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花岗岩交代变质过程中一些矿物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Moustafa El Omella 唐春安 +1 位作者 A.A.Saleh M.M.Seleman 《地质与资源》 CAS 2004年第1期1-5,F003,F004,共7页
对浙江省内花岗质岩石样品薄片在偏光显微镜下鉴定,试图建立矿物学与微构造之间的联系,确定裂隙分布矿物学控制因素,并调查微裂隙与交代变质蚀变之间的关系.薄片显示花岗质岩石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其中长石和云母解... 对浙江省内花岗质岩石样品薄片在偏光显微镜下鉴定,试图建立矿物学与微构造之间的联系,确定裂隙分布矿物学控制因素,并调查微裂隙与交代变质蚀变之间的关系.薄片显示花岗质岩石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其中长石和云母解理发育,在结构上更易于变形,而石英则表现为均质特征,其中的裂隙比其他矿物(长石、云母)中更发育.这些解理和裂隙接纳流体进入并造成交代变质.在此过程中,黑云母被白云母交代而形成石英并释放出钾,这些钾进而交代斜长石而形成钾长石.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矿物颗粒边界显现出很少的变形,如钾长石-斜长石边界和石英-石英边界呈现较低程度的颗粒间碎裂,并变得可能比以前更坚硬,这是因为重结晶作用和交代作用胶结了以前的碎裂结构.最后,变形作用影响到整个岩石,为流体通过岩石打开通道,进一步的微裂隙对大规模钾交代变质作用的发生至关重要.研究区内花岗岩的矿物学及裂隙特征表明,交代作用可以作为可靠的构造标志,用以恢复浙江花岗岩现代和古裂隙的几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矿物学 交代变质 蚀变 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景洪先坦接触变质交代型磁铁矿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建华 高旭焦 谭晓伟 《云南地质》 2013年第1期38-41,37,共5页
磁铁矿体赋存于元古界澜沧群南勒组(Ptnl)和华力西期花岗岩体(γ34)接触带内,圈定7个矿体,严格交接触带控制,经后期低温热液作用叠加富集。
关键词 变质交代磁铁矿 斑块状细粒状 南勒组 花岗岩 接触变质 云南景洪先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尤溪梅仙地区马面山群变质岩原岩恢复及其与铅锌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术根 石得凤 韩世礼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104-3113,共10页
通过变质岩产状、矿物组合及组构特征、矿物间的交代关系、典型矿物空间分布特征、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化学等方面对原岩恢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丁家山铅锌矿区新元古代马面山群变质岩均为副变质岩,其中石英云母系列变质岩的原岩为... 通过变质岩产状、矿物组合及组构特征、矿物间的交代关系、典型矿物空间分布特征、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化学等方面对原岩恢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丁家山铅锌矿区新元古代马面山群变质岩均为副变质岩,其中石英云母系列变质岩的原岩为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石榴子石绿帘石透辉石系列变质岩原岩为钙质泥岩、钙质泥质粉砂岩、钙质粉砂质泥岩、泥灰岩等富钙质岩类,而大理岩类的变质原岩为钙镁质沉积岩;丁家山铅锌矿为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上段经加里东期区域变质的富钙质沉积岩与燕山期花岗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矿区广泛存在的石榴子石、透辉石、绿帘石等非金属矿物与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金属矿物同为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在不同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原岩恢复 马面山群 接触交代变质 矽卡岩矿床 丁家山铅锌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和静县额尔宾山一带元古代、华力西期变质岩地质特征及岩石学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魏勇 朱计伟 +2 位作者 李艳丽 周显川 张磊 《新疆有色金属》 2012年第S1期40-43,共4页
额尔宾山位于新疆阿尔泰-天山古生代变质区南天山华力西变质带与塔里木古元古代变质区库鲁克塔格变质带的交接部位,受区域变质变形的影响,区内前第四纪地质体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质。主要表现为区域热流变质、区域动力变质以及晚石炭... 额尔宾山位于新疆阿尔泰-天山古生代变质区南天山华力西变质带与塔里木古元古代变质区库鲁克塔格变质带的交接部位,受区域变质变形的影响,区内前第四纪地质体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质。主要表现为区域热流变质、区域动力变质以及晚石炭世壳源序列酸性岩的侵位使围岩产生的边缘混合岩化、气-液交代作用形成的交代变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宾山 变质 区域热流变质 区域动力变质 混合岩 交代变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岩分类
5
