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明儒家责任观中的人己关系论 被引量:5
1
作者 雷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123,共8页
责任问题汇聚了宋明儒家的道德追求与政治操守,"以天下为己任"是其代表性的观点。宋明儒家讨论责人责己的行为,以及父子君臣的伦理,皆立足于人己关系。"以天下为己任"之"己"是德性之己,德性之己之所以承... 责任问题汇聚了宋明儒家的道德追求与政治操守,"以天下为己任"是其代表性的观点。宋明儒家讨论责人责己的行为,以及父子君臣的伦理,皆立足于人己关系。"以天下为己任"之"己"是德性之己,德性之己之所以承担天下责任,乃在于人己之间是"民吾同胞"的一体化关系。责人责己的经验论述呈现了责任行为中的一般性人己关系,即经由同情,责人归根于责己,达到感化他人承担责任的效果。责任行为中的具体人己关系样态,体现于宋明儒家最为关注的父子君臣伦理中:父子伦理中,表现为父子一体的同情感通;君臣伦理中,表现为共担天下责任的一体,责善渠道不可或缺。总体而言,不同于西方社会学家通常采用的理论建模方法,宋明儒家责任思想研究需要进入到人己关系的现实具体情境,这也是其经验论述所启示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儒家 责任 人己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解释社会学到修身社会学——舒兹与孟子思想中的人己关系及其社会学意涵 被引量:3
2
作者 卢崴诩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61,共8页
本文检视舒兹的人己关系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意涵,指出舒兹将人视为需要沟通媒介的独立主体的看法与偏好理论性思维的立场会阻碍社会学家把日常生活中的"境界现象"纳入经验研究的范畴。为此,本文将孟子的人己关系学说... 本文检视舒兹的人己关系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意涵,指出舒兹将人视为需要沟通媒介的独立主体的看法与偏好理论性思维的立场会阻碍社会学家把日常生活中的"境界现象"纳入经验研究的范畴。为此,本文将孟子的人己关系学说与舒兹的理论对比,向读者呈现为了触及境界现象的精髓所需要的关于"人的本质"以及"学识"的哲学观点。最后,本文指出社会学家可以把孟子的哲学观点用于经验研究,形成以境界现象为探索核心的"修身社会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身社会学 境界 人己关系 主体间性 日常生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己关系和谐的人工自然生态审视 被引量:1
3
作者 朱荣贤 王续刚 《江淮论坛》 CSSCI 2013年第5期99-103,共5页
人己关系不应简单理解为身心关系。以本体论的视角来看,它形成于人与自然的分化与统一,体现于人与自然特有的对象性关系,具体表现为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之间的认知、改造、价值以及审美等关系。当前,影响人己关系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具有&qu... 人己关系不应简单理解为身心关系。以本体论的视角来看,它形成于人与自然的分化与统一,体现于人与自然特有的对象性关系,具体表现为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之间的认知、改造、价值以及审美等关系。当前,影响人己关系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具有"社会化"特征,人己关系和谐问题不仅表现为客体自我能否和如何满足主体自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更表现为社会如何为之创造条件。人工自然有生态性存在的一面,人工自然生态既是反映人己关系和谐状况的物质载体,又是促进人己关系和谐的现实路径与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己关系 人工自然生态 和谐 产品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己关系之华夏智慧探究
4
作者 杨晓梅 谢开明 《传承》 2010年第3期158-159,共2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无法逃避又必须较好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最重视的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求助于中国传统文化,领略华夏先哲智慧,无疑是明智之举。"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儒道两家在此问题的处理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关键词 人己关系 道家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礼仪差异的人己关系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善阳 《晓庄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0-67,共8页
研究从人己关系结构的角度对中美社交礼仪在恭雅洁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中国人的礼仪行为反映了熟人社会的人己关系,把他人按亲疏分类然后加以区别对待。美国人的礼仪行为反映了生人社会的人己关系,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立,形成了... 研究从人己关系结构的角度对中美社交礼仪在恭雅洁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中国人的礼仪行为反映了熟人社会的人己关系,把他人按亲疏分类然后加以区别对待。美国人的礼仪行为反映了生人社会的人己关系,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立,形成了不分亲疏、一视同仁的礼仪原则。当今中美礼仪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同时期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别,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中美礼仪差异会逐渐缩小,但中国人的礼仪行为依然会具有中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貌 礼仪 人己关系 中美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人己”关系思想辨析
