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交往和谐
1
作者 周利兵 曾德伟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第3期189-190,共2页
交往是人们的生存方式,交往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不能实现交往和谐,和谐社会也只能是空谈。然而,在我国学术界,对交往和谐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系统地阐述交往和谐的基本内涵:理解原则、道德论理原则和社会性生成原则。
关键词 交往和谐 理解原则 道德论理原则 社会性生成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交往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杨鲜兰 陈明吾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7-61,共5页
社会和谐的关键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交往是一个历史范畴,和谐交往是交往实践的理想状态。实现和谐交往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内... 社会和谐的关键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交往是一个历史范畴,和谐交往是交往实践的理想状态。实现和谐交往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建设和谐文化,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交往 社会关系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和谐交往范式及其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玉平 李晓元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9-153,共5页
从"异化劳动"理论的对抗交往形式到"真实共同体"理论的和谐交往范式,这是一个既合乎历史又合乎逻辑的过程。和谐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必然结论、最后归宿和价值核心,有着丰富的思想意蕴,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 从"异化劳动"理论的对抗交往形式到"真实共同体"理论的和谐交往范式,这是一个既合乎历史又合乎逻辑的过程。和谐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必然结论、最后归宿和价值核心,有着丰富的思想意蕴,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构和谐交往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和谐交往 和谐社会 理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高校图书馆员与大学生“和谐交往”的意识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翠琪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18-21,共4页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员与其服务对象大学生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和特点,分析了产生不和谐的关键原因,指出了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图书馆员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树立"和谐交往"意识的关键,提出了要正确看待"不和谐"交往关系...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员与其服务对象大学生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和特点,分析了产生不和谐的关键原因,指出了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图书馆员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树立"和谐交往"意识的关键,提出了要正确看待"不和谐"交往关系中隐藏的和谐价值,增强图书馆员与大学生"和谐交往"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员 大学生 和谐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理解是和谐交往的基本道德心理诉求 被引量:1
5
作者 匡促联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38,共4页
伦理意义上的"理解"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交往对象的价值取向进行理性了解,并从情感和意志上予以合"和谐互动"之目的的认可及支持的心理活动。同其他学科中的"理解"相比,伦理视阈内的"理解"... 伦理意义上的"理解"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交往对象的价值取向进行理性了解,并从情感和意志上予以合"和谐互动"之目的的认可及支持的心理活动。同其他学科中的"理解"相比,伦理视阈内的"理解"有其自身的理解主体、理解对象、理解过程、理解动机和理解目的。社会交往中一些非重大利益冲突的化解、人际疏离的弥合、多元文化条件下一些不必要摩擦的避免等都诉求于理解的参与。在社会和学校实施或隐或显的理解教育是促进和谐交往的重要伦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和谐交往 理解诉求 理解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圆融性及其对和谐族际交往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邹丽娟 《保山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51-56,共6页
云南作为有25个少数民族的边疆地区,从各民族目前的相互交往来看,呈现出总体和谐的特点。在实现云南边疆和谐族际交往的诸多因素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圆融性特点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能在精神、生活、审美和价值评价等领域,体现出各... 云南作为有25个少数民族的边疆地区,从各民族目前的相互交往来看,呈现出总体和谐的特点。在实现云南边疆和谐族际交往的诸多因素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圆融性特点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能在精神、生活、审美和价值评价等领域,体现出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性和互动性,进而拉近民族心理距离,促进族际和谐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圆融性 和谐族际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佛教伦理精神与和谐交往
7
作者 汪怀君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61-65,共5页
在佛教伦理文化中,作为理论基石之一的"缘起论"揭示的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思维以及"万法皆空"的思想。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注、关爱他人,同时也是在成就自我。而佛教的善恶报应说,突出道德... 在佛教伦理文化中,作为理论基石之一的"缘起论"揭示的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思维以及"万法皆空"的思想。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注、关爱他人,同时也是在成就自我。而佛教的善恶报应说,突出道德在果报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使人在交往过程中乐于从善、畏惧作恶。此外,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它以平等为前提,引出利他主义精神。佛教伦理以其独特的精神智慧有效地改善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交往关系,其价值资源具有普适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伦理精神 和谐交往 因果报应 慈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交往理性的构建
8
作者 梁红军 《云梦学刊》 2011年第3期124-126,共3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正是在于其回归"交往理性"的需要。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自身的超越,必须依靠交往理性的理论指导。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交往关系入手,对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正是在于其回归"交往理性"的需要。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自身的超越,必须依靠交往理性的理论指导。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交往关系入手,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往问题进行了分析,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交往理性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交往理论 和谐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家伦理精神与和谐交往
9
作者 汪怀君 《桂海论丛》 2011年第3期51-55,共5页
在道家伦理文化中,"道"在本体与普遍法则的意义上统摄着自然、社会与人生。道的本性就是自然,无知无欲、自然无为,在处理交往关系时,就能够游刃有余,实现从容的"无不为"。道家伦理主张,人应该像水一样守柔处弱、谦... 在道家伦理文化中,"道"在本体与普遍法则的意义上统摄着自然、社会与人生。道的本性就是自然,无知无欲、自然无为,在处理交往关系时,就能够游刃有余,实现从容的"无不为"。道家伦理主张,人应该像水一样守柔处弱、谦退不争,展现一种对待他人的宽容、包容胸怀;世人应该贵生养生,贵重生命,不可为名利、财物所累,这有益于从源头上保持人内心的澄明,找到克服人与人之间相互异化的途径,达到交往的和谐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伦理 和谐交往 自然无为 慈柔不争 贵生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和谐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10
作者 王玉平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8-59,63,共3页
和谐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精髓和价值核心,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意蕴。马克思的和谐交往理论深刻影响了哈贝马斯等当代西方哲学的交往理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构和谐交往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和谐交往 和谐社会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和谐交往中敞开心灵之门
11
作者 李明静 《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 2013年第7期8-9,共2页
一、初识 “上课。” “起立。” “同学们好!” “报……告……”声音细长而无力。
关键词 和谐交往 心灵 上课 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交往
12
