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背叶楤木芽苞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1
作者 王娟 袁圆 +6 位作者 尹芃程 李绍花 陈帅 钱海珊 李红芳 何红平 李宝晶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目的研究白背叶楤木Aralia chinensis L.var.nuda Nakai芽苞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白背叶楤木芽苞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RAW264.7... 目的研究白背叶楤木Aralia chinensis L.var.nuda Nakai芽苞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白背叶楤木芽苞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RAW264.7模型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2,2-dibutoxyethyl)phenol(1)、trans-linalool-3,7-oxide-6-O-β-D-glucopyranoside(2)、2′-O-(9Z,12Z,15Z-octadecatrienoyl)glycerylβ-D-galactopyranoside(3)、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3′→O-3)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4)、syringa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5)、p-hydroxybenzaldehyde(6)、7α-hydroxystigmasterol 3-O-β-D-glucopyranoside(7)、trans-p-hydroxycinnamic acid methyl ester(8)、funingensin A(9)、3,4-dihydroxy-acetophenone(10)、N-acetyltyramine(11)、3,4-di-O-caffeoyl quinic acid(12)、chlorogenic acid(13)、aralia cerebroside(14)、caffeic acid methyl ester(15)、tetradecanoic acid(16)。化合物8、10、12、13的IC 50值分别为(22.19±1.59)、(35.25±1.30)、(13.38±0.72)、(15.73±1.16)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2~13为首次从楤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0、12、13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叶楤木 芽苞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体外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鸢尾甲苷A和鸢尾甲苷B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炎机制研究
2
作者 郭文慧 高萌 +4 位作者 杨元丰 熊豪 陈海芳 朱文杰 杨武亮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943-1951,共9页
目的:从射干中分离制备高纯度的鸢尾甲苷A和鸢尾甲苷B,并探究其体外抗炎活性及机制。方法:采用聚酰胺柱色谱-重结晶法相结合从射干中分离纯化制备鸢尾甲苷A及鸢尾甲苷B单体;采用改良的Ellman比色法测定鸢尾甲苷A和鸢尾甲苷B对乙酰胆碱酯... 目的:从射干中分离制备高纯度的鸢尾甲苷A和鸢尾甲苷B,并探究其体外抗炎活性及机制。方法:采用聚酰胺柱色谱-重结晶法相结合从射干中分离纯化制备鸢尾甲苷A及鸢尾甲苷B单体;采用改良的Ellman比色法测定鸢尾甲苷A和鸢尾甲苷B对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的影响;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的鸢尾甲苷A和鸢尾甲苷B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确定给药范围;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为炎症模型,采用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含量,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β)和IL-6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nAChR)蛋白表达。结果:聚酰胺对鸢尾甲苷A及鸢尾甲苷B有良好的分离纯化效果,并通过重结晶得到鸢尾甲苷A和鸢尾甲苷B单体,经HPLC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纯度均>98%;鸢尾甲苷A和鸢尾甲苷B对AChE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鸢尾甲苷A和鸢尾甲苷B给药浓度在12.5~200μg·mL^(-1)范围内对RAW 264.7细胞无抑制作用;与LPS模型组比较,鸢尾甲苷A和鸢尾甲苷B均能抑制细胞中NO,TNF-α,IL-β,IL-6的释放(P<0.05),且呈剂量关系,并能上调胆碱能抗炎通路α7nAChR蛋白表达(P<0.05)及下调花生四烯酸通路中COX-2蛋白和NO通路中iNOS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鸢尾甲苷A和鸢尾甲苷B具有一定的体外抗炎活性,其抗炎机制是通过调节胆碱能抗炎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及NO通路,减少巨噬细胞中NO,TNF-α,IL-β和IL-6等炎性介质的释放,实现多途径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甲苷A 鸢尾甲苷B 聚酰胺柱色谱-重结晶 乙酰胆碱酯酶 体外抗炎 RAW264.7细胞
原文传递
蟾酥水提取物体外抗炎作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梁正敏 韦英益 +4 位作者 彭健波 黄宏业 聂海英 徐杨峰 何家康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31,共4页
为了评估蟾酥水提取物的体外抗炎作用,研究用LPS诱导RAW 264.7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采用Griess法测定蟾酥水提取物对细胞上清液中NO水平的影响,采用ELISA法测定TNF-α、IL-1β和IL-6含量,采用荧光法测定细胞内ROS水... 为了评估蟾酥水提取物的体外抗炎作用,研究用LPS诱导RAW 264.7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采用Griess法测定蟾酥水提取物对细胞上清液中NO水平的影响,采用ELISA法测定TNF-α、IL-1β和IL-6含量,采用荧光法测定细胞内ROS水平。结果表明:蟾酥水提取物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所分泌的炎症因子NO、TNF-α、IL-1β和IL-6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同时蟾酥水提取物能够极显著降低LPS诱导的细胞内ROS水平(P<0.01)。说明蟾酥水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减轻细胞的炎症反应,表现良好的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酥水提取物 RAW 264.7细胞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体外抗炎 症因子
