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角突泥介虫(Ilyocypris angulata Sars)(介形亚纲)雄体的发现
1
作者 陈受忠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53-256,共4页
本文报道了角突泥介虫(Ilyocypris angulata Sars)雄体的发现。对此雄体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论述了泥介虫属的生活方式,并讨论了介形类有三种生殖方式。
关键词 角突泥 介形亚纲 雄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浮游介形类大尺度生态研究Ⅲ.浮游介形类的物种与生态类群多样性 被引量:9
2
作者 陈瑞祥 林景宏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57-262,共6页
本文阐述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物种和生态类群多样性及其分布特点。本文记录浮游介形类183种,但各海区种数差异极大,其中,南海种数最多,达122种,而黄海南部和北部湾东北部的种类极少,都只有7种。同时,将浮游介... 本文阐述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物种和生态类群多样性及其分布特点。本文记录浮游介形类183种,但各海区种数差异极大,其中,南海种数最多,达122种,而黄海南部和北部湾东北部的种类极少,都只有7种。同时,将浮游介形类划归4个生态类群:1.高温高盐类群,其种数最多,约占介形类总种数的46.8%,主要分布于受暖流控制的海域;2.低盐暖水类群,其种数约占介形类总种数的31.2%,但个体数极少,主要分布于近岸暖水区;3.广温广盐类群,种数极少,仅占介形类总种数的1.7%,但个别种类的个体数很多,在许多海区形成优势种,并常以生态交错带为其密集区和运移通道;4.低温高盐类群,由深水或较深水种构成,主要分布于500m以深海域,且个体数极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亚纲 浮游动物 生态 物种 生态类群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动物群及白垩-第三系界线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显球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678-702,共25页
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可划分为2个性质不同的动物群及4个化石带:下部为 Porpocypris 动物群,是以中生代属种为主,中、新生代属种混生的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上部为 Cypris 动物群,以 Cypris 属占优势, Sinocypris 属开始... 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可划分为2个性质不同的动物群及4个化石带:下部为 Porpocypris 动物群,是以中生代属种为主,中、新生代属种混生的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上部为 Cypris 动物群,以 Cypris 属占优势, Sinocypris 属开始出现, Cypridea 等古老属种绝灭为主要特征,时代为早—中古新世.根据介形类演化发展阶段和白垩纪末生物绝灭事件,南雄盆地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应划在 Porpocypris 与 Cypris 动物群之间,即上湖组坪岭段与下惠段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湖组 介形亚纲 白垩-第三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曲靖晚志留世和早泥盆世介形类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尚启 刘正明 李治本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63-389,465-468,共27页
该文研究的介形类化石材料,系采自云南曲靖潇湘水库剖面和翠峰山剖面晚志留世关底组、妙高组、玉龙寺组、早泥盆世下西山村组和西屯组,计18属、30种和1亚种,其中包括1新属、12新种和1新亚种。推测Parasargentina属及其种群代表晚志留世... 该文研究的介形类化石材料,系采自云南曲靖潇湘水库剖面和翠峰山剖面晚志留世关底组、妙高组、玉龙寺组、早泥盆世下西山村组和西屯组,计18属、30种和1亚种,其中包括1新属、12新种和1新亚种。推测Parasargentina属及其种群代表晚志留世;玉龙寺组(包括面店村组)归入上志留统较为合适。根据豆石介类“大颚肌痕”特征,建议将下西山村组和西屯组一齐划归到下泥盆统下部。关于志留系与泥盆系的界线,置于玉龙寺组与下西山村组之间为宜。文中还就介形类动物群的生态环境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亚纲 晚志留世 早泥盆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信江盆地周家店组的介形类化石 被引量:10
5
作者 许玩宏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37-344,361-362,共8页
本文报道了采自江西信江盆地周家店组上部的分形类化石,共计17属12种。其中有2新种。根据这些化石的总体面貌及地史分布、周家店组上部应属Mongolocypris-Ziziphocypris Rhinocypris组合,时代属早白垩世中晚期,这一结论与同位素年龄相... 本文报道了采自江西信江盆地周家店组上部的分形类化石,共计17属12种。其中有2新种。根据这些化石的总体面貌及地史分布、周家店组上部应属Mongolocypris-Ziziphocypris Rhinocypris组合,时代属早白垩世中晚期,这一结论与同位素年龄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家店组 介形亚纲 微体古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大田广平早二叠世栖霞组介形类动物群 被引量:3
6
作者 伊武军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61-586,661-664,共26页
记述福建大田广平早二叠世栖霞组介形类化石9属16种,包括1新属9新种.将这一介形类动物群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组合:1)Bairdia menardensis-Orthobairdia xingyangensis-Bairdia dorsalta组合;2)Bairdia piscariformis-Orthobairdia pondero... 记述福建大田广平早二叠世栖霞组介形类化石9属16种,包括1新属9新种.将这一介形类动物群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组合:1)Bairdia menardensis-Orthobairdia xingyangensis-Bairdia dorsalta组合;2)Bairdia piscariformis-Orthobairdia ponderosa-Kellettina elongata组合;3)Bairdia cristata-Fabalicypris subtililonga-Heterobairdia datianensis组合;4)Bairdia lungtanensis-Healdianella reniformis-Silenites suborthis组合.认为组合1和组合2与江苏栖霞组介形类的下部组合相当;组合3和组合4与上部组合相当.还讨论了介形类组合与(蜒)带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二叠世 栖霞组 介形亚纲 动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形类动物系统发育的研究现状及其趋势
