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丽水三宝”民间传说论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余静芳 《丽水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7-12,共6页
龙泉宝剑、龙泉青瓷、青田石雕是"丽水三宝",是丽水文化的代名词。丽水孕育了无数的民间传说,其中某些与"丽水三宝"有密切联系。透视"丽水三宝"民间传说,可以领略丽水独特的民间文学之魅力,可以很好地把... 龙泉宝剑、龙泉青瓷、青田石雕是"丽水三宝",是丽水文化的代名词。丽水孕育了无数的民间传说,其中某些与"丽水三宝"有密切联系。透视"丽水三宝"民间传说,可以领略丽水独特的民间文学之魅力,可以很好地把握丽水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泉宝剑 龙泉青瓷 青田石雕 “丽水三宝” 民间传说 丽水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说论》简介
2
作者 柳田国男 连湘 乌日古木勒 《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第1期2-,共1页
柳田国男的《传说论》(1940年初版)是日本最早系统论述传说的概论性著作。《传说论》的内容涵盖了传说的定义、传说的形成、传说的特点、传说与民间故事的区别、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传说与信仰的关系以及传说的流动和变异性等理论问题。1... 柳田国男的《传说论》(1940年初版)是日本最早系统论述传说的概论性著作。《传说论》的内容涵盖了传说的定义、传说的形成、传说的特点、传说与民间故事的区别、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传说与信仰的关系以及传说的流动和变异性等理论问题。1988年,《传说论》汉译本出版,受到中国民间文学界的欢迎,已成为中国民俗学经典译著之一。柳田国男的《传说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说论 柳田国男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民俗学 汉译本 民俗学家 概念使用 叙述形式 口头流传 叙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浒”民间传说论略
3
作者 郭冰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08-113,共6页
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传说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至今不息。水浒民间传说主要讲述了水浒英雄的出身来历、习武修德、人伦日用、战斗生活等方面的故事,其情节内容、思想倾向以及审美趣味都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厚重的生活化色彩。民众在塑造... 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传说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至今不息。水浒民间传说主要讲述了水浒英雄的出身来历、习武修德、人伦日用、战斗生活等方面的故事,其情节内容、思想倾向以及审美趣味都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厚重的生活化色彩。民众在塑造水浒英雄时,更多是从生活出发,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贴心人、带头人,既刻画了他们的疾恶如仇,又赞扬了他们的扶危济困;既突出其英雄侠义,更展现他们的平凡生活。较之小说,这些传说更多地反映了民众的基本价值观,反映了他们对“英雄”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 民间传说 民众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北亚一体性──从古代传说论起
4
作者 韩瑞常 蔡宝珠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06-110,共5页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东北亚 朝鲜半岛 古人类 古代传说 一体性 旧石器 创世神话 日本列岛 中原文化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志怪传说论汉《孝女曹娥碑》之伪
5
作者 李剑锋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5期130-136,共7页
从曹娥故事的历史记载和南北朝传播状况来看,今传所谓邯郸淳《孝女曹娥碑》文乃伪作,所谓王羲之重书《孝女曹娥碑》文字内容与《古文苑》所录相同,当然也是伪作。而从唐代已经流传曹娥“抱父尸出”的传说和“欲堕不堕逢某某”句式乃唐... 从曹娥故事的历史记载和南北朝传播状况来看,今传所谓邯郸淳《孝女曹娥碑》文乃伪作,所谓王羲之重书《孝女曹娥碑》文字内容与《古文苑》所录相同,当然也是伪作。而从唐代已经流传曹娥“抱父尸出”的传说和“欲堕不堕逢某某”句式乃唐人俗语等来看,今传所谓邯郸淳《孝女曹娥碑》书法当是唐人伪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女曹娥碑》 志怪传说 孝感故事 伪作 抱父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传说论析
6
作者 宋魁旭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6-50,共5页
黄帝传说论析宋魁旭黄帝的时代距我们今天已经十分久远,但关于黄帝的传说却并不完全属于过去,探究这一源远流长的传说,其意义不容忽视与低估。我们应在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针指导下,努力发扬黄帝作为“人文之祖”的精神力量,把... 黄帝传说论析宋魁旭黄帝的时代距我们今天已经十分久远,但关于黄帝的传说却并不完全属于过去,探究这一源远流长的传说,其意义不容忽视与低估。我们应在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针指导下,努力发扬黄帝作为“人文之祖”的精神力量,把他开创的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发扬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传说 黄帝时代 原生形态 司马迁 发明创造 部落联盟 《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族 论析 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口述史到数字叙事:盘瓠传说非遗传承的现代化转型与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7
