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关闭盆底腹膜的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作者 徐宁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2-54,79,共4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关闭盆底腹膜的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6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腹腔镜关闭盆底腹膜的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 目的观察腹腔镜关闭盆底腹膜的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6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腹腔镜关闭盆底腹膜的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传统腹腔镜的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与实验组31例(腹腔镜关闭盆底腹膜的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骶前引流量、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72h后肾上腺素、24h皮质醇、空腹血糖等生理应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46%)低于对照组(45.18%),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关闭盆底腹膜的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腹腔镜的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腹腔镜手 腹腔镜关闭盆底腹膜 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 低位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套袖式与传统乙状结肠-直肠低位吻合术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比较研究
2
作者 赵军涛 宋玉成 +1 位作者 赵亚飞 石耀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17-120,共4页
目的比较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套袖式与传统乙状结肠-直肠低位吻合术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2—2023-04荥阳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的6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乙状结肠-直肠低位... 目的比较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套袖式与传统乙状结肠-直肠低位吻合术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2—2023-04荥阳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的6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乙状结肠-直肠低位吻合术方式分为套袖式组(35例,行套袖式吻合)和对照组(32例,行传统吻合)。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指标、造口率;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的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时间(ALCT)、直肠最大耐受容量(RMTV)、肛门失禁Wexner评分肛门功能指标。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 a生存率。结果套袖式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造口率低于对照组,远端切除长度、术后肛门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套袖式组患者的ARP、ALCT、RMTV高于对照组,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术后1 a的生存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中套袖式与传统乙状结肠-直肠低位吻合术的效果及安全性相仿,但套袖式吻合术的造口率低,肛门功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 套袖式吻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经预防性回肠造口部位取标本的可行性及对造口还纳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文浩 张耀明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8期73-76,共4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经预防性回肠造口部位取标本的可行性及对造口还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10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前者...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经预防性回肠造口部位取标本的可行性及对造口还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10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前者术中经预防性回肠造口取标本,后者另做切口取标本,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延迟还纳率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造口还纳时间、还纳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还纳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造口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肛门功能总分与各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健康调查简表-36(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通过预防性回肠造口取标本具有可行性,相比另做切口可缩短手术时间及还纳间隔时间,便于术后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 预防性回肠造口 采集标本 造口还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左结肠动脉低位前切除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德文 赵科斌 王新广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8期642-644,共3页
探究保留左结肠动脉低位前切除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行低位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不保留左结肠动脉)和观察组(保留左结肠动脉)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肛门... 探究保留左结肠动脉低位前切除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行低位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不保留左结肠动脉)和观察组(保留左结肠动脉)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肛门功能、胃肠动力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回肠造口率、游离脾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进食流质时间、Wexner便秘评分和术前胃泌素、胃动素、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胃泌素、胃动素、IL-6、IL-8水平均降低,研究组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胃泌素、胃动素水平两组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保留左结肠动脉低位前切除术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直肠癌手术方法,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左结肠动脉 低位前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患者直肠低位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预测评分系统的建立及效果验证
5
作者 王开雷 康泰 +2 位作者 卜广波 马刚 张广东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9期72-75,共4页
