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长分化因子11对股动脉介入损伤术后小鼠血管的修复作用
1
作者 李涛 侯义江 +1 位作者 程杨阳 张佳佳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1(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1,GDF11)对股动脉介入损伤术后小鼠血管的修复作用。方法 利用导丝损伤的方法构建C57BL/6小鼠股动脉损伤模型,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重组人GDF11蛋白处理组(GDF11...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1(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1,GDF11)对股动脉介入损伤术后小鼠血管的修复作用。方法 利用导丝损伤的方法构建C57BL/6小鼠股动脉损伤模型,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重组人GDF11蛋白处理组(GDF11组),每组10只。干预14天时,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股动脉内膜增生情况,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小鼠损伤段血管CD31表达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derived factor-1,SDF-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含量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股动脉损伤小鼠外周血中促血管修复因子VEGF、SDF-1、bFGF、EGF的含量明显升高(P均<0.01);损伤血管增生内膜与中膜面积比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小鼠CD31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GDF11组小鼠促血管修复因子VEGF、SDF-1、bFGF、EGF的含量明显升高(P均<0.01);损伤段血管增生内膜与中膜面积比下降(P<0.01);CD31表达明显增多(P<0.01)。结论 GDF11能够抑制股动脉损伤小鼠损伤血管的新生内膜过度增生,促进再内皮化,从而对损伤血管发挥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分化因子11 介入损伤 血管 再狭窄 再内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氧诱导介入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氧化还原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盛林 刘亚军 潘其兴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0-402,共3页
关键词 活性氧 介入损伤 血管平滑肌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氧化还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颈动脉球囊介入损伤后大鼠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荣勤 曾宪强 马彦高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82-2086,共5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颈动脉球囊介入损伤后大鼠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建立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将6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CGRP(CGRP-L)组和高剂量CGRP(CGRP-H)组。CGRP-L组和CGRP-H组于球囊...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颈动脉球囊介入损伤后大鼠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建立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将6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CGRP(CGRP-L)组和高剂量CGRP(CGRP-H)组。CGRP-L组和CGRP-H组于球囊损伤后每天腹腔注射50、100μg/kg CGRP,而对照组于球囊损伤后每天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祖细胞(EPC)动员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中促血管修复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和碱性成纤维因子(b FGF〕及血清内皮素(ET)-1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HE染色观察颈动脉在球囊损伤后的形态学变化及内膜增生情况。结果CGRP-L组和CGRP-H组外周血中CD34和VEGF受体共同标记的EPC动员比例分别为(15.26±2.70)%和(23.55±3.92)%,均高于对照组的(7.12±1.14)%(P<0.05);与对照组相比,CGRP-L处理后的VEGF、SDF-1、b FGF、EGF及NO水平均升高,ET-1水平降低,且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两者比值均降低(P<0.05);CGRP-H组的以上指标均优于CGRP-L组(P<0.05)。结论 CGRP可抑制颈动脉球囊介入损伤后大鼠新生内膜形成,可通过促进EPC动员及升高外周血促血管修复因子辅助内皮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颈动脉 球囊介入损伤 新生内膜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散加硫酸镁外敷治疗经挠动脉介入损伤80例疗效观察与护理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谢亚莉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7期18-19,共2页
