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及其对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启示 被引量:3
1
作者 高琼 周远 惠彦渊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第3期76-81,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以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为基础,以道德修养的层次和境界为依据,将人格分为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并以君子、贤人、圣人为理想的人格境界,主张培育人的道德主体性,树立居仁求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胸怀天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以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为基础,以道德修养的层次和境界为依据,将人格分为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并以君子、贤人、圣人为理想的人格境界,主张培育人的道德主体性,树立居仁求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胸怀天下的人格境界和担当精神。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格意识的激发、健全人格的养成、道德自信和担当精神的确立、人格修养的提升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人格境界 理想人格 君子 大学生 人格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嵇康的人格境界观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梅良勇 李源 《中共山东大学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4期35-39,共5页
嵇康的人格境界观是倾向于“自然”的。这是他思想中最本质的东西。但基于社会现实之上的现实人格境界观却始终使他处在矛盾体中。随着政治环境的恶化,他的两种人格境界观在激烈地碰撞。为了内心平衡,嵇康独特地但又悲剧性地选择了“超... 嵇康的人格境界观是倾向于“自然”的。这是他思想中最本质的东西。但基于社会现实之上的现实人格境界观却始终使他处在矛盾体中。随着政治环境的恶化,他的两种人格境界观在激烈地碰撞。为了内心平衡,嵇康独特地但又悲剧性地选择了“超越”。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境界 理想人格境界 现实人格境界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学视域下的领导特质:三重人格境界 被引量:1
3
作者 齐善鸿 张党珠 李彦敏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5-99,共5页
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学特质理论。本文提出了国学领导特质论中的三重人格境界说:外我境界,即领导者自己或者借助外力做自己的旁观者,随时随地"反观、反听、反思"自己;大我境界,即领导者清晰定位自己的角色,缩小人我之界,... 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学特质理论。本文提出了国学领导特质论中的三重人格境界说:外我境界,即领导者自己或者借助外力做自己的旁观者,随时随地"反观、反听、反思"自己;大我境界,即领导者清晰定位自己的角色,缩小人我之界,承载天地之本色,获得"大欲、大智",以借天地之力帮助他人为功;无我境界,即领导者以服务者、公仆的角色自居,做到"无我执、无我身、无我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特质 人格境界 外我 大我 无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朱熹的二重化人格境界 被引量:2
4
作者 付长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68,共6页
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以“无欲”、“无情”、“无我”的醇儒作为其理想的人格境界,确立起以“主敬”涵养和“穷理”致知为核心的理性主义路向。然而,在他那凝重的理性背后,却难以割舍对洒落之情的向往... 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以“无欲”、“无情”、“无我”的醇儒作为其理想的人格境界,确立起以“主敬”涵养和“穷理”致知为核心的理性主义路向。然而,在他那凝重的理性背后,却难以割舍对洒落之情的向往。从朱熹对“曾点气象”的矛盾心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大儒那深沉的价值关怀和飞扬的浪漫主义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二重化人格境界 理性主义 浪漫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理想人格境界的二极耦合 被引量:2
5
作者 葛晨虹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7,共6页
儒家理想人格境界的二极耦合葛晨虹理想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中,出于当下时代的现实需要,人们的利益、要求、期望、价值观念集中在某一楷模(人格模式)身上,凝为理想人格。就其与社会、思想文化关系而言,理想人格是在... 儒家理想人格境界的二极耦合葛晨虹理想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中,出于当下时代的现实需要,人们的利益、要求、期望、价值观念集中在某一楷模(人格模式)身上,凝为理想人格。就其与社会、思想文化关系而言,理想人格是在某一社会、某种思想文化中,人们最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理想人格 荀子 孟子 先秦儒家 人格境界 孔子 内圣 外王 圣人 理想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东坡在黄州的人生境遇与人格境界——东坡精神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郭杏芳 胡燕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1-4,共4页
自北宋伟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名号在黄州诞生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停下探寻的脚步,除研究其文学和思想成就,还有很多人在探究其人格品性、胸怀气度及做人做事的风范。有人将苏东坡的个性品质、胸怀品德等概括为东坡精神。通过对苏东坡在黄州... 自北宋伟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名号在黄州诞生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停下探寻的脚步,除研究其文学和思想成就,还有很多人在探究其人格品性、胸怀气度及做人做事的风范。有人将苏东坡的个性品质、胸怀品德等概括为东坡精神。通过对苏东坡在黄州人生境遇的研究,揭示其人格境界的形成和内涵,以及其独有的生命实践对其人格境界形成的影响。让今天的青年人更多地了解东坡精神,传扬东坡文化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境遇 人格境界 东坡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苏轼人格境界的庄学渊源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渭清 杨海明 《榆林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79-82,共4页
