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选择性与全肝人肝血流阻断法在肝切除术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广罡 唐庆贺 +1 位作者 傅思源 周伟平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9年第4期235-238,共4页
目的比较3种人肝血流阻断方法,即Pringle法(A组)、半肝阻断法(B组)、单纯门静脉阻断法(C组)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行肝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阻断方法,对3组手术前后肝功能变... 目的比较3种人肝血流阻断方法,即Pringle法(A组)、半肝阻断法(B组)、单纯门静脉阻断法(C组)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行肝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阻断方法,对3组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及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B组中1例因分离单侧肝门困难而改用Pringle法;179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中出血量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3、7天B组和C组的肝功能改变(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蛋白水平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人肝血流阻断方法在切肝过程中,控制术中出血效果满意,切肝过程中采用选择性人肝血流阻断较Pringle法对术后肝功能损伤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人肝血流阻断 随机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蛋白酶抑制剂对肝癌患者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绍强 梁力建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 探讨蛋白酶抑制剂 (乌司他丁 ,UTI)对合并肝硬变的肝癌患者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近期我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抽信封法随机分为UTI组 (n =16 ) :术中静脉滴注UTI 10万单位 ,2次 /天 ,术后连续用 5... 目的 探讨蛋白酶抑制剂 (乌司他丁 ,UTI)对合并肝硬变的肝癌患者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近期我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抽信封法随机分为UTI组 (n =16 ) :术中静脉滴注UTI 10万单位 ,2次 /天 ,术后连续用 5d ;对照组 (n =15 )应用常规护肝药物。比较两组的肝功能变化、血清C 反应蛋白 (CRP)和皮质醇的浓度。结果 术后第 1、3及 7天 ,UTI组的AST及ALT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对照组 ,术后第 3天 ,UTI组的AST、ALT和T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术后第 1天 ,UTI组的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1) ;对照组血清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术前 (P =0 .0 4 6 ) ;而UTI组术后血清皮质醇水平略高于术前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能减轻肝硬变肝癌患者入肝血流阻断切肝术引起的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 ,并能减轻手术本身对机体的打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抑制剂 切除术 功能 保护作用 人肝血流阻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温下阻断肝区域性血流行肝切除术35例报告
3
作者 黄忠 蔡云峰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6期773-774,共2页
目的:探讨减轻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采用常温下肝区域性血流阻断(RHVO)行肝切除术35例经验,并与在同期采用常温下全肝入肝血流阻断(THIO)行肝切除术18例作对比研究。结果:RHVO阻断时间明显长于THIO阻断时间(... 目的:探讨减轻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采用常温下肝区域性血流阻断(RHVO)行肝切除术35例经验,并与在同期采用常温下全肝入肝血流阻断(THIO)行肝切除术18例作对比研究。结果:RHVO阻断时间明显长于THIO阻断时间(P<0.01),两组术中失血量无差异(P>0.05)。术后3d肝功能SGPT改变RHVO组明显轻于THIO组(P<0.01)。RHVO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HIO组(0.05>P>0.01)。结论:常温下RHVO行肝切除术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血流阻断 人肝血流阻断 切除术 常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肝血流阻断对局部热消融治疗肝癌疗效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洪德飞 彭淑牖 +1 位作者 童利民 李松英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 研究入肝血流阻断对局部热消融治疗肝癌效果的影响 ,为临床提高局部热消融治疗肝癌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SD大鼠 ,采用癌组织块包埋法建立大鼠W 2 5 6肝癌模型 4 0只。随机分 4组 ,每组 10只 :肝门非阻断组 (A组 ) ;肝动... 目的 研究入肝血流阻断对局部热消融治疗肝癌效果的影响 ,为临床提高局部热消融治疗肝癌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SD大鼠 ,采用癌组织块包埋法建立大鼠W 2 5 6肝癌模型 4 0只。随机分 4组 ,每组 10只 :肝门非阻断组 (A组 ) ;肝动脉阻断组 (B组 ) ;门静脉阻断组 (C组 ) ;肝动脉和门静脉联合阻断组 (D组 )。对 4 0只大鼠的癌灶 ,应用自我研制的半导体锥形散射激光热疗系统进行辐照。比较辐照时的癌灶温度 ,并观察辐照后即刻、1周、2周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4组间各时点癌灶温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4组间各时点癌灶温度两两比较 ,除B组和C组在 12 0秒时点和C组、D组各时点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外 ,其余组间各时点癌灶温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光学显微镜下见 4组SD鼠癌灶标本以治疗头为中心 ,向外依次为凝固坏死区、移行区和正常肝癌细胞对照区。C、D组比A、B组三区分界清楚。结论 入肝血流阻断可提高激光热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 ,以联合阻断或门静脉阻断效果最好 ,肝动脉阻断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肝血流 阻断 局部热消融 治疗 疗效
原文传递
谷氨酰胺对入肝血流阻断后肠道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国平 朱闻溪 +2 位作者 杨广顺 周文平 程广明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65-66,共2页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入肝血流阻断后肠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只。术前实验组大鼠连续5d腹腔注射谷氨酰胺,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Pringle法阻断入...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入肝血流阻断后肠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只。术前实验组大鼠连续5d腹腔注射谷氨酰胺,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35min后开放;假手术组仅行麻醉、开腹。于阻断前及再灌注后2、4、24h检测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法检测肠道细胞凋亡指数;RT—PCR法检测肠组织中Bcl一2mRNA的表达。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结果再灌注后2、4、24h,实验组内毒素水平及凋亡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F=144.96,248.62,268.50;336.95,131.81,215.15,P〈0.05);而实验组Bcl-2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F=7761.95,2239.43,1740.36,P〈0.05)。