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南段走滑和伸展断裂的深部结构及位置关系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交东 杨长春 +5 位作者 刘成斋 刘德良 杨晓勇 刘传鹏 黄松 任凤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4-873,共10页
郯庐断裂带是亚洲东部著名的断裂活动带,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涉及断裂带内部精细结构、走滑与伸展断裂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其中的嘉山庐江段为对象,依据高精度大地电磁(EMAP)和人工地震剖面及航磁异常资料,剖... 郯庐断裂带是亚洲东部著名的断裂活动带,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涉及断裂带内部精细结构、走滑与伸展断裂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其中的嘉山庐江段为对象,依据高精度大地电磁(EMAP)和人工地震剖面及航磁异常资料,剖析了断裂带内部精细结构,明确了伸展和走滑断裂体系组成和平面位置,认为该段由多条主干断裂组成,具有断裂属性横向分区的特征:以池河太湖断裂为界,东侧主要发育池河—太湖(隐伏)、嘉山—庐江和古河—散兵等断裂,组成正花状构造样式,主要呈现压剪性走滑活动特征;西侧主要发育五河—合肥、石门山和池河—太湖(浅部)等断裂,呈现半地堑结构,其中2条断裂往南伸入合肥盆地而消失,只有池河—太湖断裂继续南延为合肥盆地的东部边界,主要呈现伸展活动特征.本文提出的断裂带横向分区等认识,既融合了前人有关"裂谷论"和"平移论"的重要成果,又弥合了二者的认识分歧,为今后精细研究郯庐断裂带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嘉山-庐江段 走滑断裂体系 伸展断裂体系 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4
2
作者 胡秋媛 李理 +1 位作者 唐智博 时秀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33-1244,共12页
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鲁西隆起的伸展断裂十分发育,其构造样式复杂,主要形式为陡倾斜的伸展断裂和缓倾斜的滑脱断层组成的复合伸展断裂系统。陡倾斜的伸展断裂构成鲁西伸展断裂系的主体,是控制其南部凹陷沉积的边界断裂。断裂带中构造角砾... 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鲁西隆起的伸展断裂十分发育,其构造样式复杂,主要形式为陡倾斜的伸展断裂和缓倾斜的滑脱断层组成的复合伸展断裂系统。陡倾斜的伸展断裂构成鲁西伸展断裂系的主体,是控制其南部凹陷沉积的边界断裂。断裂带中构造角砾岩、断层泥发育,并有小褶皱、擦痕等显示断裂活动的标志。缓倾斜的滑脱断层在鲁西隆起区广泛发育,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浅层次中最具规模的位于下寒武统与太古宇之间。滑脱面上盘的寒武系底部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褶皱和破碎带发育,下盘构造相对简单,仅挤压破碎。深层次滑脱断层发育在中地壳低速层处,控制着浅层次滑脱断层的形成与分布。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鲁西隆起的伸展断裂系统是由晚中生代以来两次大规模的伸展运动形成的,形成机制上,与中、新生代郯庐断裂的走滑活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以及岩浆上涌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裂 晚中生代 形成机制 鲁西隆起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及控藏效应
3
作者 薛煜恒 李坤 +3 位作者 尚娅敏 陈秋佟 盛烈豪 刘建斌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9,共9页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运用构造剖面复原、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演化特征及控藏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具有明显东、西分区、分带特征...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运用构造剖面复原、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演化特征及控藏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具有明显东、西分区、分带特征。平面上,东部发育3组方向主干伸展断裂,NNE向为主,NE向及近NS向次之,西部发育2组方向主干伸展断裂,NE向为主,NNE向次之;剖面上东部以多米诺式斜列构造样式为主,西部以同向断阶为主;自西向东可分为5个断阶带,东部发育2个反向断裂带,西部发育3个同向断裂带。②研究区断裂体系经历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坳陷反转期以及区域沉降期4个演化阶段,断裂活动性表现出“东部为早强晚弱、西部为早弱晚强”差异演化特征。