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熹复原理解论系统之重构——两种“以意逆志”理解实践和阐述的结合 |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以意逆志”的理论阐释及其在高考诗词鉴赏中的运用 |
陈孝荣
施秀山
|
《学语文》
|
2024 |
0 |
|
3
|
以意逆志诠释史研究 |
杨红旗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4
|
论“以意逆志”说之内涵、价值及其对接受主体的遮蔽 |
尚永亮
王蕾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8
|
|
5
|
“以意逆志”新释 |
周裕锴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8
|
|
6
|
“以意逆志”与英美新批评 |
方新蓉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7
|
孟子“以意逆志”的语义学诠释——基于修辞理解角度 |
丁秀菊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8
|
回归与超越:《杜臆》与“以意逆志”法 |
张家壮
|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4
|
|
9
|
“以意逆志”与文本阐释 |
郭持华
|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4
|
|
10
|
“以意逆志”在古代文论语境中的限度及相关问题——以考察古人为落实该法而预设之条件为中心 |
徐楠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1
|
孟子“以意逆志”与经典阐释 |
韩国良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3
|
|
12
|
以意逆志与汉语诠释学 |
杨红旗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3
|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罗杰·弗莱艺术批评与中国传统批评的相通性 |
高奋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4
|
“以意逆志”辨——兼谈孟子诗学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理论 |
徐军义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2
|
|
15
|
“以意逆志”说非读者反应批评论 |
齐效斌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6
|
“诗言志”、“以意逆志”说和接受理论 |
王志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
|
|
17
|
“以意逆志”与凌濛初《诗逆》释诗方法 |
杨宗红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5 |
1
|
|
18
|
论以意逆志对常州词派词学阐释学的影响 |
祝东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19
|
“以意逆志”与孟子的历史叙述 |
刘书刚
|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
2014 |
1
|
|
20
|
间性理论的原生态——从孟子的“以意逆志”说起 |
王向峰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