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驱后井网重构注入无碱三元乳化体系提高采收率研究
1
作者 周亚洲 屈波 殷代印 《当代化工》 2025年第1期145-148,153,共5页
X油区储层非均质严重,聚驱后期含水上升快,目前综合含水率达到98.23%,为进一步改善X油区开发效果,开展聚驱后化学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研究。在详细研究储层特征和开发特点的基础上,研究聚驱后各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明确剩余油富集油层,... X油区储层非均质严重,聚驱后期含水上升快,目前综合含水率达到98.23%,为进一步改善X油区开发效果,开展聚驱后化学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研究。在详细研究储层特征和开发特点的基础上,研究聚驱后各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明确剩余油富集油层,分析聚驱后平面剩余油分布状况,量化各类剩余油分布,针对区块开发现状、井网井距及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聚驱后原井网与抽稀井网交替注入无碱三元乳化体系提高采收率方法,优化不同井网注入段塞尺寸。结果表明:X油区聚驱后剩余油主要集中于HⅠ332和HⅠ22层,占总剩余储量的64.26%。分流线处剩余油饱和度比主流线高3.44%,砂体发育越差,分流线处剩余油饱和度越高。聚驱后剩余油以层间干扰、平面干扰和厚油层顶部为主,这3类剩余油占总剩余地质储量的70.95%。区块抽稀井网(段塞尺寸0.2 PV)与原井网(段塞尺寸0.5 PV)交替注入无碱三元乳化体系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在聚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7.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 流线调整 井网重构 无碱三元乳化体系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块大跨度油藏层系井网重构研究及应用——以L477井区为例
2
作者 赵玉芝 王红梅 +5 位作者 郭发军 王亚洲 王秀伟 邵敏敏 魏宁 高仁安 《中国科技纵横》 2024年第21期12-16,共5页
针对复杂断块大跨度油藏层间水驱不均衡、注采系统失衡等问题,本文以L477井区为例,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纵向建立以储量丰度经济界限、渗透率级差等参数为主要指标的层系细分评价方法,平面上以转流线为目标的井网井型优化设计,... 针对复杂断块大跨度油藏层间水驱不均衡、注采系统失衡等问题,本文以L477井区为例,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纵向建立以储量丰度经济界限、渗透率级差等参数为主要指标的层系细分评价方法,平面上以转流线为目标的井网井型优化设计,形成了储量丰度高区域细分两套层系重构井网、丰度低区域错层注水缩小井段矢量注采系统调整模式。方案部署20口内部调整井。目前完钻20口,井区日产油由61吨上升到105吨,自然递减减缓2.5个百分点。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复杂断块大跨度油藏均衡水驱技术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大跨度油藏 开发矛盾 技术经济界限 层系细分 重构水驱井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中北一区断东厚油层聚驱后井网重构 被引量:8
3
作者 胡丹丹 唐玮 +3 位作者 常毓文 张善严 左松林 仵元兵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9-63,共5页
大庆喇萨杏油田聚驱后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的储量逐年增多,为开发这部分储量,实现4000×10^4t稳产,以萨中北一区断东作为典型解剖区,通过精细地质研究,搞清剩余油特点及分布规律,明确聚驱后的剩余油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重新组... 大庆喇萨杏油田聚驱后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的储量逐年增多,为开发这部分储量,实现4000×10^4t稳产,以萨中北一区断东作为典型解剖区,通过精细地质研究,搞清剩余油特点及分布规律,明确聚驱后的剩余油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重新组合开发层系,重新构建井网系统,利用水平井和直井相结合的调整方式,提出了聚驱后现场试验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聚驱后层系重组、水平井和直井联合井网系统的进一步挖潜方式是可行和经济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中北一区 厚油层 聚驱后 剩余油分布 井网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拟技术在区块井网重构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艺轩 张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68,共4页
萨尔图油田南八区二类油层井网存在井距大、水驱控制程度低及油层动用效果差等问题。为了提高多向水驱控制程度,进行井网重构,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油藏精细数值模型,采取井网+微相应用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精细拟合的方法,拟合区块... 萨尔图油田南八区二类油层井网存在井距大、水驱控制程度低及油层动用效果差等问题。为了提高多向水驱控制程度,进行井网重构,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油藏精细数值模型,采取井网+微相应用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精细拟合的方法,拟合区块生产历史,对区块剩余油和可动油进行量化分析。根据油层发育特点进行井网重构方式优化、补孔对象优选以及改善开发效果预测,同时根据采油井生产状况和油层含油饱和度水平,优化注水井的最佳注水强度。结果表明,萨Ⅱ7—12油层砂岩厚度的水驱控制程度和有效厚度的水驱控制程度可以提高16.08%、17.76%,三向及以上砂岩和有效厚度的连通比例分别提高23.85%和22.15%,增加可采储量27.40×104t,采收率提高2.96%。研究成果为井网重构方案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二类油层 井网重构 方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北区北二东西块井网重构挖潜聚驱后剩余油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闫伟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13年第9期114-117,共4页