③研究区发育东部反向断槽-局部自圈油气藏和西部顺向断阶-岩性尖灭油气藏,其中东部的油气藏为双源供烃,是油气富集有利区,尤其是F2和F3断裂活动性强、断距较大,所控圈闭的面积和高度大,在平湖组富油、花港组下段富气,是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裂 断裂活动性 双源供烃 断裂控藏 反向断槽-局部自圈油气藏 顺向断阶-岩性尖灭油气藏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东凹陷新生代伸展-走滑叠合断裂时空差异演化模式及控藏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董柔 李坤 +3 位作者 殷际航 薛煜恒 江涛 徐国盛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6,共11页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通过构造剖面恢复,系统分析了渤东凹陷新生代伸展-走滑叠合断裂的时空差异演化特征及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渤东凹陷新生代广泛发育以NNE向为主干、NE向为派生、NW向为叠加的伸展-走滑叠合断裂体系,可划...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通过构造剖面恢复,系统分析了渤东凹陷新生代伸展-走滑叠合断裂的时空差异演化特征及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渤东凹陷新生代广泛发育以NNE向为主干、NE向为派生、NW向为叠加的伸展-走滑叠合断裂体系,可划分为强伸展-弱走滑断裂和强走滑-弱伸展断裂2类;整体具有深浅分层、南北分段的特征,纵向上,古近系主要发育强伸展-弱走滑断裂,断裂大而稀,新近系—第四系主要发育强走滑-弱伸展断裂,断裂小而密;平面上,同一断裂在不同段的构造组合样式存在差异。(2)研究区新生代伸展-走滑叠合断裂的演化主要表现为北部断裂活动强度“早强晚弱”,中部断裂继承性持续发育,南部断裂活动强度“早弱晚强”;演化模式分为初始断陷(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强烈断陷(沙三段—东营组沉积期)和走滑坳陷(馆陶组—平原组沉积期)3个阶段,初始断陷阶段,NNE—NE向强伸展与弱走滑叠合,NE向强伸展-弱走滑断裂为主控,NW向先存断裂活化,分割凹陷;强烈断陷阶段,NNE—NE向强伸展与弱走滑叠合,NNE向强伸展-弱走滑断裂变为主控,NW向断裂活动减弱或停止;走滑坳陷阶段,NNE向强走滑与弱伸展叠合,断裂不控制沉积,但对地层展布具有调整作用。(3)研究区伸展-走滑叠合断裂的发育演化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整体具有“早期伸展控源、晚期走滑控运、多期叠加控圈”的特征,东部斜坡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走滑叠合断裂 断裂演化 油气运聚 断裂控藏 沙河街组 东营组 新生代 渤东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新生代伸展断裂展布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辉 卢异 +1 位作者 张志攀 陈宪保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9-1014,共6页
依托最新采集的5 280km2二次三维地震数据解释成果,对歧口凹陷的伸展断裂系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认为歧口凹陷内一级、二级主要伸展断裂滚动演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盆地断裂演化特征的缩影,故重点分析了沧东断裂、滨海断裂等的演化特... 依托最新采集的5 280km2二次三维地震数据解释成果,对歧口凹陷的伸展断裂系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认为歧口凹陷内一级、二级主要伸展断裂滚动演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盆地断裂演化特征的缩影,故重点分析了沧东断裂、滨海断裂等的演化特征。歧口凹陷新生代主要伸展断裂的活动表现出分段性、迁移性、旋回性和长期性四大特点。横向上具有由SW向向NE向滚动演化的特征,体现了断裂活动的分段性和迁移性特点;在纵向上断裂的活动可分为4幕,即沙三中期、沙一中期、东营末期及明化镇末期,沙一期、东营期是断裂主要活动期,体现了断裂活动的旋回性和长期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伸展断裂 断裂活动 盆地演化
原文传递
莱州湾凹陷新生代走滑-伸展叠合断裂体系发育演化模式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坤 董柔 +2 位作者 徐国盛 梁强 杨海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2,共11页
利用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和平衡剖面复原等方法,探讨莱州湾凹陷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展布特征并对比其时空演化差异。莱州湾凹陷周缘及内部发育3类主干断裂:伸展断裂系统呈近EW向展布,主要发育在凹陷中北部,在剖面上呈上陡下缓的铲形,表现为&qu... 利用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和平衡剖面复原等方法,探讨莱州湾凹陷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展布特征并对比其时空演化差异。莱州湾凹陷周缘及内部发育3类主干断裂:伸展断裂系统呈近EW向展布,主要发育在凹陷中北部,在剖面上呈上陡下缓的铲形,表现为"y"与反"y"字形组合,控制凹陷内各次洼沉积格局;走滑断裂系统呈NNE向展布,主要发育于东西边界,平面连续性好,剖面呈现花状、半花状特征;叠合走滑断裂以花状走滑断裂切割铲式伸展断层中上部为典型特征,主要发育于走滑带两侧。