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5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热学反问题课程体系本研贯通式一体化建设
1
作者 任亚涛 何明键 +2 位作者 高包海 齐宏 刘彬 《高教学刊》 2025年第2期44-47,共4页
本研贯通式一体化建设对于增强本研课程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的系统与长程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动力类专业传热学反问题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介绍其本研贯通式一体化建设的主要成果。从课程内容、实验平台、教材体... 本研贯通式一体化建设对于增强本研课程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的系统与长程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动力类专业传热学反问题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介绍其本研贯通式一体化建设的主要成果。从课程内容、实验平台、教材体系和教学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分析传热学反问题课程体系的建设成效。分析发现,传热学反问题课程体系的本研贯通式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授课教师厘清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之间的侧重点,进一步增强本研课程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实践和创新的系统训练和长程培养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研一体化 传热学反问题 传热 虚拟仿真实验 新工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循环水-能源桩热交换的双螺旋埋管能源桩变热流传热模型
2
作者 魏子钧 时刚 +3 位作者 吴仲明 席省麟 陈金灿 蔡瀚琛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9-327,共9页
将双螺旋换热器等效为三维有限长螺旋线热源,基于叠加原理建立考虑循环水与能源桩之间换热的双螺旋埋管能源单桩的变热流分段叠加传热模型。将双螺旋换热器划分为多个节段,采用时间与空间的分段叠加法,利用建立的变热流条件下的近似温... 将双螺旋换热器等效为三维有限长螺旋线热源,基于叠加原理建立考虑循环水与能源桩之间换热的双螺旋埋管能源单桩的变热流分段叠加传热模型。将双螺旋换热器划分为多个节段,采用时间与空间的分段叠加法,利用建立的变热流条件下的近似温度场解答与推导出的分段热流密度-水温方程组得到任意时间空间下的热流密度、出水口温度、循环水温和周围土体的温度场等。通过比较COMSOL数值模型,表明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基于该传热模型讨论双螺旋埋管能源桩换热温度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能源桩 传热性能 变热源传热模型 分段叠加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地铁车站管道通廊内的冷却水系统传热分析
3
作者 舒星宇 董宇 +3 位作者 刘俊 车轮飞 严天 徐新华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5年第1期34-42,共9页
深部地铁车站的冷却水管道需经过百米长的通廊,冷却水水温会受到通廊热环境影响发生变化,进而对冷却塔和冷水机组的运行造成影响。为了更好地对冷却塔和冷水机组的运行效果进行优化,针对冷却水系统在长距离管道通廊中的传热特性进行了... 深部地铁车站的冷却水管道需经过百米长的通廊,冷却水水温会受到通廊热环境影响发生变化,进而对冷却塔和冷水机组的运行造成影响。为了更好地对冷却塔和冷水机组的运行效果进行优化,针对冷却水系统在长距离管道通廊中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的管道通廊简化传热模型,综合考虑了冷却水管与通廊空气及围壁之间的热交换过程,分析了供冷季下冷却水经过通廊后的温度变化及换热情况。采用TRNSYS软件对具体案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供冷季,冷却水供水管、回水管经过通廊后的温降最高可达0.24℃、0.18℃,总散热量最高可达38.9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铁车站 冷却水系统 传热分析 管道通廊 简化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结构烧结沟槽表面沸腾传热性能
4
作者 张喆 纪献兵 +2 位作者 杨聿昊 刘家璇 姚泊丞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9-676,共8页
