CAS 2003年第1期46-48,共3页
关键词 促渗 物理方法 经皮给药 促渗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给药系统促渗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何金英 张永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43-1049,共7页
经皮给药可以避免口服给药后的胃肠道消化反应和肝脏首过效应、注射给药引起的疼痛,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经皮给药吸收效率低的问题阻碍了经皮药物的广泛应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近年来纳米载体促渗... 经皮给药可以避免口服给药后的胃肠道消化反应和肝脏首过效应、注射给药引起的疼痛,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经皮给药吸收效率低的问题阻碍了经皮药物的广泛应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近年来纳米载体促渗、中药挥发油促渗、物理促渗新方法新技术,为提高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策略。重点从这3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经皮给药的制剂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 纳米载体促渗 中药挥发油促渗 物理促渗 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透皮促渗剂对氨氯地平的促渗透作用
15
作者 郭衍坤 贺新华 +2 位作者 梅武轩 周云 鲍翠玉 《医药导报》 CAS 2003年第1期18-19,共2页
目的 :研究不同透皮促渗剂对氨氯地平混悬液的体外兔皮渗透作用。方法 :以 3 0 %乙醇为溶媒 ,分别配制含不同透皮促渗剂的氨氯地平饱和混悬液 ,采用自制改良Franz’s扩散池测量其对体外兔皮的促渗透作用。结果 :促渗剂对氨氯地平均有促... 目的 :研究不同透皮促渗剂对氨氯地平混悬液的体外兔皮渗透作用。方法 :以 3 0 %乙醇为溶媒 ,分别配制含不同透皮促渗剂的氨氯地平饱和混悬液 ,采用自制改良Franz’s扩散池测量其对体外兔皮的促渗透作用。结果 :促渗剂对氨氯地平均有促渗透作用 ,不同透皮促渗剂促透作用的大小顺序为 :丙二醇 <油酸 <阿佐恩 <阿佐恩 +丙二醇 <油酸 +丙二醇。与不含促渗剂相比 ,油酸 +丙二醇渗透系统稳态透皮渗透速率约为不含促渗剂的 2 .7倍。结论 :复合透皮促渗剂对氨氯地平有良好的促渗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透皮促渗 氨氯地平 促渗透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吸收制剂的促渗方法
16
作者 张壮丽 赵志鸿 +1 位作者 张小俊 王桂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30期16-18,共3页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或称(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系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TTS可避免肝...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或称(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系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TTS可避免肝首过效应及胃肠因素的灭活或干扰,且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或恢复用药,易于患者接受,尤其对于癌症等慢性病患者,TTS提供了一种便捷、长效、无痛苦的用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吸收制剂 促渗 促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促渗剂的效果和作用机理的研究
17
作者 姜国华 刘忠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1期135-136,共2页
与传统给药方法相比,透皮给药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血药浓度相对稳定,避免肝脏首过作用,减小由于代谢不同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小毒副作用。有关的研究认为,现用药物的2/3有可能发展为透皮吸收剂型。但透皮给药必须克服完... 与传统给药方法相比,透皮给药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血药浓度相对稳定,避免肝脏首过作用,减小由于代谢不同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小毒副作用。有关的研究认为,现用药物的2/3有可能发展为透皮吸收剂型。但透皮给药必须克服完整皮肤首先是角质层的正常屏障机能,因此合理使用安全有效的促渗剂,才能使多种药物皮肤给药成为可能。我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几种新合成的促渗剂对具有清热去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渗 促渗效果 膜流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闪法测量几种促渗剂对^(3)H-小檗碱透皮吸收的影响
18
作者 姜国华 刘忠敏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23-325,共3页
Azone,C4,C8,C9,C10等几种促渗剂均可促进小檗碱的透皮吸收。其中 Azone 可提高生物利用度3.86倍,C4可提高11.56倍,C8可提高3.18倍.C9提高3.77倍.C10可提高27.26倍。(这几种促渗剂均可显著提高透皮给药的小鼠血液浓度)。
关键词 促渗 促渗作用 小檗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驻极体与化学促渗剂对美洛昔康促渗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侯雪梅 崔黎丽 +5 位作者 江键 李国栋 梁媛媛 宋茂海 孔玉秀 程亮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09-713,共5页
目的:比较驻极体与化学促渗剂对美洛昔康的促渗作用。方法:以美洛昔康贴剂为对照组,以加化学促渗剂的美洛昔康贴剂、驻极体美洛昔康贴剂和加入化学促渗剂的驻极体美洛昔康贴剂为实验组,利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用紫外分光光度仪于362nm... 目的:比较驻极体与化学促渗剂对美洛昔康的促渗作用。方法:以美洛昔康贴剂为对照组,以加化学促渗剂的美洛昔康贴剂、驻极体美洛昔康贴剂和加入化学促渗剂的驻极体美洛昔康贴剂为实验组,利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用紫外分光光度仪于362nm处测定各类贴剂中主药的光密度并求算其10h内的累积渗透量,并与对照组10h内累积渗透量相比,比较驻极体与化学促渗剂对美洛昔康的体外促渗能力及驻极体与化学促渗剂的协同作用。结果:(1)1%、3%、5%氮酮美洛昔康贴剂作用离体皮肤10h,其累积渗透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20、1.33、1.26倍(P<0.05),促渗能力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3%氮酮>5%氮酮>1%氮酮;(2)除20%丙二醇外,化学促渗剂(1%、3%、5%氮酮,10%油酸乙酯,1%薄荷油,30%二甲亚砜)对美洛昔康均有促渗作用;其中以10%油酸乙酯促渗能力最强,为对照组的1.86倍(P<0.05);(3)驻极体对美洛昔康的促渗作用优于选用的化学促渗剂,为对照组的2.16倍(P<0.05);(4)驻极体可增强化学促渗剂的促渗作用,加入化学促渗剂的驻极体美洛昔康贴剂与加化学促渗剂的美洛昔康贴剂相比,其促渗能力提高到1.14~2.82倍(P<0.05)。结论:驻极体具有优良的药物透皮吸收促进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促渗方法用于体外透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极体 美洛昔康 贴剂 化学促渗 累积透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促渗剂对氢溴酸高乌甲素贴片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韩旻 钟韵伟 +3 位作者 李新平 吴争 梁文权 高建青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52-1255,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促渗剂单用、合用对氢溴酸高乌甲素贴片的体外透皮促渗作用。方法:采用不同种类和浓度的促渗剂,制备氢溴酸高乌甲素贴片。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人体皮肤为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接受液中药物含量,进而计算其累积透... 目的:研究不同促渗剂单用、合用对氢溴酸高乌甲素贴片的体外透皮促渗作用。方法:采用不同种类和浓度的促渗剂,制备氢溴酸高乌甲素贴片。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人体皮肤为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接受液中药物含量,进而计算其累积透皮量和稳态透皮速率。结果:3%油酸、氮酮、丙二醇,1%十二醇、肉豆蔻酸异丙酯的促透效果较好,并尤以油酸和氮酮作用更为显著。而氮酮与丙二醇以及与油酸合用时均小于其单用时的效果。此外,促渗剂浓度亦影响氢溴酸高乌甲素的经皮渗透。结论:以氮酮或3%油酸为促渗剂,可以制备得到具有较高透皮速率的氢溴酸高乌甲素贴片。氮酮与其他促渗剂的合用不利于氢溴酸高乌甲素的经皮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溴酸高乌甲素 贴片 促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