《能源与节能》 2017年第8期92-92,共1页
按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变质岩分为下列岩类:a)区域变质岩类,由区域变质作用所形成;b)热接触变质岩类,由热接触变质作用所形成,如斑点板岩等;c)接触交代变质岩类,由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所形成;d)动力变质岩类,由动力变质作用所形成,如... 按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变质岩分为下列岩类:a)区域变质岩类,由区域变质作用所形成;b)热接触变质岩类,由热接触变质作用所形成,如斑点板岩等;c)接触交代变质岩类,由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所形成;d)动力变质岩类,由动力变质作用所形成,如压碎角砾岩、碎斑岩等;e)气液变质岩类,由气液变质作用形成,如云英岩、次生石英岩等;f)冲击变质岩类,由冲击变质作用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 热接触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类型 区域变质作用 交代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分类 次生石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夏邦马峰地区矽卡岩型稀有金属矿化:岩石学特征、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侯康师 王佳敏 +1 位作者 胡方泱 杨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7-1547,共21页
近年来,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找矿工作和成矿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喜马拉雅已成为我国新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基地。本次研究对希夏邦马峰地区的吉隆岩体北部扎龙沟、岗布以及聂拉木北部等多处的矽卡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指出该区... 近年来,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找矿工作和成矿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喜马拉雅已成为我国新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基地。本次研究对希夏邦马峰地区的吉隆岩体北部扎龙沟、岗布以及聂拉木北部等多处的矽卡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指出该区域广泛发育石榴子石、透辉石、符山石、绿帘石和角闪石等典型矽卡岩矿物。研究结果显示,扎龙沟矽卡岩具有明显的Li-Be-Sn矿化现象,成矿元素主要赋存在符山石(Li:469×10^(-6)~3162×10^(-6);Be:47.9×10^(-6)~2010×10^(-6);Sn:58.1×10^(-6)~1767×10^(-6))和云母(Li:2900×10^(-6)~3570×10^(-6))中,且云母中Rb(1572×10^(-6)~2364×10^(-6))、Cs(390×10^(-6)~749×10^(-6))、Ga(68.2×10^(-6)~111×10^(-6))元素含量较高;岗布矽卡岩以Li-Be矿化为主,赋存矿物为符山石(Li:833×10^(-6)~1624×10^(-6);Be:401×10^(-6)~1664×10^(-6);Sn:87.8×10^(-6)~181×10^(-6))和榍石(Sn:30340×10^(-6)~48600×10^(-6));聂拉木矽卡岩以Sn矿化为主,赋存矿物为石榴子石(92.3×10^(-6)~571×10^(-6))和绿帘石(86.0×10^(-6)~2003×10^(-6))。榍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扎龙沟矽卡岩形成于19~18Ma,岗布和聂拉木矽卡岩形成于24~23Ma,分别与已报道的钠长石花岗岩、电气石白云母淡色花岗岩时代一致,是岩浆出溶的热液流体交代围岩的产物,反映喜马拉雅稀有金属阶段性成矿特点。榍石Zr和黑云母Ti等温度计结果结合矿物成分表明,矽卡岩化过程中,热液流体温度从~680℃降低至~520℃,晚期均以氧化环境为主。进变质过程中脱CO 2导致原岩孔隙度增加,为后续成矿流体的加入和热量传输提供通道;退化蚀变过程中体积增大,岩石产生构造裂隙,控制成矿矽卡岩最终产出形态。综合研究表明,淡色花岗岩在藏南拆离系驱动下高度分异演化造成Li、Be、Sn等元素富集,晚期出溶的热液流体与碳酸盐岩围岩发生接触交代变质和矽卡岩化反应,是吉隆-聂拉木一带矽卡岩型Li-Be-Sn矿化的主要机制。我们指出,喜马拉雅造山带具有很好的矽卡岩型稀有金属成矿前景,未来应加强对接触变质带和围岩蚀变的研究,以寻找更多稀有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矽卡岩 稀有金属成矿 接触交代变质 热液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后期演化过程:来自矿物原位微区成分与同位素组成的制约 被引量:1
7
作者 龙欣雨 唐杰 许文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5-810,共26页
