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空建构与语言转变:伊利格瑞性别差异理论研究
1
作者 谈映虹 刘惠明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17-123,142,共8页
作为法国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伊利格瑞一直以性别差异为理论旗帜。时空是伊利格瑞用以构建性别差异理论的基本参照系,从时间观念上看,她认为生命的时间是连续、共享和分层的;从空间的观念上看,她把女性视为一个多重开放的空间。把形而... 作为法国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伊利格瑞一直以性别差异为理论旗帜。时空是伊利格瑞用以构建性别差异理论的基本参照系,从时间观念上看,她认为生命的时间是连续、共享和分层的;从空间的观念上看,她把女性视为一个多重开放的空间。把形而上的时空理论介入到具体的现实层面,伊利格瑞试图对传统的语言模式进行突围。为此,她提出了“我爱向你”的语言革命,要求还给两性恰当的时空。以时空建构为理论支撑,以语言转变为实践道路,伊利格瑞为女性主义研究开出了一剂新药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格瑞 性别差异 时间 空间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身体论的教育意义——伊利格瑞和福柯哲学身体论阐释
2
作者 胡文华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17,共4页
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伊利格瑞对弗洛伊德和柏拉图的解读和批判,主张伊利格瑞在解构西方男权中心的文化传统过程,揭示出弗洛伊德和柏拉图理论背后的基于男性同一性标准的视觉中心主义如何掩盖了女性性别特征,并将其排斥在表现之外。而福柯... 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伊利格瑞对弗洛伊德和柏拉图的解读和批判,主张伊利格瑞在解构西方男权中心的文化传统过程,揭示出弗洛伊德和柏拉图理论背后的基于男性同一性标准的视觉中心主义如何掩盖了女性性别特征,并将其排斥在表现之外。而福柯的学说亦包含着一种新的人学倾向:剥去知识对个体的遮蔽,并因此回归个体的自我生存。这意味着福柯对身体经验和自我关怀的强调。因此,文章尝试将伊利格瑞与福柯的哲学身体理论相结合,在一个哲学身体已被描述、组织、教育的领域对其进行再现。它表现的是抛去柏拉图或者科学影响之后,对一种可以描述教育中的身体的话语的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格瑞 福柯 哲学身体 阐释 教育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情来了,女性的自由在哪里——基于伊利格瑞的理论解读《又来了,爱情》中莱辛的女性观
3
作者 史忆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0-124,共5页
以后现代女性主义哲学家伊利格瑞的理论为视角,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其晚年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呈现的女性观。在小说中,莱辛向我们展现:当代社会老年女性所遭遇的歧视和问题,对百年来女性地位是否真正发生本质性... 以后现代女性主义哲学家伊利格瑞的理论为视角,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其晚年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呈现的女性观。在小说中,莱辛向我们展现:当代社会老年女性所遭遇的歧视和问题,对百年来女性地位是否真正发生本质性改变提出质疑;强调男权社会中母女纽带重续的意义;强调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需要男女两性共同努力去构建。莱辛小说中呈现的女性观与伊利格瑞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着鲜明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又来了 爱情》 莱辛 后现代女性主义 伊利格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欲望、间隔与女性主体性建构——伊利格瑞性别差异理论解读 被引量:2
4
作者 贺娜娟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67-72,共6页
