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神经传入通路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金栋 侯树勋 彭宝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6-68,共3页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神经纤维分布 传入通路 腰椎间盘 产生疼痛 小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上节传递心脏痛感觉信息的迷走神经传入通路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文斌 熊抗辉 +1 位作者 张宇飞 马文领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 观察经颈上节至结状节传递心脏感觉信息的迷走神经传入通路。 方法 逆行追踪及逆行追踪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结果 HRP注射入颈上节后 ,逆行标记的一小团细胞恒定地出现在结状节上段 ,其数量较少且分布局限。将荧光金 (fluo... 目的 观察经颈上节至结状节传递心脏感觉信息的迷走神经传入通路。 方法 逆行追踪及逆行追踪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结果 HRP注射入颈上节后 ,逆行标记的一小团细胞恒定地出现在结状节上段 ,其数量较少且分布局限。将荧光金 (fluorogold ,FG)注射入颈上节后并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到结状节内约 18 5 %的SP阳性标记细胞同时呈阳性FG逆行标记。 结论 结合以往文献 ,研究结果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上节 结状节 P物质 内脏传入 逆行标记 心脏 迷走神经传入通路 动物实验 痛感觉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腰痛神经传入通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茂 高春华 +4 位作者 庞晓东 杨洪 李端明 刘春雨 彭宝淦 《脊柱外科杂志》 2012年第5期299-303,共5页
目的通过椎间盘内注入外源性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分别选择性切断L3及L5交感干,对交感神经在椎间盘痛觉传导通路中作用进行研究。方法实验以20只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2组,10只切断双侧L3交感干... 目的通过椎间盘内注入外源性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分别选择性切断L3及L5交感干,对交感神经在椎间盘痛觉传导通路中作用进行研究。方法实验以20只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2组,10只切断双侧L3交感干(L3椎体上缘相应水平的交感链),10只切断双侧L5交感干(L5椎体上缘相应水平的交感链),皆为自身对照,切断前为对照数据。通过L5/L6椎间盘后侧注入外源性炎性因子IL-1β,分别选择性切断L3交感干及L5交感干,监测切断前后L1~5脊神经节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潜伏期,用统计学方法对切断前后各指标进行检验,观察交感干切断后对椎间盘痛觉传导通路的影响。结果切断双侧L3交感干后大鼠L1,2脊神经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弱,潜伏期延长,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断双侧L5交感干后大鼠L1~4脊神经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弱,潜伏期延长,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感干在腰椎椎间盘痛觉传导通路中起重要的作用。L3交感干和L5交感干在L5/L6椎间盘痛觉传导通路中的作用不同。L5交感干在L5/L6椎间盘至L1,2脊神经节的痛觉传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L5/L6椎间盘后侧至上腰椎的传导通路与L3交感干有关,而至下腰椎的痛觉传导通路与L3交感干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 腰痛 传入通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臂旁核向岛皮质的直接投射──内脏性传入通路研究之二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进堂 陶之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用Nissl法显示大鼠臂旁核的细胞构筑,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追踪法探讨了臂旁核各亚核与岛皮质的传入神经联系。将HRP注入岛皮质嘴侧部的少颗粒区,在臂旁外侧核的腹侧区和臂旁内侧核的中央区(腰区)见到中等量标记细... 用Nissl法显示大鼠臂旁核的细胞构筑,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追踪法探讨了臂旁核各亚核与岛皮质的传入神经联系。将HRP注入岛皮质嘴侧部的少颗粒区,在臂旁外侧核的腹侧区和臂旁内侧核的中央区(腰区)见到中等量标记细胞,标记纤维少见,其它亚核的标记细胞少见。将HRP注入岛皮质尾侧部的颗粒区,在臂旁外侧核中央区的外侧部和对侧臂分内侧核的外区见到少量标记细胞。将HRP注入岛皮质中部,在臂旁核出现的标记细胞分布较广,多位于腰区、臂旁外侧核中央区和双侧臂旁内侧核外区,而在臂分外侧核的外区,仅有少数几个标记细胞;在臂旁核还见到少量标记纤维。上述各区标记细胞形态相似,以圆形和卵圆形为主,直径约15μm。实验证明臂旁核向岛皮质有直接投射,发展了前人的研究,为系统的内脏传入通路的建立提供新的形态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旁核 岛皮质 内脏传入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丘脑腹后核小细胞部向岛皮质的投射─内脏性传入通路研究之一