目的建立预测直肠癌患者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AR)后发生吻合口漏(AL)的评分系统,并对该评分系统的效能和临床使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1138例直肠癌患作为实验集,另选9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验证集,均行LAR。收集相关资料,用单因素及多因... 目的建立预测直肠癌患者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AR)后发生吻合口漏(AL)的评分系统,并对该评分系统的效能和临床使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1138例直肠癌患作为实验集,另选9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验证集,均行LAR。收集相关资料,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实验集患者LAR后发生AL的影响因素,确定风险因素,构建数学函数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建立预测评分系统。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曲线下面积评价该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并用验证集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138例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 64例,发生率为5.62%。男性、BMI≥28 kg/m^(2)、术前放化疗、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 cm、高位结扎IMA为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的危险因素(P均<0.05)。根据数学模型推算出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的概率公式,随危险因素评分升高,理论AL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评分系统为各危险因素的总分。评分系统预测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标准误为0.031。总分为12.5分时,其ROC曲线的敏感度为0.756,特异度为0.839。评分系统总分>12.5分,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的概率大。术前采用评分系统对验证集进行评分,总分≤12.5分80例,术后发生AL 1例,AL发生率为1.25%;总分>12.5分10例,术后发生AL 3例,发生率为30%。二者AL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直肠癌患者LAR后发生AL的危险因素(男性、BMI≥28 kg/m^(2)、术前放化疗、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 cm、高位结扎IMA)成功构建预测评分系统,术前应用该系统对预测AL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直肠低位前切除术 吻合口漏 评分系统 影响因素 预测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p-ISR与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对比
6
作者 靳金彪 杨关印 +2 位作者 张蒙召 丰思彪 冯义康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6期57-60,共4页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与腹腔镜下括约肌间切除术(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3月~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组(n=45)、B组(n=38),前者行Lap...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与腹腔镜下括约肌间切除术(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3月~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组(n=45)、B组(n=38),前者行Lap-ISR术,后者行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相关细胞因子[癌胚抗原(CEA)、大肠特异性抗原2(CCSA-2)、糖类抗原242(CA242)]水平、肛门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与B组相比,A组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肠鸣恢复时间较早,住院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血清CEA、CCSA-2、CA24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B组相比,A组术后4周、8周、12周肛门功能评分较低(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4.44%vs.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效果不劣于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且还可改善CCSA-2、CA242、CEA水平,减少肛门功能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低位前切除术 括约肌间切除 肛门功能 直肠癌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对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术后肛周失禁性皮炎的应用效果分析
7
作者 李艳芳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分析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对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术后肛周失禁性皮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赤峰市医院收治的96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出现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 目的分析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对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术后肛周失禁性皮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赤峰市医院收治的96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出现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皮肤状况、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3 d、7 d、14 d,观察组会阴皮肤(PA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4 d,观察组症状领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功能领域、总体健康领域及其他领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构化肛门皮肤护理可显著改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周失禁性皮炎患者肛门皮肤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可作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周失禁患者的首选护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化皮肤护理 直肠癌 低位前切除术 肛周失禁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反射区按摩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柳 李红 +1 位作者 王珑 黄桂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5-438,共4页
目的探讨足反射区按摩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7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23例(失访2例)与对照组24例(失访1例),试验组给予3个月的足反射区按摩及常规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足反射区按摩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7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23例(失访2例)与对照组24例(失访1例),试验组给予3个月的足反射区按摩及常规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采用徐氏肛门直肠功能评价量表评价患者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排便功能。结果术后1个月、2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排便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排便功能优良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反射区按摩是提高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反射区按摩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 排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回肠造瘘对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振伟 曹晨曦 +5 位作者 胡毕文 姚飞 李森娟 邱敏 凌怡庭 沈桂鑫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175-177,共3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回肠造瘘对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行低位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85例,其中行预防性造瘘26例,未造瘘59例,分别于术后(造瘘组为造瘘回纳术后)3、6个月及1年时采用LARS评分量表评估其肛... 