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粗饲料体外发酵特性及对微生物细胞膜界面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党坦 方俊 +2 位作者 蒋红梅 谭支良 汤少勋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来源粗饲料发酵特性及对微生物细胞膜界面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以小麦秸、玉米秸、水稻秆、苜蓿和桂牧一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体外发酵技术,研究不同粗饲料发酵48 h时体外发酵特性及发酵液微生物界面物理化学特性。结果...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来源粗饲料发酵特性及对微生物细胞膜界面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以小麦秸、玉米秸、水稻秆、苜蓿和桂牧一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体外发酵技术,研究不同粗饲料发酵48 h时体外发酵特性及发酵液微生物界面物理化学特性。结果表明:1)5种粗饲料体外发酵产气量及产气动力学参数[最大产气量(Vf)、产气曲线常数(b)、产气分率(k)、达到最大产气量1/2时所用时间(T0.5)、初始发酵产气分率(FRD0)和达到最大产气量1/2时的发酵产气分率(FRDt0.5)]存在差异;Vf以桂牧一号最高,显著高于水稻秆(P<0.05),极显著高于小麦秸(P<0.01);b、k及T0.5以小麦秸最高,T0.5按小麦秸>水稻秆>玉米秸和桂牧一号>苜蓿的顺序显著降低(P<0.05);苜蓿的FRD0和FRDt0.5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桂牧一号、水稻秆和玉米秸(P<0.05或P<0.01)。2)苜蓿干物质消失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水稻秆、小麦秸(P<0.05或P<0.01),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桂牧一号、水稻秆(P<0.05)。不同粗饲料间发酵液微生物细胞膜通透性按玉米秸>小麦秸>水稻秆>桂牧一号和苜蓿的顺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不同品种粗饲料间在发酵特性以及微生物部分界面物理化学特性间存在差异,利用不同粗饲料发酵不同步的特性进行组合,可能有利于提高粗饲料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饲料 体外发酵特性 瘤胃微生物 界面物理化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不同发酵菌剂的完全混合发酵日粮对延边黄牛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旭 郭盼盼 +2 位作者 严昌国 高青山 金锡九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6-924,共9页
试验主要研究添加不同发酵菌剂的完全混合发酵日粮(total mixed fermentation,TMF)对延边黄牛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分为CON组(对照组)、T1组(添加NFK)、T2组(添加RJ)和T3组(添加CT-10),每组3个重复。各试验组以TMR为发酵... 试验主要研究添加不同发酵菌剂的完全混合发酵日粮(total mixed fermentation,TMF)对延边黄牛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分为CON组(对照组)、T1组(添加NFK)、T2组(添加RJ)和T3组(添加CT-10),每组3个重复。各试验组以TMR为发酵底物,分别接种对应发酵菌种,装入发酵袋内,在室温条件下密封发酵一周后开袋,尼龙袋法测定瘤胃干物质消失率,产气量法检测瘤胃发酵特性。结果显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不同的发酵菌剂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瘤胃干物质消失率、pH、产气量、气体成分、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蛋白含量。在8h时,T1和T3组瘤胃干物质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时间段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培养液pH逐渐下降,体外培养1h,T2组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挥发性脂肪酸(VFAs)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体外培养12h时,T3组氨态氮(NH3-N)含量最高,为5.79mg/dL,而T2组最低,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微生物菌体蛋白(MCP)呈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趋势,培养1、3、12h时,试验组MCP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培养6和9h,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培养1h时,不同的发酵菌剂对产气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培养9和12h时,对照组产气量最高,且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各组H2产量变化趋势一致,都是呈现上下波动状态;CH4和CO2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上升的趋势,且不同发酵菌剂对其影响显著(P<0.05)。