5
作者 王进堂 陶之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7-50,共4页
本文用HRP示踪技术发现丘脑腹后核小细胞部向岛皮质有明确的定位投射,此发现为探索内脏性传入通路提供新的形态学资料.本文还用Nissl法研究了丘脑腹后核小细胞部的细胞构筑,为丘脑腹后核小细胞部的核团划分、形态特征及细胞... 本文用HRP示踪技术发现丘脑腹后核小细胞部向岛皮质有明确的定位投射,此发现为探索内脏性传入通路提供新的形态学资料.本文还用Nissl法研究了丘脑腹后核小细胞部的细胞构筑,为丘脑腹后核小细胞部的核团划分、形态特征及细胞构筑学积累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皮质 丘脑腹后核 小细胞部 解剖 内脏传入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痛觉传入通路的电生理检测和咬合干扰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云 钱金萍 +2 位作者 顾亚茹 陈传俊 汪萌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60-1165,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电刺激大鼠三叉神经节(TG),记录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VC)生物电活动的技术,观察咬合干扰对三叉神经痛觉传入通路功能、SPVC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取雄性健康Wistar大鼠(体质量250~280 g)2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模... 目的通过建立电刺激大鼠三叉神经节(TG),记录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VC)生物电活动的技术,观察咬合干扰对三叉神经痛觉传入通路功能、SPVC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取雄性健康Wistar大鼠(体质量250~280 g)2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n=10)。模型组大鼠用光固化流动树脂粘接法在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牙合面制造咬合高点造模,持续咬合干扰30 d,期间用von Frey尼龙毛检测咬肌压痛并进行痛敏评分鉴定。然后在乌拉坦麻醉下同步记录SPVC生物电活动和心电、呼吸肌肌电、体温等多项生理指标,并观察电刺激TG对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1 d即开始出现咬肌的痛敏评分升高,7 d后达到高峰;咬合干扰30 d后模型组大鼠SPVC自发放电频率增加(P<0.05);给予TG不同强度的单脉冲刺激(0.5~8.0 mA,0.1~0.2 ms),在两组大鼠SPVC均可诱发放电性反应,其幅值具有刺激强度依赖性(P<0.05),在4 mA和8 mA强度模型组大鼠的反应幅值与对照组相似(P>0.05);给予TG高频串刺激(0.2 ms,1 mA,30 s,100 Hz),在两组大鼠SPVC均引发放电频率呈一过性升高,但仅模型组刺激后放电频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三叉神经痛觉传入通路的活动可用电刺激TG记录SPVC生物电活动的方法进行检测,咬合干扰可能提高该通路的敏感性和SPVC神经元的兴奋性,导致通路的神经可塑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节 痛觉 传入通路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咬合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鸟类峡核传入通路及其细胞起源
7
作者 姜沛华 王荫亭 +1 位作者 许红艳 王书荣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53-456,共4页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荧光染料固兰(FB)逆向追踪技术研究了家鸽峡核大细胞部(Imc)的顶盖传入投射及其细胞起源。结果表明,同侧顶盖IIi和III层细胞投射到Imc,或其轴突在Imc内有分枝末梢。结合以前的研...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荧光染料固兰(FB)逆向追踪技术研究了家鸽峡核大细胞部(Imc)的顶盖传入投射及其细胞起源。结果表明,同侧顶盖IIi和III层细胞投射到Imc,或其轴突在Imc内有分枝末梢。结合以前的研究得出结论,鸟类顶盖与同侧Imc之间有交互神经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纲 峡核 传入通路 细胞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入通路在神经损伤产生的自发痛和诱发痛觉过敏中的作用
8
作者 姜兆彩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9期545-545,共1页
自发痛是临床神经源性痛患者重要的疼痛主诉,但临床上自发痛很难测量,最近有研究利用条件位置偏爱范式负强化原理研究了神经源性痛引起的自发痛的特征及其机制。King等研究者利用了条件位置偏爱范式探索传入神经和上行感觉束在脊神经结... 自发痛是临床神经源性痛患者重要的疼痛主诉,但临床上自发痛很难测量,最近有研究利用条件位置偏爱范式负强化原理研究了神经源性痛引起的自发痛的特征及其机制。King等研究者利用了条件位置偏爱范式探索传入神经和上行感觉束在脊神经结扎(SNL)模型引起的自发痛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痛 痛觉过敏 神经损伤 传入通路 条件位置偏爱 神经源性痛 诱发 脊神经结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感觉传入通路的膀胱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何俊 金勋杰 +2 位作者 李贵涛 孙鸿涛 李奕奕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76-882,共7页
