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知哲学下的设计认知模式研究
1
作者 杨先艺 王乔萌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1-128,136,共9页
目的分析体知哲学对传统造物思维的影响,并阐释体知哲学下的当代设计认知模式。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传统“体知”和西方“认知”的结构,挖掘体知中蕴含的整体性、直觉性、践履性、关系性思维模式特征,并通过“解题模式”框架研究“体... 目的分析体知哲学对传统造物思维的影响,并阐释体知哲学下的当代设计认知模式。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传统“体知”和西方“认知”的结构,挖掘体知中蕴含的整体性、直觉性、践履性、关系性思维模式特征,并通过“解题模式”框架研究“体知”思想下的设计认知模式。结论体知活动的基础是整体性思维下的天人合一;体知活动的主体是直觉性思维下的身心一体;体知活动的方法是践履性思维的知行合一;体知活动的结果是关系性思维的两一化生。体知哲学下的设计认知模式在整体思维中表现为满足约束限制与达成目标的过程;在直觉思维中表现为寻找表征的过程;在践履思维中呈现为行动反思与设定问题的过程;在关系思维中展现为联想组合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知 设计认 造物思维 解题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语文体知课堂的建构
2
作者 李霞 戴若男 《甘肃教育》 2024年第11期47-50,共4页
智能时代的到来,对知识和人的能力有了新的解读,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观。借助新技术,打造“体知”型的语文课堂,是迎接时代挑战,走出传统“认知”或“思知”型课堂教学困境的方向。文章结合实际总结了智能时代语文体知课堂建构的三条路径... 智能时代的到来,对知识和人的能力有了新的解读,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观。借助新技术,打造“体知”型的语文课堂,是迎接时代挑战,走出传统“认知”或“思知”型课堂教学困境的方向。文章结合实际总结了智能时代语文体知课堂建构的三条路径,即打破时空限度:身体的激活;建构自己的知识图谱:思维的对话;开放内省感悟:精神的生成,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 体知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体知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
3
作者 方荣辉 李霞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3-26,共4页
智能时代体知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理论积极展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是一种面向知识以人的身体兴发、心体愤悱和主体自觉构成的智慧教育。在智能时代体知教育的场域中,认知主体利用技术理性和人文关怀的双向驱力,以开... 智能时代体知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理论积极展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是一种面向知识以人的身体兴发、心体愤悱和主体自觉构成的智慧教育。在智能时代体知教育的场域中,认知主体利用技术理性和人文关怀的双向驱力,以开放自省的姿态实现身体、心体、主体与知识的深度交融,进而达致主客一体交融的生命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体知教育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需要融入身心的“体知”——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4
作者 陈志峰 《教育视界》 2024年第25期78-80,共3页
教师只有具备了教育的敏感性与机智,教育才会拥有情调。《教育的情调》强调教师的“体知”。“体知”是身体与心灵、知识与行动、人与环境相互融合的整体,其表现是行动,本质是情感,关键是适合。“体知”折射了教育的情调,如“诱人的邀... 教师只有具备了教育的敏感性与机智,教育才会拥有情调。《教育的情调》强调教师的“体知”。“体知”是身体与心灵、知识与行动、人与环境相互融合的整体,其表现是行动,本质是情感,关键是适合。“体知”折射了教育的情调,如“诱人的邀请”滋养身心、“好的故事”引导真正的好奇、全身心地“看到”每一个儿童、瞬间的行动传递着教育的温暖。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追问儿童的实际体验、阅读真实的教育故事来唤醒“体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的情调》 体知 看见儿童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体知”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再林 张云龙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2-97,共6页
中国传统的"体知"是一种以"身体"为其本体的理论。这种从"现象学的身体"出发的体知理论,不仅以其突出的直接性、关系性和实践性的性质,与西方思知的间接性、实体性和思辨性判然有别,同时也广泛地渗透于... 中国传统的"体知"是一种以"身体"为其本体的理论。这种从"现象学的身体"出发的体知理论,不仅以其突出的直接性、关系性和实践性的性质,与西方思知的间接性、实体性和思辨性判然有别,同时也广泛地渗透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各门各派的学说之中,从而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打上了极其深刻的"身体性"的烙印。在西方思知困境重重的今天,体知以其"回到身体本身"的基本精神,将在与意识性的思知的互补与会通中,使人类文明得以更加健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知 直接性 关系性 实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动力之知的儒家“体知”论——杜维明对当代道德认识论的贡献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勇 黄家光(译)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3期101-116,196,197,共18页
