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5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凉山州西南低涡型暖区暴雨的统计特征
1
作者 边茜 李春忱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58-64,共7页
利用凉山州近10年4—10月的降水资料、常规地面观测、高空观测、ERA5再分析资料和FY-2G卫星TBB资料,对四川省凉山州西南低涡型区域性暖区暴雨进行统计分析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凉山州西南低涡型暖区暴雨的发生频率在年际变化上呈... 利用凉山州近10年4—10月的降水资料、常规地面观测、高空观测、ERA5再分析资料和FY-2G卫星TBB资料,对四川省凉山州西南低涡型区域性暖区暴雨进行统计分析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凉山州西南低涡型暖区暴雨的发生频率在年际变化上呈波动趋势,2016年和2022年发生频率最高,2017年最低;暴雨主要发生在夏季(6—8月),其中7月发生的频率最高;暴雨具有短时强降水特征,强降水常出现在傍晚到夜间,白天降水强度减弱。(2)暴雨发生在高能高湿的不稳定层结中,其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3)影响凉山州的西南低涡主要生成于川西高原南部到凉山州西北部,少数生成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到凉山州西北部,极少数生成于攀西地区西南部,故川西高原南部是凉山州西南低涡型暖区暴雨对流云团的主要发源地。(4)西南低涡暴雨对流云团常由块状和带状混合影响,影响范围广;暴雨区常出现在低涡中心或外围东南侧,降水成片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州 西南低涡 暖区暴雨 高能高湿 对流云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再分析格点资料的西南低涡客观识别新方法及效果评估
2
作者 董元昌 蒋兴文 +3 位作者 卢萍 肖递祥 冯勇 张葵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5-2140,共16页
西南低涡致灾性强,影响广泛,对其降雨机制和气候特征的揭示意义重大。基于格点数据的客观识别算法是西南低涡研究领域重要的基础内容之一。高空间分辨率格点数据导致的局地扰动以及地形对西南低涡环流完整性的影响是现有西南低涡算法识... 西南低涡致灾性强,影响广泛,对其降雨机制和气候特征的揭示意义重大。基于格点数据的客观识别算法是西南低涡研究领域重要的基础内容之一。高空间分辨率格点数据导致的局地扰动以及地形对西南低涡环流完整性的影响是现有西南低涡算法识别准确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了一种主要基于700 hPa风场的西南低涡客观识别新方法,该方法可在不对识别数据进行平滑等前处理的情况下克服局地扰动和地形遮挡等不利影响,显著提升涡心识别准确率。经过改进的路径追踪算法可识别新生低涡,避免新老涡心的错误连接从而获得更为客观的低涡路径识别结果。评估结果表明,新方法在西南低涡活动全域的平均识别命中率、漏识率和空识率分别为85.71%、14.29%和11.7%。在受地形影响较小的104°E以东地区识别命中率更是超过90%,漏识率和空识率均低于10%。较好的识别效果和较高的计算效率使得新方法更能满足科研和业务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客观识别 复杂地形 算法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水循环中高原低涡及多季风交汇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华维 邓浩 +4 位作者 夏昌基 张永莉 朱丽华 赖欣 范广洲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青藏高原以其特殊而强大的动力和热力效应,导致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在高原及周边地区交汇。受多季风交汇影响,青藏高原低涡的水循环过程极为复杂,而高原低涡水循环异常往往可造成高原及周边乃至我国中东部地区频发灾害性天气,... 青藏高原以其特殊而强大的动力和热力效应,导致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在高原及周边地区交汇。受多季风交汇影响,青藏高原低涡的水循环过程极为复杂,而高原低涡水循环异常往往可造成高原及周边乃至我国中东部地区频发灾害性天气,因此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高原低涡活动特征、结构特征、生成发展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从高原低涡水汽输送、低涡降水和云—降水物理过程等角度概括了高原低涡参与水循环过程研究成果,在总结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相互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多季风交汇对高原水循环的影响。对多季风作用下高原低涡影响水循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季风交汇 高原低涡 水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 被引量:68
4
