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时空建构与语言转变:伊利格瑞性别差异理论研究 |
谈映虹
刘惠明
|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
2024 |
0 |
|
2
|
哲学身体论的教育意义——伊利格瑞和福柯哲学身体论阐释 |
胡文华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3
|
爱情来了,女性的自由在哪里——基于伊利格瑞的理论解读《又来了,爱情》中莱辛的女性观 |
史忆
|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4
|
欲望、间隔与女性主体性建构——伊利格瑞性别差异理论解读 |
贺娜娟
|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9 |
2
|
|
5
|
差异化主体身份建构之旅——伊利格瑞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综述 |
贺娜娟
|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20 |
1
|
|
6
|
母女纽带——伊利格瑞式解读《灿烂千阳》中女性谱系的重建 |
伊雅琪
|
《西部学刊》
|
2023 |
0 |
|
7
|
论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义植物诗学 |
康毅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8
|
他者与主体:女性主义的视角 |
戴雪红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1
|
|
9
|
后波伏娃时代的法国女性主义 |
张红
谈咏梅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0
|
身体的双重消费——论《黑暗中的笑声》的女性自我拯救 |
张培培
|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0 |
|
11
|
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中的“他者” |
肖祥
|
《华中学术》
|
2011 |
1
|
|
12
|
性差异:一种激情的伦理学 |
张念
|
《伦理学术》
|
201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