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弧形地连墙侧位移计算的新方法 被引量:12
1
作者 耿大新 余小强 +1 位作者 童立红 王海龙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72-2277,共6页
地下连续墙具有施工振动小、墙体刚度大、整体性好及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深基坑开挖围护结构工程中。弧形地连墙属于空间板架结构,从经典薄壳理论着手,推导出静力平衡微分方程,提出了弧形地连墙侧位移计算的新方法。以南... 地下连续墙具有施工振动小、墙体刚度大、整体性好及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深基坑开挖围护结构工程中。弧形地连墙属于空间板架结构,从经典薄壳理论着手,推导出静力平衡微分方程,提出了弧形地连墙侧位移计算的新方法。以南昌市红谷隧道东岸深基坑弧形地连墙为例,利用此新方法计算其侧位移,并与监测数据对比,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和计算精度问题。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来计算弧形地连墙的结果与监测结果在趋势上是一致的,且数值上相差不大,说明用这种方法来计算是可行的,并且计算跨中位置的侧位移比端部位置的更吻合实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地连墙 薄壳理论 侧位移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区基坑侧位移变形预警及预测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娟 王兴科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1-96,103,共7页
为准确掌握软土地区基坑侧位移变形特性,构建了基坑侧位移的预警模型和预测模型,其中,预警模型先以多重分形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构建预警判别指标,再利用Spearman秩次检验实现判别指标的变化趋势判断,进而完成预警等级划分;预测模型则以... 为准确掌握软土地区基坑侧位移变形特性,构建了基坑侧位移的预警模型和预测模型,其中,预警模型先以多重分形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构建预警判别指标,再利用Spearman秩次检验实现判别指标的变化趋势判断,进而完成预警等级划分;预测模型则以脊波神经网络为基础,通过粗集理论和试错法优化模型参数,构建出优化变形预测模型。实例研究表明:通过预警分析,得出所给实例的预警等级为2级,说明其基坑侧位移趋于不利方向发展,应加强监测频率,提高施工安全预警;同时,在变形预测方面,参数优化能有效提高脊波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和稳健性,所得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均<2%,具有较高预测精度,且其预测结果与预警结果一致,佐证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可为基坑安全施工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软土地区 侧位移 预警模型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式框架的侧位移分析
3
作者 王鑫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1991年第2期84-88,共5页
本文建议只选用复式框架的侧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以减少采用普通位移法分析时的基本未知量的数目,同时采用无侧移迭代法来计算位移方程式中的刚度系数,使复式框架的侧位移分析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得到简化。
关键词 框架 侧位移分析 基本体系 连续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夯土墙模板系统夯筑侧位移敏感性因素分析
4
作者 丁克胜 李耀祖 赵永强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84-88,共5页
针对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新型夯土墙模板系统在夯筑时模板的变形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生土夯实墙新型模板系统建立有限元数值模拟模型,采用DP模型作为土体模拟材料,对模板板块长度、夯筑顺序、密肋支设和... 针对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新型夯土墙模板系统在夯筑时模板的变形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生土夯实墙新型模板系统建立有限元数值模拟模型,采用DP模型作为土体模拟材料,对模板板块长度、夯筑顺序、密肋支设和铺土厚度等4个敏感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密肋作用下,模板板块越长,变形越小;夯锤自中间向两端夯筑较自一端向另一端夯筑变形小;模板有密肋支设比无密肋支设变形小;土层铺设厚度与板块厚度相同时,模板接缝处变形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夯土墙模板系统 有限元 侧位移 变形 夯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极限学习机的基坑侧位移变形预测
5
作者 王承敏 《山西建筑》 2020年第21期54-57,共4页
为实现基坑侧位移的准确预测,以极限学习机为基础,通过遗传算法和贝叶斯估计进行参数优化处理,以构建出适用于基坑侧位移预测的优化极限学习机模型。实例分析表明:通过不断递进的参数优化,能有效提高基坑侧位移的预测精度,所得预测结果... 为实现基坑侧位移的准确预测,以极限学习机为基础,通过遗传算法和贝叶斯估计进行参数优化处理,以构建出适用于基坑侧位移预测的优化极限学习机模型。实例分析表明:通过不断递进的参数优化,能有效提高基坑侧位移的预测精度,所得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2%,得出该文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且预测结果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验证了该文优化极限学习机模型在基坑侧位移中的预测效果,为基坑侧位移变形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侧位移 极限学习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行规范的型钢混凝土柱侧力-位移曲线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尚崇新 薛亦聪 +1 位作者 杨勇 于云龙 《建筑钢结构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59,共9页
