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的对象、方法与结果运用——基于人类学视角的反思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南 杨光钦 《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8,共9页
评估虽然被视作促进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其高利害性使它可能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基于人类学视角,对评估的关键要素进行反思,可以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为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我们需要做出评估改革。以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为例,从人类学的... 评估虽然被视作促进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其高利害性使它可能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基于人类学视角,对评估的关键要素进行反思,可以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为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我们需要做出评估改革。以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为例,从人类学的整体视角来看,评估不应仅针对单个的幼儿园进行,真正的评估对象应是地方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幼儿园。从人类学的差异视角来看,更好的评估方法应是各方共商评估方案,而不是以研制统一的评估标准为核心。从人类学的他者视角来看,更有价值的评估结果运用方式是听取和尊重幼儿园对其评估结果的解释,使评估结果成为帮助幼儿园深度认识自己的材料与工具,而不是基于评估结果给幼儿园定级或是要求幼儿园马上对照评估要点限期整改。在人类学视角的观照下,评估应首先对拥有管理权和奖惩权的评估主体提要求。评估主体建立并始终坚持关怀的基本原则,了解并满足评估对象的真实发展需要,促使评估对象实现有益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才是评估真正的价值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 保教质量 评估 教育评估 评估要素 人类学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小先生制”的教育实践样态重塑——基于人类学视角分析
2
作者 张丽琴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4-17,124,共5页
基于人类学视角分析新时代“小先生制”教育实践样态,发掘新时代“小先生制”的实践价值,有助于深化对教育和文化相互关系的理解。站在人类教育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去审视、去传承人类文化教育的精髓,创新切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生活实践。文... 基于人类学视角分析新时代“小先生制”教育实践样态,发掘新时代“小先生制”的实践价值,有助于深化对教育和文化相互关系的理解。站在人类教育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去审视、去传承人类文化教育的精髓,创新切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生活实践。文章从“角色互换、教学同构”“道德成长、美德浸润”“和谐相融、共处共生”三方面重塑了新时代“小先生制”的教育实践样态,并分析了新时代“小先生制”教育实践样态重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小先生制” 教育实践样态 人类学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类学视角探析区域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评《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
3
作者 荣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I0007-I0007,共1页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区域旅游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如何确保旅游规划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特别是在社区参与方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人类学视角出发,强调对当地社区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尊重,这是实现旅游规划...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区域旅游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如何确保旅游规划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特别是在社区参与方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人类学视角出发,强调对当地社区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尊重,这是实现旅游规划与社区和谐共生的关键。为了推动区域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求。社区的有效参与不仅可以增强居民对旅游资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促进旅游与社区文化的有机融合,从而打造出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参与 人类学视角 历史人类学 当地社区 和谐共生 区域旅游规划 有效参与 归属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类学视角看保护非遗
4
作者 吕盟 《文化产业》 2024年第5期64-66,共3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艺术人类学应运而生,成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现旨在探讨中国艺术人类学在非物质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艺术人类学应运而生,成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现旨在探讨中国艺术人类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分析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历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索一条本土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学视角 冲击和挑战 有效路径 本土化 发展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餐、食物与爱:人类学视角下的电影《饮食男女》 被引量:3
5
作者 杨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9-52,共4页
礼记有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并不仅仅指一日三餐的口腹之欲。作为文化符号的一个类别,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标识性符号,是维系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而与食物相关的食材种类、烹饪方式、用餐餐... 礼记有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并不仅仅指一日三餐的口腹之欲。作为文化符号的一个类别,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标识性符号,是维系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而与食物相关的食材种类、烹饪方式、用餐餐具、餐桌礼仪都反映出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地方性知识。《饮食男女》是华人导演李安1974年出品的电影,它与《推手》《喜宴》一起,构成了李安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家庭三部曲”,在《饮食男女》这部影片中,李安选择了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为切入点,以亲情为叙事线索,讲述20世纪90年代一个台湾家庭中父亲与三个女儿之间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男女》 家庭三部曲 导演李安 《喜宴》 地方性知识 烹饪方式 人类学视角 口腹之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视角下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中国风格” 被引量:1
6