综上所述,T3组(添加CT-10)延边黄牛瘤胃干物质降解效果较好,CT-10菌发酵效果与T2组(添加RJ)发酵效果相当,且可有效改善延边黄牛的瘤胃发酵特性,因此CT-10菌可应用于延边黄牛TMF的调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菌剂 延边黄牛 干物质消失率 体外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纤维素酶对断奶羔羊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孟芳 刘立山 +3 位作者 郎侠 王彩莲 吴建平 周瑞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911-2920,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外源纤维素酶对断奶羔羊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精料中分别添加0(CON组,作为对照)、280 000(T1组)、300 000(T2组)、320 000 U/kg纤维素酶(T3组),按照精粗比为36.45∶63.55... 本试验旨在研究外源纤维素酶对断奶羔羊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精料中分别添加0(CON组,作为对照)、280 000(T1组)、300 000(T2组)、320 000 U/kg纤维素酶(T3组),按照精粗比为36.45∶63.55制成基础饲粮作为发酵底物,分别测定在不同发酵时间(0、1、2、4、8、12、24、48和72 h)的干物质降解率、发酵参数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T2组干物质降解率、微生物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0.05),氨氮浓度显著降低(P<0.05),但处理和发酵时间对上述指标无显著互作效应(P>0.05)。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DMD呈现逐渐升高趋势,NH3-N和MCP浓度变化趋势相反,NH3-N浓度在发酵2、8 h时出现峰值,而MCP浓度在发酵2、8 h时出现谷值。处理和发酵时间对各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乙丙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T2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CON组(P<0.05),处理和发酵时间对上述指标均无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T2组α-淀粉酶、纤维素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且处理和发酵时间对α-淀粉酶活性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各组α-淀粉酶活性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在发酵4、12 h出现峰值,在发酵2、8、24 h时出现谷值;蛋白酶活性在发酵前4 h呈逐渐降低趋势,之后呈现波动变化趋势;T3组纤维素酶在发酵4 h低于其他组,T2组在发酵8 h高于其他组,T1组在发酵24 h低于其他组。综上所述,精料中添加300 000 U/kg外源纤维素酶能够提高断奶羔羊饲粮体外DMD,促进体外瘤胃发酵,增强MCP的合成,提高NH3-N的利用率,并能提高纤维素酶、α-淀粉酶活性,但对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纤维素酶 体外发酵特性 干物质降解率 消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花生壳对延边黄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麻志红 于伽 +2 位作者 高青山 严昌国 李香子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8-120,共3页
为了研究延边黄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用发酵花生壳和苜蓿草粗饲料、玉米-豆粕型精饲料进行组合,A组玉米-豆粕与苜蓿草之比为7∶3,B组玉米-豆粕与苜蓿草之比为3∶7,C组玉米-豆粕与发酵花生壳之比为7∶3,D组玉米-... 为了研究延边黄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用发酵花生壳和苜蓿草粗饲料、玉米-豆粕型精饲料进行组合,A组玉米-豆粕与苜蓿草之比为7∶3,B组玉米-豆粕与苜蓿草之比为3∶7,C组玉米-豆粕与发酵花生壳之比为7∶3,D组玉米-豆粕与发酵花生壳之比为3∶7,分别测定瘤胃微生物发酵指标。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发酵花生壳的C、D组延边黄牛体外瘤胃发酵指标较优,更有利于微生物利用,发酵花生壳抑制了产气量,能显著降低气体排放量。说明添加发酵花生壳饲料更适合延边黄牛瘤胃体外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边黄牛 体外发酵特性 发酵花生壳 苜蓿草 精粗比
原文传递
稻秸菌糠的营养成分及其瘤胃体外发酵特性
5
作者 陈桂华 姜奥宇 +3 位作者 陈东 郭楠 唐启源 陈坤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2-448,共7页
