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伏毒”理论的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思路探赜
1
作者 范淑华 丁樱 管志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68,共9页
国医大师丁樱教授基于现代免疫学机制,运用中医取类比象法,化繁为简,将导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异常免疫反应称之为“伏毒”,认为伏毒内侵是ITP的发病基础,血损髓伤是ITP的病理本质,“毒-虚-瘀”转化是ITP的基本病机,并由此... 国医大师丁樱教授基于现代免疫学机制,运用中医取类比象法,化繁为简,将导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异常免疫反应称之为“伏毒”,认为伏毒内侵是ITP的发病基础,血损髓伤是ITP的病理本质,“毒-虚-瘀”转化是ITP的基本病机,并由此制定了“扶正、祛毒、化瘀”的治疗原则,重视藤类药物、炭类药物的应用,在临证中收获了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儿童 伏毒 损血伤髓 病机 丁樱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伏毒”理论探讨溃疡性直肠炎的病因病机及诊疗思路
2
作者 赵春智 李晓华 《中国中医急症》 2025年第3期439-442,共4页
溃疡性直肠炎归属于炎症性肠病的范畴,其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伏毒是潜伏在人体内不即刻发病、遇感而发的毒邪。本文认为溃疡性直肠炎的病因病机与“伏毒”存在紧密关联,湿热毒邪积聚于肠络,... 溃疡性直肠炎归属于炎症性肠病的范畴,其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伏毒是潜伏在人体内不即刻发病、遇感而发的毒邪。本文认为溃疡性直肠炎的病因病机与“伏毒”存在紧密关联,湿热毒邪积聚于肠络,正邪相争,致使毒盛暴发,正虚邪恋,最终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阴阳失衡。在“伏毒”理论指导下,依据疾病发展不同时期,审因察机,辨证论治。本文旨在为溃疡性直肠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直肠炎 伏毒 清热解 扶正补虚 尽清伏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虚伏毒”理论浅析肿瘤微环境辨治
3
作者 王蓝康 迟文成 +2 位作者 蒋巍 陈雁雁 姜家康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5年第3期392-396,共5页
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中存在的非肿瘤细胞和成分,包括其产生和释放的分子。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持续相互作用对肿瘤的发生、进展、转移有重要意义。肿瘤微环境的形成过程十分隐匿具有“潜伏”的特点,且肿瘤微环境中聚集的乳酸、炎... 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中存在的非肿瘤细胞和成分,包括其产生和释放的分子。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持续相互作用对肿瘤的发生、进展、转移有重要意义。肿瘤微环境的形成过程十分隐匿具有“潜伏”的特点,且肿瘤微环境中聚集的乳酸、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等有害成分与中医痰、瘀、湿、热等毒邪特征相符,肿瘤微环境是在“正虚”基础上由“伏毒”积聚形成的。基于中医“正虚伏毒”理论提出的“扶正祛毒”治疗原则对重塑肿瘤微环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虚伏毒 肿瘤微环境 病机 辨证论治 扶正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窠久伏毒”理论下调气攻窠汤结合针刺疗法对乳癖患者中医症候的影响
4
作者 代媛媛 张静 +2 位作者 贾丽娟 李昕 刘存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122-125,共4页
探讨“窠久伏毒”理论下调气攻窠汤结合针刺疗法对乳癖患者中医症候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3年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诊治的乳癖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1、治疗组2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1予... 探讨“窠久伏毒”理论下调气攻窠汤结合针刺疗法对乳癖患者中医症候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3年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诊治的乳癖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1、治疗组2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1予以调气攻窠汤干预,治疗组2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调气攻窠汤及针刺疗法。