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3篇文章
< 1 2 1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逻辑理性、数学思维与东西方文明互鉴——刘家和先生访谈录
1
作者 刘家和 王大庆 《古代文明(中英文)》 2025年第1期3-11,M0003,共10页
2024年3月到5月间,刘家和先生与王大庆教授围绕中西古代数学问题进行了多次电话交流。刘先生对此已经思考多年,这是一次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阐发,可以看作是他近年来对中西理性结构问题研究的重要补充和深化。本文由王大庆教授根据谈话录... 2024年3月到5月间,刘家和先生与王大庆教授围绕中西古代数学问题进行了多次电话交流。刘先生对此已经思考多年,这是一次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阐发,可以看作是他近年来对中西理性结构问题研究的重要补充和深化。本文由王大庆教授根据谈话录音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思维 逻辑理性 理性结构 录音整理 电话交流 东西方 文明 访谈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互鉴与器乐转译——以戏曲元素在钢琴音乐中的转译为例
2
作者 王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25,240,共12页
在西方音乐本土化和中国传统音乐世界化的过程中,乐器是中、西方音乐突破语言障碍,进行交流融合、突破创新的重要载体。如何运用西方乐器进行中国化表达,也是中国音乐探索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本土作曲家有意识地在钢琴创作中引入戏曲... 在西方音乐本土化和中国传统音乐世界化的过程中,乐器是中、西方音乐突破语言障碍,进行交流融合、突破创新的重要载体。如何运用西方乐器进行中国化表达,也是中国音乐探索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本土作曲家有意识地在钢琴创作中引入戏曲音乐元素,从而产生中西不同艺术领域、形式、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并在彼此音乐语言的借鉴与表达中产生转译。这一路径不仅可以重新激发传统戏曲的艺术活力,还可以促进两类艺术形式的优势互补以及中西文化的审美交流与文明互鉴,推动现代音乐的多样化、民族化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中国钢琴音乐 戏曲 民族化 转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互鉴论视野中的老舍及其文化价值选择的两端性
3
作者 耿传明 王艺璇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8,共16页
老舍的文化价值选择突出表现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斟酌与磨合:他一方面从动机和目标上认同五四,但又不满于五四启蒙者居高临下的精英主义;他钦羡将个人完全依附于国家的近代西方人的国家崇拜,但也深知其偏狭和不足;他以深... 老舍的文化价值选择突出表现为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斟酌与磨合:他一方面从动机和目标上认同五四,但又不满于五四启蒙者居高临下的精英主义;他钦羡将个人完全依附于国家的近代西方人的国家崇拜,但也深知其偏狭和不足;他以深厚的市民生活经验和与生俱来的幽默感见长,但他同时又是中国市民生活自觉的批判者和严峻的审视者。他对固有传统充满温情和眷恋,但又深知其所爱者恰恰可能成为中国人通往现代生存的最大阻碍;他的国民性批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的现代性诉求,但其个人的灵魂深处仍基本表现为一种温良恭俭、行己有耻的传统底色。老舍的文化价值选择具有超越时代信条的自主性和切己性,他对现代文化的探索为我们走出文明一元论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文明观提供了范例,为我们认识现代中国人徘徊于中西古今之间的深邃而又复杂的两端性考量提供了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国家本位启蒙 两端性 文明鉴论 温和与刚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流互鉴: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作者 李松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共7页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出了中国文艺事业长足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从全球文化与文明的高度阐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提出了“交流互鉴”这一重要的理论命题。这一命题可以从如下思路...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出了中国文艺事业长足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从全球文化与文明的高度阐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提出了“交流互鉴”这一重要的理论命题。这一命题可以从如下思路进行阐释:从文化、文明与文艺的关系分析交流互鉴的思想逻辑;从共同人性分析其本体论;从跨文化理解阐明其功能论;从“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分析其目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民族性 世界性 交流 全球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以来云南中部地区民族服饰文化的互鉴与融通
5
作者 唐俊 《工业工程设计》 2025年第1期30-40,共11页
主要基于云南中部地区民族服饰文化互鉴融通的基础、内容及路径的相关讨论,探究民族传统社会服饰文化与时代文化之间的互动,从而确立文化互鉴与融通对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意义。在近代以来社会形态及时代的变迁历程中,云南中部地区民... 主要基于云南中部地区民族服饰文化互鉴融通的基础、内容及路径的相关讨论,探究民族传统社会服饰文化与时代文化之间的互动,从而确立文化互鉴与融通对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意义。在近代以来社会形态及时代的变迁历程中,云南中部地区民族服饰以民族互嵌的人文生态环境、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共性基因为基础,在物质材料、款式、技艺、审美旨趣及思想内涵等5个层面互鉴融通,服饰文化在文化传播与互动中共传共享。当前,在国家行政力量的推动下,云南民族服饰文化成为了当下时代创新、创意、创收的产业,及可视、可赏、可参与的公共文化,是以服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对当前社会文化状况的创造性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中部地区 民族服饰 服饰文化 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高校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之思
6
作者 谭莉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91-96,共6页
商务英语翻译是促进国际商务合作的基石,是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媒介。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对于创新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商务英语翻译人才质量、推动世界各国共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应加强“产学研”多主体参与,构建协... 商务英语翻译是促进国际商务合作的基石,是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媒介。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对于创新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商务英语翻译人才质量、推动世界各国共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应加强“产学研”多主体参与,构建协同育人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紧跟商务翻译市场动向,强化文化导向,以优化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推动前沿技术与商务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交流鉴理念 高校商务英语协同育人 商务英语文化导向 翻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统建筑看湖北恩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7