花岗岩作为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岩浆作用过程一直是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传统上利用全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来示踪花岗岩成因和演化过程的方法已不够准确,为此,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报导的花岗岩中单矿物的原位微区成分——这... 花岗岩作为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岩浆作用过程一直是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传统上利用全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来示踪花岗岩成因和演化过程的方法已不够准确,为此,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报导的花岗岩中单矿物的原位微区成分——这些数据记录了全岩数据无法识别的单矿物颗粒内部和不同矿物颗粒之间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异特征,明显提高了对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后期演化过程的认识。首先,矿物原位微区成分对花岗质岩浆的源区性质和混合过程具有指示意义。花岗岩中岩浆锆石Hf同位素组成的变异可能暗示其源区在深熔作用过程中发生了锆石的不平衡和选择性熔融,而未必是壳幔混合作用的结果,这是对“锆石效应”概念新的扩展;同一花岗岩样品中分选出的磷灰石颗粒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Eu异常、Sr含量和Sr-Nd同位素组成等,表明它们中的部分颗粒是岩浆形成和上升过程中从围岩捕获的,是小规模地壳混染作用的产物;榍石的微区成分分带记录了多种岩浆混合过程,也反映了熔体成分、氧逸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花岗岩与其中发育的包体、捕虏体和相关围岩的锆石Hf-O同位素和磷灰石Sr-Nd同位素组成可以记录上述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经历岩浆混合和同化混染等作用。其次,矿物原位微区成分可以反映花岗质岩浆的分离结晶过程。岩浆成因磷灰石不同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可能指示它们受到了其他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影响,如帘石族、榍石、角闪石、斜长石等;花岗伟晶岩系统中岩浆成因独居石Sm/Nd值在不同岩带中的规律性变化揭示了岩浆分离结晶程度的差异;榍石的多种微区元素含量和它们之间的协变关系受控于花岗质岩浆的结晶分异过程和氧化还原状态;岩浆成因绿帘石族矿物的震荡环带表明在绿帘石结晶的晚期阶段花岗质岩浆中的Fe^(3+)含量降低,且结晶过程中褐帘石和绿帘石并不能形成完全连续的固溶体,因此晚期结晶的绿帘石环边与褐帘石核具有成分间断;根据角闪石的电子探针数据可以计算得到花岗质岩浆结晶时的温度、压力和f_(O2),并据此推断出岩浆起源的深度。此外,矿物原位微区成分可以记录花岗质岩石晚期经历的构造热事件和矿化作用过程。经历晚期变质/交代作用改造的花岗岩中的磷灰石具有低的轻稀土元素含量和变化很大的Nd同位素组成,导致花岗岩具有Nd-Hf位素体系解耦的特点;晚期变质/交代作用同样会改变磷灰石和榍石的δ^(18)O值,造成各副矿物之间δ^(18)O值相互解耦的现象;蚀变独居石的元素和U-Th-Pb同位素体系指示流体交代过程中多种置换反应的发生以及普通Pb混染和Pb丢失的过程;热液成因绿帘石族矿物的成分环带表明氧化环境下热液流体成分会不断演化,根据矿物-流体平衡模型,可以利用绿帘石成分计算出成矿作用发生的温度以及流体的pH值,研究表明绿帘石向流体中释放的大量Ca^(2+)有效促进了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进程。综上,单矿物原位微区成分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使我们对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后期演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在未来的研究中,如何取长补短,将这些数据进行良好地运用是本领域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岩浆和岩浆期后过程 矿物原位微区成分 源区性质 分离结晶过程 变质交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皮山镁质矽卡岩矿床(含糖玉)成因及锆石SHRIMP U-Pb定年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喜锋 刘琰 +3 位作者 李自静 买托乎提.阿不都瓦衣提 田广印 郭东旭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9-273,共15页
新疆和田透闪石集合体(软玉)矿带约1 300 km,是世界上最大的软玉矿带。除传统上认识的白玉、青玉和墨玉外,近年来在皮山县发现的一种软玉呈红棕色(糖玉),较为少见。该糖玉矿体产于镁质大理岩与石英闪长岩之间的镁质矽卡岩中,显示矿床为... 新疆和田透闪石集合体(软玉)矿带约1 300 km,是世界上最大的软玉矿带。除传统上认识的白玉、青玉和墨玉外,近年来在皮山县发现的一种软玉呈红棕色(糖玉),较为少见。该糖玉矿体产于镁质大理岩与石英闪长岩之间的镁质矽卡岩中,显示矿床为接触交代变质成因。通过镜下观察,发现该地区的糖玉主要由纤维状透闪石和极少量的杂质矿物组成。糖色杂质呈浸染状、叶片状、细脉状或沿裂隙分布,并形成于玉石成矿期或构造活动间歇。糖玉颜色与镁质大理岩中大量的红褐色氧化物有关。通过电子探针和X光粉晶衍射测试均表明糖玉主要由透闪石组成,并含少量伊利石、镁橄榄石、透辉石、磁铁矿等杂质矿物。软玉(细粒透闪石集合体)主要通过透闪石交代大理岩和透辉石形成。样品全岩的化学成分与透闪石晶体化学组成类似,全岩稀土配分模式显示Eu负异常(δEu=0.09~0.28)、LREE亏损、HREE平坦、整体稀土含量(1.94×10^(-6)~26.52×10^(-6))、Cr_2O_3(0.00~0.03×10^(-6))和Ni(0.00~0.01×10^(-6))含量低。成矿流体中氢同位素δD为-81.0‰^-84.0‰,均值为-82.25‰;δ^(18)O在330℃时为3.16‰~5.48‰。这些氢和氧同位素的数值显示形成软玉的成矿流体主要由岩浆热液、大气降水和大理岩脱出的CO2组成。这些糖玉的地球化学和成矿流体组成与已报道的典型的镁质矽卡岩矿床中软玉的组成类似。从透闪石集合体中选出的岩浆锆石年龄约456±7 Ma,这个年龄可以认为是形成该糖玉矿床年龄的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质矽卡岩矿床 糖玉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成矿流体 锆石SHRIMP 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梅仙丁家山铅锌矿成矿系统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石得凤 张术根 +1 位作者 韩世礼 艾国梁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09-818,共10页