作者 王鑫 李跃清 +1 位作者 郁淑华 蒋兴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4-71,共8页
利用1980-2004年5-9月逐日08时、20时(北京时,下同)两个时次的500hPa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简称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高原低涡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 利用1980-2004年5-9月逐日08时、20时(北京时,下同)两个时次的500hPa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简称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高原低涡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低涡出现频次较之80年代有下降趋势,7月份是夏季高原低涡的活跃期;青藏高原上产生低涡的四个源地分别为:申扎-改则之间、那曲东北部地区、德格东北部和松潘附近;移出青藏高原的高原低涡在青藏高原上主要有四个涡源:那曲东北部、曲麻莱地区、德格附近和玛沁附近,也存在季节内变化,与青藏高原上产生低涡的涡源不同;部分高原低涡形成后,能在高原上生存36h以上并发展东移,移动路径主要有东北、东南和向东三条,其中向东北移动的低涡数量最多;而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后的路径与在高原上的移动路径并不相同,移出高原后的低涡多数是向东移动的,其次才向东北、东南移动;高原低涡移出高原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为东北路径,主要移向河西、宁夏和黄土高原一带;另一条是东南路径,主要移向四川盆地附近,其中,移向黄土高原的低涡最多;移出低涡也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内变化特征;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后,多数在12h内减弱消亡,有些可持续60h,极少数能存活100h以上,最长可达192h,不仅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的降水,甚至可能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高原低涡在青藏高原上初生时,暖性涡比斜压涡多近两倍,而移出青藏高原后12h内的低涡性质却发生了很大改变,以斜压涡居多;与60、70年代相比,80年代中期以后高原低涡的发生源地、移动路径和性质等特征都有所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低涡 低涡源地 移出低涡 发生频数 移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7月20—22日豫北地区暴雨过程中尺度低涡和垂直运动发展的位涡动力学诊断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柯 毛江玉 +3 位作者 汪小康 生宸 张冠舜 任靖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6-318,共13页
2021年7月17—23日,河南省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简称河南“21.7”特大暴雨)。20—22日暴雨中心移至豫北地区,在太行山东侧新乡、鹤壁等地引发了洪涝灾害。基于自动雨量站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利用位涡倾向方程和垂直运动分解... 2021年7月17—23日,河南省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简称河南“21.7”特大暴雨)。20—22日暴雨中心移至豫北地区,在太行山东侧新乡、鹤壁等地引发了洪涝灾害。基于自动雨量站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利用位涡倾向方程和垂直运动分解方法,对河南“21.7”特大暴雨事件中豫北地区暴雨过程中中尺度低涡及垂直运动发展的热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强降水凝结潜热引起的大气非绝热加热,因其垂直分布在低空随高度上升而制造位涡,使得低层大气位涡增强,表明中尺度低涡发展;另外,加深的中尺度低涡又使得等熵面进一步下凹、倾斜坡度增大,从而增强大尺度东南暖湿气流向豫北地区的辐合与抬升,特别是沿等熵面上滑的上升运动分量和与凝结潜热有关的上升运动分量,导致降水进一步加强。由此,中尺度低涡、垂直运动和强降水发展之间形成一定的正反馈,在豫北造成持续性暴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暴雨 垂直运动 非绝热加热 中尺度低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象卫星的青藏高原低涡识别 被引量:8
6
作者 任素玲 方翔 +2 位作者 卢乃锰 刘清华 李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5-359,共15页