7
作者 禹娜 赵梅英 陈立侨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1-4,共4页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关注节肢动物系统进化问题,作为节肢动物一员的介形类,其系统进化问题也相应地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这主要涉及介形类动物系统学定位问题,单系性问题,以及介形类动物各类群间的系统学关系等。就目前这...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关注节肢动物系统进化问题,作为节肢动物一员的介形类,其系统进化问题也相应地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这主要涉及介形类动物系统学定位问题,单系性问题,以及介形类动物各类群间的系统学关系等。就目前这几个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对介形类动物系统学研究的趋势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 介形亚纲 颚足类 系统发育 单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泥盆纪分形类豆石分类一新族Sinoleperditiini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尚启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86-719,791-796,共34页
在华南,迄今只在泥盆纪地层中发现豆石介类(leperditiids)。由于它们均具有下垂“V”字型肌痕且此肌痕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向下延伸,被考虑是豆石介类中一独立的演化支系,并归一新族:Sinoleperditiini... 在华南,迄今只在泥盆纪地层中发现豆石介类(leperditiids)。由于它们均具有下垂“V”字型肌痕且此肌痕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向下延伸,被考虑是豆石介类中一独立的演化支系,并归一新族:Sinoleperditiini。此族,在华南地区含2属和6亚属:Sinoleperditia(Sinoleperditia)Wang,1989,S.(Pseudobriartina)subgen.nov.,S.(Yaosuoleprditia)subgen.nov,Paramoelleritia(Paralaperditia)Sun,1978,P.(Paramoelleritia)Wang,1976和P.(Brevilaperditia)subgen.nov.。重点探讨了此族的起源,演化型式及趋势和绝灭。指出“V”字型或下垂“V”字型肌的功能与闭壳肌可能是异曲同功,起闭壳作用;放射和横向条纹可能是闭壳肌和下垂“V”字型肌频繁收缩所致而不是血管束的痕迹,并可能具有排泻作用;DalelinaSun,1978是ParaleperditiaSun,1978的同物异名;ParaeoloperditiaAdachietIg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豆石 介形亚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白垩系的三分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孟筠 《地质通报》 CAS 1984年第3期39-48,共10页
四川盆地白垩系的划分,虽有若干方案,但都缺乏足够的佐证,尤其是生物地层资料较少。1977~1980年,盆地开展了20幅1∶20万区调联测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地质部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 四川盆地白垩系的划分,虽有若干方案,但都缺乏足够的佐证,尤其是生物地层资料较少。1977~1980年,盆地开展了20幅1∶20万区调联测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地质部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地矿局研究所等单位的配合下,在白垩系中发现了大量多门类化石,从而提供了四川盆地白垩系划分的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地层 城墙岩群 灌口组 窝头山组 红层盆地 介形亚纲 夹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体古生物学报》第26卷2009年总目次
10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6-420,共5页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早寒武世 寒武纪 微体古生物学 介形亚纲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体古生物学报第25卷2008年总目次
11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1-414,共4页
关键词 介形亚纲 盆地 地质构造 中奥陶统 微体古生物学 有孔虫 孢粉组合 孙镇 孢粉植物群 动物群 动物区系 生物学会 地层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生物学报第46卷2007年总目次
12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3-506,共4页
关键词 遗迹化石 痕迹化石 三叶虫 早寒武世 下寒武世 寒武纪 志留纪 哥特兰纪 古生物学报 上三叠统 下白垩统 松辽盆地 介形亚纲 晚白垩世 白垩纪 彭善池 西峡盆地 古近纪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体古生物学报》第23卷2006年总目次
13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7-440,共4页
关键词 孢粉组合 早寒武世 下寒武世 寒武纪 浮游有孔虫 微体古生物学 介形亚纲 磷酸盐化 化学转化膜 放射虫 早白垩世 白垩纪 中国古生物学会 二叠纪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体古生物学报第21卷2004年总目次
14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7-460,共4页