通过对丁家山铅锌矿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通道、储矿场等成矿系统要素的全面分析,明确了丁家山铅锌矿区成矿作用为燕山期花岗质岩浆与经加里东期区域变质的新元古界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上段富钙质岩之间的接触交代变质作用。Pb... 通过对丁家山铅锌矿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通道、储矿场等成矿系统要素的全面分析,明确了丁家山铅锌矿区成矿作用为燕山期花岗质岩浆与经加里东期区域变质的新元古界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上段富钙质岩之间的接触交代变质作用。Pb和S等同位素研究及化探扫面结果显示:矿区成矿物质由燕山期花岗岩和马面山群龙北溪组地层共同提供,H和O同位素研究证实:成矿流体由大气降水和岩浆水共同组成;精细化矿物场填图指示成矿流体主要通过北东向断层运移,而矿区储矿场由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上段、上侏罗统长林组和其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构成。丁家山铅锌矿属挤压构造成矿系统(大类)下属的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有关的接触交代成矿系统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统 成矿作用 接触交代变质 丁家山铅锌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栾川南泥湖钼钨矿田蚀变分带研究和构造岩相填图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宗永 吕古贤 +6 位作者 许谱林 杨人毅 罗毅甜 刘荣霞 薛长军 黄钗弟 杨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45,共9页
豫西整装勘查区的栾川南泥湖钼钨矿田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生产钼矿山。该区斑岩夕卡岩型钼钨矿床经过广泛系统的地质勘测和地质科研工作。然而,该斑岩夕卡岩型钼钨成矿系列或成矿系统的地质特征在野外如何识别通过什么地质测量方法能够把... 豫西整装勘查区的栾川南泥湖钼钨矿田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生产钼矿山。该区斑岩夕卡岩型钼钨矿床经过广泛系统的地质勘测和地质科研工作。然而,该斑岩夕卡岩型钼钨成矿系列或成矿系统的地质特征在野外如何识别通过什么地质测量方法能够把成矿岩系和它们的栾川群变质围岩区别开不仅是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南泥湖钼钨矿田深部外围找矿的难题。本文研究豫西中生代花岗岩钼钨多金属成矿事件,在斑岩夕卡岩型钼矿床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成矿地质体的岩石学、矿物学判别标志,开展矿田构造岩相地质填图。通过实测9条构造蚀变分带剖面,在6km2区段内实现1∶1万构造岩相填图。建立接触热蚀变和接触交代蚀变两种类型,确定硅灰石角岩带、石榴子石角岩带和碳酸盐化角岩带,以及夕卡岩带、夕卡岩化带和弱夕卡岩化带,共6个分带。结果发现:南泥湖—三道庄矿区南部接触热变质作用发育,呈环状硅灰石角岩带、石榴子石角岩带和碳酸盐化角岩带;而北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呈东西向广泛发育,从东到西依次为夕卡岩带、夕卡岩化带和弱夕卡岩化带。矿区南部围岩以泥质火山岩为主,北部围岩为碳酸盐发育的地层建造,这是影响上述两类蚀变岩分布和发育程度规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于区域矿产调查给出了新的思路和实际测量填图成果,对于基础地质科研紧密结合地质找矿生产实践提供了示范研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栾川南泥湖钼矿田 构造岩相填图 接触交代变质 接触热变质 构造蚀变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青田石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延芳 喻学惠 蒋亮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2-530,共9页