选取平菇六月灰(PoL)、大毛木耳(AhI)、茶树菇(Aa)共3种食用真菌接种于稻秸混合基质,进行20d发酵培养,长满菌丝后收集稻秸菌糠(菌菇菌糠一体)进行常规营养成分测定及采集山羊瘤胃食糜液,开展为期72 h瘤胃体外发酵特性分析,探究不同食用... 选取平菇六月灰(PoL)、大毛木耳(AhI)、茶树菇(Aa)共3种食用真菌接种于稻秸混合基质,进行20d发酵培养,长满菌丝后收集稻秸菌糠(菌菇菌糠一体)进行常规营养成分测定及采集山羊瘤胃食糜液,开展为期72 h瘤胃体外发酵特性分析,探究不同食用真菌发酵处理对稻秸营养成分和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oL和AhI组粗蛋白质(CP)质量分数显著高于Aa组的,AhI和Aa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质量分数显著低于PoL组的;PoL组瘤胃体外发酵甲烷、氢气及72 h总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的,PoL组瘤胃体外发酵液pH显著低于其他2组的。由此得出,PoL稻秸处理组的CP质量分数较高,相比发酵前栽培料NDF和ADF降解程度较低,但体外发酵特性均优于另外2种真菌处理组,实际生产中可采用PoL发酵稻秸提高其饲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真菌 水稻秸秆菌糠 营养成分 瘤胃体外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添加量对水稻秸秆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李浩博 喻研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1-26,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添加量对水稻秸秆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植物乳杆菌(0、0.01、0.02、0.03 g/kg,鲜重基础),分别记为CON组、LPⅠ组、LPⅡ组和LPⅢ组,每组5个重复。青贮60 d后开... 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添加量对水稻秸秆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植物乳杆菌(0、0.01、0.02、0.03 g/kg,鲜重基础),分别记为CON组、LPⅠ组、LPⅡ组和LPⅢ组,每组5个重复。青贮60 d后开包取样,分析各组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与CON组和LPⅡ组相比,LPⅠ组和LPⅢ组的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CON组、LPⅠ组、LPⅢ组相比,LPⅡ组相对饲用价值显著提高(P<0.05)。与CON组和LPⅡ组相比,LPⅠ组快速降解产气量显著降低(P<0.05)。与CON组、LPⅡ组、LPⅢ组相比,LPⅠ组异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LPⅠ组干物质降解率(DMD)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添加植物乳酸杆菌改善了水稻秸秆的青贮品质及体外瘤胃发酵特性,建议水稻秸秆青贮时植物乳杆菌添加量为0.01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植物乳杆菌 青贮品质 瘤胃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杂豆子叶细胞体外大肠发酵特性差异及调控机制
7
作者 李露 黄艳蓉 +2 位作者 扶雄 黄强 张斌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0,共10页
该研究以九种不同品种杂豆作为原料,采用蒸煮处理分离完整子叶细胞,比较其品种间的体外大肠发酵特性差异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在营养成分方面,九种杂豆子叶细胞内淀粉(51.57%~71.89%)、膳食纤维(11.56%~25.01%)和蛋白质(11.49%~22.2... 该研究以九种不同品种杂豆作为原料,采用蒸煮处理分离完整子叶细胞,比较其品种间的体外大肠发酵特性差异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在营养成分方面,九种杂豆子叶细胞内淀粉(51.57%~71.89%)、膳食纤维(11.56%~25.01%)和蛋白质(11.49%~22.21%)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结构层面,不同杂豆子叶细胞粒径大小(85.1~175.0μm)、细胞壁厚度(1.1~2.4μm)及淀粉结晶度(3.4%~8.4%)也存在显著不同(P<0.05)。蒸煮处理后细胞内淀粉基本糊化,经体外大肠发酵后表现出不同的产气量及短链脂肪酸生成量。其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蚕豆(22.21%)、红芸豆(21.62%)和绿豆(19.20%)子叶细胞,显示出较慢的发酵速率和更高的支链脂肪酸生成量。淀粉含量差异导致了发酵总产气量及丙酸产量的不同,淀粉结晶度是影响乙酸生成量的主要原因,丁酸生成量则与胞内膳食纤维含量和细胞壁厚度存在正相关。综上,九种杂豆子叶细胞内淀粉、膳食纤维、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及粒径大小、细胞壁厚度、胞内淀粉结晶度等结构的差异导致了发酵速率、短链脂肪酸生成量等体外大肠发酵特性的不同,但均可通过调节短链脂肪酸的生成显示出潜在的改善肠道健康作用。