关键词 微体化石 微化石 介形亚纲 海拉尔盆地 孢粉组合 WAN 石炭系 古近纪 磷酸盐化 化学转化膜 沉积环境 地质环境 有孔虫 微体古生物学 地质意义 上石炭统 地层 早白垩世 白垩纪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书刊简讯
15
《台湾海峡》 CAS 1985年第2期227-228,共2页
本集汇编了我国1978—1979年,在西太平洋热带水域4个航次调查的7篇浮游生物研究论文,系统报道了硅藻类、甲藻类、管水母类、介形类、桡足类、糠虾类和被囊类共581种,对其中国内尚未进行分类研究的253种(含亚种)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本集汇编了我国1978—1979年,在西太平洋热带水域4个航次调查的7篇浮游生物研究论文,系统报道了硅藻类、甲藻类、管水母类、介形类、桡足类、糠虾类和被囊类共581种,对其中国内尚未进行分类研究的253种(含亚种)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并介绍了它们的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有些类别还编制了科、属和种的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刊 热带水域 管水母类 海洋出版社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实验室 介形亚纲 测年 西太平洋 硅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迁影响深海生命
16
《飞碟探索》 1997年第3期15-15,共1页
气候变迁影响深海生命气候变化对地表生物的分布和命运将产生极大影响,这已广为人知。现在,科学家通过阅读微小的古代动物留在深深的大西洋底沉积物岩芯中的线索,发现即便是深海中的生命也无法摆脱气候变化的影响。它还提出了以下问... 气候变迁影响深海生命气候变化对地表生物的分布和命运将产生极大影响,这已广为人知。现在,科学家通过阅读微小的古代动物留在深深的大西洋底沉积物岩芯中的线索,发现即便是深海中的生命也无法摆脱气候变化的影响。它还提出了以下问题:全球变暖的影响是否会扩展到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迁 介形亚纲 生物多样性 全球变暖 深海 气候变化的影响 美国地质勘探局 种类多样性 海洋生物 速尔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uthwest monsoon changes indicated by oxygen isotope of ostracode shells from sediments in Qinghai Lake since the late Glacial 被引量:41
17
作者 LIU XingQi SHEN Ji +2 位作者 WANG SuMin WANG YongBo LIU WeiGu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4期539-544,共6页
The δ 18O records of ostracode shells in sediments of core QH-2000 from Qinghai Lake can be used as a better proxy to reflect monsoon changes. Low monsoon precipitation between 17.5 and 11 cal. ka BP is indicated by ... The δ 18O records of ostracode shells in sediments of core QH-2000 from Qinghai Lake can be used as a better proxy to reflect monsoon changes. Low monsoon precipitation between 17.5 and 11 cal. ka BP is indicated by positive δ 18O values averaging 2.37‰. A fast shift in δ 18O from positive at 11 cal. ka BP to negative at 10 cal. ka BP indicates sharp increase of monsoon precipitation. An interval of generally high monsoon precipitation is observed between 10 and 6 cal. ka BP with δ 18O values averaging -2.15‰. Decrease of monsoon precipitation between 6 and 2.5 cal. ka BP is indicated by positive δ 18O values. δ 18O keeps positive values averaging 3.0‰ between 2.5 and 0 cal. ka BP suggesting low high monsoon precipitation. The climatic changes indicated by δ 18O records of ostracode shells in sedi- ments of core QH-2000 from Qinghai Lake and our broader regional comparison show that the climate in Qinghai Lake since the late Glacial is probably controlled by southwest monsoon other than southeast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河晚期 青海湖 沉积物 介形亚纲动物壳 氧同位素 西南季风
原文传递
Quantitativ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leosalinity at Qinghai Lake in the past 900 years 被引量:16
18
作者 ZHANG Enlou1,2,SHEN Ji1,WANG Sumin1,YIN Yu1,ZHU Yuxin1 & XIA Weilan1 1.Key Laboratory of Lake Sediment and Environment,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210008,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39,China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Zhang Enlou(e-mail:elzhang@ niglas.ac.c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7期730-734,共5页
