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81篇文章
< 1 2 2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hroth疗法联合核心力量训练改善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侧凸角度
1
作者 张娟娟 蒋楠楠 +4 位作者 吴亚军 顾倩 何林飞 季勇鑫 刘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876-5882,共7页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明确的发病原因尚未可知,寻找解决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方法迫在眉睫。目的:探讨Schroth疗法联合核心力量训练对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为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明确的发病原因尚未可知,寻找解决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方法迫在眉睫。目的:探讨Schroth疗法联合核心力量训练对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为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4年1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与脊柱外科就诊的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长意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观察随访,试验组进行Schroth疗法联合核心力量训练,每天45 min,坚持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参数、体表指标、三维超声成像角度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治疗24周后,试验组主弯Cobb角、顶椎偏距、颈椎前凸角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主弯Cobb角、顶椎偏距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24周后,试验组躯干旋转角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躯干旋转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24周后,试验组三维超声成像椎板中心法角度明显减小(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三维超声成像椎板中心法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24周后,在生活质量上,试验组的疼痛维度评分显著增高(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自我形象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两组的心理健康维度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疼痛、自我形象、心理健康和满意度维度评分,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⑤提示Schroth疗法联合核心力量训练能改善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主弯Cobb角、顶椎偏距、颈椎前凸角,降低躯干旋转角度,减少三维超声成像角度,提高生活质量,对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Schroth疗法 核心力量训练 三维超声成像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软骨发育相关分子在先天性脊柱侧凸致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赵星辰 叶勇裕 +6 位作者 戴景兴 余涛 程星 尹东 欧阳钧 昌耘冰 陈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5,共4页
椎体起源于体节,是脊柱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异常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等多种疾病相关。在人类胚胎发育时期,体节来源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进而骨化形成椎体,这一过程中椎体软骨的发育由多种信号分子协同调... 椎体起源于体节,是脊柱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异常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等多种疾病相关。在人类胚胎发育时期,体节来源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进而骨化形成椎体,这一过程中椎体软骨的发育由多种信号分子协同调控。然而,有关椎体软骨发育过程与CS致病因素的关联尚无全面综述,因此本文旨在对椎体软骨发育和CS相关的分子机制进行总结,阐明CS致病因素背后的分子调控,以期为临床寻找更好的治疗CS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 软骨发育 先天性脊柱侧凸 信号分子 致病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周松解及TLIF矫正旋转半脱位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响
3
作者 鲍虹达 舒诗斌 +6 位作者 张鑫 刘臻 钱邦平 王斌 俞杨 邱勇 朱泽章 《中华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5-221,共7页