原文传递
蟾酥醇提取物的体外抗炎作用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梁正敏 何家康 +4 位作者 彭健波 黄宏业 聂海英 徐杨峰 韦英益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2843-2845,2848,共4页
为了考察蟾酥醇提取物的体外抗炎作用,用LPS诱导RAW 264.7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采用Griess法测定蟾酥醇提取物对细胞上清液中的NO水平,ELISA法测定TNF-α、ILlβ、IL-6含量,荧光法测定细胞内ROS水平。结果显示,蟾酥... 为了考察蟾酥醇提取物的体外抗炎作用,用LPS诱导RAW 264.7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采用Griess法测定蟾酥醇提取物对细胞上清液中的NO水平,ELISA法测定TNF-α、ILlβ、IL-6含量,荧光法测定细胞内ROS水平。结果显示,蟾酥醇提取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所分泌的炎症因子(NO、TNF-α、IL-1β、IL-6)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同时蟾酥醇提取物极显著降低LPS诱导的细胞内ROS水平(P<0.01)。由此推测,蟾酥醇提取物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减轻细胞的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酥醇提取物 RAW 264.7细胞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体外抗炎 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鸢尾属药用植物甲醇提取物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阳 张绪阳 +4 位作者 常利华 严敏 赵劲竹 张曼瑞 赵长琦 《中南药学》 CAS 2019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目的研究5种鸢尾属药用植物(膜苞鸢尾、细叶鸢尾、蓝花喜盐鸢尾、粗根鸢尾、中亚鸢尾)根及根状茎甲醇提取物的体外抗炎活性。方法制备5种鸢尾属植物根及根状茎的甲醇提取物,并测定其总黄酮含量。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RAW 264.7... 目的研究5种鸢尾属药用植物(膜苞鸢尾、细叶鸢尾、蓝花喜盐鸢尾、粗根鸢尾、中亚鸢尾)根及根状茎甲醇提取物的体外抗炎活性。方法制备5种鸢尾属植物根及根状茎的甲醇提取物,并测定其总黄酮含量。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RAW 264.7建立细胞炎症模型,观察5种鸢尾属植物提取物对NO、TNF-α、IL-6水平的影响。使用MTT测定细胞活力,Griess法测定NO的含量,ELISA法测定TNF-α及IL-6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5种提取物中,膜苞鸢尾及中亚鸢尾在12.5~100μg·mL^(-1),粗根鸢尾及蓝花喜盐鸢尾在25~100μg·mL^(-1),细叶鸢尾在50~100μg·mL^(-1)时,均能有效抑制巨噬细胞释放NO(P <0.05)。膜苞鸢尾、粗根鸢尾、中亚鸢尾、蓝花喜盐鸢尾在25~100μg·mL^(-1),细叶鸢尾在50~100μg·mL^(-1)时,均能有效抑制巨噬细胞释放TNF-α(P <0.05)。5种鸢尾在25~100μg·mL^(-1)时,均能有效抑制巨噬细胞释放IL-6(P <0.01)。组间对比表明,膜苞鸢尾在100μg·mL^(-1)时对NO和TNF-α的抑制作用最强,细叶鸢尾在25μg·mL^(-1)时对NO的抑制作用最弱,在100μg·mL^(-1)时对IL-6的抑制作用最弱(P <0.05)。结论 5种鸢尾属药用植物根及根状茎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属药用植物抗炎活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属 药用植物 体外抗炎 RAW264.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果茄果甾体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艳 孟欣 +6 位作者 许振鹏 潘娟 管伟 郝智超 王达圣 匡海学 杨炳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77-3289,共13页
目的研究黄果茄Solanum xanthocarpum Schrad.et Wendl果实中甾体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黄果茄果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MCI、大孔树脂、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LPS诱导的RA... 目的研究黄果茄Solanum xanthocarpum Schrad.et Wendl果实中甾体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黄果茄果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MCI、大孔树脂、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评估其体外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31个甾体。化合物1~8、10、13、26、30~31对NO的抑制活性较高,IC_(50)值在30~50μmol/L之间。结论化合物1、30为首次从茄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16~17、3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10、13、26、30~31具有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果茄 分离鉴定 体外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区域特色药材宜昌润楠正丁醇提取物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秀 付雪娇 +2 位作者 王桂萍 程凡 陈剑锋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98-102,共5页