青田石主要是由叶腊石等粘土矿物组成的岩石,也是由气液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的次生石英岩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基于青田石的岩相学观察以及青田石的扫描电镜、X射线物相分析及全岩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野外观察与前人研究成... 青田石主要是由叶腊石等粘土矿物组成的岩石,也是由气液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的次生石英岩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基于青田石的岩相学观察以及青田石的扫描电镜、X射线物相分析及全岩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野外观察与前人研究成果,对青田石的岩石学特征、青田石的矿物成分与类型划分进行详细描述,论证了中酸性火山岩气液交代变质作用与青田石的成因。研究表明,青田石的矿物组合与原岩成分、交代流体的成分及交代变质作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有关;青田石的颜色、质地(品级)及其矿物成分与显微结构及其所含的微量致色离子有关。在中—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分布区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和蚀变带的划分,是寻找高品级青田石的主要方法,也是评价与鉴定青田石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田石 交代变质作用 次生石英岩 浙江青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翡翠中钠铬辉石后成合晶与成分变异环带机理 被引量:13
12
作者 亓利剑 郑曙 裴景成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1999年第1期13-17,共5页
翡翠中钠铬辉石是在变质作用高峰期与硬玉同时形成的变晶矿物,还是钠长石交代铬铁矿所形成的产物?就此争议问题,主要采用岩相学和EPMA分析测试技术,重点对矿物做相、显微组构及微区化学成分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钠铬辉石主要是... 翡翠中钠铬辉石是在变质作用高峰期与硬玉同时形成的变晶矿物,还是钠长石交代铬铁矿所形成的产物?就此争议问题,主要采用岩相学和EPMA分析测试技术,重点对矿物做相、显微组构及微区化学成分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钠铬辉石主要是后成合晶形式取代或包绕翡翠中原生矿物铬铁矿,部分与硬玉相邻的铬铁矿经交代分解而形成销铬辉石+钙质钠铬辉石+钙铬榴石三层同心环状后成合晶域,并发育化学成分变异环带。由此显示了不平衡交代变质及应的多阶级性和复杂性。研究结果认为,变质作用高峰期后,铬铁矿与硬玉矿物粒间或晶内离子的扩散双交代与流体诊游交代的耦合作用,由剪切应力作用所致的晶粒破碎与晶内边缘份错密度的增大,是导致钠铬辉石等后成合晶及成分变异环带形成的主要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铬辉石 后成合晶 成分环带 交代变质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兴海赛什塘铜矿区条带状构造成因研究
13
作者 张忠义 辛天贵 +1 位作者 何鹏 祝新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3-1000,共8页
在新的宏微观资料的分析研究基础上,依内部组构与发育特征的不同,将青海省兴海县赛什塘铜矿床的条带状构造分为两类。研究表明它们形成于同构造的区域变质变形与接触(交代)变质间的复合叠加作用,属先成或同生面状构造影响控制下的等化... 在新的宏微观资料的分析研究基础上,依内部组构与发育特征的不同,将青海省兴海县赛什塘铜矿床的条带状构造分为两类。研究表明它们形成于同构造的区域变质变形与接触(交代)变质间的复合叠加作用,属先成或同生面状构造影响控制下的等化学变质与选择性(交代)蚀变生成的一种变余或新生优选定向组构(//S1或S0)。从构造早期的脆韧性变形到晚期脆性变形过程中,成生发育两个世代的同构造新生矿物组合,分别组成反映其形成阶段和发育特点的两类条带状构造。这为矿床的成因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状构造 赛什塘铜矿 同构造变质变形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青海兴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Namakkal陆块新太古代钙硅酸盐岩的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14
作者 周峰 苟龙龙 +5 位作者 翟明国 张成立 GORGE Paul Mathews 卢俊生 赵燕 敖文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13-1234,共22页
本文对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Namakkal陆块Tammampatti地区方柱石石榴子石钙硅酸盐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变质相平衡模拟研究,以研究其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岩相学观察识别出两阶段变质矿物组合:第一阶段为石榴子石+方柱... 本文对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Namakkal陆块Tammampatti地区方柱石石榴子石钙硅酸盐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变质相平衡模拟研究,以研究其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岩相学观察识别出两阶段变质矿物组合:第一阶段为石榴子石+方柱石+斜长石+榍石+钛铁矿;第二阶段为石榴子石边部的绿帘石和方柱石边缘的方解石、斜长石和石英冠状体。CL图像分析显示锆石可分为两种,分别为高亮度和低亮度的变质锆石。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到高亮度变质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2562±17Ma,而低亮度变质锆石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稍年轻,为2495±15Ma。