目的探讨环周松解及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矫正旋转半脱位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一期后路多节段后柱截骨术(poste... 目的探讨环周松解及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矫正旋转半脱位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一期后路多节段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矫形内固定的108例南京分型A型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存在旋转半脱位分为旋转半脱位组和无旋转半脱位组。旋转半脱位组60例,男8例、女52例,年龄(63.7±5.5)岁(范围56~75岁);无旋转半脱位组48例,男5例、女43例,年龄(64.4±5.2)岁(范围53~72岁)。旋转半脱位组再根据在旋转半脱位节段采用的手术方式分组,采用TLIF治疗(TLIF组)28例、采用PCO治疗(PCO组)32例。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比较旋转半脱位组和无旋转半脱位组、TLIF组和PCO组患者的腰弯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和腰骶弯Cobb角(Cobb-Fra角)的差异。结果108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35±47)min(范围200~310 min),术中出血量为(950±355)ml(范围700~2400)ml。旋转半脱位组融合节段为(7.6±2.1)个(范围5~11个)、无旋转半脱位组为(7.4±2.0)个(范围5~10个)。旋转半脱位组术后出现冠状面C型失平衡的比例为13%(8/60),高于无旋转半脱位组的2%(1/48)。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旋转半脱位组腰弯Cobb角、CBD和Cobb-Fra分别为20.60°±10.73°和20.33°±10.92°、(22.53±16.45)mm和(18.53±17.31)mm、13.14°±4.40°和11.23°±4.92°,高于无旋转半脱位组的13.92°±7.02°和12.92°±6.64°、(18.62±17.44)mm和(8.83±8.95)mm、11.91°±3.03°和9.52°±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旋转半脱位组患者中,TLIF组术后出现新发冠状面失平衡的概率为4%(1/28),低于PCO组的22%(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0,P=0.037);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PCO组腰弯Cobb角、CBD和Cobb-Fra分别为25.63°±11.00°和25.13°±11.04°、(27.37±18.95)mm和(25.25±18.67)mm、15.50°±3.62°和14.08°±4.77°,高于TLIF组的14.86°±6.96°和14.86°±5.37°、(17.08±10.94)mm和(10.86±7.86)mm、10.14°±3.37°和8.46°±2.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合并旋转半脱位的南京分型A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在旋转半脱位节段进行环周松解及TLIF可以降低术后出现新发冠状面失平衡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脱位 截骨术 冠状面平衡
原文传递
有限元仿真分析不同矫形方式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生物力学特征
4
作者 岳波 曹振华 +12 位作者 张云凤 许阳阳 金凤 苏宝科 王利东 王星 仝玲 刘清华 方源 沙丽蓉 王海燕 李筱贺 李志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29-3137,共9页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不对称的生物力学环境会导致椎体进一步楔形变,严重时或可影响心肺功能,压迫神经。不同侧凸程度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应进行运动、支具或手术治疗,然而,因患者的个体差异性,选择不同矫形方式的力学机制仍不...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不对称的生物力学环境会导致椎体进一步楔形变,严重时或可影响心肺功能,压迫神经。不同侧凸程度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应进行运动、支具或手术治疗,然而,因患者的个体差异性,选择不同矫形方式的力学机制仍不明确。目的:基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模型,探究不同矫形方式治疗的生物力学机制,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基于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脊柱CT图像,于Mimics软件中三维重建出脊柱侧凸模型(C7-L5),在T8/T9胸廓处施加横向侧推力,在C7椎体上方施加纵向撑开力,力的大小为20,40,60,80,100,120 N,分析两种矫形方式下椎间盘凹凸侧应力、椎体凹凸侧位移和脊柱Cobb角变化。结果与结论:①横向侧推力下,C7T1-T7T8椎间盘应力无明显变化,T7T8-L4L5节段凹凸侧应力随着侧推力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侧推力对T8T9附近节段的矫正效果明显,随着节段延伸至头端和尾端,矫正效果减弱;侧推120 N时,胸部Cobb角由53.2°变为32.5°,腰部Cobb角由50.2°变为43.9°;②纵向撑开力下,胸椎椎间盘应力先减小后增大,腰椎椎间盘应力均减小,C7位移最明显,节段延伸至尾端,矫正效果逐渐减弱;撑开力120 N时,胸部Cobb角由53.2°变为39.4°,腰部Cobb角由50.2°变为47.6°;③提示两种矫形方式均对脊柱侧凸程度有一定改善,胸部矫正大于腰部矫正,同时凹凸侧不对称的应力分布也得到改善,这有助于骨逐渐恢复正常生长;脊柱侧凸Cobb角较大时,适合采用纵向撑开方式,脊柱侧凸Cobb角较小时,适合采用横向侧推方式;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脊柱矫形机制并为矫形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横向推力 纵向撑开力 不对称应力分布 骨的机械调节原理 矫形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矫正效果2年随访
5
作者 杨万忠 马荣 +6 位作者 郭伟 王志强 杨伟 陈振 王泽民 张弘来 戈朝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3期7173-7180,共8页