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SRC)柱因承载力高、刚度大和耐久性能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高层结构中。然而,现阶段SRC结构设计普遍基于承载力设计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法在SRC结构方面的应用仍待完善。作为基于性能(位移)... 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SRC)柱因承载力高、刚度大和耐久性能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高层结构中。然而,现阶段SRC结构设计普遍基于承载力设计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法在SRC结构方面的应用仍待完善。作为基于性能(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环,现阶段SRC构件的侧力-位移关系评估缺乏规范指导。基于美国现行规范ASCE/SEI 41-17中针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相关规定,结合SRC构件的受力与变形特征,提出了发生弯曲破坏的SRC柱在地震作用下的侧力-位移曲线建模方法。该曲线采用约束混凝土强度计算SRC构件的峰值承载力;使用刚度折减法考虑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滑移;基于SRC构件的变形特征考虑了纵向受力钢材端部滑移对柱顶侧移的贡献。最后,通过与28根SRC柱试验结果的比较证明了曲线的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曲线能合理预测发生弯曲破坏的SRC柱的开裂荷载、开裂位移、峰值荷载、峰值位移和强度退化,可为SRC结构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柱 抗震性能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力-位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辊卷板机弯卷过程中侧辊位移计算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森 陈富林 李斌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79,共4页
四辊卷板机弯卷过程中,筒形零件的曲率半径主要决定于侧辊位移。实际生产过程中,侧辊位移的确定依据工人工作经验反复试凑,具有一定盲目性。本文以弹塑性力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推导了四辊卷板机在弯卷过程中板材回弹半径公式。通过力学几... 四辊卷板机弯卷过程中,筒形零件的曲率半径主要决定于侧辊位移。实际生产过程中,侧辊位移的确定依据工人工作经验反复试凑,具有一定盲目性。本文以弹塑性力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推导了四辊卷板机在弯卷过程中板材回弹半径公式。通过力学几何关系分析提出了一种用于指导生产实践的侧辊位移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使用VC++语言编程实现整个计算过程。通过实例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提出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近,在此公式基础上进行少量试卷可得到更精确的侧辊位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辊卷板机 位移 回弹 弹塑性
原文传递
基于摇摆与剪切协同的柱脚叉接木框架抗侧荷载-位移曲线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吴亚杰 宋晓滨 顾祥林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2-40,共9页
榫卯连接木框架是传统木结构中的基本承力构件,研究表明其在竖向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具有摇摆和剪切两种抗侧机制。文章综合考虑木框架摇摆与剪切变形,根据变形协调和弯矩平衡条件,推导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柱脚叉接榫卯连接... 榫卯连接木框架是传统木结构中的基本承力构件,研究表明其在竖向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具有摇摆和剪切两种抗侧机制。文章综合考虑木框架摇摆与剪切变形,根据变形协调和弯矩平衡条件,推导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柱脚叉接榫卯连接木框架抗侧荷载-位移关系的曲线模型,提出木框架抗侧弹性极限荷载点、峰值荷载点及其切线刚度和下降段刚度的计算方法。基于叉接柱脚木框架抗侧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模型计算结果误差小于15.5%。理论研究成果对于传统木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和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榫卯连接木框架 柱脚叉接 摇摆和剪切抗机制 荷载-位移关系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辊卷板机侧辊位移液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金坤善 宋建丽 +1 位作者 李永堂 仉志强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15年第5期76-79,共4页
侧辊位移控制对于四辊卷板机卷板工艺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了控制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考虑油管、泄漏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设备实际工况的四辊卷板机侧辊位移液压控制数学模型。该模型为分析控制系统的动... 侧辊位移控制对于四辊卷板机卷板工艺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了控制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考虑油管、泄漏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设备实际工况的四辊卷板机侧辊位移液压控制数学模型。该模型为分析控制系统的动静态特性、负载或供油压力的变化对侧辊位移控制精度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控制算法的设计,提高系统控制精度和整体性能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辊卷板机 位移 数学模型 液压控制系统 三位四通电液比例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测井一分公司测九队完成大位移侧钻开窗井测井施工