利用长时间序列气象卫星及多源数据,研究青藏高原低涡综合识别方法,完成低涡数据集并与青藏高原低涡年鉴中低涡位置、路径和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卫星识别多年平均低涡分布存在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西藏的中北部和青海西南部及青... 利用长时间序列气象卫星及多源数据,研究青藏高原低涡综合识别方法,完成低涡数据集并与青藏高原低涡年鉴中低涡位置、路径和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卫星识别多年平均低涡分布存在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西藏的中北部和青海西南部及青藏高原西部,在有探空站的青藏高原东部(90°E以东),卫星识别低涡高值区和年鉴数据吻合,冬半年,卫星识别低涡活动明显高于年鉴,主要为青藏高原西部低涡活动引起,逐年及2008年低涡路径对比也显示,有探空站区域卫星识别低涡和年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卫星识别低涡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可信性;2015年青藏高原中西部新增3个探空站,年鉴中90°E以西低涡约占全年低涡总数量的22%,该区域卫星识别低涡和年鉴一致性较高,表明卫星识别低涡在高原中西部的可信性。因此,卫星识别低涡与年鉴低涡在有探空站区域有较好的一致性,可对年鉴中青藏高原东部低涡源地进行追踪,又可识别青藏高原中西部尤其是活跃于冬半年的低涡,是青藏高原年鉴低涡数据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低涡 卫星云图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频率 低涡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桂北暴雨过程中低涡的发展维持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覃皓 周云霞 +2 位作者 农孟松 黄晴 苏洵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2期68-75,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卫星数据及ERA5再分析数据,从动力和热力角度对引发2020年5月24—25日广西北部暴雨过程的低涡发展维持机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在滇黔桂交界一带生成,随后逐渐发展东移,对流云团及降水落区主要分布在低涡东侧及... 利用常规观测、卫星数据及ERA5再分析数据,从动力和热力角度对引发2020年5月24—25日广西北部暴雨过程的低涡发展维持机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在滇黔桂交界一带生成,随后逐渐发展东移,对流云团及降水落区主要分布在低涡东侧及南侧。涡度方程诊断表明,低涡的发展维持主要受涡度平流项和水平散度项影响。水平风场对涡度的输送使局地涡度减小,水平风场的辐合效应使局地涡度增大。将原始风场分解为地转风和非地转风分量后发现,非地转风分量主导了局地涡度的变化,非地转风水平散度项正贡献最大,扭转项次之,两者是造成低涡发展维持的主要原因。在热力作用方面,低涡发展移动过程对流层中层附近的潜热加热正反馈有利于低层低涡的发展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度方程 非地转 潜热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RA-5高分辨率资料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麦哲宁 许东蓓 +4 位作者 孙继松 燕若彤 张雅馨 常秉松 丁艺涵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1-2003,共13页
利用ERA5的500 hPa逐小时再分析资料(0.25°×0.25°),以高原低涡的天气学特征为依据,设计研究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网格资料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算法,并对1990~2019年暖季的青藏高原低涡进行识别,建立高原低涡数据库。该算法通... 利用ERA5的500 hPa逐小时再分析资料(0.25°×0.25°),以高原低涡的天气学特征为依据,设计研究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网格资料的高原低涡客观识别算法,并对1990~2019年暖季的青藏高原低涡进行识别,建立高原低涡数据库。该算法通过客观标准提取低涡特征点、并采取DBSCAN算法(一种基于密度连通性质进行聚类的方法)进行特征点聚类分析,以相邻时次之间低涡的重合状况、临近程度和既往生命时长为依据对低涡进行追踪匹配,得到合理的低涡路径,将孤立的低涡连接成动态发展的低涡过程。利用《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简称《年鉴》),针对2017年暖季(5~9月)低涡对比分析与本文的客观识别结果的异同,结果表明:客观识别低涡的月分布特征以及移出高原低涡的占比与《年鉴》相似,典型的长生命低涡能被正确识别,可见客观识别算法及其数据库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但客观识别的低涡总数量多于《年鉴》,并且源地为“西部型”的低涡也较多。究其原因,更精细的网格尺度能将低涡在更早的生命时期提取出来,可能会将《年鉴》中的“东部型”低涡进一步追溯到更靠西的位置。此外由于青藏高原西北部观测站点较为匮乏,导致生成于高原西北部的低涡在《年鉴》中未能体现出来,也是低涡数量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资料 高原低涡 客观识别 对比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低涡统计特征及对重庆暴雨的影响
