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复原理解论系统之重构——两种“以意逆志”理解实践和阐述的结合
1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100,共12页
由于不满汉儒断章取义的解诗传统,朱熹不仅提出了“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四重维度的学诗法。在更高的理論层次上,这一学诗法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双层次“以意逆志”的复原理解论。第一层次是开展章句训诂,舍弃对... 由于不满汉儒断章取义的解诗传统,朱熹不仅提出了“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四重维度的学诗法。在更高的理論层次上,这一学诗法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双层次“以意逆志”的复原理解论。第一层次是开展章句训诂,舍弃对文辞实指的穿凿释义,同时又进行摆脱理念说教的动态结构分析,其中特别强调通过“兴”去把握诗篇文本的空隙,从而复原诗之本义。第二层次是超文本层面的理解,即在把握诗篇结构、文本之意的基础上,反复熟读涵泳,以求感通圣人之志。这两种紧密关联的“以意逆志”理解活动,使文本理解的实与虚贯通条畅,且从基本文意的理解上升到超文本层次的精神升华。朱熹这个四维度、双层次的理解论,可谓将孟子“以意逆志”说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实乃集古代文学理解论体系之大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论 朱熹“ 以意逆志”说 讽诵与超文本理解 文本理解 《诗经》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意逆志”的理论阐释及其在高考诗词鉴赏中的运用
2
作者 陈孝荣 施秀山 《学语文》 2024年第2期83-85,共3页
作为文学评论的基本理论,“以意逆志”倡导的是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互相联系的艺术品创作与再创作、文本认知与意义重构的过程。对“以意逆志”理论的阐释与运用本身就是对其生命力的延续,从鉴赏角度来说,则又是有意义的创新活动... 作为文学评论的基本理论,“以意逆志”倡导的是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互相联系的艺术品创作与再创作、文本认知与意义重构的过程。对“以意逆志”理论的阐释与运用本身就是对其生命力的延续,从鉴赏角度来说,则又是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以意逆志”这一古老的诗歌阐释方法的回归与运用,既是对当前高考诗词鉴赏路径的深度探析,也不失为新课程语境下课堂教学的价值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意逆志 作者之意 读者之意 作品之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意逆志诠释史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红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1-156,共6页
从孟子提出以意逆志命题到当下的各种以意逆志命题诠释这一历史经验整体来看,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呈现了语义拓展、边界限定与逻辑建构的诠释历史进程与经验结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显示了汉语语境中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为以意逆志诠释学... 从孟子提出以意逆志命题到当下的各种以意逆志命题诠释这一历史经验整体来看,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呈现了语义拓展、边界限定与逻辑建构的诠释历史进程与经验结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显示了汉语语境中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为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学术传统,经典建构、伦理对话是其所具有的汉语文化与思想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意逆志 诠释史 以意逆志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以意逆志”说之内涵、价值及其对接受主体的遮蔽 被引量:8
4
作者 尚永亮 王蕾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2-50,共9页
孟子为扭转“断章取义”之风而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之法 ,其本义当指“以己意逆诗人之志”。这一原则以“知人论世”为前提 ,肯定了作者的主体地位 ,肯定了把握“作者之志”、“得其用心”的可能 ,肯定了作者及其“志”的客观性、社... 孟子为扭转“断章取义”之风而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之法 ,其本义当指“以己意逆诗人之志”。这一原则以“知人论世”为前提 ,肯定了作者的主体地位 ,肯定了把握“作者之志”、“得其用心”的可能 ,肯定了作者及其“志”的客观性、社会性因素 ,有其特定价值与合理性 ;但另一方面 ,这一说诗原则将对作者之“志”的理解当作阅读的惟一目的 ,忽视了接受主体及其阐释能力 ,忽视了文学文本丰富多元的意义内涵和审美价值 ,从而形成单一化、平面化、狭隘化等弊端 ,给中国阐释学带来了不容低估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诗 以意逆志 作者 知人论世 接受主体 文学文本 诗人 孟子 狭隘 断章取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意逆志”新释 被引量:18
5
作者 周裕锴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1-78,共8页
关键词 “诗言志” 以意逆志 诗歌 诗论 诗人 新释 语言 存在 儒家 言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意逆志”与英美新批评 被引量:3
6
作者 方新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9-122,共4页