莱州湾凹陷断裂活动经历了4个主要时期: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为初始裂陷阶段,沙三段沉积期为继承裂陷伸展阶段,这两个时期控制主力烃源岩的富集;沙二段-东营组沉积期为强走滑-伸展叠合阶段,控制油气纵横向运移;馆陶组沉积期-至今为弱伸展-弱走滑阶段,控制油气成藏与调整。其中沙三段沉积期是断裂强伸展的阶段,走滑-伸展叠合体系以沙二段沉积期最为典型,总体表现为初期快速伸展裂陷—中期强烈走滑叠合—晚期走滑延续叠加的演化模式。莱州湾凹陷早期伸展断裂控制烃源岩的沉积,晚期断裂组合样式控制圈闭的规模,多期断裂活动控制油气的运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走滑-伸展叠合断裂 断裂演化模式 断裂控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Y区块断裂差异控藏特征
7
作者 殷际航 李坤 +3 位作者 薛煜恒 盛烈豪 刘建斌 徐国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4期14559-14570,共12页
为系统梳理西湖凹陷Y区块断裂活动时空差异及控藏作用,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的基础上,按构造特征进行区带划分,采取平衡剖面法、断层活动速率法等技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究断裂体系差异演化特征,进而剖析断裂与油气成藏的时空配置,指明... 为系统梳理西湖凹陷Y区块断裂活动时空差异及控藏作用,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的基础上,按构造特征进行区带划分,采取平衡剖面法、断层活动速率法等技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究断裂体系差异演化特征,进而剖析断裂与油气成藏的时空配置,指明油气优势富集区。结果表明:西湖凹陷西斜坡新生代断裂体系具有深浅分层、南北分区差异,Y区块广泛发育四组方向的伸展断裂,深部大而少、浅部小而密,北部K构造以断阶分界断裂为主,构造样式单一,南部W构造样式较复杂,表现为断槽、低凸分界断裂相间;断裂演化经历断陷期、断-拗转换期和拗陷反转期,其中断陷期断裂活动最强烈,活动速率最大可达38.7 m/Ma,整体表现为早强晚弱、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时空差异演变特征;Y区块大规模发育宝石组、平湖组下段优质烃源岩,在短距离汇聚脊和NNE向长期活动断裂联合输导作用下,在多类断层相关圈闭中聚集成藏。在此基础上,认为优势汇聚脊与NEE向断裂带结合部位,兼具早期强活动和晚期侧向封堵的断鼻及断层-岩性圈闭为优势富集区,W构造东侧低凸起、近洼带是最有利建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伸展断裂 断裂特征 差异演化 断裂控藏 汇聚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大型伸展-走滑复合断裂特征与控藏作用 被引量:18
8
作者 徐长贵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3,共13页
渤海海域受伸展-走滑“双动力源”的控制发育众多大型伸展-走滑复合断裂,但是长期以来,对伸展-走滑复合断裂的发育特征、控盆差异性和控藏作用不明确。本文基于渤海海域满覆盖三维地震资料和众多油田勘探实践成果,对大型伸展-走滑复合... 渤海海域受伸展-走滑“双动力源”的控制发育众多大型伸展-走滑复合断裂,但是长期以来,对伸展-走滑复合断裂的发育特征、控盆差异性和控藏作用不明确。本文基于渤海海域满覆盖三维地震资料和众多油田勘探实践成果,对大型伸展-走滑复合断裂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研究认为:(1)板块俯冲作用为渤海海域伸展-走滑复合断裂体系的根本动力;(2)在走滑作用控制的构造样式中,依据主控走滑断层的强度,分为强走滑、中等走滑、弱走滑和隐性走滑(极弱走滑)四种,控制着不同的断裂类型结构模式;(3)伸展-走滑复合断裂构造样式可分为似花状构造、多级Y字形构造、无根花状构造和复杂X型构造四种;(4)伸展-走滑复合断裂体系和构造样式及其控盆作用,在渤海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可划分为辽东湾、渤东、渤中—渤西和渤南四大分区;(5)伸展-走滑复合断裂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圈闭、沉积体系和油气运移的控制;(6)基于伸展-走滑复合断裂体系的差异性,建立了渤海海域“S”型走滑带古富-新贫型、帚状走滑带古贫-新富型、花状走滑带古贫-新富型、反转区双重走滑带古贫-新富型、共轭走滑带多层互补富集型和走滑斜坡带古贫-新富型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伸展-走滑复合断裂 构造样式 油藏模式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中部伸展-走滑复合断裂带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飞跃 杨海长 +4 位作者 杨东升 郭帅 孙瑞 纪沫 赵钊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3-268,共6页
