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全人类总体利益原则 被引量:7
1
作者 潘抱存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9-34,共6页
关键词 人类总体利益 人口问题 国际法学家 当代国际法 粮食问题 精神文明 国家主权原则 国际经济秩序 战争罪行 世界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主权原则和全人类总体利益原则 被引量:3
2
作者 潘抱存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19-24,共6页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是爱国主义者,决不容忍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受到任何侵犯。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深深懂得中国民族利益的充分实现不能离开全人类的总体利益。我们坚持执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同我们履行维护...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是爱国主义者,决不容忍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受到任何侵犯。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深深懂得中国民族利益的充分实现不能离开全人类的总体利益。我们坚持执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同我们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崇高的国际义务是一致的。”这个分析,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主权原则 人类总体利益 国际法原则 当代国际法 人类进步 非主权行为 独立自主 奥本海国际法 国际社会 国际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历史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历史必然性问题
3
作者 杨耕 《理论教学》 1991年第6期7-12,共6页
1 历史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历史必然性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从目前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状况和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人从客体转向主体的研究。研究中心的这一转移汇合着进步和倒退的双重倾向。一方面,从历史客体转向主体的研究体现着认... 1 历史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历史必然性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从目前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状况和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人从客体转向主体的研究。研究中心的这一转移汇合着进步和倒退的双重倾向。一方面,从历史客体转向主体的研究体现着认识的深化和进步,因为认识客体的任何一种努力一旦持续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活动 人从 研究中心 历史决定论 人类总体 机械决定论 历史选择 人类社会 人的能动性 社会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生殖文化与传统生命哲学 被引量:1
4
作者 袁钟 《大自然探索》 1989年第3期131-137,共7页
近来,一些学者通过对中国古代生殖文化的深入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哲学与生殖文化的思想渊源关系,给我们研讨阴阳哲学的深层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生殖文化是原始生殖崇拜的产物,而生殖崇拜又是生命崇拜影响的结果。人类总体的第一... 近来,一些学者通过对中国古代生殖文化的深入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哲学与生殖文化的思想渊源关系,给我们研讨阴阳哲学的深层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生殖文化是原始生殖崇拜的产物,而生殖崇拜又是生命崇拜影响的结果。人类总体的第一需求是维持自身生命的延续,这需要以人类生殖为手段,即生命依赖生殖而不断延续。同时,生殖又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在十分重视血缘关系的古代中国农业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哲学 生殖崇拜 阴阳哲学 文化特征 人类总体 古代中国 系辞 《易传》 深层结构 运动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主体的历时性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万斌 绍平 《唯实》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6-28,共3页
随着人类总体实践的发展,人对外部世界的多维关系也在不断开拓和深化。为了全面揭示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质及其进化趋势,有必要深入探寻和确定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对历史主体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展开,比如对历史主体作一般... 随着人类总体实践的发展,人对外部世界的多维关系也在不断开拓和深化。为了全面揭示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质及其进化趋势,有必要深入探寻和确定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对历史主体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展开,比如对历史主体作一般性考察,共时性考察,历时性考察等等。本文试图从历史主体发展的阶段性出发,对其作一历时性考察。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或群体的个体差异,以及同一个体或群体自身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给历史主体蒙上了难以捉摸的色彩。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体 人类总体 历时性 个体差异 难以捉摸 强制关系 外部世界 人类社会 未来社会 共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美育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杜卫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3期40-48,39,共10页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现代美育学的哲学基础现代美育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内容丰富,领域广泛,因此,除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指导理论研究之外,...