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路佛教传播路线西南转向与茶马古道的兴起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保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6-70,共5页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扩展,使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受阻。吐蕃的兴起,吐蕃和唐朝、尼泊尔关系的建立,使佛教在东亚的陆路传播路线有了新的途径,佛教传播路线开始转向,由早期的丝绸之路的西北路线转向穿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西南路线,并...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扩展,使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受阻。吐蕃的兴起,吐蕃和唐朝、尼泊尔关系的建立,使佛教在东亚的陆路传播路线有了新的途径,佛教传播路线开始转向,由早期的丝绸之路的西北路线转向穿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西南路线,并进一步伸向印度、尼泊尔、缅甸,再进一步延伸到南亚和东南亚。转向的佛教传播路线把早期相对孤立的局域形态的盐运马帮古道联网成跨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全域网络,这为后来出现的跨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茶马古道提供了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马古道 丝绸之路 佛教传播路线 西南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家窑文化形成的动因及传播路线 被引量:2
2
作者 苏海洋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103-108,共6页
人口压力、农业经济与狩猎、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马家窑文化形成后,最先由渭河上游向洮河、大夏河和湟水流域传播。第二阶段由渭河上游向东翻越陇山进入关中平原,向南翻越西秦岭山地,经西汉水... 人口压力、农业经济与狩猎、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马家窑文化形成后,最先由渭河上游向洮河、大夏河和湟水流域传播。第二阶段由渭河上游向东翻越陇山进入关中平原,向南翻越西秦岭山地,经西汉水上游进入白龙江下游。第三阶段由白龙江下游经阴平道、扶文松州道南下岷江上游;由泾河上游翻越六盘山西进黄河支流清水河流域。第四阶段由湟水支流大通河下游、黄河支流庄浪河谷、乌鞘岭至河西走廊东部,由洮河下游先后进入洮河上游和白龙江上游。第五阶段在河西走廊和白龙江流域内继续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 人口压力 农耕经济 狩猎与采集 传播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丹江口库区出土青铜等兵器之特色看剑文化的传播路线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昌来 刘翠兰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6期6-9,共4页
丹江口库区及其支流地处汉江中上游,位于我国地理的南北交界地带上,为"丹淅之会"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多种文化相互交汇,迭压,出土青铜等兵器千余件,考古表明具有五种风格特色.从地理区划上看,是紧邻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地区... 丹江口库区及其支流地处汉江中上游,位于我国地理的南北交界地带上,为"丹淅之会"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多种文化相互交汇,迭压,出土青铜等兵器千余件,考古表明具有五种风格特色.从地理区划上看,是紧邻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分水岭.从文化区划上讲,又是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两大区域文化的接壤地带,是我国古代文化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楚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基本上从考古学角度认定,楚人的发展有一个由北往东、南、往洋的开发过程.而剑文化伴随着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其传播具有主导性、放射性、网状性、发散性和传承性,其路线多路脉、重迭与交叉,共有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库区 青铜兵器特色 楚文化 剑文化 传播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期佛教传播路线与摇钱树佛像--大足石刻艺术的历史成因探析
4
作者 龙红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3期104-107,共4页
大足石刻发展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一个高潮———第三个高潮,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而复杂的积淀过程,提示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线路问题。不管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南传系统"说还是"北传系统"说,都在一定层面上肯定... 大足石刻发展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一个高潮———第三个高潮,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而复杂的积淀过程,提示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线路问题。不管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南传系统"说还是"北传系统"说,都在一定层面上肯定了四川地区是早期被染印度佛教及其艺术的地方。印度佛教及其艺术首先在四川地区扎下根来,进而开花、结果,瓜瓞绵延,并终至兴旺发达,其标志就是大足石刻艺术辉煌世界的精彩构筑。摇钱树造像是其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早期传播路线 摇钱树佛像 大足石刻艺术 历史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台南音的历史传播路线