10
作者 韩春田 李战勇 《测井与射孔》 2004年第3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位移钻开窗井 测井工程 钻杆 单向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项目基坑支护预警后应急处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11
作者 杨杰 方威威 《工程质量》 2025年第1期75-77,共3页
拉森钢板桩施工速度快,插入地层即具有强度,成桩到基坑开挖施工工期很短,但简易支护情况下,不加围檩或内撑,桩身产生的侧位移较大。论文通过一具体工程案例,详细分析该工程拉森钢板桩侧位移较大的原因,为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 拉森钢板桩 基坑支护 侧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铲侧胀仪的改进及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学彦 朱定华 袁大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75-1380,共6页
由于具有对土体扰动小、试验点连续、能较好地反映原位土的力学性质等优点,扁铲侧胀试验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但是,在扁铲侧胀试验测定过程中,加压速率等因素对试验结果有一定影响,这些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程度多大,测试结果误... 由于具有对土体扰动小、试验点连续、能较好地反映原位土的力学性质等优点,扁铲侧胀试验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但是,在扁铲侧胀试验测定过程中,加压速率等因素对试验结果有一定影响,这些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程度多大,测试结果误差如何衡量和修正却无从给出,而且扁铲侧胀试验不能直接测定孔隙水压力。为此,添加微型位移传感器和孔压传感器,对传统扁铲侧胀仪进行改进,成为孔压位移扁铲侧胀仪(pore pressure and displacement flat dilatometer)。使得扁铲试验具有自校准功能并兼备孔压测定功能。介绍了孔压位移扁铲侧胀试验的原理、过程和方法,并分析了孔压位移扁铲侧胀试验与传统扁铲侧胀试验的异同。通过与传统扁铲的对比试验得出,孔压位移扁铲侧胀试验测试结果更加稳定、准确,并首次在纬三路试验场地通过孔压位移扁铲侧胀试验确定了原位静止土压力,进行了成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压位移扁铲胀仪 自校准 孔隙水压力 对比试验 原位静止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基坑位移变化规律及信息化施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晖 《工程质量》 2007年第7期61-63,共3页
根据实测软土基坑坑侧最大位移与时间关系资料,经统计分析建立了3种有代表性的位移与时间(挖深)的双曲线函数。应用上述关系,通过基坑坑侧初期的观测资料推算后续位移,拟定施工对策,将信息化施工实用化。
关键词 软土基坑 侧位移 双曲线函数 信息化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循环荷载下现场钻孔嵌岩钢管桩位移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代邢可 陈水月 《低温建筑技术》 2022年第4期133-136,共4页
为探究滨海地区嵌岩桩水平承载位移特性。文中采用自主研发的桩基础现场水平动载试验装置及方法,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钻孔嵌岩钢管在水平单轴双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位移演化。验证了加载装置准确性与稳定性,发现位移累积与刚度弱化主要集... 为探究滨海地区嵌岩桩水平承载位移特性。文中采用自主研发的桩基础现场水平动载试验装置及方法,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钻孔嵌岩钢管在水平单轴双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位移演化。验证了加载装置准确性与稳定性,发现位移累积与刚度弱化主要集中于前150次循环。为嵌岩桩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现场真实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岩桩 水平循环动载 侧位移 循环刚度 新型加载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称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边界强制反应位移法 被引量:14
15
作者 韩润波 许成顺 +2 位作者 许紫刚 蒋家卫 杜修力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60,共11页
基于土-地下结构体系拟静力推覆试验的需求,该文探讨一种模型侧边界强制施加水平位移的对称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简化分析方法,即边界强制反应位移法。该文详细介绍了这一边界强制反应位移法的实施步骤及基本特点,并以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 基于土-地下结构体系拟静力推覆试验的需求,该文探讨一种模型侧边界强制施加水平位移的对称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简化分析方法,即边界强制反应位移法。该文详细介绍了这一边界强制反应位移法的实施步骤及基本特点,并以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破坏的Daikai车站为算例,将该文方法、传统的强制反应位移法及动力时程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模型宽度取值合理时,该文方法计算精度远高于传统的强制反应位移法,结构内力和层间位移误差在15%以内,是一种有效的对称地下结构抗震简化分析方法。同时,该文分析了拟静力模型中侧边界强制位移传递的衰减规律,可为土-地下结构体系拟静力推覆试验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抗震分析 拟静力试验 简化分析方法 边界强制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敞口无侧移刚架弯矩计算新解—组合法