9
作者 王嘉佩 王中 +2 位作者 李星雨 江智敏 冉胜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年第7期44-46,共3页
通过对2012至2018年数据分析认为,西南低涡在上半年比在下半年生成数明显偏多。偏多年在孟加拉湾北部至高原南部有明显的气旋性偏转,盆地附近表现出北低南高的位势高度分布,利于西南低涡的生成。
关键词 西南低涡 九龙低涡 统计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分布及水汽特征
10
作者 杨倩媛 张万诚 +1 位作者 闵颖 朱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65-1583,共19页
利用实况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2012年夏季东南移出高原且影响云南的高原低涡切变过程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产生强降水主要分为后部冷空气较强型、高原低涡切变补充型以及东南移减弱型,影... 利用实况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2012年夏季东南移出高原且影响云南的高原低涡切变过程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产生强降水主要分为后部冷空气较强型、高原低涡切变补充型以及东南移减弱型,影响云南产生强降水最多的是低涡切变东南移减弱型。强降水的主要区域是滇中及其以北地区,是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的典型区,这些区域的降雨主要发生在夜间。后部冷空气较强型的影响范围最大,能造成全省性强降水过程,但发生频率低。低涡切变东南移减弱型和高原低涡切变不断补充型,在滇缅之间均有高压(脊)维持。降水范围、水汽输送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低涡切变经向度和发生时间有关。影响云南的高原低涡切变过程有明显的水汽净收入,主要是南北向的水汽收入,东西向的水汽收入远小于南北向。通过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对水汽路径的模拟表明,孟加拉湾是云南重要的水汽源地。当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中北部时,有来自高原的水汽输送,高原的水汽一部分是来自阿拉伯海,一部分来自孟加拉湾。气流在到达降水区域之前受下垫面影响,经历了多次的降水和蒸发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切变 强降水 水汽输送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研究进展述评 被引量:25
11
作者 郁淑华 《暴雨灾害》 2008年第4期367-372,共6页
高原低涡是造成我国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本文在简要介绍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及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及近年来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机理、高原低涡... 高原低涡是造成我国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本文在简要介绍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及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及近年来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机理、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大尺度条件及高原低涡的结构特征等,并指出了目前高原低涡研究的局限性和待改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低涡东移 低涡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中西南低涡非对称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12
作者 邓承之 曹洁 +3 位作者 罗娟 周国兵 夏蘩 赵衍斌 《暴雨灾害》 2024年第6期627-636,共10页
为深入认识诱发暴雨的西南低涡非对称结构特征,选取近10a来影响最大、由西南低涡缓慢移动造成的四川盆地2013年6月30日暴雨过程,基于WRF数值模拟等资料,采用跟随低涡中心移动的动态合成方法,结合涡度方程、散度方程诊断及风场分解,对西... 为深入认识诱发暴雨的西南低涡非对称结构特征,选取近10a来影响最大、由西南低涡缓慢移动造成的四川盆地2013年6月30日暴雨过程,基于WRF数值模拟等资料,采用跟随低涡中心移动的动态合成方法,结合涡度方程、散度方程诊断及风场分解,对西南低涡成熟阶段的非对称结构特征与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西南低涡在低空表现为旋转进入中心并逐渐减弱的辐合气流,高空为旋转的辐散气流。西南低涡的降雨、正涡度、低空辐合及垂直上升运动呈显著的非对称分布。低涡前侧正涡度和辐合上升运动显著,降雨强;低涡后侧正负涡度并存,辐合上升运动较弱,降雨弱。(2)西南低涡的非对称分布与低涡前侧的副热带高压作用有关。