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能融合V2G技术研究与实践综述
1
作者 刘栋晨 季昱 胡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我国能源转型持续深化,电气化交通发展迅速,现有交通制式将难以满足可再生能源高消纳需求,同时电网能源供给将难以承担负荷冲击压力.实现能源与交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新命题,车网互动(V2G)技术成为研究热点.首先,分析国内外V2G应用现状.... 我国能源转型持续深化,电气化交通发展迅速,现有交通制式将难以满足可再生能源高消纳需求,同时电网能源供给将难以承担负荷冲击压力.实现能源与交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新命题,车网互动(V2G)技术成为研究热点.首先,分析国内外V2G应用现状.其次,针对V2G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梳理轨道交通V2G和新能源电动汽车V2G的研究实践现状,介绍了基于个人快速交通(PRT)系统的新型V2G模式,并将3种V2G模式进行关联和对比.最后,提出在“交能融合”理念下围绕V2G构建能源互联网的展望和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化 车网互动 个人快速 交能融合 能源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EV碳排放的交能融合系统出行路径优化及经济运行策略
2
作者 杨建 郝国捷 +3 位作者 吴昕悦 郭明强 陈充 雷志敏 《综合智慧能源》 2025年第2期41-49,共9页
针对电动汽车(EV)大规模接入导致的城市配电网潮流不均衡问题,提出一种计及EV碳排放的交能融合系统出行路径优化及经济运行策略及相应求解方法。首先,梳理城市区域及承担职能,结合Huff模型量化区域出行吸引力,实现对城市精准划分和EV充... 针对电动汽车(EV)大规模接入导致的城市配电网潮流不均衡问题,提出一种计及EV碳排放的交能融合系统出行路径优化及经济运行策略及相应求解方法。首先,梳理城市区域及承担职能,结合Huff模型量化区域出行吸引力,实现对城市精准划分和EV充电负荷数值模拟;其次引入流量加油位置模型(FRLM)评估体系选取适宜充电设备建设点位,规整EV负荷于潮流电网间的映射,进而形成兼顾EV充电服务覆盖度和供电均匀度双向响应的“交通-电力”耦合网络;然后,依据EV出行碳排放量对用户均衡理论做出适应性改进,辅以电网稳定优化导向的潮流均匀度评估函数,建立EV出行路径优化体系,引导局部负荷尖峰合理分摊,保障方案符合经济、低碳运行的预期;最后,依托IEEE 33节点配电网与某城区主干道路网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城市路网 交能融合系统 碳排放量 潮流分布均匀程度 电网运行稳定性 用户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能融合应用场景与技术体系研究
3
作者 张敏 王雁河 +4 位作者 孙周 刘斌 姜之未 曹灿 高峰 《综合智慧能源》 2025年第2期13-28,共16页
因地制宜开发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推动交通与能源的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融合,应当不断丰富完善交能融合的发展理念和技术体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场景分析法总结交能融合的核心内涵与基本特征,构建涵盖陆路交通、陆路运输、沿线... 因地制宜开发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推动交通与能源的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融合,应当不断丰富完善交能融合的发展理念和技术体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场景分析法总结交能融合的核心内涵与基本特征,构建涵盖陆路交通、陆路运输、沿线数字化设施、陆域经济、沿线建筑以及沿线工况6大场景的交能融合场景体系。基于场景功能实现的技术需求,提出了交能融合“三横一纵”的技术体系架构,对交能融合在物理层、数字层、应用层和机制层的关键技术进行识别和梳理,形成交能融合关键技术目录,旨在为国内外学者开展交能融合研究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能融合 可再生能源 场景分析法 场景体系 技术体系 陆路 数字化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变储能技术及其交能融合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骁 谢宝珊 李传常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28-43,共16页
相变储能技术是推动“双碳”目标深入实施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相变储能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对相变储能技术进行了系统分类,包括相变储热技术和相变储... 相变储能技术是推动“双碳”目标深入实施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相变储能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对相变储能技术进行了系统分类,包括相变储热技术和相变储冷技术;分别介绍了相变储热材料及其优化技术和相变储冷材料及其优化技术,包括增大热导率、降低过冷度、抑制相分离、调控相变温度;总结了相变储能技术在冷链运输、电动车以及航空航天领域中的综合应用与创新,包括相变材料在冷藏车围护结构、储冷板、制冷机组、电池热管理系统、供冷/热系统以及深空探测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对相变储能技术在交通领域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总结和分析;指出研制高性能的相变材料、开发密封性好的封装材料、优化相变储能系统的储能效率是今后本领域研究者需要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储能技术 储冷 储热 交能融合 相变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能融合背景下的高速公路光储充一体化发展路线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力 刘海洋 +4 位作者 段德萱 黄晶晶 张炳成 叶小盛 徐展 《南方能源建设》 2024年第5期86-94,共9页