聚合物驱后对于不同类型的剩余油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开采方法。开展了利用井网重构与高浓度聚驱相结合挖潜聚驱后剩余油方法的研究和探讨,针对萨北区北二东西块剩余油分布特征,通过井网加密改变液流方向挖潜分流线剩余油,通过高浓度聚... 聚合物驱后对于不同类型的剩余油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开采方法。开展了利用井网重构与高浓度聚驱相结合挖潜聚驱后剩余油方法的研究和探讨,针对萨北区北二东西块剩余油分布特征,通过井网加密改变液流方向挖潜分流线剩余油,通过高浓度聚驱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挖潜薄差油层剩余油,并利用数值模拟、密闭取心井和二类上返井资料研究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利用平面大模型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聚驱后剩余油挖潜方法。应用上述研究结果,选取北二东西块9注16采试验区进行现场试验,开展试验区井网井距优选、注入参数优选等研究。目前试验已见到增油降水效果,注入高浓度聚合物后注入压力上升,注入剖面得到调整,中心井含水下降了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线剩余油 井网重构 高浓度聚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类油层井网重构技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玉福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13年第4期114-115,共2页
对萨南油田发育较好的二类油层的剩余油进行了再认识。该类油层受基础井网井距大、平面相变频繁影响,油层动用效果差,中间井排附近剩余油相对较多。优选一次加密井网油水井进行补孔,形成反九点法布井方式,实现井网重构,增加可采储量27.4... 对萨南油田发育较好的二类油层的剩余油进行了再认识。该类油层受基础井网井距大、平面相变频繁影响,油层动用效果差,中间井排附近剩余油相对较多。优选一次加密井网油水井进行补孔,形成反九点法布井方式,实现井网重构,增加可采储量27.4×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剩余油 井网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系重组和井网重构提高开发效果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一鹤 《化工管理》 2015年第24期15-16,18,共3页
Z-K1区块经过几十年开发,已经进入高含水期。由于其断层较多、地质条件复杂,虽然经过历次调整,含水率、原油产量等生产指标改善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个问题,对该区块进行了层系重组和井网重构的相关研究,并通过数值模拟对其实施的可行性... Z-K1区块经过几十年开发,已经进入高含水期。由于其断层较多、地质条件复杂,虽然经过历次调整,含水率、原油产量等生产指标改善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个问题,对该区块进行了层系重组和井网重构的相关研究,并通过数值模拟对其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系调整 井网重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试资料在喇某井网重构现场试验中的应用
8
作者 李春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17年第3期259-259,共1页
本文是对测试资料在喇嘛甸油田中块喇某井区水驱层系细分井网重构现场试验中的应用分析,测试资料在该试验中从开始的选井选层,试验过程中的开发方案设计、评价措施效果,到初步试验效果评价以及今后的开发方案调整都有全面的应用。
关键词 井网重构 评价措施 试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区东部层系井网优化调整方式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辛玲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5年第12期150-151,共2页
针对甲区东部目前存在的注采井距偏大、油层水驱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整体偏低等开发矛盾,确定了纵向上将三类油层划分为表内厚层和薄差储层两套开发层系,平面上利用现井网补充加密,将整体水驱井网重构为表内厚层和薄差储层两套水驱开发... 针对甲区东部目前存在的注采井距偏大、油层水驱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整体偏低等开发矛盾,确定了纵向上将三类油层划分为表内厚层和薄差储层两套开发层系,平面上利用现井网补充加密,将整体水驱井网重构为表内厚层和薄差储层两套水驱开发井网的层系井网优化调整方式,以达到纵向上优化调整对象,减小层间干扰,平面上缩小注采井距,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该调整方式可在甲区进行推广,预测可提高该区三类油层采收率5.2个百分点,增加可采储量323.50×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 开发矛盾 井网重构 综合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盘油田临十三区块沙三下提高注采能力研究
10
作者 王新元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9期0071-0075,共5页
在经历了近50年的开发之后,临盘油田临十三区块沙三下存在注采井网不完善、剩余油分布复杂、储量动用不均衡等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该区块利用动静态资料开展复杂小断块油藏分析,通过对断块井网进行重新构建,提高单元注采能力,总结出一... 在经历了近50年的开发之后,临盘油田临十三区块沙三下存在注采井网不完善、剩余油分布复杂、储量动用不均衡等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该区块利用动静态资料开展复杂小断块油藏分析,通过对断块井网进行重新构建,提高单元注采能力,总结出一套适用于临盘油田的复杂断块油藏注采能力提升模式,有效提升水驱开发的效果,为临盘油区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十三区块沙三下 剩余油研究 井网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萨杏油田聚驱后二次开发方向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玮 胡丹丹 +2 位作者 白喜俊 张善严 左松林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2-285,共4页