背景:半椎体畸形应早期手术治疗,然而半椎体切除术后畸形进展的危险因素尚无定论。目的:探讨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进一步探索引起术后畸形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 背景:半椎体畸形应早期手术治疗,然而半椎体切除术后畸形进展的危险因素尚无定论。目的:探讨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进一步探索引起术后畸形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2月因单一半椎体畸形行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且随访时间至少2年的病例资料,最终共116例患者符合纳排标准。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及各随访时间点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并测量节段侧凸角、总主弯侧凸角、近侧代偿弯角、远侧代偿弯角、冠状面平衡距离、顶椎偏距、上固定椎倾斜角、上固定椎间盘角、下固定椎倾斜角、下固定椎间盘角、节段后凸/前凸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以及矢状面平衡;并记录畸形进展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患者术后节段侧凸角、总主弯侧凸角、节段后凸角、近端代偿弯角以及远端代偿弯角较术前明显矫正(P<0.05),并在末次随访时维持矫正;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均在正常范围;②随访过程中,10例患者出现冠状面失代偿,表现为畸形进展;③独立样本t检验示术前总侧凸角、术前顶椎偏移、年龄、Risser征、术后上固定椎倾斜角及术后下固定椎倾斜角与术后畸形进展相关(P<0.05);④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下固定椎倾斜角是术后畸形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OR=1.526);⑤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术后下固定椎倾斜角为8.14°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畸形进展的最佳阈值(敏感度为0.900,特异度为0.906,曲线下面积=0.926);⑥提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可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术后下固定椎倾斜角大于8.14°是术后冠状面失代偿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切除 内固定 随访 畸形进展 骨科植入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与骨量减少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培鑫 赵军 +5 位作者 徐世红 姜朝阳 王小强 杨红娟 张辰 朱欢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9,共8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复杂的三维脊柱畸形,伴随许多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骨密度检测所得T值在-1.0SD至-2.5SD之间可诊断为骨量减少。骨量减少作为AIS患者脊柱侧凸曲线...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复杂的三维脊柱畸形,伴随许多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骨密度检测所得T值在-1.0SD至-2.5SD之间可诊断为骨量减少。骨量减少作为AIS患者脊柱侧凸曲线进展及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贯穿AIS患者的整个病程。通过对AIS患者骨量减少的相关研究,探索AIS患者骨量减少的原因及特点,从而寻找一种防治AIS患者骨量减少的可行方法。本文从AIS患者骨量减少的特点、造成AIS患者骨量减少的可能原因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AIS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骨量减少 影响因素 干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主弯区的退变程度分析
7
作者 王明朗 蒋琳 +3 位作者 宋彬 张力 张强 冯大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206-3214,共9页
背景: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机制不清,主弯区非对称退变可能与侧凸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充分认识主弯区的退变有助于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更多参考。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主弯区退变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关系,了解其发病机制。方法:... 背景: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机制不清,主弯区非对称退变可能与侧凸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充分认识主弯区的退变有助于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更多参考。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主弯区退变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关系,了解其发病机制。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8年7月至2023年11月就诊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及影像学资料。比较顶椎上、下关节突关节凹侧、凸侧关节炎的差异;分析脊柱侧凸严重程度、脊柱骨盆参数、关节突关节炎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探究脊柱侧凸严重程度、脊柱骨盆参数、关节突关节炎等参数之间的影响作用。