作者 彭文婧 周馨 刘泽海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5年第2期276-279,共4页
盘瓠传说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但数字化时代使口述传承面临传承人减少、流传地萎缩及娱乐文化冲击等挑战。为此,笔者据研究及探讨顺势提出数字化传承、数字叙事构建及非遗元素产品创新等转型路径,媒介创新传播和多元合作策略... 盘瓠传说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但数字化时代使口述传承面临传承人减少、流传地萎缩及娱乐文化冲击等挑战。为此,笔者据研究及探讨顺势提出数字化传承、数字叙事构建及非遗元素产品创新等转型路径,媒介创新传播和多元合作策略等。这些策略旨在助力盘瓠传说的活态传承与广泛传播,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非遗文化,为其有效传播开辟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瓠传说 口述史 非遗传承 对外传播 现代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韩孝道故事比较研究——以《董永传说》和《孝女知恩》为例
8
作者 孙鸣阳 朴明 《西部学刊》 2025年第3期122-126,共5页
选取中国的《二十四孝》和朝鲜半岛的《三国史记·列传》《三国遗事》之《孝善篇》和《高丽史·列传》之《孝友传》中记载的孝道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内容将两国共有的孝道故事类型归纳为牺牲本人型、牺牲子女型、木像奉安型、虎... 选取中国的《二十四孝》和朝鲜半岛的《三国史记·列传》《三国遗事》之《孝善篇》和《高丽史·列传》之《孝友传》中记载的孝道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内容将两国共有的孝道故事类型归纳为牺牲本人型、牺牲子女型、木像奉安型、虎患对处型、孝感动天型和弃官寻母型等类型。以牺牲本人型孝道故事中最为典型的《董永传说》和《孝女知恩》文本为核心,梳理并分析中韩孝道故事的叙事逻辑及其异同。尽管二者在母题上相似,但在孝行主体、实施对象,孝行过程和结果等具体情节和内涵表达上彰显了两国各自本土化的特质。此外,通过比较分析中韩孝道故事的类型与叙事情节,揭示了两国在家庭、社会和信仰三个方面体现的伦理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韩传说 孝道故事 《二十四孝》 《董永传说 《孝女知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长城故事传说的文学艺术特性——以“嘉峪关故事传说”为例
9
作者 张晓燕 《西部文艺研究》 2025年第1期219-224,共6页
故事传说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语言简洁、生动形象,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艺术的美感。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在千百年的修建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嘉峪关故事传说”既... 故事传说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语言简洁、生动形象,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艺术的美感。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在千百年的修建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嘉峪关故事传说”既是长城故事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传承、发展与弘扬长城文化和传承长城精神紧密相关,在新时代传承长城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和推动相关文艺创作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从非遗的视角探讨“嘉峪关故事传说”的起源、演变、文学特性以及对未来传承和发展提出思考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故事传说 文学艺术 嘉峪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晓耕合唱作品和声技法的研究——以大型民族舞剧《泼水节的传说》中四首合唱作品为例
10
作者 王康义 《黄河之声》 2025年第2期4-9,共6页
文章以作曲家刘晓耕大型民族舞剧《泼水节的传说》中四首合唱作品为例,从和声技法方面进行研读,分别从和弦材料的应用、和声进行的特征、不确定性音高和声的运用三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作品和声技法的研究与和声现象的观测,为我国少数... 文章以作曲家刘晓耕大型民族舞剧《泼水节的传说》中四首合唱作品为例,从和声技法方面进行研读,分别从和弦材料的应用、和声进行的特征、不确定性音高和声的运用三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作品和声技法的研究与和声现象的观测,为我国少数民族合唱的创编与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晓耕 《泼水节的传说 合唱作品 和声技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说与历史记忆:许昌岗黄村蒙古后裔传说叙事研究
11
作者 李诗琦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5-19,共5页
许昌岗黄村黄氏宗族遗留的《黄氏家谱》以附会蒙古黄金家族的叙事手法解释了其始祖由来,成为许昌地区黄氏族人的集体历史记忆。除了家谱之外尚有存留的明代黄侍郎墓提供了实物支撑,这些标识伴随着传说不断演述而得到认定和传承,成为区... 许昌岗黄村黄氏宗族遗留的《黄氏家谱》以附会蒙古黄金家族的叙事手法解释了其始祖由来,成为许昌地区黄氏族人的集体历史记忆。除了家谱之外尚有存留的明代黄侍郎墓提供了实物支撑,这些标识伴随着传说不断演述而得到认定和传承,成为区别其他群体的显著文化表征。围绕黄侍郎墓,结合《黄氏家谱》,我们可以得知其行为叙事中的民族文化交织形态。从明至今,一代代黄氏族人在与汉族文化圈的交往交流中,既完成了自身族群身份的演化,又融入了汉族的文化因素。岗黄村蒙古后裔传说的多次演变及叙事语言的使用,既昭示着岗黄村黄氏早已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也为岗黄村黄氏与所居地周边民族形成交往交流交融的共生关系提供了演变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许昌岗黄村 蒙古后裔传说 叙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年到 探寻神话传说中蛇的秘密
12
作者 李健 战鹏(插画)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25年第1期10-15,共6页