这些发现阐明了食物品种差异如何调节大肠发酵特性,并为针对性开发杂豆资源及以杂豆为基础的功能性膳食配料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煮处理 杂豆子叶细胞 营养成分 结构差异 体外发酵特性 短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种类及粒度对体外发酵、微生物表面物理特性及纤维降解菌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马东旺 席琳乔 +4 位作者 汤佳 周小玲 钟荣珍 谭支良 汤少勋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446-7460,共15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秸秆种类及粒度对体外发酵、瘤胃微生物表面物理特性以及纤维降解菌组成的影响,为揭示秸秆纤维素降解机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3×3两因素试验设计,即3种农作物秸秆(水稻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和3种粒度(<0.... 本试验旨在研究秸秆种类及粒度对体外发酵、瘤胃微生物表面物理特性以及纤维降解菌组成的影响,为揭示秸秆纤维素降解机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3×3两因素试验设计,即3种农作物秸秆(水稻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和3种粒度(<0.15 mm、0.15~0.30 mm和>0.90 mm),每个处理3个重复。发酵48 h后,测定其体外发酵特性、瘤胃微生物表面物理特性和发酵液中总细菌及纤维降解菌数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相比,玉米秸秆的初始发酵速率(FRD0)、干物质降解率(DMD)、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丙酸摩尔百分比、微生物蛋白(MCP)浓度、总细菌和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数量以及微生物细胞膜疏水性(CSH)均显著提高(P<0.05)。提高秸秆粉碎程度(即减小秸秆粒度)会显著提高秸秆发酵时的FRD0、DMD、MCP和氨态氮(NH_(3)-N)浓度(P<0.05),有提高黄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数量的趋势(P=0.05)。同时,秸秆种类与粒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秸秆发酵时DMD、NH_(3)-N及MCP浓度、戊酸与异丁酸摩尔百分比、CSH、白色瘤胃球菌及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数量(P<0.05)。综上所述,3种秸秆中以玉米秸秆具有更好的消化降解特性,而提高秸秆粉碎程度(即减小秸秆粒度)有利于秸秆的消化降解,为反刍家畜提供更多的M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体外发酵特性 表面物理特性 纤维降解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稻秸平菇菌糠营养成分差异及其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姜奥宇 胡莲 +6 位作者 陈东 唐启源 郭楠 沈维军 万发春 任杰 李付强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3-150,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收菇次数对稻秸平菇菌糠营养成分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选取1676(OM1)、江都71(OMJ)、六月灰(OML)3种平菇真菌接种稻秸,分别收取第0、1、2茬平菇菌糠,记为OM1-0、OM1-1、OM1-2、OMJ-0、OMJ-1、OMJ-2、OML-0、OM...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收菇次数对稻秸平菇菌糠营养成分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选取1676(OM1)、江都71(OMJ)、六月灰(OML)3种平菇真菌接种稻秸,分别收取第0、1、2茬平菇菌糠,记为OM1-0、OM1-1、OM1-2、OMJ-0、OMJ-1、OMJ-2、OML-0、OML-1和OML-2,以其为底物测定常规营养成分,并采集瘘管羊的瘤胃液进行体外模拟瘤胃发酵72 h试验。结果表明:OM1-1组粗蛋白质(CP)、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氨态氮(NH_(3)-N)、氢气及72 h总产气量显著高于OM1-0和OM1-2组;OMJ-1组CP、粗脂肪(EE)、氢气和NH_(3)-N浓度显著高于OMJ-0和OMJ-2组;OML-0组总能(GE)、EE、TVFA、NH_(3)-N和各产气量均高于OML-1和OML-2组;3种稻秸平菇菌糠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随收菇次数增加而显著降低;OML-0组CP、各产气量、NH_(3)-N及TVFA浓度显著高于OM1-0和OMJ-0组,且体外发酵液pH和乙丙比显著低于OM1-0和OMJ-0组。综合来看,OML-0组营养物质组成和体外发酵特性较优,具有较高饲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秸 平菇菌糠 收茬次数 营养成分 体外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链玉米淀粉-不饱和脂肪酸复合物的体外大肠发酵特性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诗琪 周倩雯 +2 位作者 扶雄 黄强 张斌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30,共11页