在分析聚驱后剩余油和目前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喇萨杏油田聚驱后二次开发的方向为细分开发层系、重建井网系统、应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顶部、采用高浓度聚合物、综合实施各种优化措施、继续加快聚驱后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 在分析聚驱后剩余油和目前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喇萨杏油田聚驱后二次开发的方向为细分开发层系、重建井网系统、应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顶部、采用高浓度聚合物、综合实施各种优化措施、继续加快聚驱后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等,并以北一区断东中块典型区块为例,研究了层系、井网重构的可行性,预计方案实施后可提高采收率5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萨杏油田 聚驱后 二次开发 井网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老油田二次开发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5
12
作者 付亚荣 窦勤光 +4 位作者 刘泽 焦立芳 季俣汐 杨亚娟 尹后凤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9-750,共12页
高含水期老油田二次开发既是油田开发历史上的一次革命,又是一场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对原油产量长期稳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智能决策、智能规划、智能施工、智能监测、智能评估等方面,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下,对中国老油田二次开... 高含水期老油田二次开发既是油田开发历史上的一次革命,又是一场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对原油产量长期稳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智能决策、智能规划、智能施工、智能监测、智能评估等方面,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下,对中国老油田二次开发的前景进行展望。老油田二次开发须重构地下认识体系,重建井网结构,重组地面流程;技术上应整体控制、层系细分、平面重组、立体优化和深部调驱,做到二次开发与三次开发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油田 二次开发 层系细分 平面重组 井网重构 深部调驱 地面重组 智能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驱后高浓度注聚开发指标变化规律研究
13
作者 王迪 杨海玉 《当代化工》 CAS 2016年第6期1225-1229,共5页
为研究聚合物驱后开发指标变化规律,通过流动实验测得了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通过注入能力评价实验得到了合理注入速度。利用相对分子量为2 500万的高分子高浓度聚合物在用模拟的方式实现了各种井网类别的前提下,在仿真的特定物理模... 为研究聚合物驱后开发指标变化规律,通过流动实验测得了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通过注入能力评价实验得到了合理注入速度。利用相对分子量为2 500万的高分子高浓度聚合物在用模拟的方式实现了各种井网类别的前提下,在仿真的特定物理模型之上开展了驱油的相关实验,其研究的数据结果清晰地表明了井网重构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普通聚驱剩余油饱和度,且井网重构后还能缓解注入压力的持续上升;随高浓聚合物驱阶段浓度增加,中低渗透层波及系数均有提高;井网重构后,使得原井网油井周围和其处在中间和低水平层次的渗透层中的剩余油获得了相应地使用,且这些剩余油处在分流线部位的,其驱油的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力系数 井网重构 波及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二三结合”优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吕恒宇 胡永乐 邹存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0-220,共11页
中国陆上老油田大多数已经进入高含水期,面临迫近经济极限产量的危机,亟须转变传统开发模式。在汲取二次开发"重构地下认识体系,重建井网结构,重组地面工艺流程",即三大重构的成功开发理念与经验的基础上,"二三结合"... 中国陆上老油田大多数已经进入高含水期,面临迫近经济极限产量的危机,亟须转变传统开发模式。在汲取二次开发"重构地下认识体系,重建井网结构,重组地面工艺流程",即三大重构的成功开发理念与经验的基础上,"二三结合"开发理念应运而生。"二三结合"是指将二次开发精细水驱采油与三次采油层系井网协同优化部署,立足当前水驱方式精细挖潜,适时转入三次采油,追求精细水驱与三次采油衔接最优化、各类油层转换有序化,实现总体采收率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以"二三结合"开发理念作指导,条件各异类型多样的不同油藏,具有相对应的开发模式,既有针对性也有普遍性。"二三结合"技术主要在于油藏适应性评价,立体井网层系重构,以及转化时机技术的研究。高含水油藏"二三结合"优化技术,为油田实现经济有效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三结合 高含水油藏 油藏适应性评价 立体井网层系井重构 转换时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井注采区块应用方案设计及现场试验
15
作者 李巍巍 马志权 +2 位作者 郑学成 王洪海 杨安萍 《采油工程》 2022年第3期50-54,100,共6页
针对大港油田T区块地面采出液含水率高、注采关系不完善等问题,开展了同井注采井网重构现场试验。在不钻新井的情况下,对T区块注采井网进行优化调整,将原来的5注16采调整为13注18采,注采井数比更为合理。通过调整注采井网,改变了原来的... 针对大港油田T区块地面采出液含水率高、注采关系不完善等问题,开展了同井注采井网重构现场试验。在不钻新井的情况下,对T区块注采井网进行优化调整,将原来的5注16采调整为13注18采,注采井数比更为合理。通过调整注采井网,改变了原来的驱替方向,分流线上的剩余油得到了有效动用,注采对应率由87.8%提高到100%,水驱控制程度由75%提高到95%。区块现场试验表明,同井注采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地面产液量,增加原油产量,加快地层水循环,提高驱替效率,对特高含水油田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井注采 井网重构 特高含水 驱替方向 经济开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