目的:探讨宜昌润楠正丁醇提取物(MCB)的体外抗炎活性.方法:利用细菌脂多糖(LPS)刺激经佛波酯(PMA)诱导的人单核细胞THP-1建立体外炎症模型,MTT法检测样品的细胞毒性,ELISA方法检测药物干预前后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和NO的... 目的:探讨宜昌润楠正丁醇提取物(MCB)的体外抗炎活性.方法:利用细菌脂多糖(LPS)刺激经佛波酯(PMA)诱导的人单核细胞THP-1建立体外炎症模型,MTT法检测样品的细胞毒性,ELISA方法检测药物干预前后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和NO的分泌量,综合评价MCB对炎性细胞因子和介质的抑制作用.结果:MCB显著性地抑制了IL-6和TNF-α以及NO的产生,并且其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耐性,但对IL-1β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宜昌润楠的体外抗炎作用,为其民间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分离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昌润楠 体外抗炎活性 人单核细胞TH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膏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远茜 韩冰 +3 位作者 王丹 王思明 李娜 赵大庆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77-1982,共6页
目的优化黄连膏提取工艺,并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以药材粒度、煎炸时间、煎炸温度、浸泡时间为影响因素,姜黄素总量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检测黄连膏提取油(0.05、0.5、1μL/mL)对Hacat细胞中TARC、MDC、RANTES、IL-8... 目的优化黄连膏提取工艺,并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以药材粒度、煎炸时间、煎炸温度、浸泡时间为影响因素,姜黄素总量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检测黄连膏提取油(0.05、0.5、1μL/mL)对Hacat细胞中TARC、MDC、RANTES、IL-8水平的抑制作用。结果最佳工艺为饮片不浸泡而直接投入5倍量香油中,200℃下煎炸4 h,姜黄素总量为1.198 g。黄连膏提取油降低了TARC、MDC、RANTES、IL-8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P<0.01)。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提取体外抗炎活性较强的黄连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膏 提取 体外抗炎活性 正交试验 症因子 HACA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竹枝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被引量:12
9
作者 党艺航 吕家乐 +3 位作者 任艳 沈晓飞 李丽 吴发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1-335,共5页
目的优化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Keng f.枝总黄酮提取工艺,并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为影响因素,总黄酮含有量为评价指标,BoxBenhnken设计优化提取工艺。采用LP... 目的优化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Keng f.枝总黄酮提取工艺,并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为影响因素,总黄酮含有量为评价指标,BoxBenhnken设计优化提取工艺。采用LPS诱导小鼠RAW 264.7细胞炎症反应模型,Griess法测定总黄酮对一氧化氮(NO)的抑制作用。结果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3%,提取时间2 h,料液比1∶16,提取温度70℃,总黄酮含有量8.874 mg/g。该成分可明显抑制NO释放,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可用于提取苦竹枝总黄酮,并且该成分具有较强的体外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竹 总黄酮 提取 体外抗炎活性 NO BOX-BEHNKEN设计 Gries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风炉抗炎镇痛及对Raw264.7细胞的体外抗炎活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学智 温成平 +2 位作者 李海昌 谢志军 吕惠卿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595-2597,共3页
目的:研究三角风炉(PDW)体内抗炎镇痛及对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的体外抗炎活性。方法:PDW抗炎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评价,其镇痛作用采用热板法和醋酸致小鼠扭体法评价。体外抗炎活性通过ELISA法测定脂多糖(LPS)诱导Raw26... 目的:研究三角风炉(PDW)体内抗炎镇痛及对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的体外抗炎活性。方法:PDW抗炎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评价,其镇痛作用采用热板法和醋酸致小鼠扭体法评价。体外抗炎活性通过ELISA法测定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结果:PDW能有效缓解小鼠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肿胀,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值,并显著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PDW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中TNF-α的产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PDW具有较好的体内抗炎镇痛作用及对LPS诱导Raw264.7炎性细胞具有体外抗炎活性,为进一步研究PDW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风炉 镇痛作用 体外抗炎活性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叶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宇宁 樊晖 梁克利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00-1503,共4页