该研究以高直链玉米淀粉(High-Amylose Maize Starch,HAMS)与四种饱和度不同的脂肪酸为原料,制备淀粉-不饱和脂肪酸复合物,研究不同复合物体外大肠发酵特性及菌群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除淀粉-油酸复合物(34.8... 该研究以高直链玉米淀粉(High-Amylose Maize Starch,HAMS)与四种饱和度不同的脂肪酸为原料,制备淀粉-不饱和脂肪酸复合物,研究不同复合物体外大肠发酵特性及菌群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除淀粉-油酸复合物(34.87%)外,形成的复合物V型结晶越少(30.42%~32.93%)。淀粉-不饱和脂肪酸复合物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发酵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终产气量基本一致(13.8~14.2 mL)。淀粉-不饱和脂肪酸复合物产丁酸浓度(14.83~17.91 mmol/L)低于HAMS(22.42 mmol/L),但产较多乙酸(60.25~63.73 mmol/L)和丙酸(21.22~24.81 mmol/L)。淀粉-不饱和脂肪酸复合物均能显著促进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这与其较高的丙酸产量有关。综上,淀粉-不饱和脂肪酸复合物大肠发酵特性受脂肪酸饱和度的影响较小,主要与淀粉-脂质复合物自身结构有关,复合物中脂肪酸的饱和度对高链玉米淀粉-不饱和脂肪酸复合物菌群结构具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脂质复合物 脂肪酸饱和度 体外发酵特性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虎尾草的体外发酵产气特性 被引量:15
11
作者 余苗 钟荣珍 +1 位作者 周道玮 高凤仙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6-964,共9页
试验选用3只装有瘤胃瘘管的浏阳黑山羊,采用体外发酵产气技术研究不同生育期虎尾草(Chloris virgata)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的72h累积总产气量以及0、2、4、6、8、10、12、24、36、48、72h甲烷产量,发酵液中72h的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试验选用3只装有瘤胃瘘管的浏阳黑山羊,采用体外发酵产气技术研究不同生育期虎尾草(Chloris virgata)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的72h累积总产气量以及0、2、4、6、8、10、12、24、36、48、72h甲烷产量,发酵液中72h的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和氨氮(NH3-N),以及72h干物质消失率。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虎尾草的灰分(Ash)、粗蛋白(Crude protein,CP)、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Ash、CP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逐渐降低,NDF、ADF含量则呈逐渐增加趋势;随着生育期的延长,总产气量、甲烷的理论最大产气量(VF)以及72h干物质消失率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各生育期间总产气量的VF差异不显著(P>0.05),幼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间甲烷产气量的VF也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干枯期样品(P<0.01),成熟期、干枯期间的72h干物质消失率极显著低于其余几个生育期(P<0.01);发酵液中NH3-N、总VFA以及乙酸浓度的变化趋势为"降低-增高-降低"趋势。综合考虑虎尾草各生育期所含营养成分以及体外发酵的产气特性,建议虎尾草在抽穗至开花期间进行刈割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尾草 生育期 营养成分 发酵产气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剂对再生稻头季全株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邹诗雨 陈思葵 +5 位作者 唐启源 陈东 陈元伟 邓攀 黄胥莱 李付强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2-132,共11页