性别差异是当代女性主义研究重要主题之一。伊利格瑞围绕性别差异对传统哲学的“同一性”逻辑进行挑战,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基本预设进行深刻反思与批评。与传统女性主义者不同,伊利格瑞通过物质、欲望和间隔等描述来揭示女性这种正面... 性别差异是当代女性主义研究重要主题之一。伊利格瑞围绕性别差异对传统哲学的“同一性”逻辑进行挑战,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基本预设进行深刻反思与批评。与传统女性主义者不同,伊利格瑞通过物质、欲望和间隔等描述来揭示女性这种正面的存在,彰显女性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包容性,以此建构尊重他者基础上的两性主体和文化,建构女性系谱和女人的关系模式。这种对于“同一性”逻辑的解构和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实现了伊利格瑞式的“破”和“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格瑞 性别差异 欲望 间隔 女性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化主体身份建构之旅——伊利格瑞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贺娜娟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6-11,共6页
建构差异化主体身份是伊利格瑞女性主义理论立身之本,也是妇女追求解放的政治诉求。伊利格瑞批判传统哲学蕴含的男权话语和阳物想象,与弗洛伊德和拉康划清界限;揭示女性“他者”的非对象性、绝对异质性和不可通约性,探索性别差异并将其... 建构差异化主体身份是伊利格瑞女性主义理论立身之本,也是妇女追求解放的政治诉求。伊利格瑞批判传统哲学蕴含的男权话语和阳物想象,与弗洛伊德和拉康划清界限;揭示女性“他者”的非对象性、绝对异质性和不可通约性,探索性别差异并将其提升到本体论层面,以此挖掘女性多元身份存在的可能性条件,走出男性主导的单向度伦理;创造女性文化,发展女性系谱,改变女性在象征秩序中失踪、失语、失声的处境。同时,对女性政治权利及两性和谐路径探寻,使伊利格瑞站在当代女性主义理论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格瑞 性别差异 主体身份 女性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女纽带——伊利格瑞式解读《灿烂千阳》中女性谱系的重建
6
作者 伊雅琪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0期173-176,共4页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家伊利格瑞强调在男权社会中母女纽带重续的意义,女性想要保存自己的身份和历史,就要重新建立女性谱系,而建立女性谱系的前提是母女纽带的成功建立。根据女性主义理论框架,解读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家伊利格瑞强调在男权社会中母女纽带重续的意义,女性想要保存自己的身份和历史,就要重新建立女性谱系,而建立女性谱系的前提是母女纽带的成功建立。根据女性主义理论框架,解读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长篇小说《灿烂千阳》中呈现的女性谱系的重建。在小说中,胡塞尼展现了三对母女关系,分别象征着母女关系的不同维度:娜娜和玛丽亚姆的疏远象征着母女纽带的割裂,玛丽亚姆和莱拉之间则开始了重建母女纽带的尝试,而莱拉和阿兹莎之间的关系则象征着母女纽带的最终建立。通过剖析小说中母女纽带逐渐建立的全过程,可以帮助女性读者了解母女纽带建立的必要性,为当代女性确立自身主体地位,摆脱他者身份,建立自身的文化和历史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格瑞 后现代女性主义 《灿烂千阳》 女性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义植物诗学
7
作者 康毅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当代西方理论中,"动物转向"之后兴起了植物问题的研究。露西·伊利格瑞的植物理论是在性别差异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性态化的女性主义植物诗学。性态化理论关注人与包括植物在内的其他生命体的关系,强调变化和差异... 当代西方理论中,"动物转向"之后兴起了植物问题的研究。露西·伊利格瑞的植物理论是在性别差异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性态化的女性主义植物诗学。性态化理论关注人与包括植物在内的其他生命体的关系,强调变化和差异。植物的张合摇曳、生长衰败自有其节奏,这是植物的性态化属性,是对减损物种间本质差异的逻各斯的颠覆。西方传统追求抽象理性,将植物边缘化的同时遗忘了构成生命体的元素,伊利格瑞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和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元素的流动性和繁殖能力,批判父权文化的同时呼吁建构人与自然的性态化关系,以抵抗或直面后现代性的虚无,解放困在逻各斯之内的自然、女性以及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格瑞 植物 性态化 性别差异 逻各斯 女性主义自然观
原文传递
他者与主体:女性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31
8
作者 戴雪红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0-35,共6页