5
作者 曾宪林 《福建艺术》 2023年第3期21-27,共7页
南音作为闽南文化生态群落中的一个乐种,它的生存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历史上,南音是沿着三条路线传播的:一是沿着闽台两岸港口、运河经济的迁徙路线,二是沿着移民路线,三是沿着社会阶层路线。
关键词 外部经济环境 社会政治环境 传播路线 闽台 迁徙路线 南音 社会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传播路线图
6
作者 付玉辉 《中国报道》 2016年第6期88-88,共1页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虚拟空间为人类传播提供了更大的传播自由,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参与互联网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今年5月17日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为"提倡ICT创业精神,扩大社会影响"。所谓ICT,其...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虚拟空间为人类传播提供了更大的传播自由,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参与互联网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今年5月17日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为"提倡ICT创业精神,扩大社会影响"。所谓ICT,其实就是信息通信技术。而互联网传播本身也是ICT领域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传播的创新发展,人类传播世界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路线 互联网传播 信息社会日 世界电信 人类传播 社会影响 全球治理 虚拟空间 虚拟世界 互联网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周刻纹人物画像青铜器传播路线考 被引量:1
7
作者 秦笑雅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5年第12期34-36,共3页
人物画像纹是指春秋末期开始出现在青铜器上的一种表现人类社会生活场景的特殊纹饰,根据其制作工艺可分为刻纹的人物画像纹、嵌错的人物画像纹和铸造的人物画像纹。刻纹的人物画像青铜器是古代青铜艺术中一项新的创举,无论是传世器还是... 人物画像纹是指春秋末期开始出现在青铜器上的一种表现人类社会生活场景的特殊纹饰,根据其制作工艺可分为刻纹的人物画像纹、嵌错的人物画像纹和铸造的人物画像纹。刻纹的人物画像青铜器是古代青铜艺术中一项新的创举,无论是传世器还是田野考古中新出土的刻纹铜器都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刻纹的人物画像纹出现于春秋末期,流行于战国早、中期,根据出土地点可知这种纹饰多见于东南地区和三晋地区。战国时期东南地区的政权更迭没有阻碍刻纹人物画像青铜器的传播和发展,在融入了新政权的民族特色之后,东南地区的刻纹人物画像纹饰表现出另一种神秘的风格。与此同时,这类铜器也传入了湖南、山东等地区。由于已知的刻纹人物画像青铜器数量不多,随着田野考古中的新发现,或许将来对其传播和发展能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人物画像纹 传播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型铜鼓传播路线新探
8
作者 木基元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2-36,共5页
云南省博物馆于1975年在楚雄市东南三公里万家坝二十三号墓中出土的四面铜鼓,经科学测定年代距今2635±85年,定名为万家坝型,又称云南型Ⅰ式鼓,成为迄今世界上铜鼓研究领域里可靠的最早物证。本文拟通过近来在滇西北高原永胜县发现... 云南省博物馆于1975年在楚雄市东南三公里万家坝二十三号墓中出土的四面铜鼓,经科学测定年代距今2635±85年,定名为万家坝型,又称云南型Ⅰ式鼓,成为迄今世界上铜鼓研究领域里可靠的最早物证。本文拟通过近来在滇西北高原永胜县发现的两面早期铜鼓调查所得,并结合川西南地区会理县的铜鼓材料,对云南型铜鼓的传播路线,冒昧地提出管窥之见,意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路线 云南 铜鼓研究 鼓面 会理县 北传 文物 图徽 永胜县 学术讨论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副黏病毒进化信息揭示跨种传播路线
9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1-61,共1页
包括新城疫病毒在内的1型禽副黏病毒(PMV1)在20世纪20年代首次被发现,基因Ⅵ型PMV1则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被鉴定,由于后者对鸽形目的宿主特异性被命名鸽1型副黏病毒(PPMV1)。马来西亚沙捞越大学的研究人员对PPMV1进行了进化历史分... 包括新城疫病毒在内的1型禽副黏病毒(PMV1)在20世纪20年代首次被发现,基因Ⅵ型PMV1则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被鉴定,由于后者对鸽形目的宿主特异性被命名鸽1型副黏病毒(PPMV1)。马来西亚沙捞越大学的研究人员对PPMV1进行了进化历史分析。结果表明,鸡Ⅵ型PMV1从鸡形目传播到鸽形目完成了跨种传播,并且很快在鸽群中稳定存在。病毒出现时间和病毒引发的患病具有紧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路线 病毒进化 信息 副黏病毒 新城疫病毒 宿主特异性 进化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路线
10
作者 秦隆文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107-109,共3页