治疗周期为3个月。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乳房肿块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及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三组乳房肿块积分干预前比较(P>0.05),治疗组2干预后乳房疼痛程度(8.86±3.02)、肿块大小(4.19±1.42)肿块质地(3.94±1.05)、肿块分布范围(4.21±1.42),对比对照组(P<0.05);三组中医症候积分干预前比较(P>0.05),治疗组2干预后月经异常(2.64±1.92)、胸闷胁胀(1.01±0.41)、失眠多梦(1.72±0.74),对比对照组(P<0.05);三组性激素水平干预前比较(P>0.05),治疗组2干预后E2(176.47±9.75)、P(14.76±3.87)、PRL(10.65±2.65),对比对照组(P<0.05);治疗组2整体有效率98.67%,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窠久伏毒”理论下调气攻窠汤结合针刺疗法能够有效改善乳癖患者的中医症候,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窠久伏毒理论 调气攻窠汤 针刺疗法 乳癖 中医症候 性激素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肝主身之筋膜”从风火伏毒探讨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中医发病机制
5
作者 谭锦钰 梁心越 +2 位作者 王袁 邹涛 莫黎 《中国现代医生》 2025年第8期91-93,共3页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perianal necrotizing fasciitis,PNF)临床易误诊、误治而导致死亡率较高,目前主要是手术治疗和控制感染,但术后易出现创面难愈、疼痛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PNF可协同增效,进一步缩短患者住...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perianal necrotizing fasciitis,PNF)临床易误诊、误治而导致死亡率较高,目前主要是手术治疗和控制感染,但术后易出现创面难愈、疼痛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PNF可协同增效,进一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创面愈合、改善临床症状等。本文根据PNF病变在筋膜,与“肝主身之筋膜”理论及经络学说相结合,提出本病肝胆筋膜乃起病之源,其中医病机为肝胆风火蕴毒,毒伏筋膜,热胜腐肉,外发内陷。探讨本病之中西医结合证治思路为:早诊断、早手术、局部与整体结合,别阴阳、分虚实、内治与外治并举及息风火、防逆陷、标本与先后宜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 “肝主身之筋膜” 风火伏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伏毒-巨噬细胞极化-微炎症状态”路径探讨OP研究
6
作者 李平顺 王佳 +2 位作者 田杰祥 周孟茹 王钢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28,312,共8页
全世界有数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这会导致骨骼脆弱并增加骨折的风险。骨质疏松症与成骨抑制和破骨细胞生成增强密切相关。此外,微炎症状态和巨噬细胞极化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巨噬细胞对炎症反应至关重要,在微环境的控制下表现出不同... 全世界有数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这会导致骨骼脆弱并增加骨折的风险。骨质疏松症与成骨抑制和破骨细胞生成增强密切相关。此外,微炎症状态和巨噬细胞极化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巨噬细胞对炎症反应至关重要,在微环境的控制下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其有两种主要的表型即经典巨噬细胞极化(M1型)和替代巨噬细胞极化(M2型)。一般来说,M1巨噬细胞主要导致骨吸收,而M2巨噬细胞则引起骨生成。M1/M2比值反映了巨噬细胞极化的“流动”状态,M1/M2比值失衡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等疾病。本综述以“伏毒”理论为切入点,以“伏毒-巨噬细胞极化-微炎症状态”路径为基础,旨在为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毒 巨噬细胞极化 微炎症状态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伏毒”理论探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机制与中医治疗
7
作者 林侃 郑关毅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8期12-17,共6页
