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汪道昆的仕隐矛盾与复古文学的发展
1
作者 张慧子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6-61,95,共7页
汪道昆多次仕与隐的经历,使其一生处于仕隐矛盾的漩涡之中,即使隐居长达二十余年,仍未达到“真隐”之境,最终形成亦进亦隐、亦隐亦进的人生矛盾。究其根源,是因汪道昆作为儒者的身份,既难以完全放下国之大任与仕途之志,又想得到自我心... 汪道昆多次仕与隐的经历,使其一生处于仕隐矛盾的漩涡之中,即使隐居长达二十余年,仍未达到“真隐”之境,最终形成亦进亦隐、亦隐亦进的人生矛盾。究其根源,是因汪道昆作为儒者的身份,既难以完全放下国之大任与仕途之志,又想得到自我心灵的安顿与生命的体悟。当汪道昆面对仕隐矛盾时,其通过修禅宗之事,享交游之乐,兴复古之风等方式,以排解内心深处的仕隐矛盾,同时亦为明代复古文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道昆 仕隐矛盾 复古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融会三教的“中隐”思想及其仕隐心态 被引量:6
2
作者 张玉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9-123,共5页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对传统仕隐观念的继承、整合和发展,其本质上既区别于隐于山林的"小隐",也与隐于朝市的"大隐"不同,而是隐于地方官、散官、闲官。它巧妙地平衡了集权专制与士大夫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对传统仕隐观念的继承、整合和发展,其本质上既区别于隐于山林的"小隐",也与隐于朝市的"大隐"不同,而是隐于地方官、散官、闲官。它巧妙地平衡了集权专制与士大夫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是一种能在入世与出世间进退裕如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这一以仕求隐的隐逸观,较之魏晋时期"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的仕宦态度要积极得多,它更圆融通达地调谐了身与心、职与事、仕与隐的矛盾,是白居易以儒治身、以佛道修心的人生哲学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儒佛道 仕隐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仕隐观的社会正义原则及其对文人心态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立 刘季赟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98-102,共5页
孟子对待出处仕隐,标举独立人格操守,坚守更高一层社会正义的伦理范畴。他讲求实现社会正义的责任感,赞成"以直报怨",揭露了乡愿(老好人)自私而无社会责任感的卑劣实质。唐末林慎思强调孟子社会正义观,用高于"私义"... 孟子对待出处仕隐,标举独立人格操守,坚守更高一层社会正义的伦理范畴。他讲求实现社会正义的责任感,赞成"以直报怨",揭露了乡愿(老好人)自私而无社会责任感的卑劣实质。唐末林慎思强调孟子社会正义观,用高于"私义"的更符合普遍利益的范畴来解决"不能复仇尽孝"矛盾。古代文人所受孟子熏陶是系统、整体地接受。中唐后表现民间精神的豪侠文化带来了林慎思对孟子正义思想理解阐释的新视野。应结合作品流,切实考察不同历史阶段之中"国学"内在价值流向的转化变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仕隐 社会正义 林慎思 文人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唐诗人的仕隐矛盾与许浑隐逸诗 被引量:4
4
作者 罗时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5-71,共7页
晚唐诗人既不取魏晋以前遁迹山林的“小隐”,也不取盛唐时期京官加别业的“大隐”,为了解决仕隐矛盾,他们根据出仕外郡既可远祸避害,尽情游乐,又可获得优厚俸禄,免去饥寒冻馁的切身体会,多采取外官加田园的“中隐”形式。但由“大隐”... 晚唐诗人既不取魏晋以前遁迹山林的“小隐”,也不取盛唐时期京官加别业的“大隐”,为了解决仕隐矛盾,他们根据出仕外郡既可远祸避害,尽情游乐,又可获得优厚俸禄,免去饥寒冻馁的切身体会,多采取外官加田园的“中隐”形式。但由“大隐”到“中隐”这种隐逸形式的变化,却是以诗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失落为代价的。许浑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意义。许浑虽然用山水、禅道、酒棋建构起自己的精神乐园,但由于他一直在江湖与魏阙之间不断徘徊,因此他的精神乐园实际上仍是一个在隐遍超世情结掩盖下的充满矛盾和苦闷的精神世界。许浑隐逸诗的独特风韵在于:一是在人境中追求孤独与寂寞,从而表现出悠闲高雅的艺术情趣;二是以审美主体的美学意趣摄取物境,以细微幽约的意象表现环境美;三是讲究精巧的构思和修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浑 逸诗 仕隐矛盾 晚唐诗人 陶渊明 精神乐园 《丁卯集》 文人士大夫 审美取向 美学意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道”与“覆道”两极的展现——儒家仕隐观政治文化对元代戏曲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丁社教 张丽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0-152,共3页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总是要反映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现实,而且这种政治文化的反映具有自身的能动性,是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元代是蒙古民族统治时期,中原文明遭到了破坏,汉族知识分子的前途命运也遭受到了致命...