关键词 中原文化 东北亚地区 朝鲜半岛 日本列岛 遣唐使 传播路线 中国东北地区 山东半岛 渤海国 卢龙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实验教学探索
11
作者 毛君明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2年第3期57-58,共2页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是一个比较经典的实验。对于这个实验的教学,我本着“基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之思想,在磨课中不断思考,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 教学探索 传播路线 实验 验证 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市小麦条锈病病原菌来源及传播路线研究
12
作者 张康 王清文 +2 位作者 郑点 左金钟 范晓培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19期105-107,111,共4页
为准确掌握汉中市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开展了小麦条锈病越夏情况、病原菌来源及传播路线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情况下,小麦条锈病病原菌无法在汉中市越夏;汉中市小麦条锈病病原菌的初侵染菌源来自陇南地区,本地春季菌源主要来源于本地秋... 为准确掌握汉中市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开展了小麦条锈病越夏情况、病原菌来源及传播路线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情况下,小麦条锈病病原菌无法在汉中市越夏;汉中市小麦条锈病病原菌的初侵染菌源来自陇南地区,本地春季菌源主要来源于本地秋苗,并由西向东传播;汉中市小麦条锈病菌来源传播路线为文县—宁强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病原菌 来源 传播路线 陕西汉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光的传播路线验证器
13
作者 王俊卿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年第2期37-37,共1页
"光的传播路线验证器"涉及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进行猜测光的传播路线的基础上,利用本教具进行实验和验证,最后得出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结论。本教具材料容易准备,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实... "光的传播路线验证器"涉及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进行猜测光的传播路线的基础上,利用本教具进行实验和验证,最后得出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结论。本教具材料容易准备,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实验效果佳。一、制作材料和工具废旧塑料水管、塑料水管接头2个(三通接口1个、两通弯接口1个)、焊接器、刀具、钢尺、电源。二、制作方法 (1)把找来的废旧塑料水管用刀具截成4根24 cm长的水管,并准备好两通弯接口和三通接口(如图1和图2所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路线 废旧塑料 小学科学 制作材料 五年级 两通 教学内容 弯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面像岩画传播路线探析——以将军崖和赤峰人面像岩画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晓琨 张文静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0-75,共6页
人面像岩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岩画,在中国的北方和面向太平洋的东南部有着集中的发现,著名岩画学者宋耀良在考察多个岩画遗址后,提出中国人面岩画的三大分布带都是由将军崖岩画为发源地向外传播的。"宋耀良假说"一经提出,在岩... 人面像岩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岩画,在中国的北方和面向太平洋的东南部有着集中的发现,著名岩画学者宋耀良在考察多个岩画遗址后,提出中国人面岩画的三大分布带都是由将军崖岩画为发源地向外传播的。"宋耀良假说"一经提出,在岩画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将赤峰地区和将军崖人面像岩画进行收集、分类,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得出了上述两个区域的人面像岩画造型各有特点的研究结论,将军崖和赤峰地区两者间的人面像的联系,尚不能说明人面像岩画的分布是传播的结果,关于中国人面岩画的发展流变以及它的传播路线等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面像岩画 传播路线 将军崖 赤峰
原文传递
佛教向高句丽传播路线的探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乐营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4-126,共3页
佛教向高句丽的传播除了陆路路线之外,还存在着一条海路路线,即除了由前秦向高句丽传播的陆路路线之外,还有从东晋经海路向高句丽传播的路线,这些传播路线的产生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也说明当时高句丽与中原大江南... 佛教向高句丽的传播除了陆路路线之外,还存在着一条海路路线,即除了由前秦向高句丽传播的陆路路线之外,还有从东晋经海路向高句丽传播的路线,这些传播路线的产生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也说明当时高句丽与中原大江南北地区所保持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高句丽 传播路线
原文传递
“于襄阳致之”:中古陵墓石刻传播路线之一瞥 被引量:5
16
作者 耿朔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5-82,共8页