结论谷氨酰胺能够促进Bcl一2mRNA表达,从而减轻肠道细胞凋亡,抑制肠源性内毒素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肝血流阻断 谷氨酰胺 肠道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三种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安清 东爱华 +1 位作者 李红霞 李爱华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3期323-326,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三种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三种技术对肝癌患者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143例肝癌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血流阻断方法将... 目的对比研究三种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三种技术对肝癌患者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143例肝癌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血流阻断方法将患者分为A组(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n=59例)、B组(改良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n=33例)和C组(改良Pringle法阻断人肝血流+下腔静脉阻断法,n=51例)。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手术期各项指标、氧化应激指标、肝肾功能指标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x或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均明显少于A、B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7 d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C组高于A、B组(P<0.05);术后1d\3d患者的丙二醛水平C组明显低于A、B组(P<0.05);术后1d.3d患者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C组高于A、B组(P<0.05)。术后1d、3d、7dC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ringle法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可减少肝癌患者术中出血量,且对患者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及肝功能损伤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腹腔镜 人肝血流阻断 氧化应激 功能
原文传递
Relationship between angiotensin-(1-7) and angiotensin Ⅱ correlates with hemodynamic changes in human liver cirrhosis 被引量:11
7
作者 Walkíria Wingester Vilas-Boas Antnio Ribeiro-Oliveira Jr +5 位作者 Regina Maria Pereira Renata da Cunha Ribeiro Jerusa Almeida Ana Paula Nadu Ana Cristina Simoes e Silva Robson Augusto Souza dos Santo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0期2512-2519,共8页
AIM: To measure circulating angiotensin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human cirrhosis and to further evaluate a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nin angiotensin system (RAS) components and hemodynamic changes. METHODS: P... AIM: To measure circulating angiotensin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human cirrhosis and to further evaluate a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nin angiotensin system (RAS) components and hemodynamic changes. METHODS: Patients were allocated into 4 groups: mild-to-moderate liver disease (MLD), advanced liver disease (ALD), patients undergo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healthy controls. Blood was collected to determine plasma renin activity (PRA), angiotensin (Ang) Ⅰ, Ang Ⅱ, and Ang-(1-7) levels using radioimmunoassays. Dur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hemodynamic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and blood was simultaneously obtained from the portal vein and radial artery in order to measure RAS components. RESULTS: PRA and angiotensins were elevated in ALD when compared to MLD and controls (P 〈 0.05). In contrast, Ang Ⅱ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MLD. Ang-(1-7)/Ang Ⅱ ratios were increased in MLD when compared to controls and ALD. During transplantation, Ang Ⅱ levels were lower and Ang-(1-7)/Ang Ⅱ ratios were higher in the splanchnic circulation than in the peripheral circulation (0.52 ± 0.08 vs 0.38 ±0.04, P 〈 0.02), whereas the peripheral circulating Ang Ⅱ/Ang Ⅰ ratio was elevated in comparison to splanchnic levels (0.18 ±0.02 vs 0.13 ±0.02, P 〈 0.04). Ang-(1-7)/ Ang Ⅱ ratio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ardiac output (r = 0.66)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r = -0.70).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g-(1-7) and Ang Ⅱ may play a role in the hemodynamic changes of human cirrh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Liver cirrhosis Angiotensin-(1-7) Angiotensin Splanchnic circulation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肝脏外科的发展 被引量:21
8
作者 许戈良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8年第2期73-75,共3页
手术中有效控制出血是肝脏手术成功的关键。目前各种出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其共同特点是通过阻断人肝或全肝血流,减少出血。但阻断人肝血流及恢复血流可造成肝脏热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特别是伴肝炎后严重肝硬化者术前肝功能多有明显损害... 手术中有效控制出血是肝脏手术成功的关键。目前各种出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其共同特点是通过阻断人肝或全肝血流,减少出血。但阻断人肝血流及恢复血流可造成肝脏热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特别是伴肝炎后严重肝硬化者术前肝功能多有明显损害,术中阻断人肝血流势必会造成余肝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以致不能很快恢复,甚至长期不能代偿。这种损伤不仅造成肝脏淤胆还会造成再生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外科 血流阻断 再灌注损伤 人肝血流 脏热缺血 严重硬化 脏手术 控制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