为解决高热流密度电子元件的散热问题,本文采用不同粒径的铜粉烧结制备了多尺度结构沟槽表面,以FCM-47电子氟化液为工质,结合可视化,研究了多尺度结构对液体补充与汽泡逸出的作用,探寻了铜粉粒径与沟槽结构尺寸对汽泡产生、长大、脱离... 为解决高热流密度电子元件的散热问题,本文采用不同粒径的铜粉烧结制备了多尺度结构沟槽表面,以FCM-47电子氟化液为工质,结合可视化,研究了多尺度结构对液体补充与汽泡逸出的作用,探寻了铜粉粒径与沟槽结构尺寸对汽泡产生、长大、脱离及沸腾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槽结构尺寸对沸腾换热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谷部宽度影响着汽泡脱离直径,存在最佳宽度值,脊部高度及沟槽底层厚度的影响是沟槽所能提供的核化点数量、相变传热面积及汽液流动阻力平衡的结果。孔隙的理论分析和沸腾可视化均表明多尺度结构有利于沸腾换热。相较于球状铜粉,枝状铜粉在烧结后形成了具有大小孔径的多尺度结构通道,很好地兼顾了液体补充与汽泡逸出的不同需求,传热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其中粒径为150μm的枝状铜粉多尺度表面传热性能显著优于本实验范围内其他表面,在电子氟化液中的换热系数可达46.0kW/(m^(2)·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 烧结 沟槽结构 池沸腾 可视化 传热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多通道扭带强化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
5
作者 陆威 熊松宁 +1 位作者 吴志根 刘柏群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共7页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内插具有交替顺、逆时针扭转方向(C-CC)结构的多通道扭带的换热管在Re=6000~12000范围内的流动传热特性。模拟结果表明,插有C-CC结构多通道扭带的换热管的Nu与通道数量(N)和Re呈正相关,与扭转比(T_(R))负相关...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内插具有交替顺、逆时针扭转方向(C-CC)结构的多通道扭带的换热管在Re=6000~12000范围内的流动传热特性。模拟结果表明,插有C-CC结构多通道扭带的换热管的Nu与通道数量(N)和Re呈正相关,与扭转比(T_(R))负相关,相对于经典扭带(N=2)最高提升了30.7%;摩擦系数与N呈正相关,与Re和T_(R)负相关,相对于经典扭带最高增加了304%;综合换热因子与Re和N呈负相关,随T_(R)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最高为0.887。较小T_(R)时,所研究的新型C-CC结构多通道扭带有着比常规多通道扭带更好的强化传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多通道扭带 强化传热 场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液界面传热的异质结冰过程模拟
6
作者 王军 张悦 +1 位作者 朱星光 夏国栋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39,共10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基于固-液界面传热的铂表面异质结冰过程。结果表明,对于疏水表面而言,界面传热是影响结冰过程的主要因素。一方面,疏水表面的界面热阻较大,通过疏水表面将水冷却至低温所需的时间较长,因而增加了冰成核时...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基于固-液界面传热的铂表面异质结冰过程。结果表明,对于疏水表面而言,界面传热是影响结冰过程的主要因素。一方面,疏水表面的界面热阻较大,通过疏水表面将水冷却至低温所需的时间较长,因而增加了冰成核时间;另一方面,由于水分子在降温过程中可以逐渐排列成类冰结构,因此从形成冰核到液膜全部冻结的时间变短。对于亲水表面而言,固-液界面传热过程的影响较弱,固-液界面处较强的吸附作用可以诱导水分子排成类冰结构,是亲水表面促进结冰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传热 异质结冰 固-液结合强度 分子动力学模拟 成核率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和灰色关联法的新型螺纹管传热性能优化研究
7
作者 林纬 詹宏阳 +6 位作者 汪威 朱家豪 张鼎 龚程 郑小涛 徐建民 喻九阳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采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法对新型螺纹管传热性能的优化进行实验设计,以努塞特数(Nu)和摩擦因数(f)为评价指标,研究螺距(P)、肋高(H)、螺纹段与光管段的长度比(L)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响应面图研究各参数对Nu和f的交互影... 采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法对新型螺纹管传热性能的优化进行实验设计,以努塞特数(Nu)和摩擦因数(f)为评价指标,研究螺距(P)、肋高(H)、螺纹段与光管段的长度比(L)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响应面图研究各参数对Nu和f的交互影响。计算各实验组数的灰色关联等级,使用灰色关联法对新型螺纹管进行多目标优化,并通过分析不同换热管的湍流动能(TKE)分布,得到新型螺纹管增强传热性能的机理。研究表明:通过响应面分析可知L是影响Nu与f最显著的参数;通过灰色关联法分析得到的最优结构参数P=5.5 mm、H=1.00 mm、L=2,这种结构参数下的新型螺纹管Nu值为100.741,f值为0.024 641;通过对比不同换热管的TKE分布发现,新型螺纹管的独特设计即两个旋转方向相反的相邻螺纹段会导致管内的流体流动方向频繁变化,从而加剧径向扰动,更频繁地产生二次流,导致TKE增加,增强其传热性能。通过优化研究,确定了新型螺纹管最优的结构参数,并深入揭示其传热性能增强的机制,为进一步优化和设计新型螺纹管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纹管 灰色关联法 响应面法 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微通道的流动与传热性能研究