《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记载,建康近郊的宋文帝长宁陵神道石刻,是其子孝武帝"于襄阳致之"。本文以此文献展开讨论,通过对建康、襄阳、洛阳等地陵墓石刻种类和造型的比较,指出在东汉至魏晋时期,襄阳及南阳地区的陵墓... 《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记载,建康近郊的宋文帝长宁陵神道石刻,是其子孝武帝"于襄阳致之"。本文以此文献展开讨论,通过对建康、襄阳、洛阳等地陵墓石刻种类和造型的比较,指出在东汉至魏晋时期,襄阳及南阳地区的陵墓石刻应与洛阳有内在联系;西晋末期永嘉南迁之后,寄居襄阳的北方大族在丧葬制度方面可能保留了洛阳传统。至5世纪中期,宋孝武帝扩建长宁陵时吸纳了源于魏晋洛阳的碑、柱、兽三种石刻,并将其纳入制度范畴,提升为帝王陵墓的标配组合,成为孝武朝政治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陵墓石刻 长宁陵 宋孝武帝 传播路线
原文传递
东北稻种的传播路线与五常大米的由来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禹浪 谢春河 王俊铮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117,共7页
早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来自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种植技术就已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地区落地生根,成为水稻从我国东部沿海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国东北腹地传播的重要一环。渤海国的"卢城之稻"伴随着女真人迁徙向西越... 早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来自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种植技术就已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地区落地生根,成为水稻从我国东部沿海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国东北腹地传播的重要一环。渤海国的"卢城之稻"伴随着女真人迁徙向西越过张广才岭,沿海浪河、蚂蜒河流域上游到达今五常地区。东北南部的稻种则溯辽河而上进入松嫩大平原,通过松花江、拉林河流域最终到达五常。五常地区成为来自牡丹江、图们江流域和东北南部辽东地区的两条稻种传播路线的交汇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稻作 传播路线 五常大米 卢城之稻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入华传播路线及其特点分析——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18
作者 曾志辉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4,34,共8页
清末民初,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入华传播是以留日、留法和留俄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主体,他们通过以译介刊文、著书立说、辩论宣讲等传播方式,形成各具特点的三条传播路线:20世纪10年代东线日本为简单自发的单向传播阶段,内容零散单一;1919... 清末民初,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入华传播是以留日、留法和留俄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主体,他们通过以译介刊文、著书立说、辩论宣讲等传播方式,形成各具特点的三条传播路线:20世纪10年代东线日本为简单自发的单向传播阶段,内容零散单一;1919年—1921年西线法国处于自发转向自觉的单向传播阶段,内容趋于全面;1921年—1927年北线俄国为自觉的双向互动阶段,逐渐系统成熟。本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入华传播三条路线及分析其特点,有助于溯源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念,为新时代科学制定宗教政策、妥善处理宗教中国化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入华传播路线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原文传递
吴山酥油饼:寿州汴州杭州——宋朝“网红美食”传播路线
19
作者 柯一楠 《山海经(故事)(上)》 2019年第12期78-80,共3页
吴山酥油饼是杭州河坊街上最著名的小吃之一。此饼色泽金黄,层酥叠起,上尖下圆,好像一座金山,吃起来脆而不碎,油而不腻,入口即酥,号称“吴山第一点”。吴山酥油饼在宋代的受欢迎程度,无异于现在的网红美食。不过吴山酥油饼的起源,却要... 吴山酥油饼是杭州河坊街上最著名的小吃之一。此饼色泽金黄,层酥叠起,上尖下圆,好像一座金山,吃起来脆而不碎,油而不腻,入口即酥,号称“吴山第一点”。吴山酥油饼在宋代的受欢迎程度,无异于现在的网红美食。不过吴山酥油饼的起源,却要从安徽淮河边的寿县(古寿州)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欢迎程度 传播路线 美食 网红 寿州 小吃 杭州
原文传递
唐代越窑青瓷的国内分布与传播路线初探
20
作者 徐莹 《东方博物》 2018年第3期54-64,共11页
8世纪下半叶,唐代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随着越窑本身的制瓷技术的突破,使越窑青瓷开始突破区域的限制,在国内广泛传播。唐代越窑青瓷的分布可划分为'产地周边辐射区'和'两京分布区'两个区域,不同区域之间在越窑青... 8世纪下半叶,唐代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随着越窑本身的制瓷技术的突破,使越窑青瓷开始突破区域的限制,在国内广泛传播。唐代越窑青瓷的分布可划分为'产地周边辐射区'和'两京分布区'两个区域,不同区域之间在越窑青瓷出现的时间、器物数量、种类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进贡和销售是越窑青瓷传播的两大动力。从唐代越窑青瓷的分布特点来看,其传播路线与唐代交通干线相一致,国内传播主要利用大运河,并借用了分段运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越窑青瓷 国内分布 传播路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