目的研究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叶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紫苏叶75%乙醇提取物采用D101、硅胶、ODS及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RAW264.7模型评价其体外抗炎活... 目的研究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叶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紫苏叶75%乙醇提取物采用D101、硅胶、ODS及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RAW264.7模型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R,5S,6S,7E,9S)-megastiman-7-ene-3,5,6,9-tetrol(1)、2-[4-(3-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xy] propance-1,3-diol(2)、1-O-(β-D-glucosyl)-2-[2-methoxy-4-(-hydroxypropyl)-phenoxy]-propan-3-ol(3)、5-methoxyisolariciresinol(4)、lariciresinol 4′-O-β-D-glucopyranoside(5)、butyl p-hydroxybenzoate(6)、mongolicumin A(7)。化合物2在80μmol/L时可以显著抑制iNOS的蛋白表达,化合物7可以抑制COX-2的表达。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具有明显的体外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体外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翘热毒清颗粒体外抗炎作用研究
12
作者 王鹏 李文适 +4 位作者 彭小彬 陈莉婧 张忠义 王勇 贺帅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435-2437,共3页
目的:探究金翘热毒清颗粒的体外抗炎作用。方法:通过MTT法测定A549细胞活性,观测金翘热毒清颗粒对LPS刺激下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ELISA法测定A549细胞产生TNF-α的量,观测金翘热毒清颗粒不同作用时间、不同给药方法对LPS刺激下A549... 目的:探究金翘热毒清颗粒的体外抗炎作用。方法:通过MTT法测定A549细胞活性,观测金翘热毒清颗粒对LPS刺激下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ELISA法测定A549细胞产生TNF-α的量,观测金翘热毒清颗粒不同作用时间、不同给药方法对LPS刺激下A549细胞产生TNF-α的影响。结果:当LPS浓度为200μg/mL时,不同给药方法的金翘热毒清颗粒均能提高细胞活力,降低LPS对细胞的生长抑制(P<0.001);与模型组比较,金翘热毒清颗粒胞外灭活组和给药治疗组LPS刺激A549细胞产生TNF-α的量显著降低(P<0.001),且胞外灭活组优于金翘热毒清颗粒组(P<0.01)。结论:金翘热毒清颗粒体外可显著减少LPS对A549细胞的损伤,并降低因LPS刺激产生的TNF-α,提高细胞活力,提示其具有体外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翘热毒清颗粒 体外抗炎 LPS A549细胞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的体外抗炎和抗凝血作用对血小板活化因子和凝血酶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贾宝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0-130,共1页
败血症(sepsis)是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是机体遭受进行性感染时免疫机能缺失不能有效限制细菌蔓延所致。在此情况下,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凝血酶作为重要的炎症介质就发挥了作用。在动物模型中,PAF拮抗剂的疗效或抗生素与重组血小... 败血症(sepsis)是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是机体遭受进行性感染时免疫机能缺失不能有效限制细菌蔓延所致。在此情况下,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凝血酶作为重要的炎症介质就发挥了作用。在动物模型中,PAF拮抗剂的疗效或抗生素与重组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rPAF-AH)联合治疗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了探讨用于治疗败血症的抗生素与PAF和(或)凝血酶之间在抗炎和抗血栓方面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体外抗炎 抗凝血作用 血小板活化因子 凝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藤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14
作者 李修政 赵庆杰 +2 位作者 卓小斌 董家潇 严佳栋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0年第5期34-39,共6页
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模拟青藤碱与蛋白P50活性腔周边对接情况,以盐酸青藤碱为起始化合物,先发生Wohl-Ziegler反应,再通过钯催化的Suzuki偶联反应对其进行修饰,得到12个新型青藤碱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9FNMR、LC-MS等表征;采用报告基... 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模拟青藤碱与蛋白P50活性腔周边对接情况,以盐酸青藤碱为起始化合物,先发生Wohl-Ziegler反应,再通过钯催化的Suzuki偶联反应对其进行修饰,得到12个新型青藤碱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9FNMR、LC-MS等表征;采用报告基因法研究青藤碱衍生物对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12个青藤碱衍生物对NF-κB的转录活性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抗炎活性优于青藤碱对照品。对青藤碱A环1位进行修饰可以提高抗炎活性,证明该作用靶点可进行深入探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藤碱 结构修饰 衍生物 体外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总黄酮体外抗炎作用及对MAPKs信号通路的调控 被引量:28
15
作者 周鸿缘 张贤 +4 位作者 王萌 葛冰洁 王政 李海涛 张雪梅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92-2397,共6页