目的 探讨 金黄散加50%硫酸镁湿敷联合金黄散外敷治疗经挠动脉介入损伤(渗血、血肿、水疱等)的疗效;探讨经挠动脉介入损伤护理经验。方法 将经挠动脉介入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50%硫酸镁湿敷联合金黄散外敷,对照... 目的 探讨 金黄散加50%硫酸镁湿敷联合金黄散外敷治疗经挠动脉介入损伤(渗血、血肿、水疱等)的疗效;探讨经挠动脉介入损伤护理经验。方法 将经挠动脉介入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50%硫酸镁湿敷联合金黄散外敷,对照组40例仅采用50%硫酸镁湿敷的方法,将两组疗效分别在第7天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在疼痛缓解,红肿、水疱消失及血肿消退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50%硫酸镁湿敷联合金黄散外敷在治疗经挠动脉介入损伤比传统50%硫酸镁单独治疗,具有疗程短,见效快的特点;积极的护理有利于患者的介入损伤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金黄散 硫酸镁 经挠动脉介入损伤 中西医结合疗法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体外循环手术治疗心导管介入损伤 被引量:1
5
作者 胡知朋 詹波涛 +3 位作者 张拥军 陈家军 刘日辉 聂荣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23-824,共2页
心导管介入术在降低治疗创伤方面有突出的优势,但也有其特征性的并发症,常见的有急性损伤(冠脉穿孔、腱索损伤等、血管损伤及动脉瘤形成)、封堵物脱落、心率失常、血栓形成及栓塞等。急性损伤和封堵物脱落往往病情凶险,且有相当比... 心导管介入术在降低治疗创伤方面有突出的优势,但也有其特征性的并发症,常见的有急性损伤(冠脉穿孔、腱索损伤等、血管损伤及动脉瘤形成)、封堵物脱落、心率失常、血栓形成及栓塞等。急性损伤和封堵物脱落往往病情凶险,且有相当比例病例需外科处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襄樊医院胸心外科从1998年3月至2009年1月之间行急诊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治疗心导管介入术意外急症7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导管介入 急诊体外循环 手术治疗 介入损伤 华中科技大学 急性损伤 心内直视术 2009年
原文传递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相关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孟培娜 吴志明 +2 位作者 尤威 叶飞 朱琳琳 《安徽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1895-189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相关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146例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依据术后24 h内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最大值分为三组,第一组(18例):PCI术后c Tn I在正常范围内(c Tn I<0.04μg·L...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相关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146例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依据术后24 h内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最大值分为三组,第一组(18例):PCI术后c Tn I在正常范围内(c Tn I<0.04μg·L-1)组;第二组(44例):正常上限≤c Tn I<正常上限5倍(0.04μg·L-1≤c Tn I<0.2μg·L-1);第三组(84例):c Tn I≥正常上限的5倍(c Tn I≥0.2μg·L-1);通过分析患者临床基础特点及血清学指标检测、冠脉病变及手术过程等因素,分析PCI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1)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PCI术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他汀类药物服用史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B(apo-B)、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术前数值的升高,术后c Tn I数值越高;(2)术中参数提示:支架总长度[(44.78±15.57)vs(44.64±23.73)vs(58.43±27.66)mm,P=0.006]、最大支架直径[(3.31±0.51)vs(3.35±0.43)vs(3.15±0.44)mm,P=0.039]、球囊个数[(2.00±1.09)vs(2.27±1.44)vs(3.10±1.47)个,P=0.001]、支架平均释放压力[(8.22±1.48)vs(9.91±1.79)vs(12.40±1.53)atm,P<0.001]以及单支病变比例(55.6%vs 27.3%vs 19.0%,P=0.006)在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在第一组中比例最高,第三组中比例最低;随着术中支架长度的增加,支架平均释放压力的增大以及球囊使用的增多,术后c Tn I数值越高;(3)依据PCI术后c Tn I是否超过5倍正常上限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hs-CRP(OR 9.359,95%CI:3.589,24.402,P<0.001)、支架总长度(OR 1.043,95%CI:1.009,1.078,P=0.012)以及支架平均释放压力(OR 4.124,95%CI:2.024,8.403,P<0.001)是PCI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 hs-CRP、支架总长度以及支架平均释放压力是PCI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若能通过术前检测患者的基础临床特点尤其是hs-CRP,以及术中注意调控操作参数,有望预测并减少PCI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心肌损伤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相关的心肌损伤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卉卉 马礼坤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7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在PCI围手术期,内皮功能障碍、慢复流或无复流、痉挛等原因均会导致心肌损伤,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为了改善PCI疗效,尽早对PCI相关心肌损伤明确诊断,并采取合...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在PCI围手术期,内皮功能障碍、慢复流或无复流、痉挛等原因均会导致心肌损伤,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为了改善PCI疗效,尽早对PCI相关心肌损伤明确诊断,并采取合理的治疗策略是十分关键的。现就临床研究报道对PCI相关的心肌损伤及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相关心肌损伤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动流场中介入机器人抗冲击性能研究与结构优化