你怕蛇吗?自古以来,蛇是令人敬畏的存在。人类与蛇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我们的祖先在惧怕蛇的同时,也崇拜蛇。蛇是华夏民族最初的图腾,作为人文先始之一的女娲,就被描述为半人半蛇的形象。然而,在中国的神话传说里,除了有受人顶礼膜拜的... 你怕蛇吗?自古以来,蛇是令人敬畏的存在。人类与蛇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我们的祖先在惧怕蛇的同时,也崇拜蛇。蛇是华夏民族最初的图腾,作为人文先始之一的女娲,就被描述为半人半蛇的形象。然而,在中国的神话传说里,除了有受人顶礼膜拜的蛇神,也有使人心生畏惧的怪蛇,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巴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传说 华夏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视域下《瓷窑传说》中陶瓷工匠精神的探究
13
作者 胡思琪 司伟丽 《天工》 2025年第8期7-9,共3页
景德镇在千百年来的陶瓷生产中创造并传承了辉煌的陶瓷文化遗产,也培育了独具特色的陶瓷工匠精神:对陶瓷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对陶瓷事业专注坚守的素养,对陶瓷品种不断创新的努力。从《瓷窑传说》中,我们同样可以洞察其精神所在。在当... 景德镇在千百年来的陶瓷生产中创造并传承了辉煌的陶瓷文化遗产,也培育了独具特色的陶瓷工匠精神:对陶瓷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对陶瓷事业专注坚守的素养,对陶瓷品种不断创新的努力。从《瓷窑传说》中,我们同样可以洞察其精神所在。在当下重唤工匠精神的社会潮流中,基于非遗视域对《瓷窑传说》中陶瓷工匠精神的解读,探究其所蕴含的价值意蕴,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弘扬陶瓷工匠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非遗 《瓷窑传说 工匠精神 《龙缸》 《美人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伯娶妇传说溯源——兼论“替罪羊机制”
14
作者 许悦 公维军 《民间文化论坛》 2025年第1期67-75,共9页
向河伯献祭少女是民间传说“河伯娶妇”的核心,这一古俗源自受“超验存在”支配和驱动的原始自然崇拜。从“神话历史”角度对河伯黄河水神自然神属性的建构与认同再认识的同时,借助“大小传统”理论围绕河伯本身及献祭行为做出系统梳理... 向河伯献祭少女是民间传说“河伯娶妇”的核心,这一古俗源自受“超验存在”支配和驱动的原始自然崇拜。从“神话历史”角度对河伯黄河水神自然神属性的建构与认同再认识的同时,借助“大小传统”理论围绕河伯本身及献祭行为做出系统梳理,指向“以女妻河”背后存在群体献祭暴力以及被献祭对象成为群体替罪羊的同时,进而借“仪式性死亡”在强调献祭合理性中促成附着杀戮色彩的群体暴力转化。在群体罪责转化至个人、不祥暴力转化为吉祥暴力的两次转化基础上,结合民间传说的特质提出第三次转化,即集体迫害行为随传说在后世的文字和口头传播中被淡化或隐藏。并从民间传说作为另类历史文本的角度出发,提示其作为迫害文本的可能性和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可解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伯娶妇 献祭暴力 群体替罪羊 民间传说 迫害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树传说故事及其民俗文化内涵研究——以海力森嘎查为例
15
作者 哈顺其其格 娜仁格日乐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96-197,F0003,共3页
榆树传说故事叙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饮食民俗、村落民俗、游艺民俗,反映了传统优秀生态文化。传统优秀生态文化是海力森嘎查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重要的内生性动力之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搜集整理榆树传说故事,利用民间文学、民俗学... 榆树传说故事叙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饮食民俗、村落民俗、游艺民俗,反映了传统优秀生态文化。传统优秀生态文化是海力森嘎查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重要的内生性动力之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搜集整理榆树传说故事,利用民间文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对海力森嘎查榆树传说故事的民俗文化内涵进行研究,解释榆树(尚食树)祭祀习俗对村落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对于推动新时代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乡村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传说故事 民俗文化 尚食树祭祀 生态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转型”探究——以刘三姐传说的多元艺术呈现与传播为例
16
作者 韦苏娜 《艺术传播研究》 2025年第2期34-44,共11页
关于刘三姐的传说,不仅在历史演变中逐渐被融入丰富的社会文化元素,也在如今与现代社会相契合,借助创新的艺术形式以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乃至国际舞台。以对刘三姐传说的多元艺术呈现与传播为切入点,可探究民间传统... 关于刘三姐的传说,不仅在历史演变中逐渐被融入丰富的社会文化元素,也在如今与现代社会相契合,借助创新的艺术形式以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乃至国际舞台。以对刘三姐传说的多元艺术呈现与传播为切入点,可探究民间传统文化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现代“转型”策略。如何在保持刘三姐传说的文化精髓的同时,使其展现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与习惯的艺术呈现与传播方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刘三姐可被视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一种区域性、民族性延伸,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体系中一个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而其艺术呈现与传播方式的现代转型,也为研究中国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传说 艺术呈现 艺术传播 文艺创新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翻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17