目的探讨预防性回肠造瘘对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行低位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85例,其中行预防性造瘘26例,未造瘘59例,分别于术后(造瘘组为造瘘回纳术后)3、6个月及1年时采用LARS评分量表评估其肛门功能,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术后3、6个月时,造瘘组患者LARS量表评分均高于未造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回肠造瘘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短期内有利于患者肛门功能的恢复,且远期对肛门功能亦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功能 直肠癌 预防性回肠造瘘 造口 低位前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术中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夏雨 沈素 +1 位作者 汪栋 杨盈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1期164-167,172,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直肠癌患者行低位前切除术中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行Dixon术老年直肠癌患者78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3例直肠癌患者行标准根治性手术,... 目的探讨老年直肠癌患者行低位前切除术中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行Dixon术老年直肠癌患者78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3例直肠癌患者行标准根治性手术,术中腹腔内植入缓释性5-氟尿嘧啶:对照组35例,予以单纯根治手术而不植入缓释性5-氟尿嘧啶。术前及术后检测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肝肾功能、营养状态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观察患者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白细胞计数(WBC)、肝肾功能、营养与免疫球蛋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7d与术前1d比较WB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WBC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肌酐(Cr)、血尿素氮(BUN)较术前升高,其中实验组ALT、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WBC、A坍、Cr较对照组指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7d与术前1d比较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免疫球蛋白A(IgA)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与术前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TP、PA、Ig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营养状态指标和免疫球蛋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发热、腹泻发生率较高且腹腔引流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直肠癌患者低位前切除术中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对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未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直肠癌 低位前切除术 5-氟尿嘧啶缓释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敏 艾克拜尔.苏里坦 龚旭晨 《医学综述》 2011年第12期1875-1877,共3页
目的研究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直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6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低位前切除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直肠肛门压力测定,并与术前作对比,记录术后控便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15例患者排气不能自制,9例患... 目的研究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直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6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低位前切除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直肠肛门压力测定,并与术前作对比,记录术后控便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15例患者排气不能自制,9例患者排液性便不能自制,直至术后1年上述患者的肛门自制功能才恢复正常。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结果:术后3、6个月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2个月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的肛门直肠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导致术后患者的控制排便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 肛门直肠压力测定 肛门控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刀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斌 关心 +3 位作者 周欣 杨柳 许发培 周建农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342-344,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行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的64例临床资料。其中超声刀组36例,电刀组28例,两组均采用双吻合器法重建肠道。比较两组患者的手...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行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的64例临床资料。其中超声刀组36例,电刀组28例,两组均采用双吻合器法重建肠道。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前3天引流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结果超声刀组较电刀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前3天引流量、引流时间均显著减少(均P<0.05);而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输血率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超声刀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应用效果较电刀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根治 低位前切除术 超声刀 双吻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吻合器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崔小兵 管郑生 付聿铭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单吻合器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ULAR)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44例单吻合器直肠癌超低位吻合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接受手术,吻合口距肛缘位置为2.5~4cm,术后肛门控便功能良好,吻合口漏2例(4.5... 目的:探讨单吻合器在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ULAR)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44例单吻合器直肠癌超低位吻合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接受手术,吻合口距肛缘位置为2.5~4cm,术后肛门控便功能良好,吻合口漏2例(4.5%),无吻合口出血及狭窄,局部复发3例(6.8%),1、3年生存率分别为97.44%、79.48%。结论:单吻合器同样可以完成直肠癌超低位吻合术,且手术效果及肛门功能良好,费用较低。熟练、正确地掌握单吻合器技术操作及提高全直肠系膜切除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吻合器 直肠癌 低位前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短期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伟 毛佳佳 +3 位作者 王晓阳 刘志 金明新 武群政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1年第6期415-418,共4页