副热带高压维持,有利于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西南低涡前侧位势高度梯度增加和低空急流增强,导致低涡前侧位势高度的拉普拉斯项和动能的拉普拉斯项呈负值演变,形成持续的低空负值非平衡动力强迫效应,促进低空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增长,以及强降雨发展,并通过低空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促进低涡前侧正涡度发展,形成西南低涡降雨、正涡度、低空辐合及垂直上升运动的非对称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暴雨 西南低涡 非对称结构 非平衡动力强迫 动态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一次西南低涡影响下的飑线天气特征及其成因
13
作者 邓承之 周国兵 +2 位作者 李强 刘伯骏 夏蘩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77-790,共14页
2019年6月4日夜间到5日白天,四川盆地东部出现一次西南低涡影响下的飑线过程,采用多源观测及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分析此次飑线过程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飑线形成前四川盆地中部已出现暴雨,该对流性暴雨在高空低槽和暖性西南低涡的环... 2019年6月4日夜间到5日白天,四川盆地东部出现一次西南低涡影响下的飑线过程,采用多源观测及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分析此次飑线过程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飑线形成前四川盆地中部已出现暴雨,该对流性暴雨在高空低槽和暖性西南低涡的环流背景下产生,相应的对流层大气湿层深厚且具有一定对流有效位能。飑线发生在冷空气翻越秦岭进入西南低涡后部的显著锋生过程中,在高空低槽、西南低涡及强冷锋的共同影响下,冷锋垂直环流与西南低涡垂直环流合并,锋区抬升机制显著增强,为飑线在重庆西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重庆西部的大气环境有利于飑线形成,具有较大的对流层中下层垂直减温率、对流有效位能及深层垂直风切变,且对流层中层干空气特征显著。雷达上表现为冷切变线形成的线状对流与西南低涡锋生区中的强降雨对流合并发展,在重庆西部形成“人字形”回波,回波后部边界层内由前期暴雨形成的冷区在冷锋南下和锋后干空气中的雨滴蒸发冷却作用下进一步降温形成冷池出流,利于飑线的形成;弓状飑线在形成之后维持了约1.5 h。冷锋后部强低空水平动能的向南及向下输送,以及地面冷暖空气间位温梯度的显著增强,均有利于地面大风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飑线 弓形回波 西南低涡 冷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和敏感区识别及其与陆面的关联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世园 吕少宁 文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9-548,共20页
青藏高原低涡是夏季青藏高原边界层内产生的中尺度低压涡旋系统,对高原天气及其周边地区降水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由客观识别法得到的高原低涡数据集以及ERA5-land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贝叶斯时间序列分析算法和概率统... 青藏高原低涡是夏季青藏高原边界层内产生的中尺度低压涡旋系统,对高原天气及其周边地区降水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由客观识别法得到的高原低涡数据集以及ERA5-land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贝叶斯时间序列分析算法和概率统计等方法,对1950-2021年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根据高原低涡的路径及强度划定了高原低涡活动的敏感区,并分析了不同陆面参量与高原低涡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低涡的年总个数和年总持续时间都呈显著增加趋势(置信度95%),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6个·a^(-1)和1.25 h·a^(-1);高原低涡活跃期(5-8月)总个数和总持续时间的增加趋势不显著;高原低涡活动的敏感区位于藏北高原北侧、可可西里山脉附近,与青藏高原中西部的主要山脉相对应;敏感区内的地表潜热、地表长波辐射以及地表0~7 cm土壤湿度与高原低涡个数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而地表感热与高原低涡个数和持续时间呈负相关;进一步发现当时间尺度为年际变化时,高原低涡与降水的变化相对一致,而在日尺度上,地表感热主要在敏感区及其以东地区与低涡个数、持续时间和强度呈正相关,其中以5月和6月最为显著。本研究中的结论为进一步分析高原低涡敏感区内的陆-气相互作用机理,以及高原低涡数值模拟和数据同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低涡 陆-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行低涡特征及其对“21.7”河南暴雨影响分析
15