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现代美育学的哲学基础现代美育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内容丰富,领域广泛,因此,除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指导理论研究之外,还应寻求各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一部分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理论 美育学 指导思想 人类总体 审美人格 思想理论界 席勒 集体发展 指导理论 社会主义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社会认识中的“发现”
7
作者 何小玲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4年第3期30-33,共4页
试论社会认识中的“发现”何小玲社会认识的“发现”活动是人类从事社会自我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社会认识中的“发现”问题就是要探求“发现”活动本身的特点、本质及其规律性。这同科学哲学中所研究的“科学发现”问题基本类... 试论社会认识中的“发现”何小玲社会认识的“发现”活动是人类从事社会自我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社会认识中的“发现”问题就是要探求“发现”活动本身的特点、本质及其规律性。这同科学哲学中所研究的“科学发现”问题基本类似。人所共知的一个事实是:革命导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识 认识主体 人类总体 自我认识 革命导师 价值学说 人类社会 思想轨迹 中所 社会发展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教学过程的规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同英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984年第1期18-21,共4页
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要按照一定的工作序列,抓好各个环节。其中尤以研究、探索和抓住教学过程的规律,为最重要,教学过程的规律,决定着在教学工作中要遵循什么原则,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才能取得较好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大批又... 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要按照一定的工作序列,抓好各个环节。其中尤以研究、探索和抓住教学过程的规律,为最重要,教学过程的规律,决定着在教学工作中要遵循什么原则,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才能取得较好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大批又红又专的各种建设人才。二次世界大战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过程 教学工作 教学质量 认识过程 心理活动 人类总体 知识的理解 德育过程 死套 身心发展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应是一个系统存在
9
作者 于海波 《长白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2-14,74,共4页
现今人们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主体概念;一是指人类总体,一是指人类个体,这在原则上都是可以的.但是,人们却没有进一步揭示这两种含义的内在联系,这容易导致两种倾向;一是只注重主体概念的总体含义,忽视其个体含义,因而在实践中既强调... 现今人们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主体概念;一是指人类总体,一是指人类个体,这在原则上都是可以的.但是,人们却没有进一步揭示这两种含义的内在联系,这容易导致两种倾向;一是只注重主体概念的总体含义,忽视其个体含义,因而在实践中既强调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又不从现实上保证个体的主体地位,主体因而变成了脱离个体的空泛概念;另一种是只注重主体概念的个体含义,而忽略其总体含义,主体因而变成了无数孤立个体的机械总和.这两种倾向都对主体概念做了抽象化的理解.其原因,就是我们对主体概念的内在含义揭示的不够深刻.我认为,主体概念既可以指人类总体,又可以指人类个体,这并不是出自人们的硬性规定,而是由于两者的背后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总体 主体概念 内在含义 个体发展 对象系统 内在源泉 主体能动性 个体功能 内在活力 现代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个人创造社会及其本体论意义
10
作者 陈舟 《长白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8-11,共4页
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个人不仅是社会的产物或客体,同时也是社会的主体;不但社会创造个人,个人也创造社会.只要我们坚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中来考察个人的活动,“个人创造社会”的命题是可以成立的.它反映了人类社会... 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个人不仅是社会的产物或客体,同时也是社会的主体;不但社会创造个人,个人也创造社会.只要我们坚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中来考察个人的活动,“个人创造社会”的命题是可以成立的.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这一命题与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并不矛盾.历史证明,人民群众主体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体 人民群众 主体性 人类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 本体论意义 人类总体 历史过程 社会进步的动力 现代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辨证唯物论,探析教育本质及教育规律
11
作者 陶鼎辉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4期16-21,共6页