结果与结论:①在顶椎关节突关节中,凹侧比凸侧关节突关节炎严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在顶椎同侧(凹侧或凸侧)上关节突关节炎比下关节突关节炎严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②骨盆入射角随着腰椎前凸角减小而减小(rs=0.509,P<0.001);顶椎侧方骨赘差值随着腰椎前凸角减小而增加(rs=-0.285,P=0.033);关节突关节不对称角随着骨盆入射角减小而增加(rs=-0.379,P=0.004);③L5倾斜角、椎间盘角度是主弯Cobb角增大的危险因素(B=1.012,P<0.001;B=0.620,P=0.016);骨盆入射角是主弯Cobb角增大的保护因素(B=-0.264,P=0.003);④提示退变性脊柱侧凸顶椎区域凹侧退变程度重于凸侧;顶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角及关节突关节炎严重程度与脊柱侧凸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腰椎前凸角和骨盆入射角在维持脊柱正常序列中发挥关键作用,且骨盆入射角是主弯Cobb角增大的保护因素;L5倾斜角和椎间盘角度是主弯Cobb角增大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主弯区 顶椎 不对称退变 关节突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椎间盘性状改变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冷寒 温剑涛 +6 位作者 何勇 张辰 李凯 张晶 侯栋 汪娟 袁晓芸 《实用骨科杂志》 2025年第3期231-234,共4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复杂的三维畸形,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全球AIS的患病率为0.47%~5.20%[1],以女性多见,严重威胁了青少年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显示椎间盘的性状...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复杂的三维畸形,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全球AIS的患病率为0.47%~5.20%[1],以女性多见,严重威胁了青少年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显示椎间盘的性状改变与AIS的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椎间盘 病因和发病机制 AIS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单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轻度侧凸的跳跃型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9
作者 马树伟 吴继功 +6 位作者 陈志明 高博 郝永玉 王加旭 刘明立 张书丰 李海侠 《骨科》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同步单侧椎弓根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伴轻度退行性侧凸的跳跃型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中心接受治疗的36例跳跃型双节段OVCF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 目的探讨同步单侧椎弓根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伴轻度退行性侧凸的跳跃型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中心接受治疗的36例跳跃型双节段OVCF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均在“G”型臂X线机引导下行同步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根据伴或不伴退行性侧凸分为侧凸组和非侧凸组,侧凸组16例,男2例,女14例;年龄64~76岁,平均69.94岁;非侧凸组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60~77岁,平均68.42岁。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伤椎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前后伤椎后凸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侧凸组术前、术后侧凸Cobb角。结果侧凸组的手术时间长于非侧凸组[(56.55±5.99)min vs.(40.35±4.59)min],透视次数多于非侧凸组[(26.18±5.31)次vs.(21.62±3.4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ODI自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逐步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头、尾侧椎体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一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组术后即刻的侧凸Cobb角为9.94°±2.05°,术后3个月为9.87°±1.56°,术后12个月为9.31°±1.30°,均较术前(13.19°±1.33°)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伴退行性侧凸的跳跃型双节段胸腰椎OVCF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与相同术式治疗不伴侧凸的该类病人相比,手术时间略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脊柱侧凸 穿刺 经皮椎体后成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定运动疗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进展
10
作者 游梦佳 郑新峰 +1 位作者 李强 夏俊 《脊柱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56-61,共6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青少年在生长发育快速期出现的不明原因的脊柱三维畸形病变[1],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脊柱侧凸类型[2],主要表现为脊柱冠状面侧凸、矢状面失衡及横断面椎体旋转,通常还伴有肩带和下肢生物力学的改变[3]。进展性...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青少年在生长发育快速期出现的不明原因的脊柱三维畸形病变[1],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脊柱侧凸类型[2],主要表现为脊柱冠状面侧凸、矢状面失衡及横断面椎体旋转,通常还伴有肩带和下肢生物力学的改变[3]。进展性脊柱畸形会限制胸廓和肺部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脊柱侧凸 运动疗法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通督正脊手法矫正腰椎侧凸的生物力学分析