目的用SD大鼠构建具有感觉传人通路的膀胱反射弧,探讨其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的有效性。方法SD雄性大鼠24只,右侧为实验侧,先行L5前根近断端与S2前根远断端吻合,再将L5脊神经节周围突支近断端与S2后根远断端行端端吻合。左... 目的用SD大鼠构建具有感觉传人通路的膀胱反射弧,探讨其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的有效性。方法SD雄性大鼠24只,右侧为实验侧,先行L5前根近断端与S2前根远断端吻合,再将L5脊神经节周围突支近断端与S2后根远断端行端端吻合。左侧不做处理,为对照侧。术后3个月,破坏L6-S4节段脊髓造成弛缓性膀胱,于建模前后通过一般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神经示踪等方法观察反射弧构建情况。结果21只大鼠存活至术后3个月,7只成功分离出吻合的脊神经。电刺激实验侧S2后根吻合口远端,均能检测到膀胱神经丛复合动作电位、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截瘫前后动作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刺激对照侧S2后根,在截瘫后未能检测到动作电位。实验侧膀胱神经丛复合动作电位和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平均波幅为截瘫前对照侧的71.9%和82.4%。神经示踪结果显示实验侧L5脊髓前、后角均可见青蓝色阳性反应颗粒。结论构建具有感觉传入通路的膀胱反射弧,可使其运动、感觉神经通过轴突再生长入副交感神经纤维,并与脊髓前、后角重建轴突联系,轴浆运输功能得到重建,可用于弛缓性膀胱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膀胱 传入通路
原文传递
在正视化反馈回路传入通路上的未知领域
10
作者 蒋丽琴(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27-327,共1页
大约25年前研究者们发现视网膜可以感知最佳聚焦面的位置,并且控制眼球的生长速度,使得光感受器细胞层与聚焦面达到最佳匹配,并维持该状态。这一过程能够独立发生于视网膜的不同部分,但是该过程受光学像差、眼球运动、眼球的机械和... 大约25年前研究者们发现视网膜可以感知最佳聚焦面的位置,并且控制眼球的生长速度,使得光感受器细胞层与聚焦面达到最佳匹配,并维持该状态。这一过程能够独立发生于视网膜的不同部分,但是该过程受光学像差、眼球运动、眼球的机械和结构方面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入通路 反馈回路 正视化 光感受器细胞 眼球运动 生长速度 光学像差 视网膜
原文传递
内毒素血症大鼠颈迷走神经传入活动的电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健 杨志焕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39,共2页
目的:迷走神经活动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拟观察内毒素血症时颈迷走神经传入放电的变化。方法:试验于2004-04/05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四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内毒素组静... 目的:迷走神经活动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拟观察内毒素血症时颈迷走神经传入放电的变化。方法:试验于2004-04/05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四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内毒素组静脉注射内毒素5mg/kg;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记录并分析药物注射后10,30min,1,2,4h颈迷走神经传入放电频率的改变。结果:大鼠注射内毒素后各时间点放电频率明显升高犤基础放电为:14.00±2.89,内毒素注射后分别为:26.83±6.27,28.67±7.09,39.67±7.87,26.67±3.25,27.17±6.97犦,与基础放电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5.166,P<0.05)。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相比(12.25±2.06,14.50±1.70,12.75±3.40,12.50±1.29,11.50±1.2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825,2.874,2.726,3.393,3.604,P<0.05)。结论:内毒素血症时颈迷走神经传入活动增强。迷走神经可能直接介导了外周免疫信息向脑内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血症 迷走神经 传入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传入冲动对大鼠前庭神经内侧核区内谷氨酸含量的影响
12
作者 金光石 吴金子 +1 位作者 于海玲 金元哲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麻醉大鼠前庭传入冲动对前庭神经内侧核(MVN)区内谷氨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麻醉状态下20 g/L利多卡因中耳内灌注短时阻断及40℃温水中耳刺激大鼠外周前庭器官后同侧MVN区内谷氨酸含量... [目的]探讨麻醉大鼠前庭传入冲动对前庭神经内侧核(MVN)区内谷氨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麻醉状态下20 g/L利多卡因中耳内灌注短时阻断及40℃温水中耳刺激大鼠外周前庭器官后同侧MVN区内谷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中耳内灌注40℃温水刺激大鼠外周前庭器官后同侧MVN区内谷氨酸含量与基础值相比较无明显差异;利用20 g/L利多卡因短时阻断左侧前庭传入后同侧MVN区内谷氨酸含量较基础值明显降低.[结论]阻断麻醉大鼠前庭传入可降低MVN区内谷氨酸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前庭 传入通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扣带回-后岛叶通路调控痛觉超敏反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tan 陆颖(译) 高永静(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53-655,共3页