16
《水利水电建设》 1991年第4期1-9,共9页
关键词 刚架 弯矩 侧位移 组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车在不同侧风下的受力情况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余凤梅 朱晖 杨志刚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8年第1期7-14,共8页
为研究大客车在定常侧风天气下的安全性,以BFC6120B2型大客车为参考车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原理计算客车的受力,建立考虑悬架结构的三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和不考虑悬架结构的静力模型。结合2种模型研究客车在不同行驶条件下的响应,并进... 为研究大客车在定常侧风天气下的安全性,以BFC6120B2型大客车为参考车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原理计算客车的受力,建立考虑悬架结构的三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和不考虑悬架结构的静力模型。结合2种模型研究客车在不同行驶条件下的响应,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客车的受力并不是随着侧风风速的增大完全呈上升趋势;2种模型均预测出客车在雪、冰路面行驶有侧滑危险,在干、湿路面行驶无侧滑危险,4种路面行驶均无侧倾危险;静力模型预测到的侧滑危险情况过于乐观;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可预测因侧偏位移过大导致压线占道的危险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常 三自由度 动力学模型 静力模型 响应 滑危险 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的车辆运动侧倾控制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谷磊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6期67-71,共5页
为了避免车辆在不同路面状况下发生侧翻现象,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采用改进PID控制车辆侧倾角位移运动轨迹。创建车辆模型简图,给出车辆侧倾运动方程式。引用PID控制方法,对粒子群算法惯性权重系数进行改进,将改进粒子群算法用于优化PI... 为了避免车辆在不同路面状况下发生侧翻现象,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采用改进PID控制车辆侧倾角位移运动轨迹。创建车辆模型简图,给出车辆侧倾运动方程式。引用PID控制方法,对粒子群算法惯性权重系数进行改进,将改进粒子群算法用于优化PID控制,设计出车辆侧倾角位移控制流程,对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和调节。通过MATLAB软件对车辆侧倾角位移跟踪效果进行仿真验证,并与PID控制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路面在无波形干扰条件下,采用传统PID控制和改进PID控制方法都能较好地完成车辆侧倾角位移跟踪,跟踪误差较小;路面受到波形干扰条件下,采用传统PID控制侧倾角位移跟踪误差较大,而改进PID控制侧倾角位移跟踪误差较小。采用改进PID控制方法,可以抑制路面波形的干扰,提高车辆侧倾角位移跟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倾角位移 PID控制 改进粒子群算法 优化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拱效应的弧形咬合桩计算方法
19
作者 张宇 张莲花 《广州建筑》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咬合桩防渗止水性能优异,弧形结构抗压能力强、整体性好,把二者的优点结合将产生一种新型经济实用的支护体系。本文以结构力学为基础,将圆弧微拱咬合桩的拱效应与被动区土抗力等效为弹簧,提出了一种简化计算法。以跨岷江特大桥14#墩拱... 咬合桩防渗止水性能优异,弧形结构抗压能力强、整体性好,把二者的优点结合将产生一种新型经济实用的支护体系。本文以结构力学为基础,将圆弧微拱咬合桩的拱效应与被动区土抗力等效为弹簧,提出了一种简化计算法。以跨岷江特大桥14#墩拱座基坑为背景,利用此方法计算桩的变形,并与监测数据、数值模拟以及规范法对比,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和计算精度问题。结果表明:使用本方法所计算出的桩体水平位移与监测结果均表现出了悬臂桩变形趋势且桩顶位移相差较小,说明了该方法在弧形咬合桩设计计算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可为相关工程提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咬合桩 解析法 理论分析 侧位移 拱效应等效弹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街区污染散布的数值模拟与风洞实验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1
20
作者 蒋维楣 苗世光 +1 位作者 刘红年 王晓云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52-656,共5页
将专门设计的一项中性层结条件下风洞的污染物浓度测量实验 ,与已建城市小区尺度模式在相同条件下的污染扩散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分析了该模式流场模拟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 :总体上 ,数值模拟与风洞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进一步分析发... 将专门设计的一项中性层结条件下风洞的污染物浓度测量实验 ,与已建城市小区尺度模式在相同条件下的污染扩散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分析了该模式流场模拟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 :总体上 ,数值模拟与风洞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进一步分析发现 ,数值模拟结果中建筑物背风侧空腔区湍涡的中心比风洞实验结果略高 ,空腔区的范围比风洞实验所示范围大 ,建筑物迎风侧位移区比风洞实验所示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街区 污染 散布 数值模拟 风洞实验 空腔区 迎风侧位移 大气环境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