8
作者 王鹏 姚志敏 +3 位作者 陈汉玉 张昊 赵谍 袁潇康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5年第1期74-79,85,共7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同时结合熵产原理研究不同劈缝形状结构对流体流动传热的影响,分析强化换热的本质原因,对微通道做了综合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随着Re的增大模型的摩擦系数均减小,其中布置带竖直劈缝结构摩擦系数最小,为2.67,其次是布置...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同时结合熵产原理研究不同劈缝形状结构对流体流动传热的影响,分析强化换热的本质原因,对微通道做了综合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随着Re的增大模型的摩擦系数均减小,其中布置带竖直劈缝结构摩擦系数最小,为2.67,其次是布置带交叉劈缝的结构,为3.45;努塞尔数均随雷诺数增大而增大,其中布置交叉劈缝的结构努塞尔数最大,为17.28;布置劈缝可以有效的产生二次流及漩涡,破坏流动边界层及温度边界层进而加强换热,熵产分析表明,模型的传热熵产均随雷诺数增大而降低,而流动熵产随雷诺数增大而增大,综合性能评估表明:η交叉劈缝>η竖直劈缝>η十字劈缝>η横劈缝.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布置交叉劈缝具有最优的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强化传热 熵产原理 换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内纳米流体传热流动特性
9
作者 刘萍 邱雨生 +2 位作者 李世婧 孙瑞奇 申晨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197,共14页
为提高微通道散热器的传热效率,需要对微通道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以热阻Rt和泵功Pp为目标函数,在Re=100的条件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文丘里管微通道的结构参数,如通道深度、收缩角度、喉颈宽度和扩散角度进行优化,通过遗传迭代计算得到... 为提高微通道散热器的传热效率,需要对微通道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以热阻Rt和泵功Pp为目标函数,在Re=100的条件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文丘里管微通道的结构参数,如通道深度、收缩角度、喉颈宽度和扩散角度进行优化,通过遗传迭代计算得到Pareto优化解集,利用k-means聚类法对优化解集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强化传热因子η对各聚类点综合性能进行评价,得到最优的微通道结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优化后的微通道结构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当去离子水中加入纳米颗粒后微通道内的压降具有小幅度上升,但其流动阻力在相同Reynolds数的条件下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文丘里管微通道喉部位置会产生喉部效应,强化纳米颗粒与微通道中流动工质的融合。熵产分析表明,传热熵随着Reynolds数的增大而减小,摩擦熵随着Reynolds数的增大而增大,不过总熵值中主要是传热熵占据主导地位。纳米流体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不可逆损失均小于去离子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优化设计 微通道 纳米流体 强化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传热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0
作者 黄晓艳 翟玉玲 +2 位作者 胡建杭 冯立斌 倪梓皓 《科技风》 2025年第3期19-21,共3页
“传热学”是国内外能源动力、机械、化工、航空航天等多个工程类专业的核心技术基础课之一,课程具有典型的“难教、难学、难考”特点。传统的传热学实验单一授课方式已不能有效满足新工科人才能力培养,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传热学... “传热学”是国内外能源动力、机械、化工、航空航天等多个工程类专业的核心技术基础课之一,课程具有典型的“难教、难学、难考”特点。传统的传热学实验单一授课方式已不能有效满足新工科人才能力培养,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传热学”实验教学方法上做了三方面的尝试:一是转变教学方式;二是引入数值模拟实验;三是丰富实验教学课件内容。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实验教学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巧用习题拓展传热学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11