介导疼痛感觉的皮层环路尚不十分明确。在疼痛时,扣带回皮层一直处于激活状态,但是扣带回分区的功能特异性、中枢可塑性在不同时间阶段的作用以及相关环路尚不清楚。该文结果显示,小鼠中扣带回(MCC)并不介导急性疼痛感觉和疼痛情绪,但... 介导疼痛感觉的皮层环路尚不十分明确。在疼痛时,扣带回皮层一直处于激活状态,但是扣带回分区的功能特异性、中枢可塑性在不同时间阶段的作用以及相关环路尚不清楚。该文结果显示,小鼠中扣带回(MCC)并不介导急性疼痛感觉和疼痛情绪,但是能通过作用于广泛的皮层和皮层下网络来控制感觉过敏。在这个复杂的网络中,MCC-后岛叶(PI)传入通路能够在没有伤害性信息传入的情况下,参与痛觉超敏状态的产生与维持。这种痛觉易化作用是通过作用于投射到脊髓的5-羟色胺(5-HT)易化系统引起的。这些结果有助于理解急性疼痛转变为长期疼痛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觉超敏 传入通路 扣带回 超敏反应 岛叶 疼痛感觉 调控 激活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中下腰痛症状观察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单建林 张阳 +1 位作者 单忠林 李放 《脊柱外科杂志》 2015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下腰痛症状在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诊断意义,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回顾2002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92例,观察有无骨折局部疼痛症状及下腰痛症状。前瞻观察2010年1月~2011年12月急诊收治的〉70... 目的探讨下腰痛症状在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诊断意义,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回顾2002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92例,观察有无骨折局部疼痛症状及下腰痛症状。前瞻观察2010年1月~2011年12月急诊收治的〉70岁低能量腰部外伤患者369例,考察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结果回顾性观察392例患者中,仅有骨折局部痛205例(52.3%),仅有下腰痛77例(19.6%),二者均有110例(28.1%)。前瞻性观察369例中94例确诊为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占受伤总人数24.0%。结论下腰痛症状对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发生机制是腰椎传入神经的传导通路和牵涉痛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腰痛 传入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根过氧化物酶追踪“足三里”穴的脊髓投射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赵敏生 余安胜 李西林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551-553,共3页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CT HRP)追踪足三里穴的脊髓投射方法 ,观察了足三里穴和对比区的神经在脊髓神经节的不同数标记的神经细胞 ,证实了足三里穴与非穴位的HRP追踪发现在脊髓节段上基本相同 ,但在节段的标记数目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两组...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CT HRP)追踪足三里穴的脊髓投射方法 ,观察了足三里穴和对比区的神经在脊髓神经节的不同数标记的神经细胞 ,证实了足三里穴与非穴位的HRP追踪发现在脊髓节段上基本相同 ,但在节段的标记数目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或P <0 0 5)。证明穴位区的神经传导功能比非穴位区强 ,针刺时可能在脊髓的相应节段产生不同功能表现 ,在穴区与非穴区局部存在着不同的神经构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神经支配 脊髓 辣根过氧化物酶 传入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丘神经元在听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
16
作者 皮建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4年第2期68-73,共6页
关键词 下丘神经元 理中 听觉 中枢神经系统 感觉信息 神经元反应 神经计算 传入通路 哺乳动物 声信号 多样性 听神经 复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交感皮肤反应评价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传入神经通路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程伟 刘宏亮 +1 位作者 宋波 侯岷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98-300,共3页