Based on the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ell length of Limnocythere inopinata and the salinity of its living water in Tibetan Plateau lakes, the paleosalinty of Qinghai Lake in the past 900 years was reconstru... Based on the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ell length of Limnocythere inopinata and the salinity of its living water in Tibetan Plateau lakes, the paleosalinty of Qinghai Lake in the past 900 years was reconstructed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of the adult body length of Limno-cythere inopinata. Meanwhile, the paleosalinity sequence of Qinghai Lak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as rebuilt by the Sr/Ca ratio of the shell of Eucypris inflata combined with the Sr/Ca ratio of living ostracod valves from the species of ge-nus Eucypris inflata and the host water. The paleosalinity results obtained by two different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assessed in this paper. To check the result, it was also contrasted with other historical climatic sequences of this area including tree ring and ice core. It was shown that the paleosalinity sequence rebuilt by adult ostracod body length had high reliability, and the paleosalinity reconstruction method by trace elements of ostracod shells was not suitable for Qinghai Lake. From the reconstructed paleosalinty se-quence of Qinghai Lake, it can be found that low salinity during 1160—1290 AD showed the humid climate condition on the Mediaeval Warm Period in this area, while the high salinity during 1410—1540 AD, 1610—1670 AD and 1770—1850 AD which was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cold pulses of the Little Ice Age with a dry climate condition. And the high salinity in the latest several decades was consistent with re-cent warm and dry trends of the climate in this area. The good consistency of the reconstructed palaeosalinity sequence and the precipitation sequence in this area rebuilt by tree ring prov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st lake salinity is reli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数量重建 成体特异湖浪 古盐度 树轮 海底沉积物 介形亚纲动物
原文传递
Recurrence of Yuan Dynasty sluice from Zhidanyuan relics and paleostream evolution
19
作者 ZHANGYulan SONGJian ZHAOQuanh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22期2507-2511,共5页
The excavation of Shanghai Zhidanyun relics makes the recurrence of a splendid Yuan Dynasty sluice. It is a good example for the study of Shanghai history in the Wusongjiang River irrigation, the ancient shipping and ... The excavation of Shanghai Zhidanyun relics makes the recurrence of a splendid Yuan Dynasty sluice. It is a good example for the study of Shanghai history in the Wusongjiang River irrigation, the ancient shipping and the tow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ata of microfossil Pediastrum, Zygnema, Concentricystes, diatom, foraminifera and ostracods from the sediment section of the relics, the paleostream change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luice was guessed. The paleostream was influenced by the sea water due to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sea in the earlier stage. The upstream of the sea water was enhanced in the middle stage that was indicated by the increase of marine diatoms and foraminifera. The decrease of marine diatoms and foraminifera in abundance reflected that the connection of the paleostream with the sea was reduced, and the sea influence was decreased gradually in the later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 上海 农业灌溉 介形亚纲动物 长江
原文传递
微体古生物学报第27卷2010年总目次
20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2-396,共5页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介形亚纲 微体古生物学 古新世 第三纪 赵元龙 盆地 地质构造 花粉 寒武系 目次 2010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