[目的]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给高速公路用电负荷带来了更高要求。文章基于我国高速公路用电负荷、光资源禀赋以及适用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储能技术分析,研究了光-储-充一体化发展路线的公路交能融合模式的自洽性,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公路... [目的]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给高速公路用电负荷带来了更高要求。文章基于我国高速公路用电负荷、光资源禀赋以及适用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储能技术分析,研究了光-储-充一体化发展路线的公路交能融合模式的自洽性,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公路交能融合模式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和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我国公路里程数、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以及公路交通的光储资源,基于新能源汽车增长可能导致的公路用电负荷增长和公路交通的光资源利用空间,得出高速服务区的光储充综合能源利用模式。结合已有交能融合自洽模式的工程示例,对高速公路光-储-充一体化发展模式提出建议。[结果]数据表明,到202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500万辆,新能源车将达到37.5 TWh的电能消耗,电能需求潜力巨大。同时我国道路沿线及周边地区光资源丰富,所蕴含的光伏发电潜力约为1022.8 TW,而通过测算可得,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年均能耗约为17.99 TW。[结论]交通与能源融合的主要路径应从开发基于道路交通自身基础设施的风、光自然资源禀赋,形成自洽供给的交通能源系统入手,从而构建交通系统能源供给分布式、清洁化、可再生、近零排放的系统解决方案。光-储-充一体化的交能融合开发路线能够将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在推进公路用能清洁化的同时缓解电网压力,潜力巨大。文章可为我国公路交能融合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储能 光储充一体化 光伏 交能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能融合的分布式海上风电选址与布置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晴勤 温国标 《南方能源建设》 2024年第2期59-67,共9页
[目的]在近海浅水海上风电场场址资源日益稀缺,场址逐步向深远海、大型化、基地化发展的背景下,探讨一种交能融合的分布式海上风电,以规避开放式水域的大型海上风电场常出现的涉海范围广、征海面积大、影响通航安全等问题。[方法]基于... [目的]在近海浅水海上风电场场址资源日益稀缺,场址逐步向深远海、大型化、基地化发展的背景下,探讨一种交能融合的分布式海上风电,以规避开放式水域的大型海上风电场常出现的涉海范围广、征海面积大、影响通航安全等问题。[方法]基于已建或正在规划的大型港区配套建设的防波堤进行优选场址,在分析港池与防波堤的功能与布置的基础上,通过对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及海底电缆的优化布置,可实现技术与经济、政策与环境等多方面的提升。[结果]对比国内数十个开放式水域已建海上风电工程,基于交能融合的分布式海上风电场可显著地缩小场址涉海范围、减少征海面积,并降低对周边区域船舶海上通行的影响,是一种相对安全、经济、环保的海上风电场址类型。[结论]通过对交能融合的分布式海上风电选址与布置的探讨,阐述了该类型海上风电场在节约用海、减少海上碍航物、捆绑送出和就地消纳、施工与运维等多方面的优点,并可将其作为现阶段单一海上风电类型的重要补充,成为一种新的增量海上风电场址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能融合 选址 分布式海上风电 总平面布置 节约用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未来城市交能融合的自动物流配送系统设想——“路+”智慧城市地下自动物流配送系统
7
作者 金蕾 郭飞 黄翔 《南方能源建设》 2024年第6期135-141,共7页
[目的]为解决城市地面配送成本高、占用有限路面交通空间的问题,文章旨在构建新一代地下物流输送网,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物流高效传输。[方法]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现有地下空间,在成本可控情况下实现高效经济的物流配送。[结... [目的]为解决城市地面配送成本高、占用有限路面交通空间的问题,文章旨在构建新一代地下物流输送网,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物流高效传输。[方法]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现有地下空间,在成本可控情况下实现高效经济的物流配送。[结果]提出了一种交能融合智慧物流配送系统——“路+”,该系统基于整合地下空间资源、融合信息技术、创新规划建筑理论与智能制造模式,为实现货物智能传送,建设货运的专用地下交通网。[结论]为新零售和未来绿色城市提供创新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 配送 地下 自动 交能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能融合项目路域光伏支架结构方案比较
8
作者 胡传鹏 高志毓 董旭光 《南方能源建设》 2024年第S01期7-13,共7页
[目的]为了得到交能融合项目路域光伏支架最佳的结构布置方案,提出了要将光伏支架上部结构与相应的基础结合起来综合进行比较的思路,并根据该思路进行了比较分析。[方法]针对一个标准的光伏阵列,结合以往项目经验,设计了3种可行的光伏... [目的]为了得到交能融合项目路域光伏支架最佳的结构布置方案,提出了要将光伏支架上部结构与相应的基础结合起来综合进行比较的思路,并根据该思路进行了比较分析。[方法]针对一个标准的光伏阵列,结合以往项目经验,设计了3种可行的光伏支架结构布置方案,并对这3个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性比选。[结果]比选结果表明:双立柱双桩方案的总体造价最低,技术可行性最高。[结论]通过综合比较确定了交能融合项目路域光伏支架最佳的结构布置方案,可为同类型项目光伏支架结构布置方案优化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能融合 光伏支架 结构布置方案 基础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能融合视角下城市交通新能源补给设施发展策略
9
作者 张晓春 江捷 +1 位作者 陈澍 杨玮 《城市交通》 2024年第5期1-8,100,共9页