作者 黄柏权 黄天一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8,共8页
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生态、经济、文化标识等价值。湖北恩施位于中国中部山区,木材和石材资源丰富,传统建筑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内涵丰富。从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营造、类型、形... 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生态、经济、文化标识等价值。湖北恩施位于中国中部山区,木材和石材资源丰富,传统建筑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内涵丰富。从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营造、类型、形制承载的文化符号来看,恩施的传统建筑吸纳了中原及其他地区的建筑文化元素,充分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散落在恩施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物见证。恩施传统建筑是多维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蕴含的多民族文化元素与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迁徙流动、中央权力的推动、多元文化的濡染、开放包容的心态等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施 传统建筑 文化符号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研究
8
作者 李东起 徐海英 赵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25年第1期109-111,共3页
文艺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引。本文在充分把握文艺讲好中国故事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文艺讲好中国故事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现状与意义,从国际传播与推广、文艺创作者教育与培... 文艺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引。本文在充分把握文艺讲好中国故事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文艺讲好中国故事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现状与意义,从国际传播与推广、文艺创作者教育与培训和加强文化项目交流的角度推动中国文艺故事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发展、文明交流互鉴进行系统阐释,力求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学艺术蕴含的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文学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艺术 中国故事 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搭建互通之桥 赋能文明互信互鉴
9
作者 李宝贵 刘家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一、引 言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2024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主题为“联通融合 传承创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并祝贺孔子学院成立20周年。习近平指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传承文明的载体、增进理解的桥... 一、引 言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2024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主题为“联通融合 传承创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并祝贺孔子学院成立20周年。习近平指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传承文明的载体、增进理解的桥梁。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智慧,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公共文化产品,支持服务国际社会开展好中文教育是中国作为母语国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教育 公共文化产品 全球治理 习近平主席 传承文明 新征程 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路径探赜
10
作者 周梦璇 刘颖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年第3期6-11,共6页
中华文明在千年传承中涵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时代智慧。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集中体现了全人类的共同智慧。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持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对于化解全球文明难题... 中华文明在千年传承中涵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时代智慧。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集中体现了全人类的共同智慧。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持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对于化解全球文明难题、推动全球文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不仅要秉持“三尊重,三坚持”原则,而且要凝聚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共识,发挥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交流 原则 文化共识 中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主体中华文化共同体:文明互鉴传播新故事范式——以景德镇“洋景漂”现象为例
11
作者 蒋红梅 《视听界》 2025年第1期57-61,65,共6页
多元主体中华文化共同体是多元文明主体“走进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价值内核的有机统一体。文章以江西景德镇独有的文化现象“洋景漂”为例,研究这个文化共同体的内涵及特点,分析、探寻其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以及作为文明互鉴传播新故事... 多元主体中华文化共同体是多元文明主体“走进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价值内核的有机统一体。文章以江西景德镇独有的文化现象“洋景漂”为例,研究这个文化共同体的内涵及特点,分析、探寻其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以及作为文明互鉴传播新故事范式的内在逻辑、研究价值、叙事及传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景漂” 文化共同体 文明鉴新故事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亮的对话”:文明互鉴视角下的国际传播话语突围
12
作者 王晓晖 张凯滨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7,112,共6页
本文以文明互鉴的视角观察发现,国际传播的话语突围意在从中西知识的对话中建立沟通,理解交互双方话语的历史源流和意义指向,建构国际传播主体性,找寻搭建建设性关系的可能。将国家利益导向的知识生产设定为价值立场,履行我们自己理解... 本文以文明互鉴的视角观察发现,国际传播的话语突围意在从中西知识的对话中建立沟通,理解交互双方话语的历史源流和意义指向,建构国际传播主体性,找寻搭建建设性关系的可能。将国家利益导向的知识生产设定为价值立场,履行我们自己理解中国的责任,较为清晰的自我认知是参与对话的前提。传播的本质是“自我”以话语为媒介延展与“他者”的关系,遂有文明互鉴趋向的沟通理性作为伦理取向,以界定国际传播双方交往之规则。由此,在修辞层面形构一种智识与情感兼容的学理型叙事,捡拾理性思辨和想象共情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话语权 知识生产 文明 沟通理性 学理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互鉴的可能:策略、言说、伦理在东南亚乡村题材电影中的东方性表征