"以意逆志"与英美新批评虽产生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但两者仍有比较的必要。英美新批评因为"以意逆志"没能在中国站稳脚跟。人本主义的"以意逆志"是一种既重视内容又重视形式的批评方式,它完整包括了作者... "以意逆志"与英美新批评虽产生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但两者仍有比较的必要。英美新批评因为"以意逆志"没能在中国站稳脚跟。人本主义的"以意逆志"是一种既重视内容又重视形式的批评方式,它完整包括了作者、文本、读者三环节,而新批评是一种单一的"从形式到形式的批评"。英美新批评的文本主义有其可取之处,但由于自身理论与实践的漏洞和相互攻击,最终走向衰落,而"以意逆志"自从产生后就从未退出过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意逆志 新批评 作者 文本 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以意逆志”的语义学诠释——基于修辞理解角度 被引量:3
7
作者 丁秀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1-146,共6页
东汉以还,众多学者对孟子的"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进行了注释、疏解,但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修辞理解的角度看,"文"、"辞"、"志"、"意"固然是准确理解孟... 东汉以还,众多学者对孟子的"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进行了注释、疏解,但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修辞理解的角度看,"文"、"辞"、"志"、"意"固然是准确理解孟子"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的关键,而"逆"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它包括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个方向的解读过程,涵盖面广,表现力强,可用"推求"对应之。"以意逆志"的过程,实际就是融"意""志"为一体、由已知而未知、"推陈出新"的理解、阐释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以意逆志 “文” “辞” “志” “意” “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与超越:《杜臆》与“以意逆志”法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家壮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67-72,共6页
王嗣奭《杜臆》笺释杜诗,取的是一种体验式路向,借重个人身处明清易代之际的复杂人生经验以契入杜诗,并由此掘发杜诗的"真"、"正"之美。这既是对传统"以意逆志"法的回归,同时也是一次超越。
关键词 《杜臆》 以意逆志 王嗣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意逆志”与文本阐释 被引量:4
9
作者 郭持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0-14,63,共6页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以其“心性”论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不仅首创性地提出了理解活动中阐释者主体意识的问题,而且将理解规定为阐释者与诗人之间人伦心理的会通,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意义生成方式。这一命题在后世的经籍阐释特别是...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以其“心性”论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不仅首创性地提出了理解活动中阐释者主体意识的问题,而且将理解规定为阐释者与诗人之间人伦心理的会通,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意义生成方式。这一命题在后世的经籍阐释特别是文学阐释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多个层面上具有和当代文学解释学理论对话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意逆志 解释学 意义生成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意逆志”在古代文论语境中的限度及相关问题——以考察古人为落实该法而预设之条件为中心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楠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7-123,共7页
在古代文论语境中,"以意逆志"以正确诠释作者创作意图为目标。为有效落实该法,古人在诠释对象、诠释者两方面预设了诸多条件。但无论哪种都难以保证其普遍有效,也常令诠释者在思维方式上陷入独断,从而低估多元诠释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在古代文论语境中,"以意逆志"以正确诠释作者创作意图为目标。为有效落实该法,古人在诠释对象、诠释者两方面预设了诸多条件。但无论哪种都难以保证其普遍有效,也常令诠释者在思维方式上陷入独断,从而低估多元诠释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以意逆志"与"见仁见智"存在实质差别。该说的实际意义主要是,在客观上为文本诠释提供有价值的角度与观点,推动古人对文学诠释伦理、诠释法则的探索,激活诠释者之生命体验与价值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意逆志 条件 限度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以意逆志”与经典阐释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国良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18-122,共5页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中国阐释学的开山纲领,前人所以对它产生误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没有认识到"辞"在上古乃指一种假托曲饰、言近旨远的特殊语体。从理论上看,"以意逆志"主要是说文本阐释应当做到"...