目的:评估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316例行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分为观察组(保留左结肠动脉,n=177)与对照组(不保留左结... 目的:评估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316例行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分为观察组(保留左结肠动脉,n=177)与对照组(不保留左结肠动脉,n=139),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在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并无显著优势,但增加了手术难度,同时延长了手术时间,因此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中不必刻意保留左结肠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低位前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左结肠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预防性造口的价值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涛 陈敏 景海涛 《医学综述》 2009年第21期3348-3350,共3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应用预防性回肠造口的价值。方法将136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分为未行预防性造口组79例(A组),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组57例(B组),对比两组术后吻合口瘘、肠梗阻、切口感染、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吻合...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应用预防性回肠造口的价值。方法将136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分为未行预防性造口组79例(A组),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组57例(B组),对比两组术后吻合口瘘、肠梗阻、切口感染、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12.7%)明显高于B组(1.8%)。两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5.1%,5.3%)和切口感染率(6.3%,14%)无明显差异。但A组中再次急诊开腹手术率(1.3%)明显高于B组(0%),且出现1例死亡病例。结论预防性回肠造口能明显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尤其对于伴有高危因素的病例,更应明智地选择预防性造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造口 低位前切除术 直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中直肠冲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吕龙 王东华 陶正贵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23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中直肠冲洗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近年来我科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的肿瘤患者127例,分为直肠冲洗组62例和单纯手术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近期生存率。结果直肠冲洗组中有46例在冲洗液中... 目的探讨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中直肠冲洗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近年来我科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的肿瘤患者127例,分为直肠冲洗组62例和单纯手术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近期生存率。结果直肠冲洗组中有46例在冲洗液中找到肿瘤细胞。两组患者均获随访,直肠冲洗组中术后1年复发6例(9.7%)、3年复发13例(21.0%),3年生存率为82.2%(51/62);B组中术后1年复发15例(23.1%),3年复发25例(38.5%),3年生存率为64.6%(42/65)。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直肠冲洗组术后1年、3年局部复发率低于单纯手术组,直肠冲洗组3年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中进行直肠冲洗是必要的,可降低局部复发几率,提高远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冲洗 直肠低位前切除术 预后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助性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宝仁 张纪伟 +1 位作者 杨明 全志伟 《临床外科杂志》 2007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辅助性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161例患者分成施行或未施行辅助性回肠造口两组,分析两组间吻合口漏发生率的差异。结果88例未行辅助性肠造... 目的探讨辅助性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161例患者分成施行或未施行辅助性回肠造口两组,分析两组间吻合口漏发生率的差异。结果88例未行辅助性肠造口组9例(10.2%)发生吻合口漏,73例行辅助性肠造口组1例发生吻合口漏(1.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辅助性肠造口能有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行辅助性回肠造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低位前切除术 肠造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功能结局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帅 郭澎涛 +1 位作者 蔡冬梅 孙晋民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6期1885-1887,共3页
直肠癌为全世界高发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以及外科技术和新辅助化疗的快速发展使其预后得以改善。20世纪90年代,随着双吻合器技术的推广,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原则的低位前切除术,甚至超低位前切除术得以广泛开展。
关键词 低位前切除术 双吻合器技 人工肛门 后生活 MILES 临床症状 排便失禁 新辅助化疗 排便功能 结肠储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磊 钟清华 汪建平 《临床外科杂志》 2014年第4期237-239,共3页
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居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的第3~4位;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直肠癌在结直肠癌中的比例约为40%,而我国直肠癌比例高达60%,并且其中70%~80%位于直肠中下段,因此,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在我国较为常用.在一百多年的直肠... 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居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的第3~4位;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直肠癌在结直肠癌中的比例约为40%,而我国直肠癌比例高达60%,并且其中70%~80%位于直肠中下段,因此,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在我国较为常用.在一百多年的直肠癌外科治疗历史中,低位/超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从最初只能接受永久性造口发展到如今有60%~70%的患者能够保留肛门.主要的保肛术式包括经腹前切除术(anterior resection,AR)、局部切除术(经腹、经肛门、经骶尾部等途径)和直肠拖出切除术(Bacon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低位前切除术 保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肠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耀 韩笑 唐晓军 《实用癌症杂志》 2015年第12期1874-1876,1880,共4页
目的研究直肠癌患者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肠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肛门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术后1个月采用肛肠测压仪测定患者肛肠动力学指标;并且评估患者肛门功能;随后,统计分析肛肠动力学指标和肛门功能的相关... 目的研究直肠癌患者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肠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肛门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术后1个月采用肛肠测压仪测定患者肛肠动力学指标;并且评估患者肛门功能;随后,统计分析肛肠动力学指标和肛门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超低位前切除手术后直肠癌患者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顺应性以及肛门抑制反射均显著下降(P<0.05),同时肛管直肠静息压(P=0.001、γs=0.493)、直肠最大耐受容量(P=0.008、γs=0.426)、直肠顺应性(P=0.001、γs=0.536)与肛门功能呈显著性正相关;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和肛管最大收缩压与肛门功能不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示直肠癌患者超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功能的变化与肛肠动力学肛管直肠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呈正相关关系,且术后均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低位前切除术 肛肠动力学 肛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