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总是要反映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现实,而且这种政治文化的反映具有自身的能动性,是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元代是蒙古民族统治时期,中原文明遭到了破坏,汉族知识分子的前途命运也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同时也为元代戏曲的载道与覆道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作者 元代戏曲 仕隐 儒家 载道与覆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韦应物仕隐心态平议——兼论其诗歌主导风格并非“高雅闲淡” 被引量:3
6
作者 邵明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9-124,F0003,共7页
学界习惯于以"淡泊名利"评价韦应物之人品,以"高雅闲淡"分析韦应物之诗风。其实不完全准确,韦应物在"仕隐"问题上并不超然,其诗风亦非以"高雅闲淡"就可概言。而"淡泊名利"与人品高... 学界习惯于以"淡泊名利"评价韦应物之人品,以"高雅闲淡"分析韦应物之诗风。其实不完全准确,韦应物在"仕隐"问题上并不超然,其诗风亦非以"高雅闲淡"就可概言。而"淡泊名利"与人品高洁其实并无直接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应物 仕隐心态 诗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禹偁仕隐观的演变及其吏隐诗 被引量:3
7
作者 林晓娜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6-161,共6页
王禹偁的仕隐观经由入仕前的反对隐遁避世,到吏隐郡斋时主动追求闲散以调适心灵,再到八年三黜阶段因不能有所作为而屡兴辞官归田之思,展示的是以儒家兼济情怀为内核,以体恤民艰、行己有耻的精神为本心,以澹泊乐天为外相的隐逸人格精神,... 王禹偁的仕隐观经由入仕前的反对隐遁避世,到吏隐郡斋时主动追求闲散以调适心灵,再到八年三黜阶段因不能有所作为而屡兴辞官归田之思,展示的是以儒家兼济情怀为内核,以体恤民艰、行己有耻的精神为本心,以澹泊乐天为外相的隐逸人格精神,影响了有宋一代士大夫对行藏出处的思考。王禹偁的吏隐诗着重描写以道德文章、诗酒竹菊陶冶心性的闲适生活,但总透露出一股仕宦失意、行道艰难的感慨,是仕与隐的二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禹偁 仕隐 逸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兮凤兮何去来——从《论语》看孔子的仕隐情结 被引量:3
8
作者 孟庆茹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1-14,共4页
《论语》记载了孔子对隐逸问题的深刻思考。孔子的基本仕隐观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救世精神及仁政理想又使孔子突破其仕隐观的束缚,积极求仕。最后,孔子在理想成空的情况下怀道归隐。使孔子实现从仕到隐这一人生转... 《论语》记载了孔子对隐逸问题的深刻思考。孔子的基本仕隐观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救世精神及仁政理想又使孔子突破其仕隐观的束缚,积极求仕。最后,孔子在理想成空的情况下怀道归隐。使孔子实现从仕到隐这一人生转折的是中庸思想,仕隐情结伴随孔子的一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仕隐情结 周礼 仁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袁昶的仕隐困境与“玄又玄”诗歌风貌 被引量:2
9
作者 孙之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4-138,共5页
在诗歌审美分化愈益明朗的背景下,袁昶首次从历史文化资源中发掘出"惊四筵"和"适独坐"的文学观念,并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去实现"适独坐"的文学审美。"适独坐"在袁昶的诗中最起码包含两方面的内... 在诗歌审美分化愈益明朗的背景下,袁昶首次从历史文化资源中发掘出"惊四筵"和"适独坐"的文学观念,并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去实现"适独坐"的文学审美。"适独坐"在袁昶的诗中最起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乱世文人仕与隐的矛盾。袁昶一生徘徊于其中不能抉择,于是他通过各种途径营造"市隐"、"朝隐"、"吏隐"的境界,为自己安排一片休憩缓冲的家园。其二是仕隐的思想意蕴。袁昶的诗中山水与老庄并具,写景与玄理兼有,"玄又玄"是又一突出的特点。但是他的"玄又玄"不仅是老庄,而是老庄、理学、佛学甚至神仙思想兼而有之,又佐之考据学,从而呈现出驳杂深刻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诗歌 袁昶 仕隐 玄又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仕隐观及其在中国隐士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被引量:5