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部,是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区。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长昌凹陷中部复杂断裂的精细解释。根据断裂发育位置、组合形态、构造样式,结合区域应力特点的综合分析,认为凹陷中部发育2条NWW向的伸展-走... 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部,是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区。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长昌凹陷中部复杂断裂的精细解释。根据断裂发育位置、组合形态、构造样式,结合区域应力特点的综合分析,认为凹陷中部发育2条NWW向的伸展-走滑复合断裂带,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早渐新世,受NW-SE向区域拉张应力的作用,发育主干伸展断裂;晚渐新世早期,受南海西南次海盆海底扩张的影响,区域张应力发生顺时针旋转,由NW-SE向转变为SN向,开始产生右旋走滑作用,导致形成一系列次级断裂;晚渐新世晚期-早中新世,长昌凹陷内基底断裂持续活动,同时受凹陷北部、南部2个刚性隆起阻碍作用增强的影响,走滑作用更加强烈,产生了大量的负花状构造。北部断裂带具有右行左阶的走滑性质,断裂带内发育挤压应力环境,断裂封闭性较好,有利于油气聚集;南部断裂带具有右行右阶的走滑性质,断裂带内发育拉张应力环境,有利于油气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伸展-走滑复合断裂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长昌凹陷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石凹陷东洼伸展滑脱断裂演化特征及识别
10
作者 向飞 胡德胜 +2 位作者 孙文钊 陈丽君 柳智萱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滑脱断裂在断陷盆地中普遍发育,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乌石凹陷海底电缆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乌石凹陷东洼首次识别出伸展滑脱断裂体系,流二段厚层泥岩、高角度斜坡和渐新世强烈拉张作用分别是其发育的重要物质条件、几... 滑脱断裂在断陷盆地中普遍发育,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乌石凹陷海底电缆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乌石凹陷东洼首次识别出伸展滑脱断裂体系,流二段厚层泥岩、高角度斜坡和渐新世强烈拉张作用分别是其发育的重要物质条件、几何学条件和动力学条件。基于平衡剖面分析将其形成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高角度正断层形成阶段、高角度正断层向低角度正断层递变阶段、低角度正断层上覆地层滑动阶段。基于伸展滑脱断裂在地震剖面上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建立了伸展滑脱断裂断距不协调、非三角形减薄以及非沉积超覆等3种典型识别标志,并总结了伸展滑脱断裂旋转型、非旋转型、叠瓦状构造型、双重构造型等4种构造样式。该研究对乌石凹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理论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石凹陷 伸展滑脱断裂 断陷盆地 识别标志 构造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断裂系统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38
11
作者 卢华复 王胜利 +5 位作者 罗俊成 舒良树 桑洪 朱文斌 李毓丰 金英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3-441,共9页
通过逾3 000 km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断裂系统,它们分别是孔雀河断裂系统、东南断裂系统和伸展断裂系统。NW走向的孔雀河断裂系统包括古生代和早三叠世活动的孔雀河斜坡构造楔、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活动的英吉苏右... 通过逾3 000 km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断裂系统,它们分别是孔雀河断裂系统、东南断裂系统和伸展断裂系统。NW走向的孔雀河断裂系统包括古生代和早三叠世活动的孔雀河斜坡构造楔、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活动的英吉苏右行剪切挤压断裂系和新生代活动的孔雀河断裂。孔雀河断裂系统在晚古生代与塔里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的碰撞相关,中生代受阿莫尔海关闭构造事件的影响,新生代与印-藏碰撞相关。东南断裂系统包括志留纪的走向NE向NW逆冲的车尔臣断裂,它在白垩纪再次活动,还有新近纪和第四纪活动的NEE走向的阿尔金左行剪切挤压断裂。东南断裂系统志留纪与塔里木地块和中昆仑地体的碰撞相关,中、新生代与拉萨地体-羌塘地体碰撞和印-藏碰撞相关。伸展断裂系统发育于寒武纪、奥陶纪、早志留世、中-晚侏罗世和古近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吉苏走滑断裂 孔雀河断裂系统 东南断裂系统 伸展断裂系统 塔里木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半岛牟平—即墨断裂带晚中生代运动学转换历史 被引量:59
12