作者 方震天 谌芸 +1 位作者 肖天贵 郭照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91-299,共9页
2021年7月河南出现极端暴雨,黄淮地区存在一个自东向西移动的低涡,是降水过程发展增强的主要影响系统。针对低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西向东的移动路径,很少考虑西行低涡的机制及特征。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区域气象站及雷达等非常规观... 2021年7月河南出现极端暴雨,黄淮地区存在一个自东向西移动的低涡,是降水过程发展增强的主要影响系统。针对低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西向东的移动路径,很少考虑西行低涡的机制及特征。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区域气象站及雷达等非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21.7”暴雨的大气环流形势、西行低涡移动路径、各层系统配置及低涡西行原因进行特征分析,并从水汽、热力、动力及对流触发等方面分析西行低涡对“21.7”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1)“21.7”河南暴雨期间大气环流形势稳定,黄淮地区为典型的“鞍型场”,西行低涡移动路径为先向西南后向西北。(2)西行低涡各层系统配置复杂,低涡东侧副高及台风“烟花”西进使低涡附近偏东急流加强,低涡自东向西移动。(3)西行低涡水汽条件充沛、动力条件旺盛、热力条件充足,低涡与低层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共同作用,使对流触发条件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 河南暴雨 西行低涡 移动路径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逻辑回归法的浙江省低涡型暴雨落区预报研究
16
作者 蔡志颖 郑艳 +3 位作者 张程明 段晶晶 吴俊杰 肖王星 《暴雨灾害》 2024年第1期32-44,共13页
大气低涡是造成我国南方地区暴雨洪涝的重要天气系统,大气低涡背景下的暴雨突发性、局地性强,其发生时间、强度和落区一直是气象预报业务的难点。为提高浙江省暴雨预报准确率,本文利用1979—2020年浙江省逐日格点降水观测数据和美国国... 大气低涡是造成我国南方地区暴雨洪涝的重要天气系统,大气低涡背景下的暴雨突发性、局地性强,其发生时间、强度和落区一直是气象预报业务的难点。为提高浙江省暴雨预报准确率,本文利用1979—2020年浙江省逐日格点降水观测数据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气候预测系统再分析数据集,首先分析了浙江省内近42 a由大气低涡造成的区域性暴雨事件(以下简称低涡型暴雨)的气候特征;然后将850 hPa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速度散度、低空急流、切变线以及700 hPa垂直速度作为预报因子,基于“配料法”并结合逻辑回归方法构建了低涡型暴雨落区预报模型;最后基于该模型利用2021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预报产品进行暴雨落区预报,并使用同期实况降水进行了系统性检验和天气过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总体性能较好,提前24 h和12 h时效的暴雨预报能力均有提升,可将12%的准确率和20%左右的命中率分别提升至14%和40%附近,漏报率从75%以上降至60%附近,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空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低涡型暴雨 配料法 逻辑回归 落区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发广西一次区域性暴雨的低涡发展机制
17
作者 覃皓 王志毅 +2 位作者 郭晓薇 刘晓梅 朱丽云 《干旱气象》 2024年第3期415-425,共11页
低涡是造成广西区域性暴雨的关键系统,了解其发展维持机制对于暴雨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源观测数据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数据,对引发2022年6月10—11日广西区域性暴雨的低涡发展维持机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涡生... 低涡是造成广西区域性暴雨的关键系统,了解其发展维持机制对于暴雨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源观测数据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数据,对引发2022年6月10—11日广西区域性暴雨的低涡发展维持机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涡生成于桂西北后稳定少动,为区域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热、动力条件,对流云团及降水落区主要分布在低涡东侧及南侧。涡度方程诊断表明,低涡的发展维持主要受涡度平流项和水平散度项影响,其中地转风分量使局地涡度不断减小,而非地转风分量则使局地涡度不断增加,水平散度项是造成低涡发展维持的主要原因。在惯性振荡机制影响下,低涡中心偏北一侧非地转风场随时间变化具有明显的顺时针旋转特征。非地转风旋转为偏北风时与低涡中心附近的偏南非地转风辐合,造成非地转风分量水平散度项对局地涡度的显著贡献,使得低涡发展维持。对流层中层附近的潜热加热正反馈也有利于低层低涡的发展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机制 度方程 惯性振荡 非地转 潜热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2020年西南低涡气候特征及对重庆暴雨的影响