作者 唐兰 何石泉 娄驷渭 《大学教育》 2025年第2期79-82,共4页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这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也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传热学是一门理论基础深厚且在日常生活及工业领...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这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也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传热学是一门理论基础深厚且在日常生活及工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其理论与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进,这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深入程度和知识面的广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基于近几年课题组在传热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结合教材中常见的几类习题,探讨如何通过课后习题来拓展传热学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学课程 课后习题 教学改革 深度 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站中央空调系统降膜蒸发冷却式冷凝器的传热特性和结垢规律研究
12
作者 徐中干 郑张 许本亮 《科技与创新》 2025年第3期5-9,共5页
以地铁站中央空调系统中的降膜蒸发冷却式冷凝器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在高温高湿的工况下,通过改造冷凝器盘管传热表面的技术,提高其换热强度和抗腐蚀能力。通过对波纹表面和焊接表面2种改进的管状表面进行实验研究,与光滑表面进行对比分... 以地铁站中央空调系统中的降膜蒸发冷却式冷凝器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在高温高湿的工况下,通过改造冷凝器盘管传热表面的技术,提高其换热强度和抗腐蚀能力。通过对波纹表面和焊接表面2种改进的管状表面进行实验研究,与光滑表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改良方案,以期实现地铁中央空调系统整体效率的提高和运行成本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站中央空调系统 降膜蒸发冷却式冷凝器 传热特性 结垢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竖直螺旋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13
作者 刘亚姣 罗浩 +1 位作者 刘荔 赵宇 《暖通空调》 2025年第2期86-93,共8页
搭建了浅层竖直螺旋地埋管换热器的原型尺度实验平台,对不同管内流速、降雨入渗影响下螺旋地埋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引入瞬时传热系数、效能系数2个定量评价指标来反映螺旋地埋管的传热特性。结果显示:增大管内流速可提升螺旋地... 搭建了浅层竖直螺旋地埋管换热器的原型尺度实验平台,对不同管内流速、降雨入渗影响下螺旋地埋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引入瞬时传热系数、效能系数2个定量评价指标来反映螺旋地埋管的传热特性。结果显示:增大管内流速可提升螺旋地埋管的传热性能,但当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换热不充分,对地埋管传热性能的提升效果逐步减弱,同时还会增加系统水泵的能耗,所以建议螺旋地埋管的设计流速在保证湍流的前提下不宜过高;降雨入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螺旋地埋管区域土壤的热物性,更有利于热量的传递,可有效提升螺旋地埋管的瞬时传热系数和效能系数,从而强化地埋管换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地埋管换热器 传热特性 管内流速 降雨入渗 瞬时传热系数 效能系数 原型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压力航空煤油耦合传热计算模式研究
14
作者 史滨硕 《自动化应用》 2025年第4期95-97,共3页
在超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因此传热计算模式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精确性,以提升航空发动机的效率与安全性,而这需要开发出精度更高且性能优秀的耦合传热计算模型。研究了超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的耦合传热... 在超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因此传热计算模式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精确性,以提升航空发动机的效率与安全性,而这需要开发出精度更高且性能优秀的耦合传热计算模型。研究了超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的耦合传热计算模式,基于实验验证建立了理论模型,探讨了在极端条件下热物理行为的复杂性。首先介绍了传热理论的基本原理和适用于超临界条件的状态方程,随后详述了耦合传热模型的建立过程,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调整,最终形成一个既具理论深度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计算工具,为航空煤油在超临界状态下的传热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力 航空煤油 耦合传热计算 航空发动机 传热理论 状态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热性能模型优化的建筑外墙隔热保温与节能