以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为模型,探讨黄芪总黄酮(TFA)的体外抗炎作用及其机制。MTT法测定TFA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在安全浓度下设立TFA低、中、高剂量组以及空白组和模型组,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炎性介质NO的分泌量,ELIS... 以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为模型,探讨黄芪总黄酮(TFA)的体外抗炎作用及其机制。MTT法测定TFA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在安全浓度下设立TFA低、中、高剂量组以及空白组和模型组,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炎性介质NO的分泌量,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炎性介质PGE2和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和IFN-γ的含量,RT-PCR法测定细胞iNOS和COX-2 mRNA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iNOS和COX-2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分析MAPKs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p38、ERK1/2和JNK磷酸化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TFA可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LPS诱导所致RAW264.7细胞NO、PGE2、IL-1β、IL-6、TNF-α和IFN-γ的过度分泌,下调iNOS和COX-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抑制MAPKs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38和JNK的过度磷酸化。结果表明,TFA可通过调控RAW264.7细胞MAPKs相关通路以及iNOS和COX-2表达,进而抑制炎性介质NO、PGE2和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IFN-γ生成,发挥其体外抗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FA RAW264.7细胞 体外抗炎 MAPKS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熵权法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祛湿清肺方提取工艺及体外抗炎活性评价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欣璐 张瑞 +4 位作者 王信 王晓 李莉 张学顺 张葆青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2600-2606,共7页
目的:优化祛湿清肺方提取工艺,并对祛湿清肺方提取液进行体外抗炎活性评价。方法:以绿原酸、虎杖苷、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芦荟大黄素、汉黄芩素、大黄素成分含量及得膏率为指标,加水量及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熵权法结合星点设... 目的:优化祛湿清肺方提取工艺,并对祛湿清肺方提取液进行体外抗炎活性评价。方法:以绿原酸、虎杖苷、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芦荟大黄素、汉黄芩素、大黄素成分含量及得膏率为指标,加水量及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熵权法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祛湿清肺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为炎症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一氧化氮(NO)的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inhibitor of NF-κB kinase, p-IKK)、磷酸化NF-κB p65(phosphorylated NF-κB p65,p-NF-κB p65)、NF-κB抑制蛋白α(inhibitor of NF-κBα,IκBα)蛋白表达水平变化,评价祛湿清肺方提取液抗炎活性。结果: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所得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量13倍,提取2次,每次提取时间105 min。祛湿清肺方提取液能降低IL-6、IL-1β、TNF-α、NO的含量,抑制p-IKK、p-NF-κB p65蛋白表达,促进IκBα蛋白表达,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炎活性。结论:熵权法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的祛湿清肺方提取工艺稳定可行,所得提取液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为祛湿清肺方开发和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湿清肺方 熵权法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提取工艺 体外抗炎活性评价 RAW264.7细胞
原文传递
芒果核仁水提物的体外抗炎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叶飞 余昕 +3 位作者 黄光平 罗建超 黄训才 邓家刚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研究芒果核仁水提物的体外抗炎作用。方法通过脂多糖(LPS)诱导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的体外炎症模型,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芒果核仁水提物,采用Griess reaction法检测上清液中NO的浓度。结果芒果核仁水提物可显著抑制LPS诱导... 目的研究芒果核仁水提物的体外抗炎作用。方法通过脂多糖(LPS)诱导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的体外炎症模型,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芒果核仁水提物,采用Griess reaction法检测上清液中NO的浓度。结果芒果核仁水提物可显著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的NO释放,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结论芒果核仁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核仁 水提物 农作物废弃物 体外抗炎 脂多糖
原文传递
新疆一枝蒿不同极性部位体外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蔡晓翠 毛艳 +1 位作者 贺金华 李丽丹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80-1589,共10页