近几年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问题的争论,大多从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来探讨,忽视了对教育本身这一特殊矛盾的研究。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是重视了“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而忽视了它的“根本原因”,不免本末倒置。另有少数文章... 近几年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问题的争论,大多从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来探讨,忽视了对教育本身这一特殊矛盾的研究。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是重视了“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而忽视了它的“根本原因”,不免本末倒置。另有少数文章,把教育作为“独特的社会现象”或“培养人的活动”来探讨,又忽略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仍事与愿违。 (一) 从教育内部看,构成教育过程的要素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对象 特殊矛盾 构成教育 教育过程 教育目的 人的发展 塑造功能 教育内部 社会与人 人类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12
作者 年杰 金旺 《唯实》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0-22,19,共4页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各种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作用的论调甚嚣尘上,这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所造成的结果。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植根于实践的土壤,是在实践中发展着的科学体系,它的理论和方法是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实现共产...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各种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作用的论调甚嚣尘上,这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所造成的结果。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植根于实践的土壤,是在实践中发展着的科学体系,它的理论和方法是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实现共产主义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阶级属性、历史使命和任务上,都根本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属性 资产阶级自由化 现存世界 人类总体 辩证过程 德意志意识形态 物理学的进化 政治变革 科学技术革命 历史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被定义概念与定义概念之关系——兼论定义的实质及其规则
13
作者 万年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90-97,共8页
如何看待被定义概念与定义概念的关系,这是传统逻辑的定义论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没有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就不会有正确的定义规则,也不能正确地理解定义的实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之一直抱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被定义概念与定义概... 如何看待被定义概念与定义概念的关系,这是传统逻辑的定义论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没有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就不会有正确的定义规则,也不能正确地理解定义的实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之一直抱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被定义概念与定义概念是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针对这一说法,张天敏同志曾正确地指出:“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根本不是什么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判断 兼论 “马克思主义” 谓项 中项 认识主体 人类总体 实践任务 无臭 不等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4
作者 许玉乾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4-36,共3页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就价值主体而言,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但就价值客体而言,却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这样便产生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主要是个人...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就价值主体而言,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但就价值客体而言,却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这样便产生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因为个人与社会是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个人与社会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和人与物构成的主客体关系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个人与社会的主客体关系是双向的,而人与物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单向的。就是说,在个人与社会构成的主客体关系中,个人与社会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主体 主客体关系 社会价值 社会构成 发展价值 人类总体 人的发展 历史过程 是物 社会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维方式浅论
15
作者 王干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12-19,共8页