作者 孙宇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第4期10-11,共2页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关系,而两者的实现都以和谐的社会交往关系为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单个的社会个体之间有效的社会交往形成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人际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因此,人际交往在现代...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关系,而两者的实现都以和谐的社会交往关系为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单个的社会个体之间有效的社会交往形成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人际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因此,人际交往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睦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和谐交往 人际关系 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与自然和谐交往视野下人的发展的主体性
13
作者 张海瑞 姚二军 《改革与开放》 2009年第12X期149-149,共1页
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交往,在当今理论界叙述比较多,诸如生态伦理学等,但是他们大都强调二者之间和谐交往的关系,本文主要立足于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界和谐交往的基础上,人作为自然界的主体,如何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界全面、... 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交往,在当今理论界叙述比较多,诸如生态伦理学等,但是他们大都强调二者之间和谐交往的关系,本文主要立足于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界和谐交往的基础上,人作为自然界的主体,如何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界全面、和谐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交往 人的发展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0后“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能力研究——以广州某高校本科生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瑜 《学理论》 2020年第9期67-69,共3页
每一个人都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当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00后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他们渴望人际交往并希望交往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同... 每一个人都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当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00后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他们渴望人际交往并希望交往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同。同时他们中有一部分有过儿时留守经历。因此研究大学生儿时留守与和谐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意义,通过SPSS22.0数据分析帮助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0后大学生 儿时留守经历 和谐交往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关系的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岳宏杰 韩朔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42-44,共3页
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关系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的教育、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的。本文针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问题,从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三个方... 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关系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的教育、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的。本文针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问题,从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和谐人际交往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程下交往互动和谐共振创建新型课堂教学
16
作者 谷春辉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年第14期46-46,共1页
新课程改革提倡交往互动和谐共振新型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创建新型课堂教学呢?它的内涵、特点是什么?如何在交往互动中实施创新策略?如何在新课程改中实施交往互动和谐共振策略?这将是我们以下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交往互动和谐共振 创新教育 信息流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教学中小学生之间和谐交往能力的培养
17
作者 李佳赟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19年第10期00090-00090,共1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小学阶段良好的校内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因此,学生所处的环境如何,学生与学习伙伴们相处得如何,就会直接关系到这个孩子是否开心,是否爱集体,是否爱自己所从事的学习活动,也就是关系到这个孩子是否能心理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和谐交往 身心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班幼儿的和谐交往
18
作者 陈丽娟 《今日教育(当代幼教)》 2011年第2期30-31,共2页
和谐交往,是幼儿社会发展的重要需要,也是孩子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在伙伴群体中和谐的交往,对他们锻炼交往能力,形成良好个性,以便更好地独立面对社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中班段的孩子已具有了初步的社会交往意识,但... 和谐交往,是幼儿社会发展的重要需要,也是孩子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在伙伴群体中和谐的交往,对他们锻炼交往能力,形成良好个性,以便更好地独立面对社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中班段的孩子已具有了初步的社会交往意识,但和谐交往的水平、能力欠佳。为此,我对我班幼儿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社会交往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交往 中班幼儿 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发展 伙伴群体 交往意识 日常活动 社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教师能力素养的重要体现——浅谈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技巧
19
作者 王海平 《俪人(教师)》 2015年第4期196-196,共1页
教师要每天面对学生,和学生打交道.与人交往是一门艺术,与学生和谐交往更是使知识够顺畅高效传递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想达到教学目的,首先必须与学生建立并维持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中能力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保证教... 教师要每天面对学生,和学生打交道.与人交往是一门艺术,与学生和谐交往更是使知识够顺畅高效传递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想达到教学目的,首先必须与学生建立并维持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中能力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保证教学质量首要环节.要做到这一点,掌握与学生交往的心理和技巧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职业道德 和谐师生关系 学生交往 交往技巧 能力素养 与人交往 教学目的 和谐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的思考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淑辉 赵继伦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54-256,共3页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是规定并调节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间关系的理性观念,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话语的表达、教育方式的选择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觉之以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交...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是规定并调节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间关系的理性观念,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话语的表达、教育方式的选择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觉之以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的生成与行为外化过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交往视角的忽视、教育内容的缺失、"主体间性"的遮蔽,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谐交往理性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实现交往理性的回归,理性地思考自我以及自我与被教育者的交往关系,力求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和谐交往中达到理解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交往理性 和谐交往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