作者 朱炳祥 冷凤彩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6期862-867,共6页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中国风格”,标志着一种成熟体系的形成,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当代实践对被选择了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世界各国的理论成果进行重新解释的创新性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本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必将是构...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中国风格”,标志着一种成熟体系的形成,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当代实践对被选择了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世界各国的理论成果进行重新解释的创新性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本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必将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国风格”的主旋律。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形成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风格 人类学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学视角的研究——西方儿童发展研究概述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玉梅 刘红梅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7-20,共4页
多数人认为儿童发展研究集中在心理学领域,对于人类学领域相关研究则了解甚少。因此,为使当代的儿童教育建立在对儿童更广泛的了解之上,有必要从人类学视角对西方儿童发展研究作一概述,以形成更适合于儿童成长的发展理论。
关键词 儿童发展 研究历程 人类学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研究的人类学视角 被引量:3
8
作者 桂榕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79-82,共4页
从民俗的文化意义、民俗的历史性进程、民俗的共时性网络与场域三维度,对人类学民俗研究的基本概念与视角进行阐释。这三个维度密切相关,共同构成民俗研究的人类学基本范式。
关键词 民俗研究 人类学视角 文化意义 历史性进程 共时性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报告文学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视角——龚举善教授《走过世纪门》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崇璧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8-41,共4页
龚举善教授研究报告文学的著作《走过世纪门》日前由红旗出版社出版 ,谢冕教授和尹均生教授给予了很高评价。该著以文化人类学视角为观察点 ,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 2 0世纪中外报告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演进路线 ,对新时期报告... 龚举善教授研究报告文学的著作《走过世纪门》日前由红旗出版社出版 ,谢冕教授和尹均生教授给予了很高评价。该著以文化人类学视角为观察点 ,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 2 0世纪中外报告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演进路线 ,对新时期报告丈学创作及若干重要而敏感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到位的阐释 ,并就新世纪以报告文学为核心的纪实写作前景作出了令人信服的乐观展望 ,堪称报告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举善 《走过世纪门》 报告文学研究 文化人类学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视角下的祖先崇拜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东莉 《沧桑》 2014年第3期84-88,共5页
祖先崇拜在人类学研究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国外对于祖先崇拜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早期是对祖先崇拜起源问题的探讨,后发展到对其社会功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转而探求其在人类文化背后的诉求,关注其过程与变迁以及不同地区祖... 祖先崇拜在人类学研究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国外对于祖先崇拜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早期是对祖先崇拜起源问题的探讨,后发展到对其社会功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转而探求其在人类文化背后的诉求,关注其过程与变迁以及不同地区祖先崇拜文化类型的比较研究。国内对于祖先崇拜的研究,学者们则是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第一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探讨汉族祖先崇拜的社会功能和结构特点;第二是以史料及考古文献为基础,探讨祖先崇拜文化在中国的源起和发展;第三是采用个案的方式探讨国内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祖先崇拜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视角 祖先崇拜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伦理的人类学视角解析
11
作者 黄荟 周峰 《岭南学刊》 CSSCI 2008年第2期67-70,共4页
发展具有主体中立性、内容复杂性和方向性特点,本身并不必然具有伦理内涵。发展伦理问题中的发展必然是有限定条件的,而人类学视角是其中的重要条件。从人类学视角看待发展伦理可以发现,人类问题与发展伦理问题有内在一致性,发展的本质... 发展具有主体中立性、内容复杂性和方向性特点,本身并不必然具有伦理内涵。发展伦理问题中的发展必然是有限定条件的,而人类学视角是其中的重要条件。从人类学视角看待发展伦理可以发现,人类问题与发展伦理问题有内在一致性,发展的本质同人的终极关切、人的完整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是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发展伦理 人类学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藏山经》神形祀法材料源或自夏少康中兴所制方国地理图--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分析《山海经》神形祀法材料所反映的时代
12
作者 付希亮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01-105,共5页
在《山海经》中《五藏山经》每列山后,作者常常对这列山的总数、里长、神形、等级、祀法进行总结。这部分内容,与《山经》并非一体,二者有不同的来源。它比《山经》更古老,神形祀法部分提到了武罗神,说明其产生上限是后羿之死。这部分... 在《山海经》中《五藏山经》每列山后,作者常常对这列山的总数、里长、神形、等级、祀法进行总结。这部分内容,与《山经》并非一体,二者有不同的来源。它比《山经》更古老,神形祀法部分提到了武罗神,说明其产生上限是后羿之死。这部分内容可能源自夏代初年少康复国之时祝史所绘"方国地理图",此图简略地反映了少康中兴之时各方国的图腾和居住情况。商朝初年,此图转入商人之手,商朝巫史把图上的带有图腾特征的方国首领当作神来祭祀,并用图画的形式描述了各路神的图腾特征和祭祀方法。他们在制作《山图》之时,顺便将旧图附在新图各列山之后。后人将《山海图》转写为《山海经》,新旧图被合并在一起,旧图就成为《五藏山经》每列山之后的神形祀法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夏少康时代方国分布状况的宝贵的历史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视角 武罗 少康中兴 方国地理图 《山经》 神形祀法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华夏族上帝历史原型考
13
作者 付希亮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40-49,共10页
中国上帝崇拜来自远古。从殷芸《小说》和段成式《酉阳杂俎》关于上帝的传说看,天界曾先后出现过三个上帝:刘天翁、张天帝和曹明帝。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他们对应的是华夏文明之初人间先后出现的三个总首领:赤帝(炎帝)、颛顼和帝喾。天... 中国上帝崇拜来自远古。从殷芸《小说》和段成式《酉阳杂俎》关于上帝的传说看,天界曾先后出现过三个上帝:刘天翁、张天帝和曹明帝。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他们对应的是华夏文明之初人间先后出现的三个总首领:赤帝(炎帝)、颛顼和帝喾。天界上帝是人间君主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视角 华夏族上帝 历史原型 曹明帝 张天帝 斗阎王故事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舞、仪式与饮食:人类学视角下《四个春天》的地方性知识叙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89,共6页
1922年,由罗伯特·费拉哈迪执导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在美国公开上映,这部由地质工作者拍摄的记录北美爱斯基摩人在茫茫冰原中捉鱼、捕海象、建冰屋的影片,成为民族志电影的先驱和启蒙。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西南云、贵、川三省... 1922年,由罗伯特·费拉哈迪执导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在美国公开上映,这部由地质工作者拍摄的记录北美爱斯基摩人在茫茫冰原中捉鱼、捕海象、建冰屋的影片,成为民族志电影的先驱和启蒙。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西南云、贵、川三省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东部学人西迁等历史因素,成为民族志影片创作的主要场域,人类学家凌纯声、芮逸夫等学者,曾对贵州、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生活进行过实地拍摄和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的纳努克》 地方性知识 地质工作者 民族志影片 叙事研究 凌纯声 芮逸夫 人类学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保护的文化人类学视角--评《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引量:6