基于相平衡模拟计算了2个样品18ID-24和18ID-25的P-T视剖面图,确定它们峰期变质PT条件分别为4.3~7.1kbar、800~960℃和4.0~7.8kbar、750~854℃。高亮度变质锆石年龄2562±17Ma与Namakkal陆块紫苏花岗岩的原岩结晶年龄相当,其代表了紫苏花岗岩的原岩侵入导致的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方柱石石榴子石钙硅酸盐岩的时代;低亮度变质锆石年龄2495±15Ma与该地区大约2530~2440Ma的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时代相吻合,因此认为其代表区域性变质作用叠加的时代。根据全岩成分以及矿物组合,我们推测该岩石为中酸性岩浆岩(紫苏花岗岩原岩)与碳酸盐岩发生交代变质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柱石石榴子石钙硅酸盐岩 相平衡模拟 紫苏花岗岩 交代变质作用 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hibole-Bearing Peridotite Xenoliths from Nushan,Anhui Province:Evidence for Melt Percolation Process in the Upper Mantle and Lithospheric Uplift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义刚 林传勇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7年第3期213-229,共17页
The spinel peridotite xenoliths of Group I in Quaternary basanites from Nushan, Anhui Province, can be classified as two suites: 8 hydrous suite characterized by the ubiquitous oc-currence of (Ti-) pargasite and an an... The spinel peridotite xenoliths of Group I in Quaternary basanites from Nushan, Anhui Province, can be classified as two suites: 8 hydrous suite characterized by the ubiquitous oc-currence of (Ti-) pargasite and an anhydrous suite. The mineral chemistry reveals that the an-hydrous suite and one associated phlogopite-bearing lherzolite are equilibrated under temperatureconditi0ns of 1000 - 1110℃, whereas amphibole-bearing peridotites display distinct disequilibrium features, indicating partial reequilibration from 1050 to 850℃ and locally down to 750℃.This amphibole-bearing peridotites were probably the uppermost part of the high temperatureanhydrous suite which was modally modified by fractionating H2O-rich metasomatic agent during regional upwelling. This relatively recent lithospheric uplift event foll0wed an older upliftevent recognized from pyroxene unmixing of domains in local equilibrium, as well as the dominant deformation texture in the anhydrous suite. The first thermal disturbance can be linkedwith the regional extension and widespread basaltic volcanism in Jiangsu-Anhui provinces sinceEarly Tertiary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nearby Subei (North Jiangsu) fault-depression basinduring the Eocene, while the second event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formation of amphibolesprobably indicates the continuation but diminution of upward mantle flux since Neogene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 in tectonic regime for east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岩捕虏体 地幔交代变质作用 岩石圈 抬升作用 安徽 上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tasomatic Mechanism of Weathering-Pedogenesis of Carbonate Rocks: I. Mineralogical and Micro-Textural Evidence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立军 李景阳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2年第4期334-339,共6页