6
作者 任天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0-236,共7页
庄子的“人己”关系是其“天人关系”的一种延续和展开,在“不厌其天,不忽于人”中,“人己”关系在实践上具有否定和肯定的双重意义。由于庄子在根本上将天性与自然看成是第一位的,从而对人为活动总体持消极或否定的态度,这就使得其在... 庄子的“人己”关系是其“天人关系”的一种延续和展开,在“不厌其天,不忽于人”中,“人己”关系在实践上具有否定和肯定的双重意义。由于庄子在根本上将天性与自然看成是第一位的,从而对人为活动总体持消极或否定的态度,这就使得其在理想层面对“人己”关系也有着相似的立场,把“无己”作为终极目标。但庄子的最终目的还是实现和维护人,这就使得他不得不面对人的真实存在境遇,于是“人己”又在现实的层面上具有肯定和积极的意义,即“存己”。但这样的“己”已不同于“失性于俗”“丧己于物”,而是通过“反己”,最终实现“虚己以游世”的目的。其理想的“人己”关系便最终在现实层面上从“无己”转化为“莫逆于心,相与为友”,从而具有了实践的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人己关系 无己 存己 虚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不安”到“不忍”——孟子对孔子人己思想的发展
7
作者 吴先伍 《云梦学刊》 2024年第4期49-57,共9页
历史上人们将孔孟并称,忽视了二者思想之间的差异。孔孟思想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体现在人己关系问题上,而这又可以通过“不安”与“不忍”两个概念反映出来。孔子认为正是“不安”使得我们能够仁义地对待他人。虽然“不安”与“不忍”... 历史上人们将孔孟并称,忽视了二者思想之间的差异。孔孟思想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体现在人己关系问题上,而这又可以通过“不安”与“不忍”两个概念反映出来。孔子认为正是“不安”使得我们能够仁义地对待他人。虽然“不安”与“不忍”都涉及自我与他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二者之间存在差别:“不安”是以他者为中心的,正是他人的悲惨处境激发了我的不安,我为他人感到不安;“不忍”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忍是一种自我的内在能力,我们之所以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之所以对他人做出仁义之举,是因为我们怀有不忍之心。因此,孟子把孔子的“不安”转换成“不忍”,实际上是强化了自我的道德主体地位,使得自我在道德上具有主体性。不过,这也容易使道德变成自我对他人的强加,这些都对中国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忍 不安 孔子 孟子 人己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道德金律三个层面的问题
8
作者 熊洁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43,共3页
对于道德金律,我们的理解和争论,基本是围绕这样三个层面的问题来展开的:一是道德金律的"律"的方面,即其道德律法、规则、规范等形式层面的问题;二是道德金律的"金"的意义,即其在道德规范或原则上的普遍性、第一性... 对于道德金律,我们的理解和争论,基本是围绕这样三个层面的问题来展开的:一是道德金律的"律"的方面,即其道德律法、规则、规范等形式层面的问题;二是道德金律的"金"的意义,即其在道德规范或原则上的普遍性、第一性的地位层面的问题;三是各种表达式中所包含的"人与己"、"人与人"、"自我与他者",甚至"人与物"、"人与自然"等等关系内涵层面的问题。对此三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我们是否更合理、更正确地诠释此一道德理念,同时也决定了道德金律这一传统思想是否能真正发挥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金律 规范性 普遍性 人己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周易》的损益模式及其价值意蕴
9
作者 梅珍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8-61,共4页
《周易》损卦六三中,“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讲的是人际交往的损益行为。《彖传》中认为损之道是损下益上,而益之道是损上益下,这是将损益之道化约为君民之间的关系。如果将传统社会的君民关系推衍为一般的人己关系,损益之... 《周易》损卦六三中,“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讲的是人际交往的损益行为。《彖传》中认为损之道是损下益上,而益之道是损上益下,这是将损益之道化约为君民之间的关系。如果将传统社会的君民关系推衍为一般的人己关系,损益之道,就可以看作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损益行为所构成的不同的交往模式。本文揭示了损益之道中所蕴含的六种损益模式及其所体现的道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益之道 人己关系 道德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邵建专栏:文坛内外之十八 “自由”是什么?
10
作者 邵建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19,共5页
关键词 认识论 指涉 严复 辩证唯物主义 柳诗 人己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