总结郑关毅教授基于“伏毒”理论辨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斑块)发病机制与中医治疗经验。通过分析伏毒与颈动脉斑块在致病危险因素、病因病机、病理基础、临床特点方面的相关性,认为脏腑功能亏虚或邪气蕴结不解,酿生痰、湿、浊、... 总结郑关毅教授基于“伏毒”理论辨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斑块)发病机制与中医治疗经验。通过分析伏毒与颈动脉斑块在致病危险因素、病因病机、病理基础、临床特点方面的相关性,认为脏腑功能亏虚或邪气蕴结不解,酿生痰、湿、浊、瘀、热等伏毒藏于机体,日久致脉络损伤而发为本病,具有隐伏、缠绵、暗耗、暴戾、杂合、多变等病理特性,发作时具有毒性猛烈、病情危重,或迁延反复难祛等临床特点。“伏毒损脉”是本病的根本原因与核心病机所在,病位在“脉”,并可累及“脑”。正虚毒聚-伏毒损脉-毒蚀脑窍3个阶段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提出扶正祛毒的总体治则,具体包括化痰、活血、养阴、清热、行气、导滞、通络、息风等治法,审证求因,荡涤伏毒。临证特别注重调补脾肾,通过益气健脾恢复中焦运化功能,以绝生痰之源;补肾填精以充五脏气血化生。常以香砂六君子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血府逐瘀汤等为基础方加减,喜佐以红景天、红曲以健脾益气、消痰化瘀。若热毒炽盛,配伍清热解毒兼有活血功效的药物,如牡丹皮、赤芍、大血藤等;病久入络者,投以藤类或虫类通络化瘀之品,如鸡血藤、僵蚕、地龙、路路通等搜剔络脉伏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毒理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脉痹 发病机制 老中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为平教授从伏毒致病角度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辨治思路管窥
8
作者 刘鹏 高国杰 +1 位作者 李航 吴迪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52-55,共4页
程为平教授指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邪始萌,症状隐匿,伏而不觉,迁延尔后,发病则病势暴戾,凶险骤显,颇类伏毒。其伏毒可禀自天资,亦可自外袭及内孳,毒伏于体,潜而不发,暗消气血精津液,损及脏腑、脑及髓,毒邪积聚酝酿,伺机而动,一旦发病,... 程为平教授指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邪始萌,症状隐匿,伏而不觉,迁延尔后,发病则病势暴戾,凶险骤显,颇类伏毒。其伏毒可禀自天资,亦可自外袭及内孳,毒伏于体,潜而不发,暗消气血精津液,损及脏腑、脑及髓,毒邪积聚酝酿,伺机而动,一旦发病,则症状杂合,病来急暴。其病机可概括为毒潜脏腑、损督及脊、毒伏脑髓、毁损元神两端,核心治则可概括为扶正祛毒,通督填髓。程为平教授临证每针药结合,尤善针刺,创新针法,颇重颈项。并附验案一则,以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伏毒 程氏项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从“伏毒”论治 被引量:5
9
作者 金霄 吴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2,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慢性反应炎症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是造成心血管事件死亡的第一致死因素。现代医学中,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有很多,高血脂、高血压病、高血糖、吸烟、肥胖、饮食等都可以导致其发生,这与古代医学中所言的“伏毒”相一...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慢性反应炎症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是造成心血管事件死亡的第一致死因素。现代医学中,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有很多,高血脂、高血压病、高血糖、吸烟、肥胖、饮食等都可以导致其发生,这与古代医学中所言的“伏毒”相一致。“伏邪”理论首次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国医大师周仲英基于“伏邪”和“苛毒”说提出“伏毒”理论;吴以岭院士提出了“络脉-血管系统病”概念。基于此,作者认为正虚是“伏毒”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机制是“伏毒”损络。文章以“伏毒”理论为基础,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并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扶正调脉、解毒护脉、扶正祛邪兼顾的论治方法,展现中医药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毒 动脉粥样硬化 病机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伏毒理论论治前列腺癌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益文 蔡煜阳 +6 位作者 王雄 程鹏伃 周艳艳 魏永强 李铭 丁家森 高瞻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464-2467,共4页