目的应用交感皮肤反应(SSR)评价脊髓损伤(SCI)患者的下尿路(LUT)传入神经通道的功能状况。方法选择21例SCI患者作为SCI组,包括完全损伤8例,不完全损伤13例,另选8例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组,分别给予正中神经、会阴部电刺激以及膀胱充盈来诱... 目的应用交感皮肤反应(SSR)评价脊髓损伤(SCI)患者的下尿路(LUT)传入神经通道的功能状况。方法选择21例SCI患者作为SCI组,包括完全损伤8例,不完全损伤13例,另选8例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组,分别给予正中神经、会阴部电刺激以及膀胱充盈来诱发SSR,用表面电极同时记录右侧手掌和右侧足底的SSR。结果正常组电刺激正中神经和会阴部均能诱发SSR;受试者膀胱充盈的过程中出现主观尿意感觉时,可诱发SSR。13例不完全损伤患者均有膀胱尿意感,电刺激其正中神经均能记录清晰的手掌和足底SSR;其中3例会阴部感觉丧失患者电刺激会阴部未诱发出SSR,而在膀胱充盈过程中能诱发出SSR,余患者SSR无异常。8例躯体感觉完全损伤者膀胱感觉功能完全丧失,电刺激正中神经时,损伤位于T3以上节段患者的手掌和足底均不能诱发出SSR,损伤位于T4~9节段患者仅能诱发出手掌SSR,T10以下节段损伤患者均能记录到手掌和足底SSR;所有患者会阴部电刺激和膀胱充盈过程中均不能诱发出手掌和足底SSR。结论膀胱充盈诱发的SSR与SCI患者来自下尿路的主观感觉相一致,应用膀胱充盈诱发SSR可客观地反映SCI患者下尿路传入神经通路的完整性。下尿路的躯体神经传入通路与自主神经传入通路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皮肤反应 评价 脊髓损伤 下尿路 传入神经通路
原文传递
内脏高敏性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中的机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海雷 沈洪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1年第8期1039-1040,共2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在我国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的患者占消化科门诊患者总数的20%~40%。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内脏高敏性 5-羟色胺 嗜铬细胞 传入神经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蜗外毛细胞及其传出系统与听觉传入 被引量:7
19
作者 闻雨婷 祝威 李兴启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年第1期50-53,共4页
在复杂的听觉生理过程中,耳蜗传出系统对听觉传入的调节是重要的一环,了解和认识耳蜗传出调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耳蜗传入系统对声信号的频率、强度、空间的编码。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并就耳蜗外毛细胞及其传出系... 在复杂的听觉生理过程中,耳蜗传出系统对听觉传入的调节是重要的一环,了解和认识耳蜗传出调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耳蜗传入系统对声信号的频率、强度、空间的编码。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并就耳蜗外毛细胞及其传出系统对听觉传入的调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Cochlea) 传出通路(Efferent Pathways) 传入通路(Afferent Pathways) 毛细胞(Hair Cells)
原文传递
不同传入神经损伤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的影响及其与脊髓和背根神经节BDNF的关系
20
作者 杨涛 叶西就 +1 位作者 王志 彭书崚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33-83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传入神经损伤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的影响及其与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RG)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组)、腓肠神经损伤组(SUR组)和腓肠肌一比目鱼肌(G... 目的探讨不同传入神经损伤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的影响及其与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RG)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组)、腓肠神经损伤组(SUR组)和腓肠肌一比目鱼肌(GS)神经损伤组(GS组)。SUR组和GS组分别暴露腓肠神经和GS神经并剪断,S组仅暴露腓肠神经和GS神经而不剪断。于术前1d和术后3、7d时测定大鼠机械痛阈。于术后7d痛阈测定结束后,取术侧L5的DRG和脊髓节段,测定脊髓背角的BDNF表达,计算BDNF阳性神经元和受损神经元(ATF-3阳性神经元)占总DRG神经元的百分比和ATF-3阳性神经元中BDNF阳性神经元的百分比。结果与术前1d时比较,GS组术后各时点机械痛阈降低(P〈0.01)。与S组和SUB组比较,GS组机械痛阈降低,脊髓背角BDNF表达上调,BDNF阳性神经元占总DRG神经元的百分比升高(P〈0.01);S组和SUR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UR组比较,GS组ATF-3阳性神经元占总DRG神经元的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TF-3阳性神经元中BDNF阳性神经元的百分比升高(P〈0.05)。结论切断来自大鼠骨骼肌的传入神经可形成神经病理性痛,其原因与上调DRG和脊髓背角中BDNF的表达有关;而切断来自皮肤的传入神经则不会形成神经病理性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入通路 神经痛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脊髓 神经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