思维方式,是人们思考、认知、把握、评价事物的程式和方法,大致由这样几个方面构成:思维要素,即进行思维的基本单元、细胞、元素,如形象、概念等;致思趋向,即思维运行的基本指向;运思途径,即思维进行的具体路线;思维时空,指思维视野的... 思维方式,是人们思考、认知、把握、评价事物的程式和方法,大致由这样几个方面构成:思维要素,即进行思维的基本单元、细胞、元素,如形象、概念等;致思趋向,即思维运行的基本指向;运思途径,即思维进行的具体路线;思维时空,指思维视野的空间和时间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过程 基本指向 哲学思维 辩证思维 理论体系 人类总体 逻辑规律 范畴体系 主客体关系 必然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的方法论之思
16
作者 唐铁惠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5-47,共3页
美的研究对象是“属总体人类的美”,这一美只能是个体的美的总和或思维性存在,必然在“主客观的统一”领域。根据辩证法的宇宙论,美的研究首先是语言学上对“美”的语词之用法的界定。以人对不同事物的判断所持的根据不同,美可谓是“人... 美的研究对象是“属总体人类的美”,这一美只能是个体的美的总和或思维性存在,必然在“主客观的统一”领域。根据辩证法的宇宙论,美的研究首先是语言学上对“美”的语词之用法的界定。以人对不同事物的判断所持的根据不同,美可谓是“人的气质性、品格性精神”显现在能够引起人的生理感觉快适的物质形式上。审美是人的由生理快适感觉与心理愉快感觉相融合而生成的“精神感觉”活动。美的事物之发生原因,一方面在主体的审美本身,另一方面在客体的不可论美丑的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人类的美 主客观的统一 辩证法 相对存在 精神感觉 真善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群体自我意识的特点与作用
17
作者 薛东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88年第5期27-30,共4页
群体自我意识的自身特点首先表现在与个体和人类总体自我意识相区别的发展过程中。群体自我意识是在人类系统发生和个体发生的一定阶段上表现出来并成熟起来的。在原始人那里,自我意识起初表现为'群体的自我意识'(处在混沌不分... 群体自我意识的自身特点首先表现在与个体和人类总体自我意识相区别的发展过程中。群体自我意识是在人类系统发生和个体发生的一定阶段上表现出来并成熟起来的。在原始人那里,自我意识起初表现为'群体的自我意识'(处在混沌不分的原始状态,如'氏族自我意识'),随着人们独立个性的形成,个体自我意识逐渐发达、成熟起来,并成为新产生的群体自我意识的要素与成分。而原有的'群体的自我意识',则在社会系统确立之后逐渐转化为社会(即人类总体)的自我意识。这样,群体自我意识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矛盾运动之后,又在新的矛盾统一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群体有自然形成与人为形成两种类型,群体自我意识的生成运行过程也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然形成的社会群体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 群体规范 人类总体 群体说 自我和谐 混沌不分 童年期 矛盾统一体 个体发生 自我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自由品格与“历史之谜”的破解
18
作者 李东 《乐山师专学报》 1994年第4期61-65,共5页
自由,是一定历史阶段中人类总体活动能动性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总和,而且在这总和之上又不断指向更高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认为:自由不仅仅是对必然限制的消极摆脱,而乃是一种认识并掌握客体的规律和主体的规律以及一定目的的能... 自由,是一定历史阶段中人类总体活动能动性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总和,而且在这总和之上又不断指向更高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认为:自由不仅仅是对必然限制的消极摆脱,而乃是一种认识并掌握客体的规律和主体的规律以及一定目的的能力和状态.作为人类天生所共同向往的“不断指向更高的总和”的一种完美超越,自由与人类生命之爱和艺术之美的创造永恒地缠绕在一起,自由是生命价值人格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艺术的美的规律.“判定文艺作品与美的规律的符合程度,也就是判定文艺作品表现的自由程度——这是马克思美学批评的中心问题.”由此,我们才能寻找到马克思文艺自由观与恩格斯“美学与历史观点”的精神相通处.“历史是自由的体现和发展”(克罗齐语),作为哲学范畴的自由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历史的自由精神,在文艺中这种自由精神以美的规律出现,因而我们在历史的审美研究中可以找到对自由的历史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之谜 文艺作品 人类总体 历史观点 历史理解 主体形象 历史主体 现代主义作家 克罗齐 此岸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思维的文化动因
19
作者 邓也穆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1989年第2期52-57,共6页
这是一个内容比较宽泛的题目,不妨从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件艺术事例入题:达·芬奇的著名壁画《最后的晚餐》,除人物的动作、神态、服饰以及画面的背景各具内蕴外,在人物的排列上也大有学问。耶稣作为主角,自然排在中间;另一位主角犹大... 这是一个内容比较宽泛的题目,不妨从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件艺术事例入题:达·芬奇的著名壁画《最后的晚餐》,除人物的动作、神态、服饰以及画面的背景各具内蕴外,在人物的排列上也大有学问。耶稣作为主角,自然排在中间;另一位主角犹大,则排在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动因 艺术思维 黄金分割点 艺术创作 艺术科学 现代科学 人类总体 资产阶级自由化 创作动机 人类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理的阶级性及其力量
20
作者 王才忠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33-39,共7页
一、真理的阶级性真理是否存在阶级性的问题,在我国哲学界争论了几十年,曾出现好几种观点。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反映... 一、真理的阶级性真理是否存在阶级性的问题,在我国哲学界争论了几十年,曾出现好几种观点。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真理也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人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时,必然从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出发,使反映出的真理为本阶级服务,因而真理是有阶级性的。从上述两种对立观点出发,又派生出与上述两方观点有联系而又有所不同的几种观点。诸多观点各持己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利益 社会主义体系 西方资产阶级 人类社会 十年 指导思想 人类总体 “和平演变” 优秀文化成果 共产主义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