“体知”是杜维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说明儒家传统所强调的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这种知识类型在宋明儒学中被称作“德性之知”,而与“闻见之知”相区别。这种知识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方面,要获得这样的知识,不能只靠理智的认知活动,... “体知”是杜维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说明儒家传统所强调的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这种知识类型在宋明儒学中被称作“德性之知”,而与“闻见之知”相区别。这种知识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方面,要获得这样的知识,不能只靠理智的认知活动,还需要有内心的体验活动;另一方面,这样的知识不只让其拥有者知道孰是孰非,而且还会让他好是恶非、行是除非。这种知识类型既与西方传统认识论强调的命题性知识(knowing-that)不同,也与20世纪中叶为赖尔所强调的能力之知(knowing-how)不同。就其能够驱使其拥有者做出与这种知识相应的行动而言,它是一种动力之知(knowing-to);就这种知识不只是信念(belief)而且也是欲望(desire)而言,它是一种信欲(besire)。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动力之知的“体知”概念的提出是对当代认识论特别是道德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知 德性之 动力之 杜维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知”探源--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个案考量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兵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31,共10页
立足于中国古代身体观,"体知"所涵括的"身体能够知道"的义项与西方认知理论中"具身化认知"的新进展相一致,但不同于西方认知科学中向经验的彻底回归以及仅仅将身体看作认知的基础,"体知"也是... 立足于中国古代身体观,"体知"所涵括的"身体能够知道"的义项与西方认知理论中"具身化认知"的新进展相一致,但不同于西方认知科学中向经验的彻底回归以及仅仅将身体看作认知的基础,"体知"也是在高层次上对事物复杂性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体知"之"知"在于"身体自然知-‘道’",则"体知"不是一个纯粹认识论的范畴,"体知"之"体"的动、名词区分,显示了作为隐暗维度的"气",这一"存有的连续"的一体之本然是"‘体知’何以可能"的本体论基础,同时,在此框架下,"身体自然知-‘道’"也体现出修身哲学中"不待修饰把捉"这一实践工夫的独特的理论内涵。因此,作为一个"新"词,"体知"能自然地相承于古代话语,又顺畅地契入于当代生活,可视之为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一个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知 修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终身学习哲学的原点“体知”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晓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0-96,共7页
本文从哲学角度切入终身学习的现实可能性问题,通过探讨孔子终身学习思想的哲学原点及其现实意义,论证终身教育的实践性。分别阐述:孔子"仁人"教育目的所隐含的"为学日益"的终身学习思想;孔子从"体知"出... 本文从哲学角度切入终身学习的现实可能性问题,通过探讨孔子终身学习思想的哲学原点及其现实意义,论证终身教育的实践性。分别阐述:孔子"仁人"教育目的所隐含的"为学日益"的终身学习思想;孔子从"体知"出发探寻一条"为学日益"的路径;孔子阐释终身学习哲学原点"体知"的实践教育学意蕴。力求使中国传统终身学习哲学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发挥其在当代终身教育实践中的应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身教育 哲学原点 体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楚简《五行》成德进路的“体知”维度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卫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4-98,共5页
从楚简《五行》篇非概念化的表达方式和由“思”而“一”、“独”,由“闻见”而“聪明”而“圣智”的成德进路来看,成德证道并非一种经验性的认知活动,而是一种内在直观在个体生命中的呈现,即体悟之知。“体知”与“认知”的根本区别在... 从楚简《五行》篇非概念化的表达方式和由“思”而“一”、“独”,由“闻见”而“聪明”而“圣智”的成德进路来看,成德证道并非一种经验性的认知活动,而是一种内在直观在个体生命中的呈现,即体悟之知。“体知”与“认知”的根本区别在于:“体知”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内证性认识活动,我与认识对象在本体意义上合为一体;“认知”则是主客二元对立的对象化认识活动,二者在知行关系、获得途径、表达方式等方面均有不同。儒家的“德性之知”是在“体知”的基础上统合“认知”,因此不能将“体知”之道完全套用西学知识论的框架加以解释,而应当具有中国文化本位的解释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五行》 早期儒家 圣智 体知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教育中“体知”观念与践行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国符 《黄河之声》 2015年第2期60-60,共1页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体知"观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日益突出,本文从"体知"观念与音乐教育的相关概念、两者关系及"体知"观念在音乐教育中践行的意义等角度入手,希望读者进一步了解"体知"观念在...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体知"观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日益突出,本文从"体知"观念与音乐教育的相关概念、两者关系及"体知"观念在音乐教育中践行的意义等角度入手,希望读者进一步了解"体知"观念在音乐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教育 体知”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体知”视域下中国古代的躯体化现象
11
作者 史梦薇 赵李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2-125,共4页
