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逆相变退火温度对低密度中锰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余灿生 蒋家乐 +3 位作者 李云杰 常智渊 康健 袁国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8-122,共5页
针对实现汽车轻量化成本过高且高强度和高塑性无法兼具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成分为0.36C-4.5Al-7.6Mn-0.31V-0.31Si-0.07Ti的低密度中锰钢,利用OM、SEM、EBSD、XRD和拉伸试验机,探究了不同逆相变退火温度对低密度中锰钢微观组织构成、残留... 针对实现汽车轻量化成本过高且高强度和高塑性无法兼具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成分为0.36C-4.5Al-7.6Mn-0.31V-0.31Si-0.07Ti的低密度中锰钢,利用OM、SEM、EBSD、XRD和拉伸试验机,探究了不同逆相变退火温度对低密度中锰钢微观组织构成、残留奥氏体(含量、稳定性及奥氏体内位错密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逆相变退火态为沿轧制方向长条状的δ铁素体、板条状马氏体和块状残留奥氏体的混合组织。逆相变退火温度由650℃升高至780℃时,马氏体含量减少,残留奥氏体含量由50.14%升高至58.97%,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先增大后减小,奥氏体KAM值(与位错密度成正比)呈相反趋势。当采用780℃逆相变退火1 h时,试验钢可获得最佳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为739.1 MPa,抗拉强度为884.2 MPa,伸长率为37.80%,强塑积为33.42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中锰钢 TRIP效应 逆相变退火 残留奥氏体
原文传递
高温退火对低密度中锰钢中带状δ铁素体的影响
2
作者 蒋家乐 余灿生 +3 位作者 李云杰 常智渊 康健 袁国 《轧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58,共8页
低密度钢中一般含有较高含量的Al元素,可以降低材料密度,达到更好的轻量化效果,但容易产生高温δ铁素体相,在热轧过程中形成粗大带状组织,难以通过热处理消除,最终造成钢材严重各向异性。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化学成分为0.36%C-4.5%A... 低密度钢中一般含有较高含量的Al元素,可以降低材料密度,达到更好的轻量化效果,但容易产生高温δ铁素体相,在热轧过程中形成粗大带状组织,难以通过热处理消除,最终造成钢材严重各向异性。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化学成分为0.36%C-4.5%Al-7.6%Mn-0.31%V-0.31%Si-0.07%Ti的低密度中锰钢,研究了不同轧制方式(热轧和温轧)以及退火工艺参数(1000、1100、1200℃保温30 min)对高温δ铁素体演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实验钢中带状高温δ铁素体逐渐变为短棒状,奥氏体含量占比不断下降,且高温δ铁素体尺寸不断变宽,热轧试样中高温δ铁素体的宽度由3μm增加到11μm,而温轧试样中高温δ铁素体的宽度由0.5μm增加到9μm;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带状高温δ铁素体中的大角度晶界增多,整个粗大带状δ铁素体晶粒被分割;在1200℃退火时,热轧试样中高温δ铁素体典型晶界取向差为3.92°、13.4°和35.6°,而温轧试样中高温δ铁素体典型晶界取向差为42.2°、54.2°和58.5°。与热轧试样相比,温轧试样的短棒状高温δ铁素体更多且尺寸相对更细,温轧试样在1200℃保温30 min,带状高温δ铁素体基本全部转变为短棒状,表明温轧工艺更有利于消除带状组织。此外,直接冷却试样容易发生脆断,低温回火能提高低密度中锰钢的力学性能,可使其强塑积从0.95 GPa·%大幅提升至29.36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退火 轧制工艺 低密度中锰钢 带状高温δ铁素体 拉伸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