作者 张岳桥 李金良 +1 位作者 张田 袁嘉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牟平—即墨断裂带不仅构成了苏鲁造山带与胶北地块(华北地块)的边界,也是中国东部巨型郯庐走滑断裂系(即郯城—庐江走滑断裂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野外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 牟平—即墨断裂带不仅构成了苏鲁造山带与胶北地块(华北地块)的边界,也是中国东部巨型郯庐走滑断裂系(即郯城—庐江走滑断裂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野外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年分析,结合海域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成果,研究了该断裂带平面展布形态和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牟平—即墨断裂带在晚侏罗世—白垩纪时期经历了挤压左旋平移—引张伸展—右旋走滑拉分等3个显著不同的运动学转变历史。晚侏罗世是重要的挤压作用时期,沿断裂带发生显著的左旋走滑活动,牟平—即墨断裂带东支桃村—东陡山断裂记录了约30km的左旋错移量。早白垩世时期,构造体制以引张伸展活动为主,引张应力方向为NW—SE至近W—E向,沿断裂带形成一系列深而狭长的断陷盆地;盆地中侵入岩和火山喷发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试,获得了一致的年龄在106~123Ma。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断裂带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右旋剪切拉分作用控制了胶县—莱阳伸展断陷盆地的发育,沿断裂带局部凹陷区控制了晚白垩世王氏群沉积。早、晚白垩世之间发生一期构造挤压事件,挤压方向NW—SE,导致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和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但这期走滑位移量不大。牟平—即墨断裂带运动学历史和构造应力场演化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并对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平-即墨断裂 断层运动学 构造应力场 走滑断裂作用 伸展断裂作用 晚中生代 胶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新生代断裂构造系统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渠芳 陈清华 +2 位作者 连承波 郝志伟 张军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10,共4页
黄骅坳陷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其新生代构造系统主要为伸展构造系统,以铲形正断层或坡坪式正断层为主干伸展断层,以不同尺度的北东—北东东向正断层和具调节性质的北西—北西西向断层为特征。经过对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分析,黄骅坳... 黄骅坳陷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其新生代构造系统主要为伸展构造系统,以铲形正断层或坡坪式正断层为主干伸展断层,以不同尺度的北东—北东东向正断层和具调节性质的北西—北西西向断层为特征。经过对黄骅坳陷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分析,黄骅坳陷盖层中极难出现明确的走滑断裂,其雁列状排列的断层应为倾斜滑动断层;黄骅坳陷中不同凹陷或断块之间不同的伸展程度往往为横向地垒状凸起、鼻状凸起或鼻状背斜所调节,在横向凸起和凹陷之间伴生北西向正断层,它们与挤压变形体系中具有走滑性质的横向变换断层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裂 倾斜滑动断层 调节断层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中北区和歧口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古应力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陈昭年 陈发景 +1 位作者 周建生 石彦民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71-477,共7页
主要分析了黄骅坳陷中北区和歧口凹陷断裂构造特征。根据三维地震资料编制的T4和T0断裂纲要图表明,研究区断裂为伸展正断层,以NE向、NNE向和EW向断裂为主。在不同时期,歧口凹陷断层走向发生明显变化,由沙一下段NE向变... 主要分析了黄骅坳陷中北区和歧口凹陷断裂构造特征。根据三维地震资料编制的T4和T0断裂纲要图表明,研究区断裂为伸展正断层,以NE向、NNE向和EW向断裂为主。在不同时期,歧口凹陷断层走向发生明显变化,由沙一下段NE向变为上第三系的近EW向。在不同地段,伸展断裂具有不同的优势方向。横向变换带上发育的断裂也为伸展断裂,具有与主断层垂直相交的方向。通过对断裂古应力分析,黄骅盆地是伸展型盆地,推测其伸展作用为三维放射状,横向变换带也具有三维伸展特征,不存在横向挤压和走滑剪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坳陷 断裂构造 古应力 伸展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77
15
作者 余一欣 周心怀 +3 位作者 徐长贵 吕丁友 魏刚 王桂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279,共7页