国医大师周仲瑛提出伏毒理论,认为伏毒具有伏时不变、发时始显的特点。从病因病机来看,前列腺癌的发病可以是内外伏毒潜藏于人体,正气耗损,湿、痰、瘀等病理产物产生,复合为毒,骤起发病。此外,前列腺癌的致病特点、疾病特性均与伏毒隐... 国医大师周仲瑛提出伏毒理论,认为伏毒具有伏时不变、发时始显的特点。从病因病机来看,前列腺癌的发病可以是内外伏毒潜藏于人体,正气耗损,湿、痰、瘀等病理产物产生,复合为毒,骤起发病。此外,前列腺癌的致病特点、疾病特性均与伏毒隐伏、缠绵、暗耗、暴匿、杂合、多变的演变特征十分契合。治疗时应注重把握时机,分期论治辨标本,明确患者病情分期与伏毒性质,辨明外感伏毒与内生伏毒区别;同时中西联用、增效减毒,五脏同治、身心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毒 前列腺癌 病因病机 致病特点 扶正 中西联用 五脏同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医大师周仲瑛从“伏毒”辨治白血病经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江珊 孙萌 +2 位作者 陈潇颖 李天赐 叶放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62-65,共4页
介绍周仲瑛教授运用“伏毒”理论辨治白血病的经验。认为正虚为白血病发病的前提,毒伏营血、戕伤骨髓为白血病的基本病机,余毒不清、正虚毒恋为白血病复发的关键;治疗始终不离“伏毒”病机,将透毒、解毒、托毒法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并... 介绍周仲瑛教授运用“伏毒”理论辨治白血病的经验。认为正虚为白血病发病的前提,毒伏营血、戕伤骨髓为白血病的基本病机,余毒不清、正虚毒恋为白血病复发的关键;治疗始终不离“伏毒”病机,将透毒、解毒、托毒法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并附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伏毒 周仲瑛 名医经验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玄府-伏毒”理论辨治痛风急性发作期撷要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镯 徐文蕙 +1 位作者 孙亚楠 尹国富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45-48,共4页
玄府是遍布人体的微观结构,具有流通气血津液、转运神机等作用。玄府在功能上以通利、开阖为用,如若玄府通利性受阻甚至郁闭,则百病丛生。伏毒乃湿、热、瘀、痰等邪气蓄积体内,酝酿而成,具有深伏蛰藏、致病暴戾凶猛等特性。痛风急性发... 玄府是遍布人体的微观结构,具有流通气血津液、转运神机等作用。玄府在功能上以通利、开阖为用,如若玄府通利性受阻甚至郁闭,则百病丛生。伏毒乃湿、热、瘀、痰等邪气蓄积体内,酝酿而成,具有深伏蛰藏、致病暴戾凶猛等特性。痛风急性发作期关节肿痛起病急剧,可伴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基于“玄府-伏毒”理论认为,痛风急性发作可归因于湿浊、热毒、瘀血等病理因素蓄积于玄府,酿生伏毒,导致玄府生理功能丧失,加之外邪等诱因袭扰。治疗应以宣泄伏毒、开通玄府为要,临证可根据病机之不同运用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等法,并佐以风药发散开玄。附验案1则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急性发作期 玄府 伏毒 风药 除痹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伏毒”学说探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辨治及藤类药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凤玲 孙新宇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4期527-531,共5页
伏毒学说是中医学阐述疾病发病的重要基础理论。伏毒作为临床常见的病因及致病因素,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属本虚标实之病症,多认为是消渴病日久迁延不愈,机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邪毒乘虚而... 伏毒学说是中医学阐述疾病发病的重要基础理论。伏毒作为临床常见的病因及致病因素,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属本虚标实之病症,多认为是消渴病日久迁延不愈,机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邪毒乘虚而入,伏藏于体内而发病。正气虚弱是毒邪反复承袭的基础,外感和内生之毒,遇诱引触,成为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发病的夙根。故从伏毒的致病特点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的相关性,探讨伏毒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发病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拓宽中医药临床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伏毒 致病特点 病因病机 藤类药物 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伏毒”学说审因论治结直肠癌