15
作者 方李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第2期112-123,共12页
一、人类学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201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由麻国庆与朱伟合作的专著--《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是笔者孤陋寡闻,这应该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 一、人类学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201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由麻国庆与朱伟合作的专著--《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是笔者孤陋寡闻,这应该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这样的研究非常重要。尽管人类学家是最早关注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最早提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观点的学术群体,但在中国,参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流群体,并非是人类学者,也因而较少有学者专门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讨论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视角 人类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多样性 学术群体 三联书店 主流群体 非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类学视角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海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7-112,共6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上,相对于国外较成熟完善的研究体系,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人类学的研究规范和方法论模式。文章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内容与方向,从目的地社会、游客与客源...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上,相对于国外较成熟完善的研究体系,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人类学的研究规范和方法论模式。文章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内容与方向,从目的地社会、游客与客源地、民族文化认同、舞台原真性、利益相关者这几个方面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要点,同时结合国外的研究案例对我国非物质论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深入剖析,明确文化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人类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维护人类文化遗产和族群的多样性的人类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视角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 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辅导员做好新生良好品格养成的人类学视角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磊 《科教导刊》 2011年第16期171-171,179,共2页
大学新生的良好品格的养成一直是高校教育场域所关注的话题。目前对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一新生良好品格的养成的研究多停留在教育学研究领域,缺乏对人的个性本质的关注,本文试图从人类学的视角——更加尊重人的多样性、回归平等对话、... 大学新生的良好品格的养成一直是高校教育场域所关注的话题。目前对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一新生良好品格的养成的研究多停留在教育学研究领域,缺乏对人的个性本质的关注,本文试图从人类学的视角——更加尊重人的多样性、回归平等对话、推进积极参与、增进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一些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新生 良好品格 人类学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论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兵团文化的多元类型及现实价值
18
作者 马永辉 赵子芳 《兵团党校学报》 2015年第6期54-60,共7页
社会的现代性构建中,文化是不可缺位的重要因素。当前,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对话及相互关系日趋频繁复杂。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均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为加强兵团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而树... 社会的现代性构建中,文化是不可缺位的重要因素。当前,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对话及相互关系日趋频繁复杂。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均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为加强兵团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一步推进兵团文化交流与发展,需要清晰地认识这一特殊文化存在的功能和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解析兵团文化的多元类型及现实价值,以博采众长的开放胸襟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激励兵团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拓展兵团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整合功能,增强对兵团文化群体认同更具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视角 兵团文化类型 现实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人类学视角的“还原”与再创造——陈欣《借鉴与传承——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研究》解读
19
作者 胡敏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第10期127-128,共2页
闻一多先生离世已80余年,国内有关闻一多的研究,虽可称汗牛充栋,但更多地集中在闻一多作为诗人和民主斗士的一面,而对于闻一多学术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相对较少。原因为何?许祖华教授在《借鉴与传承——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研究》(以下... 闻一多先生离世已80余年,国内有关闻一多的研究,虽可称汗牛充栋,但更多地集中在闻一多作为诗人和民主斗士的一面,而对于闻一多学术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相对较少。原因为何?许祖华教授在《借鉴与传承——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研究》(以下简称《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研究》)一书的序言中指出:“研究者本人不仅需要具备中国古代典籍的知识,而且需要相应的理论与方法作为研究展开的支撑……更何况,即使具备了这两个方面的条件,还存在着一个理论、方法与对象契合的问题需要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先生 文化阐释批评 中国古代典籍 借鉴与传承 民主斗士 文化人类学视角 文化遗产 研究者本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类学视角探究灾害中的固守情结
20
作者 冯阿锐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74-76,共3页
通过对灾害中人们表现出来的固守情结的人类学分析,得出固守情结的缘起是对文化的固守,因此对于灾害后搬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地质、政策等角度简单地进行分析,而是必须要有文化视角的独特探究。从人类学的角度认识... 通过对灾害中人们表现出来的固守情结的人类学分析,得出固守情结的缘起是对文化的固守,因此对于灾害后搬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地质、政策等角度简单地进行分析,而是必须要有文化视角的独特探究。从人类学的角度认识和分析灾害中的留守与搬迁的原因,对于以后移民的安顿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视角 灾害 固守情结 文化认同与归属 文化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