18
作者 王中 王嘉佩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1期128-133,共6页
基于2012—2020年西南低涡年鉴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南低涡的时空演变及涡源、移动路径、生命史等气候特征,再结合雨量数据分析了西南低涡对重庆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南低涡一年四季都有生成,其中3—6月频发,尤其是在6月最多,7月和8... 基于2012—2020年西南低涡年鉴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南低涡的时空演变及涡源、移动路径、生命史等气候特征,再结合雨量数据分析了西南低涡对重庆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南低涡一年四季都有生成,其中3—6月频发,尤其是在6月最多,7月和8月最少;白天和夜间生成几率大致相当,但盆地涡主要在夜间生成,而小金涡以白天生成为主。(2)西南低涡中,九龙涡最多,盆地涡次之,小金涡最少;大部分西南低涡生成后会在源地消亡,其中小金涡更易移出生成地,盆地涡较九龙涡和小金涡的移出率低。(3)西南低涡移动总体上可分为东北、正东、东南和西南共4个方向,以偏东方向移动为主,最远可达我国东北和华东地区。(4)超过80%西南低涡的生命史小于48 h,个别生命史长达120 h以上,最长可达180 h。(5)76%的重庆区域性暴雨与西南低涡有关,主要以盆地涡影响为主,其对长江以北的重庆各区县影响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气候特征 区域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华南地区西南低涡及致洪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 被引量:59
19
作者 刘国忠 丁治英 +1 位作者 贾显锋 莫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50,共6页
利用1996—2005年近10年的MICAPS和NCEP2.5°×2.5°再分析资料,对影响华南地区的西南低涡以及致洪低涡活动进行系统性的统计研究,给出影响低涡活动的频率、集中生成地、移动路径、生成和移动过程中的强度、影响时的生命史... 利用1996—2005年近10年的MICAPS和NCEP2.5°×2.5°再分析资料,对影响华南地区的西南低涡以及致洪低涡活动进行系统性的统计研究,给出影响低涡活动的频率、集中生成地、移动路径、生成和移动过程中的强度、影响时的生命史、平均环流场、降雨特点等气候特征,建立影响低涡致洪暴雨天气系统配置及其模式图,为华南地区低涡及其致洪暴雨预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致洪低涡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7”突发大暴雨及中尺度低涡结构的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114
20
作者 程麟生 冯伍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5-478,共14页
1998年7月20~23日(简称“987”),发生在鄂东和鄂西南地区的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在长江流域是罕见的。该过程与 500 hPa短波槽和 700 hPa低涡切变线以及沿切变线相继生成和强烈发展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密切相... 1998年7月20~23日(简称“987”),发生在鄂东和鄂西南地区的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在长江流域是罕见的。该过程与 500 hPa短波槽和 700 hPa低涡切变线以及沿切变线相继生成和强烈发展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密切相关。对该过程采用非静力MM5的二重网格双向嵌套进行了全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其中,可分辨尺度降水采用Reisner混合相微物理显式方案,次网格尺度降水采用Grell积云参数化方案。双向嵌套的细网格模拟结果揭示,武汉周边地区的特大暴雨与 700 hPa上一个β中尺度低涡的生成和强烈发展直接关联。该低涡具有明显的动力-热力结构特征:特强上升运动与饱和气柱互耦,超强散度柱与强涡柱耦合发展,湿静力不稳定与湿对称不稳定共存,深对流湿气柱内云团发展的微物理场结构比较典型。细网格域内前 36 h的降水分布和雨强与观测的大体相应,扩展域细网格的降水模拟明显改进了原细网格的模拟,特别是雨带。这一结果还表明,对持续时间较长的大暴雨,大尺度过程对中尺度系统的影响是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低涡切变线 β中尺度低涡结构 非静力模式 数值模拟 1998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