庄子思想对苏轼的人格境界影响颇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就认识论而言,苏轼接受庄子的相对主义理论,站在“道”的高度,以相对的眼光看待一切,安时处顺,一切顺任自然;其次,就价值论而言,苏轼接受庄子“无用方为大用”的思想,超越“... 庄子思想对苏轼的人格境界影响颇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就认识论而言,苏轼接受庄子的相对主义理论,站在“道”的高度,以相对的眼光看待一切,安时处顺,一切顺任自然;其次,就价值论而言,苏轼接受庄子“无用方为大用”的思想,超越“有用”,追求闲适、优游自在的生活;再次,就修养论而言,苏轼静心养性,培养一颗处变不惊,旷达、虚静之心,深得庄学全生保真之旨;最后,就人生境界而论,苏轼追求“神人”、“圣人”、“至人”和“真人”的境界,摆脱世俗的忧患得失,追求庄子式的诗化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人格境界 追求 闲适 诗化 世俗 虚静 培养 庄子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人格境界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门献敏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1-134,共4页
儒家伦理思想是德性伦理理论,人格境界理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种人格境界的理论在古代中国备受推崇,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样地,儒家的人格境界理论也能够在现代社会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自己的功能。
关键词 儒家 人格境界 现代 公民道德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原人格境界终极指向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唐祖敏 《云梦学刊》 2008年第5期52-55,共4页
屈原的忧患、孤独及以对死亡的坚定选择彰显了诗人鲜明的文化个性。屈原因忧患而孤独,因孤独至极且理想破灭最终以死殉国,是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导致屈原最后选择自沉。他的死亡并非对肉体生命的简单否定,而是其人格境界的终极指向;他... 屈原的忧患、孤独及以对死亡的坚定选择彰显了诗人鲜明的文化个性。屈原因忧患而孤独,因孤独至极且理想破灭最终以死殉国,是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导致屈原最后选择自沉。他的死亡并非对肉体生命的简单否定,而是其人格境界的终极指向;他的自沉殉节是建立在长期的人格修养基础之上的一种坚定选择,这种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忧患 孤独 死亡 人格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一浮的人格境界与哲理诗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齐勇 《中国文化》 1994年第1期154-161,共8页
关键词 哲理诗 人格境界 马一浮 马浮 羚羊挂角 马先生 香象渡河 生存体验 复性书 五言律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般若中道智慧与苏轼的人格境界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渭清 《贵州文史丛刊》 2004年第2期20-23,共4页
中道思想是大乘佛教般若学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它以“缘起性空”为理论前提 ,以“无分别”为破除执著的方法 ,以否定“边见” ,“不落二边”为核心思想 ,是一种不执著于矛盾任何一方 ,最终使人达到解脱的辩证思维方法和人生智慧。中道... 中道思想是大乘佛教般若学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它以“缘起性空”为理论前提 ,以“无分别”为破除执著的方法 ,以否定“边见” ,“不落二边”为核心思想 ,是一种不执著于矛盾任何一方 ,最终使人达到解脱的辩证思维方法和人生智慧。中道思想在苏轼诗丈中多有体现 ,对于苏轼儒、释、道三教圆融的人格建构具有重要的整合作用 ,并促成了苏轼超越有无之间、不即不离、无往而不乐的人生审美化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人格境界 中道思想 般若学说 佛教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人本化校园文化 提升大学生人格境界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玲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5期102-103,共2页
人格的塑造离不开文化环境,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必要条件。我们应通过建设一元导向与多元取向相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和谐的制度文化,以及建设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等人... 人格的塑造离不开文化环境,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必要条件。我们应通过建设一元导向与多元取向相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和谐的制度文化,以及建设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等人本化的校园文化,努力为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境界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境界 人本化 校园文化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瘗旅文》中王阳明人格境界的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凤霞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5-67,共3页
王阳明的《瘗旅文》表达了他对逝者的真切同情,显示出一个儒者独特的诗性审美境界;文中言辞及埋葬死者躯体、祭奠亡灵的义举则是一种达人达己的仁者精神;他在文末所秉承"止于悲伤"之达观态度,表现出通变制宜的智者心境。
关键词 王阳明 《瘗旅文》 谪居龙场 人格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屈、柳“骚怨”精神的情感意向和人格境界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章庆 《昌吉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52-58,共7页