On the basis of mineralogical, geochemical and micro\|textural studies of the typical sections of the red weathering crust of carbonate rocks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and Guangxi Autonomous R... On the basis of mineralogical, geochemical and micro\|textural studies of the typical sections of the red weathering crust of carbonate rocks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and Guangxi Autonomous Region, we have found, either on a microscopic or on a macroscopical scale and in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sections, the most direct and most important mineralogical and micro\|textural evid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tasomatism in the process of weathering\|pedogenesis of numerous carbonate rocks. This paper also has expound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systematically the mechanism of metasomatism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weathering\|pedogenesis of carbonate rocks and proposed the sequence of mineral metasomatic evo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weathering\|pedogenesis of carbonate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古气候 成土作用 交代变质作用 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lications of ε_(Nd) -La/ Nb, Ba/Nb, Nb/Th Diagrams to Mantle Heterogeneity─Classification of Island-arc Basalts and Decomposition of EMII Component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曙光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5年第2期117-127,共11页
A group of εNd-La/Nb, Ba/Nb, Nb/Th diagrams are used to study mantleheterogeneity. Island-arc basalts (IAB) are distributed in a triangle of these diagrams.Three end-member components (the MORB-type depleted mantle, ... A group of εNd-La/Nb, Ba/Nb, Nb/Th diagrams are used to study mantleheterogeneity. Island-arc basalts (IAB) are distributed in a triangle of these diagrams.Three end-member components (the MORB-type depleted mantle, the fiuid released fromsubducted oceanic crust and the sediments from the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source ofIAB may be displayed in these diagrams. Two types of IAB are identified. They areof the two-component type (with little continental sediments), such as the basalts fromAleutians and New Britain, and the three-component type, such as those from Sunda,Lesser Antilles and Andes. In addition, the EMII type mantle-derived rocks may also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is exemplifled by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 and someperidotite xenoliths, similar to IAB, with high La/Nb and Ba/Nb and low Nb/Th ratios.The other includes the Samoa-type oceanic island basalts, with low La/Nb and Ba/Nband high Nb/Th ratios. The corresponding two sub-components of EMII are EMIIM,which is related to the metasomatism of lithosphere mantle by fluids released from thesubducted oceanic crust, and EMIISR, related to the intervention of recycling continentalsediments into the convective mant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钕同位素 示踪元素 火山岩 玄武岩 表生交代变质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灶火地区昆仑玉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喜全 刘久波 +3 位作者 刘具仓 刘正君 曹永亮 阮明贤 《现代矿业》 CAS 2011年第4期56-58,共3页