体知是中国人传统的认知方式,它建立在一个天人合一、内外相通的身体观基础上,强调将认知和身体的直接体验融为一体,又着重认知的关系性和实践性。体知对国人高躯体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人在求诊过程中经常诉说身体不适,实际上就是体... 体知是中国人传统的认知方式,它建立在一个天人合一、内外相通的身体观基础上,强调将认知和身体的直接体验融为一体,又着重认知的关系性和实践性。体知对国人高躯体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人在求诊过程中经常诉说身体不适,实际上就是体知在求医问药中的实际运用。首先,体知的直接性促使患者在描述病情时直接诉说躯体症状,而不是确定了相关解剖学的病变才报告;而且在传统身体观体系中,身体症状不需要对应相关的生理病变。其次,体知的关系性使得医患都认识到可以通过身体不适发现身、心、气这三个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后,体知的实践性是中国人高躯体化的必然结果,通过报告身体症状可以表达与身体相关的意义。归根结底,中国人高躯体化的现象实际上是西方文化的意识哲学思维对中国传统身体表达的理解谬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知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vika:身体知道答案
12
作者 李靖 《中外管理》 2013年第11期116-117,共2页
人的隋绪记医是储存在身体里的。当欧洲动作心理治疗专家Zvika的房门被推开时,Zvika看到一个身材高大,却胆小抑郁的叫、男孩”走了进来。这位“小男孩”叫Hank,已经45岁,是荷兰一家建筑公司的技术高管。但是Hank的职业生涯已经落到... 人的隋绪记医是储存在身体里的。当欧洲动作心理治疗专家Zvika的房门被推开时,Zvika看到一个身材高大,却胆小抑郁的叫、男孩”走了进来。这位“小男孩”叫Hank,已经45岁,是荷兰一家建筑公司的技术高管。但是Hank的职业生涯已经落到了低谷。因为难以控制的紧张和抑郁,Hank不愿出现在工作场所,这让他丧失了工作能力。寻求帮助是Hank&后—段时间的“主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知 心理治疗 建筑公司 职业生涯 工作场所 工作能力 抑郁 男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与尊重:“体知”视域下幼儿园教师教学机智的价值回归
13
作者 董梅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年第6期180-183,共4页
从“体知”视角审视当前幼儿园教师教学机智的现状,多倾向于理解为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一种能力、一种特殊情境下的行动或心理情感和内在品质,脱离了教学机智的价值主体就更容易将教学机智沦为一种“技术”,导致“教学”活动丧失... 从“体知”视角审视当前幼儿园教师教学机智的现状,多倾向于理解为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一种能力、一种特殊情境下的行动或心理情感和内在品质,脱离了教学机智的价值主体就更容易将教学机智沦为一种“技术”,导致“教学”活动丧失其特殊性与生成性以及课堂的生命价值。幼儿园教师教学机智的价值回归,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身体的察、感、思、行,以“爱与尊重”的价值导向将科学的教师观和儿童观融入到教学机智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知 幼儿园教师 教学机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知、成仁与天下:形而中学主体心性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吉祥 许雪涛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6期8-16,共9页
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乃是关于“心的文化”,并将心的文化定义为形而中学。形而中学以人为主体准则之基础,以心为理论建构之根本。形而中学主体心性包括三重维度:其一,以人心合一为逻辑起点。确立心之内在体知禀性,促使本始心性认知为己之... 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乃是关于“心的文化”,并将心的文化定义为形而中学。形而中学以人为主体准则之基础,以心为理论建构之根本。形而中学主体心性包括三重维度:其一,以人心合一为逻辑起点。确立心之内在体知禀性,促使本始心性认知为己之性,进而确立内修于己为德之规范。其二,以性命合一为仁道指向。心性命理本为一体也,承袭化性起伪外措施之于人群为道,推动多元主体意识迈向统一社群价值理念,构建成仁的人道同质精神之畛域。其三,以天下合一为终极设定。设立下学人事而上达天道憬悟路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道,融涵天地万物以推及大化,彰显天下生生共在之意向。最后,形而中学将主体心性界定于人心和合谓之中架构维度,传承原始儒家文化开创精神,同现代新儒家精神人文主义本质殊途同归,二者观点内外贯通相互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中学 心性 体知 仁道 天下合一 精神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知、为己与成人——先秦儒家心性论体系的三重维度探赜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吉祥 陈高华 《学术探索》 CSSCI 2022年第6期1-7,共7页
先秦儒家心性论体系旨在塑造理想性人格典范,成就修身为己乃至成人晋圣的践形智慧。概述而言,先秦儒家心性论体系包括三重维度:首先,体知禀性构建心性论的认知范式,认识人的本始之性意涵,进而设置作礼教人与复礼求仁的实践规范。其次,... 先秦儒家心性论体系旨在塑造理想性人格典范,成就修身为己乃至成人晋圣的践形智慧。概述而言,先秦儒家心性论体系包括三重维度:首先,体知禀性构建心性论的认知范式,认识人的本始之性意涵,进而设置作礼教人与复礼求仁的实践规范。其次,仁义思想是心性论的实质内容,立足仁义视阈建立修身以敬养气集义的为己方法,促使心性达到尽心和不动心的要求,构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为己之学。最后,人格理想成为心性论的价值归宿,深究心性深处的道德根源理念,洞见成人之道的三维演绎进路。先秦儒家心性论体系的要义在于,通过建构主体人格内修与外事并进而行的践履理路,致力于彰显儒家承接斯文默契天道的人道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心性论 仁义 体知 成人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知”的基本精神及当代教育启示 被引量:3
16
作者 郑艳 余孟孟 《教育评论》 2021年第4期156-161,共6页