旨在探究青贮剂对再生稻头季全株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以再生稻头季全株为青贮原料,在青贮中分别添加植物乳杆菌(60%)+纤维素酶(30%)+木聚糖酶(10%)、植物乳杆菌(70%)+粪肠球菌(20%)+纤维素酶(5%)+半纤维素酶(5%)、植物... 旨在探究青贮剂对再生稻头季全株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以再生稻头季全株为青贮原料,在青贮中分别添加植物乳杆菌(60%)+纤维素酶(30%)+木聚糖酶(10%)、植物乳杆菌(70%)+粪肠球菌(20%)+纤维素酶(5%)+半纤维素酶(5%)、植物乳杆菌(30%)+粪肠球菌(60%)+纤维素酶(5%)+半纤维素酶(5%)、等量水为对照(依次记为N_(1)、N_(2)、N_(3)和CK组,各组添加量为500 g·t^(-1)鲜重)。青贮45 d后开包取样,分析其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结果表明:1)青贮结束后,N_(1)、N_(2)和N_(3)组的总能显著高于CK组(P<0.05),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且N_(2)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N_(1)和N_(3)组(P<0.05),N_(1)、N_(2)和N_(3)组的总可消化养分含量和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CK组(P<0.05),氨态氮/总氮显著低于CK组(P<0.05)。2)体外发酵24 h后,N_(2)组的24 h累积产气量和快速降解部分的产气量显著高于N_(1)、N_(3)和CK组(P<0.05),N_(2)组的潜在产气量显著高于N_(1)、N_(3)和CK组(P<0.05),且N_(1)组显著高于CK组(P<0.05),N_(1)和N_(2)组的pH显著低于N_(3)和CK组(P<0.05),N_(2)组的乙酸和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N_(1)、N_(3)和CK组(P<0.05),N_(1)和N_(2)组的丙酸含量显著高于N_(3)和CK组(P<0.05),N_(2)组乙酸/丙酸显著低于N_(3)和CK组(P<0.05),N_(2)和N_(3)组的干物质降解率和粗蛋白质降解率显著高于N_(1)和CK组(P<0.05),N_(2)组的有机物降解率、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和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显著高于N_(1)、N_(3)和CK组(P<0.05)。综上所述,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青贮剂在以植物乳杆菌为主要添加剂的前提下,辅助添加粪肠球菌、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有利于获得营养价值较佳的再生稻头季全株青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头季 青贮剂 青贮品质 瘤胃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时间对再生稻头季全株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邹诗雨 陈东 +4 位作者 唐启源 陈元伟 邓攀 黄胥莱 李付强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282-3290,共9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青贮时间对再生稻头季全株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以再生稻头季全株为青贮原料,对不同青贮时间(45、53和60 d,分别记为S45组、S53组和S60组)开包取样,分析其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结果表明:1)青贮结束... 本试验旨在探究青贮时间对再生稻头季全株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以再生稻头季全株为青贮原料,对不同青贮时间(45、53和60 d,分别记为S45组、S53组和S60组)开包取样,分析其青贮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结果表明:1)青贮结束后,S53组的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S60组(P<0.05),S53组和S60组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S45组(P<0.05),S53组和S60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S45组P<0.05),S53组和S60组的相对饲用价值显著高于S45组(P<0.05),S45组的丙酸含量显著高于S53组和S60组(P<0.05)。各组之间pH、氨态氮/总氮及乙酸、丁酸、异戊酸、正戊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体外发酵24 h后,S60组的24 h累积产气量和慢速降解部分的产气速率显著高于S45组和S53组(P<0.05),S60组的pH显著低于S45组和S53组(P<0.05),S60组的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S45组和S53组(P<0.05),S60组的干物质、有机物和粗蛋白质降解率显著高于S45组和S53组(P<0.05)。由此可见,延长青贮时间可以改善再生稻头季全株青贮的品质以及体外瘤胃发酵特性,在生产实际中,建议青贮时间延长至60 d以上再饲用,营养价值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头季 青贮时间 青贮品质 瘤胃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ctinomyces ruminicola的微态制剂的体外发酵效果
14
作者 白云龙 肖鑫焕 +3 位作者 胡盼 吴凌 夏成 张洪友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0-123,共4页