15
作者 李锦旗 《粘接》 2025年第1期161-164,168,共5页
为提高建筑外墙保温隔热节能效果,引入传热性能模型模拟建筑物的传热过程,识别建筑物节能潜力,并提供改进建议,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设计建筑传热性能模型模拟建筑物的传热过程;以传热性能模型为基础,通过敏感性分析方法获取外墙传... 为提高建筑外墙保温隔热节能效果,引入传热性能模型模拟建筑物的传热过程,识别建筑物节能潜力,并提供改进建议,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设计建筑传热性能模型模拟建筑物的传热过程;以传热性能模型为基础,通过敏感性分析方法获取外墙传热系数与辐射吸收系数;以能耗最小化和成本最低为目标,构建节能优化目标函数;通过考虑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等方面调整墙面基体与保温板的导热系数,解决导热系数差异带来的伸缩强度不一致,设计外墙保温隔热节能优化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建筑的供暖负荷、制冷负荷以及总负荷,提高建筑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性能模型 绿色建筑 外墙保温隔热 节能优化 外墙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工原理教学随笔之七:传热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敏恒 《化工高等教育》 1986年第3期20-23,共4页
热传递依靠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机理的物理本质,是物理学的内容。化工原理课程中的热传递,在于掌握过程分析和各过程的工程处理方法。 对流传热并不一定要狭义地理解为环流;流体在圆管中作层流流动时同样存在着对流。对流的存在,... 热传递依靠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机理的物理本质,是物理学的内容。化工原理课程中的热传递,在于掌握过程分析和各过程的工程处理方法。 对流传热并不一定要狭义地理解为环流;流体在圆管中作层流流动时同样存在着对流。对流的存在,造成了径向和轴向的二维传热问题,但在工程处理上,仍然表达为一维的传热,即将轴向上的对流人为地叠加到径向上。要防止这种形式上的处理模糊了实际的机理。 传热过程的分析,在于理解各过程传热的控制因素,从而明确各种强化传热方法的用意所在;将过程分析与各过程的经验公式联系起来,经验公式就不成为乏味的和无理的,而是对机理理解程度的一种检验。 在传热章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传热过程和不同情况下而选用的不同研究、处理方法。阐明研究的方法论。对固体间的辐射传热,采用直接的理论推导方法;对冷凝传热,采用模型方法;对无相变的对流传热,采用相似理论或因次分析处理;对沸腾传热,则只能采用纯经验处理;……。 传热基本方程式的推导,不要让学生完全沉溺于推导过程中形式上的演变,而应设法使学生站在高处,注视推导过程中的关节所在;传热方程式的应用,不要只是算题,而要努力使学生掌握基本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原理教学 对流传热 传热过程 沸腾传热 传热机理 层流流动 辐射传热 传热问题 强化传热 圆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长尾喷管多层热防护结构传热烧蚀特性
17
作者 何振川 李映坤 +2 位作者 武炎 陈雄 薛海峰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12,共13页
针对多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长尾喷管热防护结构的传热烧蚀问题,提出了由C/C抗烧蚀层、碳/酚醛相变吸热层和钢壳体结构组成的多层热防护结构,建立了基于热物性参数随时间和温度变化的传热烧蚀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隐式格式进行求解。在... 针对多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长尾喷管热防护结构的传热烧蚀问题,提出了由C/C抗烧蚀层、碳/酚醛相变吸热层和钢壳体结构组成的多层热防护结构,建立了基于热物性参数随时间和温度变化的传热烧蚀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隐式格式进行求解。在验证了多层防热结构传热烧蚀计算框架准确性的基础上,开展了长尾喷管多层热防护结构传热烧蚀响应过程仿真研究,分析了脉冲间隔时间对多层热防护结构传热烧蚀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固体火箭发动机相比,多脉冲发动机工作时碳/酚醛层内热物性参数与热解反应变化较大,导致多层结构内能量分布更加均匀,使得钢壳体外表面温度显著升高,同时C/C抗烧蚀层表面烧蚀量显著下降;随着脉冲间隔时长的增加,C/C抗烧蚀层烧蚀量逐渐下降,碳/酚醛层内热解程度逐渐降低,钢壳体外表面温度先升高后下降,脉冲间隔时长60 s时钢外壳表面温度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 喷管 传热 烧蚀 热防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赫数与肩壁尾切对涡轮转子叶尖气动损失与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蒋首民 蒋红梅 +4 位作者 陶志 闫毅飞 卢少鹏 崔星 宋立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8,共10页