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与露丝.伊利格瑞的《二人行》,美国女性主义者加.查.斯皮瓦克的《属下能说话吗?》与卡罗尔.吉利根的《不同的声音》等文本中所阐述的女性主义思想,都围绕着女性在主流文化的“他者”地位而展... 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与露丝.伊利格瑞的《二人行》,美国女性主义者加.查.斯皮瓦克的《属下能说话吗?》与卡罗尔.吉利根的《不同的声音》等文本中所阐述的女性主义思想,都围绕着女性在主流文化的“他者”地位而展开,从文学、语言和心理等多个视角展开其批判,致力于在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的深处挖掘女性被压抑的根源。通过探析她们在对待他者与主体问题上的不同视角及其思想演进过程,本文指出在当代破除他者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建立一种新型的“他者—主体”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关系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他者 主体 波伏瓦 伊利格瑞 斯皮瓦克 吉利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波伏娃时代的法国女性主义
9
作者 张红 谈咏梅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7-170,共4页
本文通过对西苏、克里斯托娃和依里格瑞的分析,展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法国女性主义特点。西苏提出用身体来表达女性的存在与需要,克里斯托娃揭示了西方文化对于女性的文化和心理暴力,依利格瑞试图在思想和生活方面重建女性主体性。
关键词 女性主义 法国当代 西苏 克里斯托娃 伊利格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的双重消费——论《黑暗中的笑声》的女性自我拯救
10
作者 张培培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46-50,共5页
将纳博科夫《黑暗中的笑声》放置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在伊利格瑞女性主义理论关照下,聚焦玛格的身体,提出女性身体的双重消费——被“物化”“符号化”。但女性的自我主体性使她们能利用自己的身体以及魅力冲出桎梏,用自己的女性特质消解... 将纳博科夫《黑暗中的笑声》放置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在伊利格瑞女性主义理论关照下,聚焦玛格的身体,提出女性身体的双重消费——被“物化”“符号化”。但女性的自我主体性使她们能利用自己的身体以及魅力冲出桎梏,用自己的女性特质消解男性权威,赢得话语权,实现女性在男权范式下的反抗与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中的笑声》 《非“一”之性》 伊利格瑞 女性身体 消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中的“他者”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祥 《华中学术》 2011年第2期82-90,共9页
本文通过对三位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家代表著作的解读,探讨'他者'概念在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中的复杂内涵以及她们对女性'他者'出路问题的思考。继波伏娃揭示女性'他者'的从属性之后,西苏侧重强调女性'他... 本文通过对三位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家代表著作的解读,探讨'他者'概念在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中的复杂内涵以及她们对女性'他者'出路问题的思考。继波伏娃揭示女性'他者'的从属性之后,西苏侧重强调女性'他者'的差异性,将体现差异性的女性写作看作打破僵化的父权制体系的手段之一;伊利格瑞提出建设一种建立在性别差异基础上的主体间的两性关系;克里斯蒂娃深刻质疑性别认同,强调女性'他者'的边缘性位置,并认为女性的边缘性具有颠覆和反抗父权制的力量。从'他者'概念的变化可以看出法国女性主义的变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 西苏 伊利格瑞 克里斯蒂娃
原文传递
性差异:一种激情的伦理学
12
作者 张念 《伦理学术》 2019年第2期34-46,共13页
现代性困境归根究底是一种伦理困境,存在论的伦理学已经在本原处展开了理论突围。女性主义哲学家伊利格瑞在此理论背景之下,将性差异带入伦理发生的始源现场,来清理现象学的主体论残渣。伊利格瑞重新绘制柏拉图的"洞穴"拓扑图... 现代性困境归根究底是一种伦理困境,存在论的伦理学已经在本原处展开了理论突围。女性主义哲学家伊利格瑞在此理论背景之下,将性差异带入伦理发生的始源现场,来清理现象学的主体论残渣。伊利格瑞重新绘制柏拉图的"洞穴"拓扑图,将爱欲还原为爱欲行为和生命孕育活动。本真的实存之道上,性差异作为本体裂隙—间距,在伦理勇气的发生之所,伦理规范走向一种伦理激情的敞亮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差异 伊利格瑞 爱欲现象学 伦理责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