10
作者 唐俐 《船山学刊》 2006年第4期92-94,共3页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十分发达,多被归于道家文化的影响,笔者认为,古代社会知识阶层的隐更多是仕途无奈后的选择,而非自觉的道家“无为”,儒家仕隐观才是中国隐士文化的核心。
关键词 士文化 中国古代 仕隐 道家文化 知识阶层 古代社会 “无为” 无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濂入仕明朝前的古文观及仕隐观——当前宋濂研究二热点新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魁星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5-158,共4页
在入仕明朝之前,宋濂的古文观念经历了由师法司马迁、班固到以六经为本、司马迁及班固为辅的转变,这为他在入仕明朝后向文道合一观念的演进起到了桥梁作用。其古文观念的转变与元代科举程式、婺州理学风尚及师长影响密切相关。得君行道... 在入仕明朝之前,宋濂的古文观念经历了由师法司马迁、班固到以六经为本、司马迁及班固为辅的转变,这为他在入仕明朝后向文道合一观念的演进起到了桥梁作用。其古文观念的转变与元代科举程式、婺州理学风尚及师长影响密切相关。得君行道始终是宋濂的政治理想,拒绝元朝之聘、入仙华山为道是他早年所固守的必待君王礼遇才肯出仕观念的集中体现,十年后接受朱元璋之聘则是该观念发生转变的结果,这一变化是岁月虚掷、战乱日益加剧共同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濂 入明前 古文观 仕隐 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渊明仕隐歧说刍议——冈村繁与龚斌的陶渊明研究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83,共3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有着五次入仕并最终归隐的经历。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入仕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选择了陶澍一派之说,并进而认为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本文以冈村繁的《世俗与超俗》和龚...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有着五次入仕并最终归隐的经历。历史上关于陶渊明的入仕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选择了陶澍一派之说,并进而认为陶渊明是不负责任、背信逐利的假隐士。本文以冈村繁的《世俗与超俗》和龚斌的《陶渊明传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取证方法、文化阐释及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加以比较,以揭示在陶渊明仕隐问题上中日学者不同评价的原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仕隐 年谱 文化阐释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祝允明诗歌创作看其仕隐观的转变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慧 《中国韵文学刊》 2009年第2期19-26,共8页
立足于诗歌的系年和解读,对祝氏前后期仕隐观作较为细致的梳理,可以看出祝氏前后期思想的转变。入仕之前,祝允明关于仕隐的冲突主要来源于志向与吴中隐逸传统、屡试不第的无奈及身心疲乏之间的矛盾,隐逸生活的现实使仕进成为其持续追逐... 立足于诗歌的系年和解读,对祝氏前后期仕隐观作较为细致的梳理,可以看出祝氏前后期思想的转变。入仕之前,祝允明关于仕隐的冲突主要来源于志向与吴中隐逸传统、屡试不第的无奈及身心疲乏之间的矛盾,隐逸生活的现实使仕进成为其持续追逐的人生理想,此时的诗歌中充斥着对于仕信念的伸张;入仕时期,对于家族期冀、传统价值观辱没的担忧得到消解,仕进生活的现实使隐逸成为祝氏的理想,其时的诗歌又反复申说着对于归隐的欲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允明 诗歌 仕隐 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姚合县居诗中的仕隐冲突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衡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27-32,共6页
县居是姚合重要的政治生存和文学创作的空间,姚合在从政早期先后任武功、万年等地的县吏,创作了大量县居诗。我们通过对其县居诗的分析探讨,可以看到姚合在县吏阶段面对仕途和隐逸的内心矛盾,从而产生政治行为和心理状态上的仕隐冲突。... 县居是姚合重要的政治生存和文学创作的空间,姚合在从政早期先后任武功、万年等地的县吏,创作了大量县居诗。我们通过对其县居诗的分析探讨,可以看到姚合在县吏阶段面对仕途和隐逸的内心矛盾,从而产生政治行为和心理状态上的仕隐冲突。这种心灵冲突的生成不仅与吴兴姚氏家族、个体本性、时代精神有关,也与其内在的儒道矛盾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合 县居诗 仕隐 儒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浩然的仕隐情怀与魏晋文士情结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新璋 《襄樊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84-88,共5页