小灶火一带共圈定12条昆仑玉矿体。矿体主要产于华力西期斑状花岗岩与元古界金水口群中岩组的白云质大理岩接触带上,呈脉状和似层状展布。矿体多位于断裂带、侵入岩的接触带及其构造面附近。矿床类型属于接触交代变质矿床。区内有利的... 小灶火一带共圈定12条昆仑玉矿体。矿体主要产于华力西期斑状花岗岩与元古界金水口群中岩组的白云质大理岩接触带上,呈脉状和似层状展布。矿体多位于断裂带、侵入岩的接触带及其构造面附近。矿床类型属于接触交代变质矿床。区内有利的围岩条件、构造条件以及岩浆热液条件为昆仑玉矿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形成受地层和构造的双重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玉 接触交代变质 地层 构造 双重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广南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焦玉凯 《广西地质》 2002年第3期41-45,70,共6页
文章论述了那能金矿床的地质特征 ,探讨了金矿的物质来源、赋存状态、成矿规律、成因类型 。
关键词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 包裹金 中低温充填-交代变质矿床 赋存状态 成矿规律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logopite-Amphibole-Pyroxenite Xenoliths in Langao, Shaanxi Province, China: Evidence for Mantle Metasomatism
20
作者 徐学义 黄月华 +1 位作者 夏林圻 夏祖春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7年第4期318-329,共12页
Phlogopite-amphibole-pyroxenite xenoliths contained in the alkali basic-ultrabasic subvolcanic complex in Langao, Shaanxi Province, are composed of diopside, Ti-rich pargasite, phlogopite apatite, sphene and ilmenite,... Phlogopite-amphibole-pyroxenite xenoliths contained in the alkali basic-ultrabasic subvolcanic complex in Langao, Shaanxi Province, are composed of diopside, Ti-rich pargasite, phlogopite apatite, sphene and ilmenite, which have subsolidus metamorp hism- de formation textures such as triple-points, cataclastic boundaries and kink-bands. Minera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how that the diopside, Ti-rich pargasite and phlogoPite are derived from the mantle and are the products of mantle metasomatism. Compared with normal mantle-derivedspinel-lherzolites, the xenoliths are enriched in TiO2, Fe2O3, CaO, Na2O and K2O, with apparent depletion in MgO.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s and primordial-mantle normalized trace elements data show that they are enriched in REE (especially LREE) and incompatible trace elements. The petrographic, mineralogical and pe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xenoliths are metasomatized mantle xenoliths, which offers the evidence for mantle metasomatism and represents the anomalous mantle beneath the Early Paleozoic rift in northern Daba Mountains. The agents of mantle metasomatism are probably derived from the rising of mantle hot plumes. The processes of metasomatism varied from limited-range fluid metasomatism in deep mantle (>90 km) to pervasive metasomatism of silicate m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云母 闪石 辉岩 包体 表生交代变质作用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