11
作者 李志贵 郭媛 +3 位作者 靳丹丹 覃茁宇 郝骎 杨润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3期85-88,共4页
目的:建立腰椎侧凸患者腰椎-骨盆有限元模型,模拟通督正脊手法并分析其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采集1例12岁男性腰椎侧凸患者T12~L5螺旋CT图像,应用Mimics19.0、3-matic11.0、SolidWorks2020、HyperMesh 14.0、Abaqus6.02等软件建立腰椎-骨... 目的:建立腰椎侧凸患者腰椎-骨盆有限元模型,模拟通督正脊手法并分析其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采集1例12岁男性腰椎侧凸患者T12~L5螺旋CT图像,应用Mimics19.0、3-matic11.0、SolidWorks2020、HyperMesh 14.0、Abaqus6.02等软件建立腰椎-骨盆有限元模型,基于通督正脊手法和三点力矫正原理,将中医手法与传统脊柱侧凸矫正方法结合起来,分析3种不同工况下腰椎侧弯矫正后的生物力学特征,探讨通督正脊手法对腰椎侧凸矫正的功效。结果:成功建立腰椎-骨盆有限元模型,分析矫正后腰椎-骨盆模型的生物力学特征变化、腰椎间盘应力分布、L3/L4椎间盘左右高度差、小关节应力分布、韧带应力分布情况。结论:通督正脊手法可以明显矫正腰椎侧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督正脊手法 腰椎侧凸 生物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躯干屈伸时椎旁肌表面肌电和运动功能的特征观察
12
作者 李柯蓉 谢登玄 +3 位作者 林姝涵 赵智 王玮 孟繁媛 《中国康复》 2025年第2期72-77,共6页
目的: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与健康人群腰背肌和运动功能的差别,为临床AIS患者康复评估和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录27例腰弯为主弯的S型AIS患者为AIS组,招募30例健康同龄人为健康组。使用表面肌电测试躯干屈曲和后... 目的: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与健康人群腰背肌和运动功能的差别,为临床AIS患者康复评估和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录27例腰弯为主弯的S型AIS患者为AIS组,招募30例健康同龄人为健康组。使用表面肌电测试躯干屈曲和后伸时脊柱椎旁肌和腹肌的激活;躯干屈伸肌力及肌耐力测试评估受试者核心稳定;使用功能性动作筛查(FMS)评估运动功能并筛查运动损伤的风险。结果:在躯干屈曲和后伸测试中,AIS患者的顶椎和上下端椎凸侧椎旁肌的肌电均方根值(RMS)显著大于凹侧(P<0.05,0.01),但凸凹侧腹直肌的RM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S组顶椎和上下端椎凸凹侧椎旁肌RMS比值>1,健康组双侧椎旁肌RMS比值接近1,且2组除腹肌以外其他项目AIS组均大于健康组(P<0.05,0.01)。AIS患者相比健康组躯干屈伸肌力和肌耐力均下降(P<0.05,0.01)。FMS评估中AIS组总分低于健康组(P<0.05,0.01),动作细分中除了FMS-1分数小于健康组(P<0.01),其他6个FMS动作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侧凸后对躯干屈曲和后伸运动时椎旁肌的激活产生了不对称影响,但对腹直肌影响较小。侧凸导致躯干核心肌力及肌耐力下降,运动功能表现较健康同龄人差。AIS患者的康复评估应关注患者的躯干双侧椎旁肌的平衡,治疗方案建议融入核心稳定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表面肌电 躯干腰背肌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中的应用进展
13
作者 亚库普江·亚森 王浩 《中国医学创新》 2025年第3期165-170,共6页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困扰着大量的老年患者,导致严重的疼痛及功能障碍,降低生活质量。当保守治疗无效,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时,手术干预是首选的办法。既往以传统的后路截骨矫形手术为主,该术式...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困扰着大量的老年患者,导致严重的疼痛及功能障碍,降低生活质量。当保守治疗无效,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时,手术干预是首选的办法。既往以传统的后路截骨矫形手术为主,该术式创伤大、各种并发症发生率高,可能降低手术满意度。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通过自然的解剖间隙进行操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正常结构的破坏,降低对患者的手术创伤。本文对筛选适合行OLIF的ADS病例、OLIF联合新型技术在ADS诊疗中的优点及OLIF在改善矢状面平衡的优势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 腰椎融合术 矢状面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步态参数、肌肉参数与影像学的相关性
14
作者 刘静 徐纯鑫 +4 位作者 陆洋阳 瞿沁泉 朱琪 郭玉兰 沈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477-4485,共9页