8
作者 杨朋飞 陈柏 +1 位作者 王文权 吴洪涛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2-606,共5页
基于腹足动物运动原理,提出一种能在脉动流场中稳定可靠运行的介入机器人。考虑到流场及在其中运动的介入机器人会发生相互影响,笔者在数值分析流场对机器人冲击力的基础上,对机器人外形结构进行优化,并对流体冲击下稳定运行时所需的机... 基于腹足动物运动原理,提出一种能在脉动流场中稳定可靠运行的介入机器人。考虑到流场及在其中运动的介入机器人会发生相互影响,笔者在数值分析流场对机器人冲击力的基础上,对机器人外形结构进行优化,并对流体冲击下稳定运行时所需的机器人与管腔间的切向阻力进行定量分析。为分析通过磁流变液固化后机体与管壁间由于啮合产生的最大切向阻力是否足够抵抗流体的冲击,建立生物管腔内壁表面特性模型,实验研究机器人与管壁间间切向运动阻力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足动物 损伤介入机器人 磁流变液 抗流体冲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肾损害与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发生AKI关系的研究
9
作者 万强 李周齐 《医学信息》 2012年第7期116-117,共2页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肾脏危险因素,以及术前肾损害因素与AKI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12年1月间在我院行心脏介入治疗术的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48h内血清肌酐...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肾脏危险因素,以及术前肾损害因素与AKI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12年1月间在我院行心脏介入治疗术的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48h内血清肌酐(Scr)值、术后48h内尿量,评价有无AKI的发生;采用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研究Scr、尿素氮(BUN)、血尿、蛋白尿,肾脏影像学异常等因素与AKI之间的关系。结果选取的152例成人患者中,心脏介入治疗术后48h内并发AKI有33例(21.7%);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蛋白尿,肾脏体积缩小或弥漫性改变.肾积水,血肌酐、尿素氮浓度增高,eGFR≤90ml·min^-1·(1.73m2)。等因素与AKI的发生明显相关(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蛋白尿,肾脏体积缩小或弥漫性改变,血肌酐浓度增高为术后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蛋白尿,肾脏体积缩小或弥漫性改变.肾积水,血肌酐、尿素氮增高,eGFR≤90ml·min^-1·(1.73m2)^-1是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并发AKI的显著危险因素。其中术前蛋白尿。肾脏体积缩小或弥漫性改变,血肌酐浓度增高为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必须谨慎评估风险和认真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介入治疗:急性肾损伤 肾小球滤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PCI术中慢/无复流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口服尼可地尔观察 被引量:28
10
作者 樊泽元 简新闻 季汉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97-100,共4页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慢/无复流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口服尼可地尔的效果。方法将110例急诊PCI术中慢/无复流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根据病情给予药物治疗,包...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慢/无复流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口服尼可地尔的效果。方法将110例急诊PCI术中慢/无复流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根据病情给予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5 mg口服,3次/d,连用30 d。两组患者PCI后即刻和72 h、30 d行心电图检查,计算心梗相关导联指高ST段回落>50%峰值发生情况两组患者PCI后即刻和6、14、18、24、48 h抽外周血,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两组患者发病后入院即刻和PCI术后24 h、72 h、7 d及30 d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两组患者发病后入院即刻、PCI术后7 d和PCI术后30 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两组患者PCI术后30 d内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机械并发症和死亡、新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发生情况。结果 PCI术后即刻、24 h、48 h、72 h、4d、5d、6d、7 d及30 d,观察组分别有28例(50.91%)、38例(69.09%)、54例(98.18%)患者,对照组分别有24例(43.64%)、34例(61.82%)、49例(89.09%)心电图相关导联抬高ST段回落>50%峰值。