“体知”是中国哲学特有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从精神内涵看,“体知”是一种整全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切身的实践智慧,是一种丰富的生命体验。“体知”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面对传统教育观提出了全面挑战。在“... “体知”是中国哲学特有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从精神内涵看,“体知”是一种整全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切身的实践智慧,是一种丰富的生命体验。“体知”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面对传统教育观提出了全面挑战。在“体知”的视域下,教育面向的是个体生命的整全性,是一种复杂的“体知”关系,蕴含着关照生命健康的使命。“体知”的理念让人们重新回到教育的原点———身体来思考教育、审视教育,进而建构更丰富、更本真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知 课堂教学 学习 教育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知与感受:田野调查的身体实践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雪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1-130,共10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民众,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进行与研究对象同样的身体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于学校教育,体知是民众日常生活中学习知识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刻意模仿与反复实践,民众获得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巧。在田野调查之中,研究... 为了更好地理解民众,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进行与研究对象同样的身体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于学校教育,体知是民众日常生活中学习知识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刻意模仿与反复实践,民众获得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巧。在田野调查之中,研究者借由自身身体实践“重现”民众这一获得的过程。重现的过程即是研究者以自我身体实践认识研究对象及其生活的过程,这里面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体知研究对象的行动实践与具身体验;二是感受民众涌动其间的一系列情绪和感受。体知与感受共同助力了研究者对民众及其文化、传统、生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体知 感受 田野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研究的“体知”进路 被引量:1
18
作者 白宗让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120,共11页
"体知"由杜维明先生于1985年提出。原始儒学的"体知"特质体现于艺术、情感及内外兼修的修身方式,这一视角可以同情地进入原始儒学鲜活的生命世界。"体"的优越性表现在三方面:感知本体、变化气质、易简之... "体知"由杜维明先生于1985年提出。原始儒学的"体知"特质体现于艺术、情感及内外兼修的修身方式,这一视角可以同情地进入原始儒学鲜活的生命世界。"体"的优越性表现在三方面:感知本体、变化气质、易简之道,这一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当代儒学研究之中。各大文明传统都具有"体知"的维度。"体知"不同于主观主义与直觉主义,是一种主体挺立、本体照临的整全性认知。"体知"消解了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情感、事实与价值种种二元对立,这一智慧对于克服当前人类困境与建构未来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体知 整全性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联思维与文学体知——以西方汉学的相关阐发为视角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昊臣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8-134,共7页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体知"是一种有我、有身、有感之"知"。围绕"关联思维"这一中心,葛瑞汉、宇文所安、安乐哲等西方汉学家对传统文论中蕴含的文学体知思想进行了丰富阐发:1.世界、作者、读者、作品、批评...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体知"是一种有我、有身、有感之"知"。围绕"关联思维"这一中心,葛瑞汉、宇文所安、安乐哲等西方汉学家对传统文论中蕴含的文学体知思想进行了丰富阐发:1.世界、作者、读者、作品、批评等要素乃是相互关联的整体;2.传统文论所提供的"知"是一种有感之知而非理论知识,其话语质态是一种有象之言而非概念语言;3.文论话语的意义生成机制具有类比性、形象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借鉴现代思想资源特别是现象学资源重审关联思维与文学体知,对传统文论的"创造性转化"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知 关联思维 汉学 传统文论 葛瑞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哲学新发展与跨文化交际关系刍议——儒家“体知”哲思 被引量:2
20
作者 巫斌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12期81-81,83,共2页
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伦理德性基础,通过对中西方"身体观"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体知"和"认知"的交流和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有效打通身体和心灵的感知觉通路,并在感性和理性的高度融合上实现&qu... 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伦理德性基础,通过对中西方"身体观"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体知"和"认知"的交流和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有效打通身体和心灵的感知觉通路,并在感性和理性的高度融合上实现"知人论事"的交际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知 跨文化交际 沟通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