14
作者 李玉 李城 +5 位作者 时浩洋 王栋 张艳 李雯 李清波 孟静岩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714-718,共5页
伏毒作为介导结直肠癌发病、转移和复发的重要病理因素,贯穿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多个阶段,根据伏毒成因不同,可分为外淫伏毒和内生伏毒,审因论治结直肠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祛除外淫伏毒,以宣透疏散为要;对于内生伏毒,兼顾扶正与祛邪。... 伏毒作为介导结直肠癌发病、转移和复发的重要病理因素,贯穿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多个阶段,根据伏毒成因不同,可分为外淫伏毒和内生伏毒,审因论治结直肠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祛除外淫伏毒,以宣透疏散为要;对于内生伏毒,兼顾扶正与祛邪。扶正者,须注重健脾益肾、气血双补、通补兼施;祛邪者,当针对不同伏毒,分别予以燥运除伏湿、健脾化伏痰、活血化伏瘀等法。运用“伏毒”学说可对结直肠癌进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以把握时机,标本兼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毒 结直肠癌 审因论治 扶正祛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伏毒”理论探讨儿童难治性肺炎发生机制和防治思路
15
作者 李彦宇 潘曌曌 孙丽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75-78,共4页
难治性肺炎是儿科临床中的疑难性疾病及热点研究疾病,目前的临床诊疗体系尚不完备,常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该文通过对“伏毒”理论进行系统性梳理,归结出伏毒乃毒邪藏匿体内作祟,具有伏而不觉、发时始显的特点,且可与多种病理产物相互... 难治性肺炎是儿科临床中的疑难性疾病及热点研究疾病,目前的临床诊疗体系尚不完备,常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该文通过对“伏毒”理论进行系统性梳理,归结出伏毒乃毒邪藏匿体内作祟,具有伏而不觉、发时始显的特点,且可与多种病理产物相互胶结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致使儿童难治性肺炎症状繁杂,缠绵难治。并基于“伏毒”理论拓展,阐明本病“正虚毒伏,其虚在肺肾”的中医发病机制,指出伏毒是导致其反复发作、难以速去的关键。同时总结各时期以毒邪为主的不同特点的病理变化表现,由此归纳提出“前驱期理气化痰,使痰毒有所出;急性期清热化瘀兼以补益肺肾,化瘀毒于无形,祛毒邪外出;恢复期佽助正气,防病反复”的分期治疗概要,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进而开拓临床诊疗小儿难治性肺炎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肺炎 儿童 伏毒 发生机制 防治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虚伏毒”探索纳米技术在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中的应用
16
作者 许帆 刘瑶 +3 位作者 阙祖俊 罗斌 张占霞 田建辉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167-3173,共7页
转移是恶性肿瘤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目前肿瘤转移的防治是全世界亟待突破的瓶颈。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疗效已获认可,田建辉教授提出的肿瘤转移核心病机“正虚伏毒”理论,为探索临床肿瘤转移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创新性思路。然而,“正虚伏毒... 转移是恶性肿瘤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目前肿瘤转移的防治是全世界亟待突破的瓶颈。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疗效已获认可,田建辉教授提出的肿瘤转移核心病机“正虚伏毒”理论,为探索临床肿瘤转移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创新性思路。然而,“正虚伏毒”肿瘤转移相关靶点仍须进一步破解,传统中药剂型落后、活性组分溶解性差、靶向性缺失、不良反应等问题限制了临床应用。近年来,纳米技术飞速发展,新兴交叉领域——纳米医学,为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带来了新的希望。纳米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肿瘤靶向、智能响应性控释、抗多药耐药等特性,可用于制备高效的药物递送系统。此外,纳米材料因其特有的光、声、电、热、磁、酶或类酶活性等,可充分发挥药辅合一的优势和特色,在肿瘤转移防治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虚伏毒 肿瘤转移 中医药 纳米技术 中药组分 中药复方 药物靶点 预防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丽坤教授从“伏毒-络病”角度分期辨治紫杉醇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