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中国阐释学的开山纲领,前人所以对它产生误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没有认识到"辞"在上古乃指一种假托曲饰、言近旨远的特殊语体。从理论上看,"以意逆志"主要是说文本阐释应当做到"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要善于为修辞性的话语遮蔽进行解蔽,而在实际应用中它却常常被借用来通过修辞性话语的自由指认,为古代经典的创新阐释提供合法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以意逆志 修辞 经典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意逆志与汉语诠释学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红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63,26,共6页
现代论者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常常是现代观念的单向建构,压缩了孟子以意逆志命题的意义空间。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开启了以心会心的理解路向,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立足《诗经》诠释等传统学... 现代论者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常常是现代观念的单向建构,压缩了孟子以意逆志命题的意义空间。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开启了以心会心的理解路向,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立足《诗经》诠释等传统学术经验,确立以意逆志的汉语文化特质是建构汉语诠释学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意逆志 现代诠释 孟子之学 汉语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罗杰·弗莱艺术批评与中国传统批评的相通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8-106,共9页
英国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具有宽广的全球视野。他将批评视为基于生命体验的心灵对话,强调在深入了解艺术创作者的性情与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以批评家之情志领悟作家作品之情志,以揭示作品之意味。其艺术批评特性与中国传统批评的“... 英国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具有宽广的全球视野。他将批评视为基于生命体验的心灵对话,强调在深入了解艺术创作者的性情与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以批评家之情志领悟作家作品之情志,以揭示作品之意味。其艺术批评特性与中国传统批评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相通,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对中国艺术和欧洲艺术的批评中。弗莱艺术批评的价值在于,不仅将狄德罗的文学性艺术批评、罗斯金的道德性艺术评判和瓦特·佩特的印象式批评推进到审美批评层面,而且努力推进古今艺术与世界艺术的互鉴。剖析其批评特性与价值,有益于我们反思文艺批评的本质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杰·弗莱 艺术批评 中国传统批评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意逆志”辨——兼谈孟子诗学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理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军义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35-38,共4页
"以意逆志"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一,"意"是指读者主体的观念,意识;二,"志"是指诗人主体的思想,情感;三,"逆"是指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方式。孟子诗学兼及了"知人论世"和"... "以意逆志"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一,"意"是指读者主体的观念,意识;二,"志"是指诗人主体的思想,情感;三,"逆"是指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方式。孟子诗学兼及了"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对话行为的阅读接受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以意逆志 阅读接受 社会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意逆志”说非读者反应批评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齐效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45,共4页
"以意逆志"说作为孟子诗学的关键性术语之一,在中国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中既享有"千古说诗妙诠"的美誉,又因为语词的模糊性而聚讼纷纭。笔者认为,在西方学术思想不断侵染中国理论批评界的今天,个别学者援引由伽达默... "以意逆志"说作为孟子诗学的关键性术语之一,在中国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中既享有"千古说诗妙诠"的美誉,又因为语词的模糊性而聚讼纷纭。笔者认为,在西方学术思想不断侵染中国理论批评界的今天,个别学者援引由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催生的读者反应批评阐释"以意逆志",寻找它们之间的同一性,甚至视它们为同一论域,固然展开了一种独特的理论视野,满足了当下批评界急于进行范式变革的心理,但也因此使这种争议陷入更大范围"批评的循环"。这一理论走向,不但远离了孟子的本义和要求,违背了孟子诗学的基本精神,而且也违背了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解释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意逆志 读者中心论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以意逆志”说和接受理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志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9-45,共7页