背景:步态分析作为一种没有辐射的动态评估方法,可以辅助影像学检查对脊柱侧凸患者进行评估,从而减少辐射暴露。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步态参数与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并通过OpenSim仿真建模初步探索潜在机制。方法:选取Cobb... 背景:步态分析作为一种没有辐射的动态评估方法,可以辅助影像学检查对脊柱侧凸患者进行评估,从而减少辐射暴露。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步态参数与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并通过OpenSim仿真建模初步探索潜在机制。方法:选取Cobb角10°-45°、年龄10-18岁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20例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组;对照组是同年龄阶段,且相同体质量指数区间的正常儿童,共计纳入40例受试者。比较两组受试者步行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及步态偏差指数的差异,探索病理步态与冠状面平衡的相关性,并对相关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与结论:(1)步态参数组间比较结果表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组患者左侧支撑相、左侧双支撑相占整个步态周期的百分比增加,同时左侧摆动相占整个步态周期的百分比减少(P <0.05);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组患者左侧髋关节最大内收角度大于对照组,双侧髋关节最大外展角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5);两组双侧足跟初始着地时踝关节角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蹬离地面时右侧髋关节屈曲肌群峰值功率显著变小(P <0.05);(2)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右侧髋关节最大外展角度与Cobb角呈显著正相关(r=0.552,P=0.012),右侧髋关节屈曲肌群峰值功率和C7侧方偏移呈显著负相关(r=-0.475,P=0.034),左侧足跟着地时踝关节角度与冠状面骨盆倾斜度呈显著正相关(r=0.476,P=0.034);(3)肌肉长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臀中肌肌纤维长度变化显著减少(P <0.05),双侧腹内斜肌肌纤维长度变化显著减少(P <0.05);比较两组受试者在足跟着地时的肌纤维长度发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足跟初始着地时腓肠肌内外侧头和比目鱼肌的肌纤维长度均变短(P <0.05);(4)结果发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躯干的姿势稳定性控制下降,表现为步频变慢、支撑相双支撑相百分比增加及摆动相百分比减少;普遍存在低足跟着地模式,是由双侧跟腱紧张引起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髋屈曲肌群做功能力下降,可能与关节角速度及主弯方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步态参数 步态偏差指数 冠状面平衡 OpenSim 肌肉参数 影像学 三维步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手术不同置钉体系生物力学对比
15
作者 富荣昌 张怀悦 王召耀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40-1849,共10页
为了探究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时不同内固定系统对术后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影响,从生物力学的角度为内固定系统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基于逆向工程、拓扑优化及有限元建模技术,以实际病例为例,建立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有限元模型;对个性化融... 为了探究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时不同内固定系统对术后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影响,从生物力学的角度为内固定系统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基于逆向工程、拓扑优化及有限元建模技术,以实际病例为例,建立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有限元模型;对个性化融合器进行设计;建立全置钉与间隔置钉两种不同的内固定系统。模拟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对比术后不同置钉系统下,脊柱与内固定系统在各生理工况下的生物力学差异。结果表明:皮质骨与松质骨在全置钉方案下平均应力较间隔置钉分别提高了17.19%、12.37%;纤维环基质与髓核最大等效应力在间隔置钉下较全置钉分别提高了1.78%、1.1%;椎弓根螺钉最大等效应力在全置钉下较间隔置钉提高了11.64%;椎间融合器平均应力在全置钉下较间隔置钉提高了6.15%。可知,相较于间隔置钉方案,全置钉方案在椎骨安全性上较优,但是螺钉滑移与脱落风险较高;相较于全置钉方案,间隔置钉方案椎骨融合效果更好,有效缓解了应力遮挡,但是产生骨质增生几率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内固定系统 椎弓根螺钉 融合器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围麻醉期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
16
作者 郭晓睿 李蕾 +4 位作者 张蓉 郭丹 王坤 向庆梅 周寒梅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6,共8页
