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把快乐读给你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赏读课堂实录 |
彭雅婕(执教\整理)
籍欢欢(指导)
冯善亮(推荐)
|
《语文教学通讯》
|
2024 |
0 |
|
2
|
散文读写的学习课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例报告 |
王宁
|
《课堂内外(高中版)》
|
2024 |
0 |
|
3
|
教读课应教出“三味”——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
周立新
|
《山东教育》
|
2024 |
0 |
|
4
|
三“人”教育下的永恒童趣——解读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谭炜
|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
2024 |
0 |
|
5
|
童年·美育·诗化——略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艺术 |
林艳
|
《中学语文》
|
2024 |
0 |
|
6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再解 |
张晓莉
|
《中学语文》
|
2024 |
0 |
|
7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儿童心理关怀 |
王雪
|
《中学语文》
|
2024 |
0 |
|
8
|
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合型视角叙事 |
曹禧修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6
|
|
9
|
“Ade”一词不能承受如此之重——与张斗和先生商榷兼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解读视角 |
马志英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0
|
回忆性散文的文学特征与功能——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个案 |
张一玮
|
《文学与文化》
|
2021 |
3
|
|
11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寻绎 |
金红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2
|
|
12
|
情感结构与多重转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主体跳跃 |
朱崇科
陈沁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1
|
|
13
|
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英译本的语言风格 |
韩存新
樊斌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6 |
2
|
|
14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
刘少青
王樱林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5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意蕴再分析 |
王宁宁
耿如江
|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7 |
3
|
|
16
|
成长困境的寓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别解 |
胡红
|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4 |
2
|
|
17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后记 |
李恩中
|
《语文教学之友》
|
2006 |
1
|
|
18
|
倾听成长的足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写提示 |
黄琼
|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
2005 |
0 |
|
19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解读史探究 |
牛朝霞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0 |
0 |
|
20
|
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象声号的修辞妙用 |
邵建新
|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
201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