推动清洁能源载运工具转型、科学布局城市交通新能源补给设施是实现交通领域“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在现有城市交通能源补给设施布局规划研究基础上,从交能融合视角出发,认为城市交通新能源补给设施发展应重点关注交通能源结构、机动... 推动清洁能源载运工具转型、科学布局城市交通新能源补给设施是实现交通领域“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在现有城市交通能源补给设施布局规划研究基础上,从交能融合视角出发,认为城市交通新能源补给设施发展应重点关注交通能源结构、机动车功能定位以及能源设施布局变化。提出目标制定—需求分析—布局方案—规划评估四阶段城市交通新能源补给设施发展策略及建议,包括分类制定发展目标、合理预测设施规模、差异化确定设施布局方案以及实施动态评估调校。最后,从规划及用地保障、跨部门协同推进、三网融合监控系统构建及源网荷储一体化角度提出一系列建设及运营实施保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体系规划 双碳 交能融合 新能源补给设施 车网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能融合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及商业模式探索
10
作者 王浩 黄菲菲 +1 位作者 唐超 林瑞刚 《南方能源建设》 2024年第5期105-115,共11页
[目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交通行业向绿色化和低碳化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交能融合是交通领域达成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投资决策模型和商业模式增强了交能融合发展的动力。[方法]通过分析投资估算组成及决策要点,... [目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交通行业向绿色化和低碳化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交能融合是交通领域达成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投资决策模型和商业模式增强了交能融合发展的动力。[方法]通过分析投资估算组成及决策要点,提出经济评价指标和环境效益指标,构建投资决策模型,并从发展路径、框架及典型场景构想等方面对交能融合的商业模式进行探索。[结果]通过对典型交能融合项目的投资可行性分析,验证文中所提交能融合投资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我国光资源情况划分的区域,将我国交能融合模式推广分为单项产业融合推广区域、多产业融合推广区域、产业集群融合推广区域。将交能融合商业模式的发展划分为培育、提升和创新3个阶段,并分析了不同阶段的市场定位、投融资主体及方式、运营方式及盈利机制,归纳形成不同阶段的商业模式典型场景,实现商业模式的不断升级。[结论]文章提出的交能融合投资决策模型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决策效率和效果,商业模式有助于推动交能融合的市场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能融合 投资可行性 推广可行性 发展路径 商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交能融合项目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议
11
作者 黄镜欢 《南方能源建设》 2024年第S01期1-6,共6页
[目的]在国家“双碳战略”的背景下,交能融合发展是交通领域低碳转型的必由路径。为推进高速公路与能源融合项目的开发建设,提出高速公路交能融合项目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建议。[方法]首先,分析高速公路的用能特点、场地特性,结合光伏... [目的]在国家“双碳战略”的背景下,交能融合发展是交通领域低碳转型的必由路径。为推进高速公路与能源融合项目的开发建设,提出高速公路交能融合项目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建议。[方法]首先,分析高速公路的用能特点、场地特性,结合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的特点,分析高速公路交能融合项目开发所需关注的重点;其次,对高速公路交能融合开发建设场所的建设条件进行分析;最后,对交能融合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与常规光伏项目不同的特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总结高速公路交能融合光伏开发影响经济性的主要因素。[结果]提出高速公路交能融合项目开发所需关注的重点,就交能融合项目开发建设提出相关的技术建议,提出公路边坡光伏开发经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建议。[结论]研究结果为高速公路交能融合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设计应关注的重点和方向可提供一定的指引,为项目的开发建设可提供参考借鉴,能推进高速公路交能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能融合 公路边坡光伏 光伏发电 项目开发要点 投资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能融合项目路域光伏支架基础用钢管螺旋桩抗拔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研究
12
作者 胡传鹏 《太阳能》 2024年第9期111-116,共6页
由于钢管螺旋桩具有极佳的经济性和适用性,其在许多光伏发电项目中都是光伏支架基础的首选形式,但国内两项钢管螺旋桩设计标准中关于其抗拔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工程中如何选择更合理的标准困扰着工程设计人员。以... 由于钢管螺旋桩具有极佳的经济性和适用性,其在许多光伏发电项目中都是光伏支架基础的首选形式,但国内两项钢管螺旋桩设计标准中关于其抗拔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工程中如何选择更合理的标准困扰着工程设计人员。以某交能融合项目路域的光伏场区为例,通过现场试验得到了单根钢管螺旋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数据,并将现场试验结果与不同标准下得到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给出了计算公式应用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从现场试验结果来看,钢管螺旋桩桩径的增加对单桩抗拔承载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但提高作用有限,性价比较低。若要提高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建议还是从增加叶片的道数或叶片直径的方向采取措施。2)在进行光伏发电项目设计时,若要估算单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建议采用DB41/T 2125—2021中的倒圆台承载模式的计算公式,得到的计算结果最保守也最接近现场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能融合 光伏支架 钢管螺旋桩 抗拔极限承载力 规范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能融合背景下公路光伏关键问题的探析