为了掌握马赫数和肩壁尾切构型对涡轮转子叶尖气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利用瞬态传热测试技术在跨声速条件下开展了叶栅总压损失和叶尖传热系数的测量,并结合数值仿真揭示了上述因素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出口马赫数(Ma=0.45,0.60,0.75... 为了掌握马赫数和肩壁尾切构型对涡轮转子叶尖气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利用瞬态传热测试技术在跨声速条件下开展了叶栅总压损失和叶尖传热系数的测量,并结合数值仿真揭示了上述因素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出口马赫数(Ma=0.45,0.60,0.75)的增加,叶尖附近的叶尖泄漏涡和上通道涡的强度和尺度逐渐增大,导致叶栅总压损失系数大幅增加。随着出口马赫数增大,叶尖表面传热系数的分布趋势基本不变,但是由于泄漏流速度增大,导致叶尖表面传热系数显著增大。在Ma=0.75工况下,对比了吸力侧尾切和压力侧尾切两种构型与基准叶尖模型的气动与传热特性。相比基准模型,吸力侧尾切构型和压力侧尾切构型均能降低叶尖区域的气动损失,降低幅度分别为4.1%和4.2%。与基准模型相比,吸力侧尾切构型增大了切口附近的传热系数,但显著降低了叶尖尾缘区域的传热系数;压力侧尾切构型则大幅增加了叶尖尾缘附近的传热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转子叶尖 肩壁尾切 传热特性 气动损失 马赫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戊醇添加剂强化喷雾冷却传热实验研究
19
作者 陈晗 蔡畅 +1 位作者 刘红 尹洪超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0,F0004,共11页
以纯水和低浓度正戊醇-水溶液为工质开展喷雾冷却传热性能实验研究,并探究正戊醇添加剂对喷雾场内冷却工质的液滴Sauter平均直径、液滴数量以及体积通量空间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少量正戊醇添加剂可显著提高纯水喷雾冷却传热性... 以纯水和低浓度正戊醇-水溶液为工质开展喷雾冷却传热性能实验研究,并探究正戊醇添加剂对喷雾场内冷却工质的液滴Sauter平均直径、液滴数量以及体积通量空间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少量正戊醇添加剂可显著提高纯水喷雾冷却传热性能,但强化传热效果随着正戊醇浓度的提高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相比纯水工质,混合溶液的喷雾液滴数量增加,Sauter平均直径降低,体积通量提高,三者共同作用导致喷雾冷却换热性能的提升。然而,正戊醇较低的比定压热容、热导率和汽化潜热会对换热产生不利影响。在上述强化传热与削弱传热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实验结果表明体积分数为1.0%的正戊醇-水喷雾冷却传热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冷却 传热 正戊醇添加剂 Sauter平均直径 体积通量 两相流 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印制电路板汽相回流焊工艺的传热机理与等效建模仿真研究
20
作者 苏煜 许庆 +3 位作者 金梓谦 孟瑛泽 亓婷 张朋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6,共7页
针对航天领域中电子器件与电路板集成使用的汽相回流焊工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揭示汽相回流炉内的流体状态、明确传热机理、优化焊接参数以及揭示焊接电路板的温度分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提出一种针对汽相回流焊工艺过程仿真的数值模... 针对航天领域中电子器件与电路板集成使用的汽相回流焊工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揭示汽相回流炉内的流体状态、明确传热机理、优化焊接参数以及揭示焊接电路板的温度分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提出一种针对汽相回流焊工艺过程仿真的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汽相回流炉的整体模型,分析了回流炉中流体的运动状态以及与电路板之间的传热机理.随后建立单层蒸汽层的等效仿真模型,将温度计算结果作为其边界条件,通过设置压强差控制温升速率,对带有电路板的等效模型进行计算,预测焊接电路板的温度变化.将设计试验与仿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等效模型对电路板的温度分布模拟是准确的,对优化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相回流焊 数值模拟 传热机理 等效模型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