目的:构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围麻醉期临床护理路径,为该病种的麻醉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证据总结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依据围术期麻醉时间序列和工作程序,初步构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围麻醉期临床护理路径,于2023年9月10日... 目的:构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围麻醉期临床护理路径,为该病种的麻醉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证据总结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依据围术期麻醉时间序列和工作程序,初步构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围麻醉期临床护理路径,于2023年9月10日—10月7日对20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形成正式的护理路径。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8和0.870,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38和0.120。最终形成的临床护理路径包含3项一级指标(时间节点)、13项二级指标(护理项目)和87项三级指标(护理内容)。结论:基于证据总结与专家函询构建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围麻醉期临床护理路径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及临床实用性,可为临床护理人员麻醉护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围麻醉期 临床护理路径 循证护理 DELPHI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300通过Nrf2/HO-1/NF-κB信号通路抑制脊柱侧凸大鼠的椎间盘退变
17
作者 赵先彬 郭世宁 薄文婷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P300对脊柱侧凸大鼠的椎间盘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退变的影响和潜在调控机制。方法培养椎间盘NPCs,将NPCs分为4组:无处理组(对照组)、10μg/L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NPC... 目的探讨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P300对脊柱侧凸大鼠的椎间盘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退变的影响和潜在调控机制。方法培养椎间盘NPCs,将NPCs分为4组:无处理组(对照组)、10μg/L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NPCs退变组(IL-1β组)、10μg/L IL-1β联合15 mg/L P300处理组(IL-1β+P300组)和15 mg/L P300单独处理组(P300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9,SOX9)、胶原蛋白Ⅱ(collagen typeⅡ,COL-Ⅱ)、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金属蛋白酶ADAMTS(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motifs)-5、核因子κB-α抑制蛋白(IκBα)、磷酸化的IκBα(p-IκBα)、磷酸化的NF-κB P65(p-P65)以及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表达。另外,将40只成年SPF级雌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脊柱侧凸组、脊柱侧凸+P300组、脊柱侧凸+P300+Nrf2-IN-3组。其中脊柱侧凸组用手术去除大鼠的双上肢及尾部。脊柱侧凸+P300组建模后静脉注射P300[15 mg/(kg·d),30 d]。脊柱侧凸+P300+Nrf2-IN-3组建模后静脉注射P300[15 mg/(kg·d),30 d]和Nrf2的抑制剂Nrf2-IN-3[23.5 mg/(kg·d),30 d]。30 d后取T12~L1段椎间盘髓核组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组织中SOX9、COL-Ⅱ、MMP-13、ADAMTS-5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L-1β组的细胞活力降低,但细胞凋亡增加,TNF-α、IL-6、MMP-13、ADAMTS-5、p-P65、p-IκBα的表达水平上调,SOX9、COL-Ⅱ、IκBα、Nrf2、HO-1的表达水平下调(P均<0.05)。而与IL-1β组比较,IL-1β+P300组的细胞活力增加,细胞凋亡减少,TNF-α、IL-6、MMP-13、ADAMTS-5、p-P65、p-IκBα的表达水平下调,SOX9、COL-Ⅱ、IκBα、Nrf2、HO-1的表达水平上调(P均<0.05)。与假手术组比较,脊柱侧凸组的SOX9和COL-Ⅱ表达水平减少,而MMP-13和ADAMTS-5的表达增加(P均<0.05),与脊柱侧凸组比较,脊柱侧凸+P300组的SOX9和COL-Ⅱ表达水平增加,而MMP-13和ADAMTS-5的表达减少(P均<0.05)。与脊柱侧凸+P300组比较,脊柱侧凸+P300+Nrf2-IN-3组中的SOX9和COL-Ⅱ表达水平减少,而MMP-13和ADAMTS-5的表达增加(P均<0.05)。结论P300通过调控Nrf2/HO-1/NF-κB信号通路抑制脊柱侧凸大鼠的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00 Nrf2/HO-1/NF-κB信号通路 脊柱侧凸 大鼠 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针对性非手术治疗进展
18
作者 胡清源 邓丽愿 杨新月 《中国疗养医学》 2025年第1期77-82,共6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属脊柱侧凸最常见的一类,这种三维的脊柱畸形易发生在身高快速生长的青春期。该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运动能力、内脏功能等产生生理上的损害,还会对患者的自我形象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时处于身...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属脊柱侧凸最常见的一类,这种三维的脊柱畸形易发生在身高快速生长的青春期。该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运动能力、内脏功能等产生生理上的损害,还会对患者的自我形象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时处于身高生长的重要阶段,只有病情相对严重的脊柱侧凸患者才会考虑手术治疗,且手术治疗的风险较大。而非手术疗法能够在无创或微创条件下有效改善脊柱的侧凸状态,对轻中度的脊柱侧凸患者尤其有益。目前,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支具疗法、运动疗法、电刺激疗法和中医疗法等多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情况与可能的诱因,采用相对应的策略,多法并用,可以起到更佳的效果。本文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潜在诱因、表现症状及不同病情的非手术治疗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青少年脊柱侧凸的临床防治及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青少年 非手术治疗 治疗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脊柱侧凸中的临床应用及展望