目的:研究新疆一枝蒿不同极性部位指纹图谱与体外抗炎作用的相关性,为揭示其抗炎作用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新疆一枝蒿不同极性提取物及洗脱物的指纹图谱;以巨噬细胞RAW264.7为研究对象,考察新疆一枝蒿不同极... 目的:研究新疆一枝蒿不同极性部位指纹图谱与体外抗炎作用的相关性,为揭示其抗炎作用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新疆一枝蒿不同极性提取物及洗脱物的指纹图谱;以巨噬细胞RAW264.7为研究对象,考察新疆一枝蒿不同极性提取物及洗脱物对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和转录因子(NF-κB)的抑制作用,比较其抗炎活性差异;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谱-效关系。结果:新疆一支蒿不同极性提取物及洗脱物的指纹图谱有明显差异性,从HPLC指纹图谱中确定18个共有峰。体外抗炎结果显示,不同极性提取物及洗脱部位的抗炎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50%乙醇提取物的30%洗脱部位对体外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最强。谱-效结果分析,对药效贡献较大的峰为5个共有峰,分别为1、2、5、9、11号。结论:建立了新疆一支蒿的HPLC指纹图谱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的谱-效关系,并确定了抗炎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该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一枝蒿 提取物 洗脱物 指纹图谱 谱效关系 体外抗炎
原文传递
野鸢尾苷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机制的初探 被引量:2
19
作者 熊豪 高萌 +3 位作者 杨元丰 郭文慧 朱文杰 杨武亮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12-516,共5页
目的 从中药射干中分离制备野鸢尾苷单体,并初步研其体外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多溶剂萃取法制备野鸢尾苷;在野鸢尾苷溶液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无细胞毒性的浓度范围内,采用脂多糖诱导并建立体外细胞炎症模型,给予不同... 目的 从中药射干中分离制备野鸢尾苷单体,并初步研其体外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多溶剂萃取法制备野鸢尾苷;在野鸢尾苷溶液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无细胞毒性的浓度范围内,采用脂多糖诱导并建立体外细胞炎症模型,给予不同浓度野鸢尾苷溶液干预,采用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并结合野鸢尾苷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初步揭示野鸢尾苷的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结果 多溶剂萃取法所得的野鸢尾苷单体,经HPLC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纯度大于98%;给药12.5~100μg·mL-1野鸢尾苷对RAW 264.7无细胞毒性;与模型组比较,在给药12.5~100μg·mL-1野鸢尾苷时,对抑制巨噬细胞中TNF-α、NO、IL-1β、IL-6的释放具有极显著性差异,且呈剂量关系;野鸢尾苷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其数半抑制浓度(IC50)为4.09 mg·mL-1,且呈剂量关系。结论 多溶剂萃取法是一种简单、高效分离制备射干中野鸢尾苷的方法;野鸢尾苷的抗炎机制可能是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调节巨噬细胞释放TNF-α、IL-1β、IL-6炎性介质,并结合调节NO抗炎途径,从而实现多途径的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鸢尾苷 射干 多溶剂萃取 体外抗炎 RAW 264.7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 乙酰胆碱酯酶 胆碱能抗通路
原文传递
斑籽木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体内外抗炎作用及机制
20
作者 杨锐 卢光衣 +3 位作者 张倩茹 陈帅 何红平 蒋华夷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斑籽木乙酸乙酯萃取部位(BSEA)的体内外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BSEA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400 mg/kg灌胃,BSEA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176、88、44 m... 目的探讨斑籽木乙酸乙酯萃取部位(BSEA)的体内外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BSEA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400 mg/kg灌胃,BSEA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176、88、44 mg/kg浸膏灌胃,模型组给予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均每天1次,连续灌胃5 d。用角叉菜胶制备小鼠足跖肿胀模型,以足跖肿胀度、足跖肿胀抑制率为观察指标,分析BSEA的体内抗炎作用;对BSEA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观察化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内一氧化氮(NO)生成的抑制作用,评价单体成分的体外抗炎活性;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机制。结果连续灌胃给药5 d,小鼠未出现异常,表明受试样品在实验所设定的剂量条件下对小鼠的正常生命活动无影响。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BSEA高剂量组、BSEA中剂量组足肿胀度低(P均<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BSEA中、低剂量组足肿胀度高(P均<0.05),而高剂量组足肿胀度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及BSEA高、中、低剂量组肿胀抑制率分别为45.56%、35.57%、27.24%、14.19%。从斑籽木BSEA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反式-6,7,4′-三甲氧基黄烷醇(1)、α-亚麻酸(2)、亚麻酸甲酯(3)、甘油亚麻酸酯(4);化合物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内NO的生成有一定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为(22.79±1.48)μmol/L,且其与炎症相关靶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过氧化物酶体增长物激活受体α(PPAR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具有较好的亲和力,结合能分别为-7.3、-6.7、-6.4、-6.2、-5.9 kCal/mol。结论BSEA具有较好的体内外抗炎作用,首次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化合物2具有潜在的抗炎作用,其可能通过iNOS、PPARα、NF-κB、IL-1β、TNF-α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籽木 乙酸乙酯萃取部位 内抗作用 体外抗炎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