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书道犹兵:中国书法批评的“以兵为喻”
1
作者 赵忠富 李恒 《书法》 2025年第3期64-67,共4页
在古代书论“象喻”批评的话语体系中,兵家之学无疑是最重要的取譬对象。军事理论与书法艺术的相似性、相通性,为书论“以兵为喻”提供了必要的逻辑前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军事理论积淀,为书论“以兵为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给养与话... 在古代书论“象喻”批评的话语体系中,兵家之学无疑是最重要的取譬对象。军事理论与书法艺术的相似性、相通性,为书论“以兵为喻”提供了必要的逻辑前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军事理论积淀,为书论“以兵为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给养与话语资源。书论家“以兵为喻”论书,其理论旨趣概有三端:以兵械比类书法的笔画之形与力道之美,以将帅比譬书家、书作的风格之美,以兵法揭示书法“意在笔先”“以势为主”“奇正相参”的艺术规律。书与兵的有机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古代书法批评的阐释力与艺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批评 以兵为喻 械之 将帅之 法之
原文传递
“以兵为喻”与《文心雕龙》批评话语的生成
2
作者 赵忠富 《语文学刊》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以兵为喻”是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与批评范式。军事理论与文艺理论间的相似性、相通性,奠定了文艺理论批评“以兵为喻”的学理基础。古代思想家、理论家文武兼修、道器并进的知识结构,为文艺理论批评“以...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以兵为喻”是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与批评范式。军事理论与文艺理论间的相似性、相通性,奠定了文艺理论批评“以兵为喻”的学理基础。古代思想家、理论家文武兼修、道器并进的知识结构,为文艺理论批评“以兵为喻”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象喻批评的典范之作,在“以兵为喻”范式的运用上,无论是取譬的广度、阐释的深度,抑或使用的频率,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举凡兵形、兵势、兵器,以及阵法、士气等军事元素,皆被刘勰援以论文。“以兵为喻”由此成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话语生成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批评 以兵为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艺舟双楫》“以兵为喻”论书探析
3
作者 赵忠富 李恒 《书法》 2024年第5期95-98,共4页
象喻是我国古代书论独特的批评范式,“以兵为喻”是其中最为习见的取譬类型。华夏民族悠久的尚象传统和深厚的军事理论积淀,为书论“以兵为喻”的生成、发展提供了坚实思想根基与丰富的话语武库。书论家“以兵为喻”论书,将书法与刀、... 象喻是我国古代书论独特的批评范式,“以兵为喻”是其中最为习见的取譬类型。华夏民族悠久的尚象传统和深厚的军事理论积淀,为书论“以兵为喻”的生成、发展提供了坚实思想根基与丰富的话语武库。书论家“以兵为喻”论书,将书法与刀、枪、剑、戟、兵法、战阵作类比,以达到见象知义的目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作为古代书论集大成之作,也运用了大量“以兵为喻”批评话语。康有为以诸般兵械来比拟书体、笔画的形态之美,以兵法战阵的奇正相生、变幻无穷来譬喻书法的通变之理,以军事要素的协调与配合来比类书法的统筹之道。古代书论“以兵为喻”言说,突破了逻辑分类所形成的知识畛域,极大地提升了书法批评的形象性与理论阐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艺舟双楫》 以兵为喻 械之 法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