作者 张立博 《丝绸之路》 2025年第1期113-120,共8页
《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是维吾尔族英雄史诗,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史诗译本在促进民族间理解和认同、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价值,可发现史诗中的价值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价值观相契合,如团结、和谐... 《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是维吾尔族英雄史诗,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史诗译本在促进民族间理解和认同、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价值,可发现史诗中的价值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价值观相契合,如团结、和谐与共享繁荣,乌古斯可汗的形象和故事展现了古代维吾尔族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历史联系和共同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古斯可汗的传说 翻译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学视角下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新解读——以上古《蚕神嫘祖》和明代《高亮赶水》为例
18
作者 贾昊楠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5年第6期62-64,共3页
近年来,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文献材料以外的考古材料越来越受到重视。考古发掘与出土文物是探索历史真相的关键“钥匙”,而对涉及上古时期内容的故事解读便也应有参考文物考古材料的必要。中国民间流传着众多神话传说故事,内容多样... 近年来,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文献材料以外的考古材料越来越受到重视。考古发掘与出土文物是探索历史真相的关键“钥匙”,而对涉及上古时期内容的故事解读便也应有参考文物考古材料的必要。中国民间流传着众多神话传说故事,内容多样且贯穿各个时代,大都被当成文艺作品看待。这些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是否能通过文物考古材料来验证,发掘出一些有用的历史信息,并以新视角解读故事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涵,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掘 文物考古 神话传说 考古材料 文献材料 精神文化内涵 历史真相 考古学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说与史迹:故事眼光下史学的转向——“古史辨”对中国现代史学的推动(一)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志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7,165,共14页
一百年前发起的古史辨,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史学革命,是中国史学走向现代的一个表征。古史辨的最大贡献与其说是“史迹的整理”,或更在于以传说的眼光看待历史的自觉意识,二者在当时又有些内在的紧张。要探讨古史辨学人如何推动传说在... 一百年前发起的古史辨,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史学革命,是中国史学走向现代的一个表征。古史辨的最大贡献与其说是“史迹的整理”,或更在于以传说的眼光看待历史的自觉意识,二者在当时又有些内在的紧张。要探讨古史辨学人如何推动传说在史学中的兴起,不能不对几个重要的背景因素进行梳理:从清代开始的学术眼光移向“正经正史”之外,奠定了民国前期新史学一个颇具突破性的倾向。而近代引入的进化论与社会阶段说,导致昔人眼中的黄金古代变成一个原始的时段。怎样定位已被颠覆的古代,成为必须面对的时代新问题。在民初兴起的截断众流倾向,主张把上古史的一大段作存而不论的处理,这一倾向引发了不同的因应和纠偏举措,包括“传说时代”的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辨 考证学 进化论 社会阶段论 传说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禹的传说”和中华文明认同的活态表达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锦 罗娜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8,共10页
禹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具有重要意义。禹的传说及相关禹迹遍布各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禹的传说”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有较好的活态性,并以三重形态表达出来:一是汉语系统的民间传说、大禹祭祀和三官信... 禹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具有重要意义。禹的传说及相关禹迹遍布各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禹的传说”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有较好的活态性,并以三重形态表达出来:一是汉语系统的民间传说、大禹祭祀和三官信仰;二是羌语系统的颂神禹、禹步、大禹萨朗;三是基于民间传说的禹迹。更为重要的是,岷江上游“禹的传说”的三种表达形态是叠合的,具有多语言、多形态的传承方式。三种叠合形态的一体性,说明其主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同的,是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认同的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的传说 中华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