17
作者 孙启蒙 李晓丽 刘丽坤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55-460,共6页
周围神经病变是紫杉醇药用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其症状缠绵难愈且容易复发。结合其临床表现,刘丽坤教授从中医学的“伏毒-络病”角度进行论治,认为药毒损络致络脉失和是核心病机,毒、瘀、虚是其发生、发展的内在病理因素。治疗上根据络病... 周围神经病变是紫杉醇药用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其症状缠绵难愈且容易复发。结合其临床表现,刘丽坤教授从中医学的“伏毒-络病”角度进行论治,认为药毒损络致络脉失和是核心病机,毒、瘀、虚是其发生、发展的内在病理因素。治疗上根据络病传变规律和不同阶段的伏毒病机特点分期辨治:急性发作期通达气络,调和营卫;慢性难愈期通阳化瘀,益气解毒;渐进肌痿期填益骨络,扶阳托毒,临床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病变 紫杉醇 伏毒 络病 通调营卫 化瘀解 扶阳托 刘丽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伏毒损络”论治视网膜血管病
18
作者 王丹 郝晓凤 +4 位作者 谢立科 孙梅 张孟姣 关小多 陈子扬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8期1684-1688,共5页
视网膜血管病(Retinal vascular diseases,RVD)是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等在内的眼底血管性疾病的统称,常并发黄斑水肿和新生血管生成。RVD乃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瘀、痰、湿、热等病理产物渐生,... 视网膜血管病(Retinal vascular diseases,RVD)是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等在内的眼底血管性疾病的统称,常并发黄斑水肿和新生血管生成。RVD乃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瘀、痰、湿、热等病理产物渐生,随气血游弋至目络并深伏于此,日久蕴结化毒,毒损目络所致。RVD之起病隐匿、发病严重、病因复杂、容易反复、顽固难愈的临床特点与中医“伏毒”致病特点相一致,“正虚毒伏”为发病之始,“伏毒损络”乃发病关键,“伏毒留恋”致后期反复发作。因此,治疗RVD当以“扶正祛邪、解毒通络”为治疗总则,并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予以不同的祛毒之法。此外,可适当佐以虫类药、藤类药等引药入络,直导毒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病 伏毒损络 分期论治 引药入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华从“正虚伏毒”理论维持治疗Ⅳ期肺鳞癌的经验
19
作者 孙铜林 刘华 +2 位作者 王理槐 李杨 李杳瑶 《湖南中医杂志》 2024年第6期40-43,共4页
介绍刘华教授从“正虚伏毒”理论维持治疗Ⅳ期肺鳞癌的经验。刘教授认为,“正虚伏毒”贯穿晚期肺鳞癌始终,“正虚伏毒”是Ⅳ期肺鳞癌维持治疗的病机,“癌毒传舍”是Ⅳ期肺鳞癌维持治疗失败的原因,治疗上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痰解毒为主,... 介绍刘华教授从“正虚伏毒”理论维持治疗Ⅳ期肺鳞癌的经验。刘教授认为,“正虚伏毒”贯穿晚期肺鳞癌始终,“正虚伏毒”是Ⅳ期肺鳞癌维持治疗的病机,“癌毒传舍”是Ⅳ期肺鳞癌维持治疗失败的原因,治疗上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痰解毒为主,并注重扶正抗癌,防“传”拒“舍”,方可获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鳞癌 Ⅳ期 维持治疗 正虚伏毒 名医经验 刘华
原文传递
基于周仲瑛“伏毒论”辨治肺系疫病瘥后诸症
20
作者 周崇怡 叶放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735-739,共5页
肺系疫病瘥后诸症是近年来临床常见病症,根据国医大师周仲瑛“伏毒论”思想,认为其病因为伏毒,包括疫疠余毒、六淫化毒、药毒等多种来源的毒邪;病机为毒藏于内,伏而后发致病;病性属正虚毒伏。临证首要需辨伏毒性质和病位,结合整体气血... 肺系疫病瘥后诸症是近年来临床常见病症,根据国医大师周仲瑛“伏毒论”思想,认为其病因为伏毒,包括疫疠余毒、六淫化毒、药毒等多种来源的毒邪;病机为毒藏于内,伏而后发致病;病性属正虚毒伏。临证首要需辨伏毒性质和病位,结合整体气血阴阳的虚实变化,治疗上兼顾透毒与扶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 伏毒 肺系疫病 疫病后遗症 扶正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