19
作者 蒋光福 王博 +1 位作者 杨城 赵全明 《中国医疗设备》 2025年第1期176-180,共5页
3D打印指三维模型技术,即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将数字模型转换为物理对象。3D打印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医疗保健领域,3D打印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本文综述了3D打印技术在治疗脊柱侧凸中的临床应用,总结了3D打印技术的优缺点,并对... 3D打印指三维模型技术,即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将数字模型转换为物理对象。3D打印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医疗保健领域,3D打印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本文综述了3D打印技术在治疗脊柱侧凸中的临床应用,总结了3D打印技术的优缺点,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为3D打印技术在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脊柱侧凸 计算机辅助 智能化医疗 个性化 精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麻醉方法的现代进展与临床选择
20
作者 夏衣旦木·买买提 穆拉提·艾散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1期1434-1440,共7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发育性疾病,主要影响青春期的青少年,导致脊柱在三维空间的异常弯曲和旋转。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脊柱侧凸矫正手术已成为治疗重度侧凸的主要方法。然而,这...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发育性疾病,主要影响青春期的青少年,导致脊柱在三维空间的异常弯曲和旋转。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脊柱侧凸矫正手术已成为治疗重度侧凸的主要方法。然而,这类手术的复杂性对麻醉管理提出了高要求。本文综述了AIS手术麻醉的最新进展,包括麻醉方法的选择、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多模式镇痛策略以及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个体化的麻醉风险评估和精准的麻醉方案制定能够有效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安全与舒适。此外,人工智能和新型监测技术的引入为麻醉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了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尽管如此,AIS手术麻醉仍面临挑战,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关注这些领域,以推动麻醉学科的发展,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is a common developmental disorder of the spine that mainly affects adolescents during adolescence, resulting in abnormal curvature and rotation of the spine in three-dimensional space.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scoliosis correction surgery has become the main treatment method for severe scoliosis. However, the complexity of this type of surgery places high demands on anesthesia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advances in anesthesia for AIS surgery,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anesthesia methods, the application of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multimodal analgesia strategies, and ultrasound-guided nerve block techniques. Individualized anesthesia risk assessment and accurate anesthesia plan formula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ensure the safety and comfort of patients. In addi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new monitoring technologies has provided new possibilities for anesthesia management, further improving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nesthesia. Despite this, AIS surgical anesthesia still faces challenges, and future research should continue to focus on these are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nesthesiolog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麻醉管理 多模式镇痛 全身麻醉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