观察组组PCI术后即刻、72 h及30 d心电图相关导联抬高ST段回落>50%峰值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PCI术后24 h内血清CK峰值浓度分别为(1205±113)、(1520±221)IU/L,CK-MB峰值浓度分别为(192±23)、(238±25)μg/L,两组相比,P均<0.05。PCI术后30 d观察组血浆BNP水平及LVEDD、LVESD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LVEF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7 d两组上述指标相比(P均>0.05)。观察组PCI术后30 d内发生恶性心律失12例(21.82%)、严重心力衰竭8例(14.55%)、急性心肌梗死机械并发症0例、死亡0例、新发心肌梗死5例(9.09%)、TVR 0例,对照组分别为4例(7.27%)、2例(3.64%)、0例、0例、4例(7.27%)、0例。观察组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急诊PCI术中慢/无复流的STEMI患者,术后口服尼可地尔可以减少心肌损伤,改善左心功能,降低术后30 d内恶性心律失常及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可地尔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心肌损伤 心功能 恶性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栓胶囊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术心肌及血管内皮损伤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忠良 张培影 +10 位作者 刘敏 梁田 张寒梅 梅发光 赵光 李家岭 陈立侠 崔卫东 张庆 卢磊 樊巧玲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95-1299,共5页
目的观察防栓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致心肌和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100例行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防栓胶... 目的观察防栓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致心肌和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100例行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防栓胶囊6粒,3次/日。术前至少常规服用2天。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HR、SBP及心肌耗氧量(HR×SBP,k Pa/min)变化,检测治疗前、治疗后6 h、12 h、24 h、3 d、7 d cTnI、CK-MB、MYO、ET、NO水平。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显效率[54%(17/50)]及总有效率[94%(47/50)]高于对照组[显效率26%(13/50),总有效率88%(44/50),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HR、SBP、心肌耗氧量、血浆ET水平降低(P<0.05,P<0.01),NO水平升高(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6 h、12 h、24 h、3 d cTnI升高(P<0.05,P<0.01),6 h、12 h、24 h CK-MB升高(P<0.05,P<0.01),6 h、12 h MYO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12 h、24 h cTnI升高(P<0.05,P<0.01),6 h、12 h CK-MB升高(P<0.05),6 h MYO升高(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HR、心肌耗氧量、ET水平降低(P<0.05),治疗后6 h、12 h、24 h cTnI降低(P<0.05),12 h CK-MB降低(P<0.05),6 h、12 h MYO降低(P<0.05)。结论防栓胶囊能有效改善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肌损伤和血管内皮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栓胶囊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介入术所致心肌损伤 心肌保护 血管内皮保护
原文传递
基于氧化应激探究PCI损伤及中医药防治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焦园园 王萍 +3 位作者 赵凤 祁煊 秦月雯 许海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4-225,共12页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减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和改善临床症状的最有效策略。临床上,存在很大一部分患者在大血管再通后,仍存在心痛症状。在PCI围术期常伴随着氧化...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减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和改善临床症状的最有效策略。临床上,存在很大一部分患者在大血管再通后,仍存在心痛症状。在PCI围术期常伴随着氧化应激、炎症、钙超载、内皮功能损害、血栓阻塞等不良事件,氧化应激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PCI的再灌注时期,活性氧(ROS)的爆发可引发线粒体能量传递链异常和细胞离子稳态失衡,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白蛋白漏出,白细胞和血小板黏附,血管狭窄。传统中医将PCI术后再狭窄纳入"胸痹"等范畴,气血的运行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当气血运行不畅,心脏的生血、行血的功能受阻,造成气虚血瘀,从而造成机体虚损。目前,普罗布考和替格瑞洛等临床一线用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忽略了"本虚邪实"的机体现状,无法协调机体气血阴阳五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氧化应激在PCI损伤的现代医学分子研究出发,结合中医认识,总结中医药防治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冠状动脉介入损伤的治疗提供候选药物及为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冠状动脉介入损伤 分子机制 中医认识 中药防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