断裂是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构造编图成果,对渤海海域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渤海海域主要发育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局部地区发育反转断裂。在平面上主要呈NE,NW和近EW向展布,其中NE向... 断裂是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构造编图成果,对渤海海域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渤海海域主要发育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局部地区发育反转断裂。在平面上主要呈NE,NW和近EW向展布,其中NE向断裂多属于郯庐走滑断裂带的组成部分,在剖面上表现出花状构造特征。NW向断裂主要与张家口-蓬莱走滑断裂带有关,并与NE向断裂发生了相互剪切作用,共同构成了渤海地区新构造期的共轭剪切破裂系统。近EW向断裂可分为两类:大型近EW向断裂带多构成南部地区凸起和凹陷的分界断裂,经历了早期伸展和晚期走滑作用的叠加,在剖面上多表现为铲式主干正断层和浅层走滑分支断层相组合的似花状特征;浅层密集发育的小型近EW向断裂多是受郯庐断裂带走滑作用影响而形成的派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机制 伸展断裂 走滑断裂 新生代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潼—长安断裂带的几何结构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7
16
作者 师亚芹 冯希杰 +3 位作者 戴王强 李晓妮 任隽 种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2-164,共13页
根据野外大量断层露头以及人工地震结果表明,临潼—长安断裂带主要由两条断层组成,即麻街—碾湾断层和胡家沟—首帕张断层.麻街—碾湾断层,在灞河右岸的高桥分出一条分支断层,即王家碥—侯家湾断层;胡家沟—首帕张断层在铜人塬和少陵塬... 根据野外大量断层露头以及人工地震结果表明,临潼—长安断裂带主要由两条断层组成,即麻街—碾湾断层和胡家沟—首帕张断层.麻街—碾湾断层,在灞河右岸的高桥分出一条分支断层,即王家碥—侯家湾断层;胡家沟—首帕张断层在铜人塬和少陵塬分出一条分支断层,即冢底村—唐家寨断层.断裂表现为张性倾滑正断层性质,平面上局部范围大致呈平行等间距展布,剖面上向西北呈阶梯状降落,成"Y"字型组合.深地震反射结果显示,该断裂深约5—8km,为基底断裂,深部为铲形正断层.临潼—长安断裂带是在近南北向引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典型的伸展断裂系,同时受余下—铁炉子断裂左旋走滑运动的影响,使断裂带从东北向西南呈帚状展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潼-长安断裂 张应力 伸展断裂 铲形正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早白垩世断裂发育和盆地演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绍军 高庚 +7 位作者 朱德丰 吴根耀 王金奎 张革 孙效东 刘赫 李春柏 李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0-794,共15页
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早白垩世的断裂发育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铜钵庙组-南屯组沉积期)为北东向同生断层的伸展(或张扭)活动,可细分为4幕,分别发生在铜钵庙组、南一段下部、南一段上部和南二段沉积期。因北东东-近东西向断裂的左... 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早白垩世的断裂发育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铜钵庙组-南屯组沉积期)为北东向同生断层的伸展(或张扭)活动,可细分为4幕,分别发生在铜钵庙组、南一段下部、南一段上部和南二段沉积期。因北东东-近东西向断裂的左行剪切变换,其南、北两侧发育的北东向盆地有不同的特征,北为2个相背而倾的箕状断陷,南为2个相向而倾的箕状断陷。晚期为近南北向断裂的右行剪切,分2幕:第I幕发生在大磨拐组沉积的早-中期,除新生断裂外还有南二段沉积期形成的张扭性断裂的继承性活动;第II幕发生在大磨拐河组沉积晚期-伊敏组沉积早期。早期的北东向断裂晚期再度活动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基于上述认识分两阶段重塑了南贝尔凹陷早白垩世的演化,并与塔南凹陷进行了对比,发现东部次凹的构造活动性大于西部次凹,即:后者以北东向断裂为主而前者以近南北向断裂为主,北东东-近东西向断裂在东部次凹发育更好,南屯组沉积期末的隆起造成东部剥蚀的地层厚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东向伸展断裂 北东东-近东西向剪切变换断裂 近南北向剪切断裂 盆地演化 早白垩世 南贝尔凹陷 塔木察格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断裂相互作用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18
作者 余一欣 周心怀 +3 位作者 徐长贵 吴奎 周鑫 柳屿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9,共9页