人类学家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不是给少数唯美主义者或逃避现实者享受和鉴赏的奢侈品,而是每个正常而能动的人都会参加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行为.”因此,对属于“必要的社会行为”的人类精神产品的文学,如何探明其历史本质并使之... 人类学家认为,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不是给少数唯美主义者或逃避现实者享受和鉴赏的奢侈品,而是每个正常而能动的人都会参加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行为.”因此,对属于“必要的社会行为”的人类精神产品的文学,如何探明其历史本质并使之充分发挥社会效应,就成为人类世世代代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以意逆志 接受理论 赋诗言志 文学接受 文学理论 接受美学 能动作用 古代文论 “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意逆志”与凌濛初《诗逆》释诗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宗红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70-74,共5页
凌濛初是明末著名的小说家,曾经致力于《诗经》的编撰与阐释。《诗逆》是他的《诗经》学阐释著作之一,其解诗方法深受孟子"以意逆志"说影响。凌氏认为,读者不仅可以上逆《诗》之志,也可逆朱子之志。"逆"此二者之志... 凌濛初是明末著名的小说家,曾经致力于《诗经》的编撰与阐释。《诗逆》是他的《诗经》学阐释著作之一,其解诗方法深受孟子"以意逆志"说影响。凌氏认为,读者不仅可以上逆《诗》之志,也可逆朱子之志。"逆"此二者之志,则不能泥守成说,应该重视《诗》的抒情性。凌濛初反对解诗过实、过直露、过迂,倡导活法,主张从其字词、章法、意境来感悟和揣摩《诗》之情景和诗歌的言外之意,结合生活体验感悟《诗》之情理。《诗逆》借鉴诸家的诗评,结合"以意逆志",故虽为"制义之作",却有很强的文学性及很多可观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逆》 以意逆志 文学解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以意逆志对常州词派词学阐释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祝东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5-19,共5页
孟子"以意逆志"说对中国古典诗学阐释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辐射到词学阐释学领域,清代常州词派的词学阐释理论就是导源于这一阐释传统的。通过考察常州词派的词学阐释理论,发现自其创始人张惠言至谭献等人之间有一个发展变... 孟子"以意逆志"说对中国古典诗学阐释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辐射到词学阐释学领域,清代常州词派的词学阐释理论就是导源于这一阐释传统的。通过考察常州词派的词学阐释理论,发现自其创始人张惠言至谭献等人之间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他们逐步完成了将"以意逆志"之"志"由"作者之意"向"读者之意"的转换,最后将阐释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读者,给读者理解文本以充分的自由,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意逆志 常州词派 张惠言 周济 谭献 词学阐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意逆志”与孟子的历史叙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书刚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4年第4期64-72,共9页
孟子的"以意逆志"之说虽是针对诗歌阐释而提出,同时也具有丰厚的史学意涵。运用这一方法,他在对古人内心世界进行推测揣摩之时,将自己关于社会政治、道德修养的观念灌注于古人胸怀之中,从而实现"尚友古人"的意图。... 孟子的"以意逆志"之说虽是针对诗歌阐释而提出,同时也具有丰厚的史学意涵。运用这一方法,他在对古人内心世界进行推测揣摩之时,将自己关于社会政治、道德修养的观念灌注于古人胸怀之中,从而实现"尚友古人"的意图。由此,他实际上对历史进行了重新叙述,他口中的圣王先贤,与其说是旧有的真实人物,不如说是经过了全新打造的虚拟偶像,处处涂抹着理想化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以意逆志 历史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性理论的原生态——从孟子的“以意逆志”说起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向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71-75,共5页
孟子提出说诗者面对诗作要"以意逆志",也就是解诗者要以意去迎取诗人之志。但孟子却没有明确论定说诗者所用之意,是说诗者之意,还是诗作者之意,这就留下了文本的未定点,引发了千古不绝的争论。本文以诗的文本作为不同主体间... 孟子提出说诗者面对诗作要"以意逆志",也就是解诗者要以意去迎取诗人之志。但孟子却没有明确论定说诗者所用之意,是说诗者之意,还是诗作者之意,这就留下了文本的未定点,引发了千古不绝的争论。本文以诗的文本作为不同主体间的经验世界的对象,认为对文本底蕴的把握,既要以诗人之意去迎取诗人之志,也要以解诗人之意去迎取诗人之志,并在作为对象存在的诗—世—志的多重文本间,达到对于文学文本的体验与认知。此中既有主体间性,又有文本间性。可见,"以意逆志"说中正含有间性理论的原生态的丰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性理论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主体间性 文本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