孟浩然既追求功名仕进 ,也追求避世隐居 ,其亦仕亦隐情怀终生存在。他敬仰魏晋贤臣文士羊祜、习凿齿、谢安 ;对陶潜、嵇康、阮籍的行止多所认同 ;从某些“魏晋风度”中得到精神安慰。可见他与魏晋文士有着深深的情结 ,这是他形成亦仕亦... 孟浩然既追求功名仕进 ,也追求避世隐居 ,其亦仕亦隐情怀终生存在。他敬仰魏晋贤臣文士羊祜、习凿齿、谢安 ;对陶潜、嵇康、阮籍的行止多所认同 ;从某些“魏晋风度”中得到精神安慰。可见他与魏晋文士有着深深的情结 ,这是他形成亦仕亦隐情怀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浩然 仕隐情怀 魏晋文士风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陶渊明的仕隐冲突——兼及家世家风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喜洋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98-101,共4页
不了解陶渊明的仕隐冲突就无法理解这个人。文章认为,仕隐冲突是陶渊明思想人格的突出表征。它在出仕过程中一直纠缠于陶渊明心头,隐居后也没有止息。但若从家世家风角度看,它在陶渊明出仕之前的心灵中已埋下伏线。文章还讨论了陶渊明... 不了解陶渊明的仕隐冲突就无法理解这个人。文章认为,仕隐冲突是陶渊明思想人格的突出表征。它在出仕过程中一直纠缠于陶渊明心头,隐居后也没有止息。但若从家世家风角度看,它在陶渊明出仕之前的心灵中已埋下伏线。文章还讨论了陶渊明出仕的主要动机以及离开仕途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仕隐 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文本作者的仕隐观与儒家出处哲学
17
作者 徐振贵 汤兰昇 赫广临 《济宁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5-10,共6页
由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古代剧作家中的大多数走的是学而优则仕或学而优却不得仕的道路,他们与儒家的出处哲学关系非常紧密。生活在儒释道思想所构成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庞大艺术系统中的古代剧作家,都不可避免地以其... 由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古代剧作家中的大多数走的是学而优则仕或学而优却不得仕的道路,他们与儒家的出处哲学关系非常紧密。生活在儒释道思想所构成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庞大艺术系统中的古代剧作家,都不可避免地以其剧作作为这个传统和系统的一个连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文本作者 仕隐 儒家 出处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宋遗民词人的仕隐之惑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楹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10-114,共5页
南宋遗民词人的仕隐之惑,是指他们在宋元易代之际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因生活的贫困和政治的压力不得不出仕元朝学官而导致的一种心理矛盾困惑的悲剧性生命体验,它源于遗民词人在生存困境和宋元文化环境对比中激发起来的遗民意识的勃兴。
关键词 生活贫困 政治压力 遗民意识 仕隐之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词中的仕隐矛盾与自我化解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曙蓉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74-77,共4页
仕隐矛盾是困扰苏轼人生的一大向题,也是其词中所表现的一大主题。在此二难选择中,苏轼既执著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又始终怀有强烈的的归隐情结,并最终以"心隐"的方法对这个心理问题进行了自我化解。
关键词 苏轼 仕隐矛盾 自我化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戏曲家叶奕苞仕隐心态考略
20
作者 李娟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2-74,共3页
叶奕苞(1629-1686),字九来,号凤雏,又号半园、笨庵、二泉居士、群玉山樵。江南昆山人。“为童子时背碑覆局,赋诗惊动长老”,少师事同邑葛芝(1619-?)、叶宏儒(1619—1675),学有根柢,善书法,通诗古文辞,“所著诗若文,海... 叶奕苞(1629-1686),字九来,号凤雏,又号半园、笨庵、二泉居士、群玉山樵。江南昆山人。“为童子时背碑覆局,赋诗惊动长老”,少师事同邑葛芝(1619-?)、叶宏儒(1619—1675),学有根柢,善书法,通诗古文辞,“所著诗若文,海内士大夫皆已传诵”。康熙十七年(1678),叶奕苞被荐博学宏词,北上赴试,次年应试,落选,奕苞功名之途多艰,至此更深感“文章憎命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家 心态 仕隐 清初 赋诗 士大夫 文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