为了研制一种新的微生态制剂,试验利用分离得到的瘤胃厌氧菌Actinomyces ruminicola(命名为NY2)与痤疮丙酸杆菌混合制成微生态制剂进行体外发酵,研究微生态制剂的体外发酵特性及产挥发性脂肪酸的能力,确定微生态制剂中Actinomyces rumin... 为了研制一种新的微生态制剂,试验利用分离得到的瘤胃厌氧菌Actinomyces ruminicola(命名为NY2)与痤疮丙酸杆菌混合制成微生态制剂进行体外发酵,研究微生态制剂的体外发酵特性及产挥发性脂肪酸的能力,确定微生态制剂中Actinomyces ruminicola与痤疮丙酸杆菌的最佳混合比例。结果表明:当微生态制剂中Actinomyces ruminicola与痤疮丙酸杆菌混合比为1∶1时,培养瓶中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最高值分别达到91.07,41.12,27.58,169.19 mmol/L。该比例微生态制剂可保持瘤胃内容物pH值在6.0左右波动,有利于瘤胃微生物发酵,并能促进乙酸、丙酸等挥发性脂肪酸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NOMYCES ruminicola 微生态制剂 体外发酵特性 挥发性脂肪酸 瘤胃微生物
原文传递
利用体外三步法研究绒山羊常用粗饲料原料的营养物质降解率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浩翔 杜霞 +3 位作者 闫素梅 赵艳丽 郭晓宇 郭咏梅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9,共5页
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三步法(瘤胃液法-胃蛋白酶-胰酶)研究绒山羊常用粗饲料原料的体外营养物质降解率。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比较研究6种粗饲料(玉米秸秆、谷草、苜蓿、玉米青贮、燕麦草、羊草)的营养物质体外降解率。粗饲料原料均... 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三步法(瘤胃液法-胃蛋白酶-胰酶)研究绒山羊常用粗饲料原料的体外营养物质降解率。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比较研究6种粗饲料(玉米秸秆、谷草、苜蓿、玉米青贮、燕麦草、羊草)的营养物质体外降解率。粗饲料原料均在65℃干燥并粉碎过40目筛,在体外模拟瘤胃内环境培养48 h,模拟胃内环境消化1 h,小肠内环境消化24 h,测定粗饲料的干物质(DM)、有机质(OM)、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半纤维素(HCL)、粗灰分(Ash)和总能(GE),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结果显示,苜蓿和玉米青贮的DM、OM、CP、EE瘤胃-胃-小肠体外降解率分别在96、94%、97%、88%以上,DE高于16 MJ/kg,体外瘤胃的NDF、ADF、HCL降解率较高。苜蓿、玉米青贮的DM、OM、CP和EE在绒山羊体外瘤胃的降解贡献率多在70%以上,玉米秸秆最低,低于65%;谷草的OM和EE降解贡献率低于60%。研究表明,苜蓿和玉米青贮的营养价值高于谷草、燕麦草和羊草,玉米秸秆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山羊 体外发酵特性 营养物质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甲酸丙酸混合添加剂对全株小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悦铭 陈勇 +2 位作者 孟庆翔 吴浩 周振明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7-84,共8页
本试验旨在评定不同浓度甲丙混合酸添加剂对全株小麦青贮品质的影响,选取京麦9158小麦品种,以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1%、0.3%、0.5%的甲丙混合酸(13∶7)添加剂的全株小麦青贮为试验组,对照组为不添加甲丙混合酸的全株小麦青贮,通过感官... 本试验旨在评定不同浓度甲丙混合酸添加剂对全株小麦青贮品质的影响,选取京麦9158小麦品种,以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1%、0.3%、0.5%的甲丙混合酸(13∶7)添加剂的全株小麦青贮为试验组,对照组为不添加甲丙混合酸的全株小麦青贮,通过感官评定、发酵品质对比、化学成分分析、能值预测和体外发酵特性测定对其进行全面的营养价值评定。结果表明:各组之间的气味、结构、颜色和综合总分等感官评分均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乳酸、乙酸含量以及氨态氮占总氮的百分比均降低(P<0.01),添加0.3%甲丙混合酸的试验组发酵情况最好;添加0.1%、0.3%、0.5%甲丙混合酸的全株小麦青贮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83.96%、174.94%、183.46%(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酸性洗涤木质素、粗脂肪均降低(P<0.01);添加甲丙混合酸可明显改变碳水化合物组分,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总碳水化合物、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提高(P<0.01),有机酸、不可利用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降低(P<0.01);添加甲丙混合酸能够提高24 h干物质消化率、乙丙比(P<0.01)。综合分析得出,添加0.3%甲丙混合酸对全株小麦青贮品质的提升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株小麦青贮 甲丙混合酸 感官评定 发酵品质 化学成分 能量价值 体外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