13
作者 代普达 罗仕庭 汤庆超 《水电站设计》 2024年第4期99-103,共5页
双碳战略背景下“光伏+交通”作为“交能融合”的模式之一得到高度重视,但在公路路域空间内利用光伏生产清洁能源,尚存在诸多关键问题亟待探讨。基于项目建设实践内容,从公路本质安全、交通安全、管理机制、邻避效应、发电设施安全、发... 双碳战略背景下“光伏+交通”作为“交能融合”的模式之一得到高度重视,但在公路路域空间内利用光伏生产清洁能源,尚存在诸多关键问题亟待探讨。基于项目建设实践内容,从公路本质安全、交通安全、管理机制、邻避效应、发电设施安全、发电效率进行了问题分析及建议;同时提出了公路光伏全覆盖安全评价机制,包括本质安全、程序合规、外部评价、内部评估四个维度以及边坡稳定性、结构安全性、运行安全性、运维持续性四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能融合 公路光伏 边坡光伏 屋顶光伏 分布式光伏发电 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航运”背景下发电企业交能融合转型发展研究
14
作者 严丹霖 高明杰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4年第22期82-84,共3页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当前内河水运减碳重点在长江,长江降碳关键在电动化。论文结合传统发电企业开展电动船舶能源保障业务,通过“交能融合”发展推动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长江绿色能源大走廊。论文...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当前内河水运减碳重点在长江,长江降碳关键在电动化。论文结合传统发电企业开展电动船舶能源保障业务,通过“交能融合”发展推动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长江绿色能源大走廊。论文结合项目实际为企业转型发展路径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分析与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转型 电动船舶 交能融合 能源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能融合的零碳公路服务区智慧化改造技术研究
15
作者 李丽娜 王贵海 杨学伟 《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 2024年第2期62-64,共3页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国家战略部署下,交通事业应当积极与能源事业融合发展,实现交能融合,推进交能一体化。公路服务区是交通体系当中的重要节点,其具备旅游、休闲、购物、餐饮等多种服务功能,能耗与碳排放不容小视。为此,当前需...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国家战略部署下,交通事业应当积极与能源事业融合发展,实现交能融合,推进交能一体化。公路服务区是交通体系当中的重要节点,其具备旅游、休闲、购物、餐饮等多种服务功能,能耗与碳排放不容小视。为此,当前需要基于交能融合的目标和理念,科学、综合地应用好各项绿色能源技术、节能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以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进行零碳公路服务区智慧化改造。在保证公路服务区正常运转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少能耗与碳排放。该文阐述了零碳公路服务区智慧化改造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条件,并对交能融合的零碳公路服务区智慧化改造技术方案提出了探讨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能融合 零碳公路服务区 智慧化 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能融合下高速公路带状光伏系统集电线路方案对比研究
16
作者 晨光 雷鸣 李燕 《建筑经济》 2024年第S2期378-381,共4页
随着交能融合发展,高速公路带状光伏系统的集电线路方案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对高速公路带状光伏系统的35kV及66kV集电线路方案进行全面对比分析。35kV集电线路设备投资相对适中,运行成本受电缆长度、负载等因素影响,维护成本较高但对地... 随着交能融合发展,高速公路带状光伏系统的集电线路方案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对高速公路带状光伏系统的35kV及66kV集电线路方案进行全面对比分析。35kV集电线路设备投资相对适中,运行成本受电缆长度、负载等因素影响,维护成本较高但对地理条件适应性强。66kV集电线路设备配置要求高,电能传输优势明显,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表现突出。结论是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能融合 高速公路带状光伏系统 35kV集电线路 66kV集电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能融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魏坤 刘洋 +2 位作者 周立钦 顾光金 李娜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3年第1期86-90,共5页
为响应中国交通能源一体化发展的号召,针对高速公路服务区高排放、高能耗的现状,本文重点分析交能融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中的应用。复合土地资源开发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利用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减少用电成本和碳排放,对于高... 为响应中国交通能源一体化发展的号召,针对高速公路服务区高排放、高能耗的现状,本文重点分析交能融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中的应用。复合土地资源开发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利用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减少用电成本和碳排放,对于高速公路服务区而言,能源的产用自洽可以减少能源长距离运输,集中区域进行太阳能和氢能的开发及储存更加便于管理。另外本文对于交能融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论为:光伏、加氢站、充换电站等将为服务区提供绿色低碳的能源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能融合 高速公路 服务区建设 绿色能源 通电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交能融合自洽耦合机制发展现状与展望