屈原是"骚怨"精神的伟大开创者,而柳宗元则是优秀的继承者。就情感意向,屈原主要指向受蒙蔽的国君、妒忌中伤忠良的奸佞小人以及在政治革新中的变质弟子;而柳宗元则在幽怨自怜中指斥落井投石的小人。两人人格均具强烈的孤独... 屈原是"骚怨"精神的伟大开创者,而柳宗元则是优秀的继承者。就情感意向,屈原主要指向受蒙蔽的国君、妒忌中伤忠良的奸佞小人以及在政治革新中的变质弟子;而柳宗元则在幽怨自怜中指斥落井投石的小人。两人人格均具强烈的孤独感、注重自身修养和坚持中正、美政的理想,但内涵有别。屈原是政治、精神的孤独,柳除此之外,还有生活的孤单。在中正、美政理想的追求中,两人目标坚定,但柳宗元缺乏屈原百折不挠、上下求索的精神。而人格修养,屈原表里澄澈;柳宗元则有时模糊其说。因此两人情感虽哀深怨重,但就人格境界,柳宗元却缺乏屈原的悲壮、崇高而显得凄美与悲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骚怨”精神 情感意向 人格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支遁“小顿悟义”对晋人审美人格境界建构之影响
15
作者 晏斌 周晓华 《宜宾学院学报》 2005年第10期79-81,共3页
自先秦以来,儒、道两家均非常重视对“成人之道”这一实践方法、途径与过程的探讨,并分别都将“圣人”人格境界化、审美化了。但最终没有明确说明“凡人”成“圣”的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更没有自觉地对审美人格“修为”过程进行“渐修... 自先秦以来,儒、道两家均非常重视对“成人之道”这一实践方法、途径与过程的探讨,并分别都将“圣人”人格境界化、审美化了。但最终没有明确说明“凡人”成“圣”的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更没有自觉地对审美人格“修为”过程进行“渐修”和“顿悟”的深入理论分析与区别。而自支遁首倡“小顿悟”之说,再发展到道生的“大顿悟”之后,便最终以宗教哲学的话语形式统一了中国哲学和美学自先秦以来儒道两家审美人格培养之实践中原有的“渐修”和“顿悟”两种倾向,并将其系统化和理论化,且“顿悟成圣(佛)”的理论对晋人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遁 小顿悟 大顿悟 审美人格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境遇的人文关怀——评《人格境界论》
16
作者 孙云 《求是学刊》 CSSCI 2000年第2期119-119,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人格境界论>> 生命 人性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中的人格境界——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准绳
17
作者 杨昊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38-44,共7页
以《大学》"三纲"、"八目"为标准,可以发现《大学》所提及的小人、民、人、君子、贤人、仁人和圣人等属于逐步提升的人格境界。小人、民达不到"三纲"的标准,民是"明德""萌而未发"之... 以《大学》"三纲"、"八目"为标准,可以发现《大学》所提及的小人、民、人、君子、贤人、仁人和圣人等属于逐步提升的人格境界。小人、民达不到"三纲"的标准,民是"明德""萌而未发"之人;人是有主体意识的,"明德"已发而未发,可能处在"格致正诚"的阶段之中,但是还达不到"修身"境地之人;君子能"明明德"、"亲民",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贤人有德有才,能够"治国",且能坚守与实践仁德,但达不到"止于至善"而"平天下"的理想境地;仁人、圣人属于完美的理想人格境界,尤其是圣人,能"止于至善"而"平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小人 君子 圣人 人格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境界、术业专攻、写作能力与成才——与青年学生谈治学之三
18
作者 王学典 《社会科学论坛》 2020年第5期217-230,共14页
以往每年给大家上课,都着重讲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问题意识,二是理论工具,三是现代学术和传统学术的区别。今年变得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忙,问题意识和理论的价值、理论的作用这些问题就先不讲了。近来好几家网站、学术公众号在推送《功力与... 以往每年给大家上课,都着重讲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问题意识,二是理论工具,三是现代学术和传统学术的区别。今年变得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忙,问题意识和理论的价值、理论的作用这些问题就先不讲了。近来好几家网站、学术公众号在推送《功力与见识》这篇文章,这是十几年前的作品,现在仍被推送,这说明对有些人还是有作用的,所以那里面涉及的内容也不再正面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学术 人格境界 传统学术 推送 写作能力 术业专攻 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美怡情,以美导善——美学美育课程对大学生人格境界提升的重要作用
19
作者 张文杰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8-10,共3页
面对市场化、商业化和就业竞争带来的压力,加上拜金主义和物欲横流的诱惑,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心理和精神信仰出现了许多方面的困惑,也许审美教育和精神陶冶再次会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采纳的有利途径。因为只有实现了审美对个体物质欲... 面对市场化、商业化和就业竞争带来的压力,加上拜金主义和物欲横流的诱惑,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心理和精神信仰出现了许多方面的困惑,也许审美教育和精神陶冶再次会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采纳的有利途径。因为只有实现了审美对个体物质欲求的超越,才能在静观中使心灵达到与对象世界的本真状态的融合,才能进入对现实人生的审美观照,从而使大学生的心灵和境界在审美活动中得到提升和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美育课程 大学生 物质功利 人格境界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境界考量下的绘画弊端批评
20
作者 樊波 《中国书画》 2012年第6期60-62,共3页
一个人的品格会通过他相应的言行反映出来,也会通过他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这是中国许多思想家和批评家所持有的一个传统观点。他们往往将人的品格称之为“人品”,而我们则将此称之为“久格”,两者既有重合,又有差异。“人品”主要... 一个人的品格会通过他相应的言行反映出来,也会通过他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这是中国许多思想家和批评家所持有的一个传统观点。他们往往将人的品格称之为“人品”,而我们则将此称之为“久格”,两者既有重合,又有差异。“人品”主要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情操,“人格”不仅具有了思想道德这层涵义,而且还包含了一个人生理气质这一规定。从后世的文艺批评和绘画批评倾向来看,我们认为“人格”的概念似乎更为全面,也更合乎批评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境界 批评家 绘画 考量 艺术作品 传统观点 道德情操 思想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