渤海海域发育大量不同方位与规模的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并在平面和剖面上发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对油气聚集成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主要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编图,从区域和局部两个层次综合分析了渤海地区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在平... 渤海海域发育大量不同方位与规模的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并在平面和剖面上发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对油气聚集成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主要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编图,从区域和局部两个层次综合分析了渤海地区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相互作用方式,并简要探讨了断裂相互作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区域范围内的断裂平面相互作用方式包括共轭型、直交型和斜交型,局部地区的相互作用方式包括帚状传递型、分支传递型、雁列断层传递型和变换构造传递型等,其中变换构造传递型进一步可分为斜坡型、地垒型和断块型。剖面上的断裂相互作用方式则主要包括X型、混合型和叠加型。渤海地区的断裂相互作用不仅对盆地结构有一定影响,对圈闭、储层和油气运移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分析渤海地区的断裂相互作用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裂 走滑断裂 断裂相互作用 油气成藏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在贝尔凹陷油运聚成藏中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姜超 梁力 +1 位作者 卢亚析 张玲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8-64,126-127,共7页
为研究断裂在贝尔凹陷油运聚成藏中的作用,通过油藏解剖分析油藏与断裂之间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贝尔凹陷油藏从基岩至大磨拐河组皆有分布,主要为断层油藏和受断层控制的基岩潜山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与断裂活动有关的凹间隆、洼中... 为研究断裂在贝尔凹陷油运聚成藏中的作用,通过油藏解剖分析油藏与断裂之间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贝尔凹陷油藏从基岩至大磨拐河组皆有分布,主要为断层油藏和受断层控制的基岩潜山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与断裂活动有关的凹间隆、洼中隆、斜坡断阶带上.贝尔凹陷主要发育早期伸展、中期走滑和晚期反转(或长期发育)3种类型断裂,断裂对贝尔凹陷油运聚成藏主要起3方面控制作用:(1)长期发育断裂为南一段源岩生成油向大磨拐河组运移提供输导通道,早期伸展断裂错断使源储侧接,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基岩、铜钵庙组和南屯组储层侧向运移;(2)早期伸展断裂为基岩、铜钵庙组和南屯组油聚集提供遮挡条件;(3)断裂活动为不同层位油聚集提供构造背景.在贝尔凹陷断裂控藏有早期伸展断裂遮挡油聚集成藏和长期发育断裂输导油聚集成藏2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凹陷 长期发育断裂 早期伸展断裂 运聚成藏 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家围子断陷徐中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钰玮 陈均亮 +1 位作者 张莹 田桂荣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39,共6页
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勘探表明徐中断裂不仅是火山口发育带,同时也是天然气聚集带。为了搞清徐中断裂形成机制及其与沉积岩、火山岩的关系,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刻画了徐中断裂,并对徐中断裂的演化特征和非后期走滑成... 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勘探表明徐中断裂不仅是火山口发育带,同时也是天然气聚集带。为了搞清徐中断裂形成机制及其与沉积岩、火山岩的关系,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刻画了徐中断裂,并对徐中断裂的演化特征和非后期走滑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徐中断裂为典型的变换构造,断陷期调整了徐西、宋西2条控陷断裂变形的不协调性,为同沉积的控凹断裂;徐中断裂在沙河子组、营城组一段沉积末期的挤压变形过程中响应强烈,发生了构造反转,沿徐中断裂形成正向构造带,火山口优先发育其上;徐中断裂发育于整个断陷期,并响应于各个改造期,为长期活动的断裂,构造变换带控制了沙河子组扇体和水系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家围子断陷 变换构造 伸展断裂 后期走滑 徐中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