18
作者 林智祥 毛宁 +2 位作者 王元虎 解谨瑞 孙正虎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415-420,共6页
为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当前时代,甘肃省交通行业抢抓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契机,通过采用类比推理法,对甘肃省资源禀赋条件、开发潜力、用能负载等客观... 为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当前时代,甘肃省交通行业抢抓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契机,通过采用类比推理法,对甘肃省资源禀赋条件、开发潜力、用能负载等客观因素进行预测评价。提出了交能融合定义,测算并构建甘肃省交能融合的交通负荷与能源供给、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交通企业与能源行业的自洽耦合机制,实现风光发电的盈利收入反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同步盘活闲置资源,创新商业模式,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缓解公路行业能耗高、投资重、回本慢的问题,进而形成新时代甘肃交通运输与绿色能源融合发展路径。甘肃交通将在未来构建“交通+绿色”产业格局、形成“交通+能源”产业体系、创建“经济+低碳”产业生态,全力打造河西走廊绿色能源与公路运输大通道,推动甘肃绿色交通运输网早日建成,对引领路衍经济发展,助推千亿级路衍经济集群产业加快形成,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输经济 交能融合 类比推理 自洽耦合 甘肃 产业模式
原文传递
交能融合背景下的高速公路绿色电力发展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友民 马冬冬 《光源与照明》 2022年第12期177-179,共3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导向下,绿色低碳成为交通行业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交通运输+绿色能源”融合发展为交通领域碳目标达成提供了一条技术路径,高速公路沿途和服务区等局部区域具有发展新能源的土地条件,需要开发利用新能源...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导向下,绿色低碳成为交通行业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交通运输+绿色能源”融合发展为交通领域碳目标达成提供了一条技术路径,高速公路沿途和服务区等局部区域具有发展新能源的土地条件,需要开发利用新能源,实现绿色电力就地消纳,提高高速公路用能中的绿色电力占比。采用交能融合模式能够推进高速公路绿色低碳发展,文章在分析交通用能和新能源发电的基础上,对交能融合方案进行探讨,提出一种交能融合发展模式,以期能够为交能融合背景下的高速公路绿色电力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新能源 交能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四网融合”发展研究
20
作者 卢春房 翁孟勇 +3 位作者 刘飞 孙虎成 付振茹 孙静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15,共14页
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和能源产业变革,推动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运输服务、信息、能源的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交通运输体系效率,助力未来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围绕建设交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理论层... 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和能源产业变革,推动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运输服务、信息、能源的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交通运输体系效率,助力未来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围绕建设交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理论层面明确了“四网融合”的内涵与特征,从能源、信息、服务等方面梳理了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效能利用的现实基础,分析了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四网融合”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四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系统架构和发展模式。研究提出了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四网融合”的重点任务,包括构建基于“四网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立稳定可靠的公路基础设施能源供给体系、升级泛在先进的公路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体系和构建“四网融合”多业态一体化服务体系。研究建议,建立符合“四网融合”发展特点的管理机制、建立符合新技术应用特点的引导机制、构建完善的“四网融合”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健全实施监测评估与开放合作机制,以此推进公路交通运输效能利用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强国 数字化 智慧公路 效能提升 四网融合 交能融合 设施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