13
作者 倪崑皓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0,共6页
近现代在东亚、东南亚地区输入性的工业化以来,乡村地区的价值面向不断发生着转化,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关系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并在各国工业化快速进展的时期形成对立的价值争论的局面。在乡村普遍“落后”的认知逐渐以影像形式... 近现代在东亚、东南亚地区输入性的工业化以来,乡村地区的价值面向不断发生着转化,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关系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并在各国工业化快速进展的时期形成对立的价值争论的局面。在乡村普遍“落后”的认知逐渐以影像形式成为一种叙述策略时,东南亚电影在后殖民时代的影像创作,逐渐开始放弃贬抑自身的“被落后”影像策略,以乡村、乡土的传统文化价值,承载工业化进程中的身份迷失的痛苦。同时,在勾连城市的影像建构中,在更广泛的社会与人文议题中,平视城乡之间的二元关系。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背景下,通过影像进行积极的文明间价值互鉴,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言说方式,对当下生态面向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内外双向互鉴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电影 乡村题材 文明 东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传播与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中国春节——基于全球南/北方媒体报道的话语研究
14
作者 赵月枝 王欣钰 王一竣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5,共11页
作为走出疫情时代并被确立为联合国固定假日的首个春节,2024龙年春节的“走出去”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对全球六大洲16国主流媒体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考察不同地区媒体在建构春... 作为走出疫情时代并被确立为联合国固定假日的首个春节,2024龙年春节的“走出去”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对全球六大洲16国主流媒体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考察不同地区媒体在建构春节形象时的议题角度、态度倾向、叙事特点与话语框架,以及对“春节”文化归属、内涵价值的认识。研究发现,全球北方媒体对春节的叙事存在将文化“政治化”的多重消极框架,以及唱衰中国政治立场与扩大对华经济利益之间的话语割裂;而全球南方媒体则展现出友好政治合作、生活化个性化传播、文化内涵共享等积极视角。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指出了“淡色中国”传播策略的局限性,进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传播提供如下启示:在对象方法层面,践行“群众路线”,争取“全球南方”;在内容内涵层面,实现“中华民族特色”与“人类共同价值”的辩证统一;在价值目标层面,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进文化”的世界性引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 国际传播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明 全球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交流互鉴下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出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15
作者 王一鸣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网络文学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主流方式之一,文章从出版学科视角对“网络文学海外出版”这一出版现象进行了概念界定,从文化主体、文化标识、文化信仰、文化创新四个维度构建了网络文学海外出版价值论分析框架,尝试建构网络... 网络文学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主流方式之一,文章从出版学科视角对“网络文学海外出版”这一出版现象进行了概念界定,从文化主体、文化标识、文化信仰、文化创新四个维度构建了网络文学海外出版价值论分析框架,尝试建构网络文学海外出版与文明交流互鉴之间的理论关联,从管理机制、标识体系、主体培育、产业体系、技术赋能等角度提出了网络文学海外出版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交流 网络文学海外出版 出版“走出去”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物为媒:文明互鉴视域下汉唐丝路地域物产的国际传播
16
作者 李颖 郭倩 梁新荷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57-62,共6页
“以物为媒”指的是以地域物产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实践。汉唐时期丝路地域物产的国际传播共有传入、传出、本土化及再循环四个主要传播路径,同时兼有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丰富以及惠及世界、影响深远的传播特点。这段古代... “以物为媒”指的是以地域物产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实践。汉唐时期丝路地域物产的国际传播共有传入、传出、本土化及再循环四个主要传播路径,同时兼有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丰富以及惠及世界、影响深远的传播特点。这段古代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传播实践与交流典范,有助于丰富国际传播兼具人情味和生活感的“物”的新视角,彰显了“物—精神—文明”的全球传播机理,打开了国际传播“以物为媒”“以小见大”和“以文化人”的实践思路,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区域化表达和世界性叙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时期 地域物产 国际传播 文明 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跨文化和文明互鉴视野下研究华文文学叙事——“文明互鉴视域下华文文学叙事理论研究:第八届华文文学研讨会暨叙事学高端论坛”综述
17
作者 潘语祺 《华文文学》 2025年第1期123-127,共5页
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和汕头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华文文学》编辑部承办的“文明互鉴视域下华文文学叙事理论研究:第八届华文文学研讨会暨叙事学高端论坛”圆满举行。来自华文文学、叙事学以及现当... 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和汕头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华文文学》编辑部承办的“文明互鉴视域下华文文学叙事理论研究:第八届华文文学研讨会暨叙事学高端论坛”圆满举行。来自华文文学、叙事学以及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与古代文学等研究领域的50余名学者,共同探讨华文文学的创新发展与学科建设。论坛以跨文化视野为基础,围绕华文文学与叙事学理论的融合展开深入讨论,审视华文文学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叙事策略与文化表达,探索其在文明互鉴背景下的全球意义。与会学者从华文文学与叙事学的交叉视角,揭示了理论建构、身份认同、地方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叙事实践等议题,提出了促进华文文学学科建设与创新的多维路径。此次论坛成果强调跨学科合作对华文文学学科发展的催化作用,展望华文文学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为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了思想启示与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文学》 叙事学 文明 跨学科合作 学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书法艺术在东南亚的传播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18
作者 潘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5年第2期150-154,共5页
该文主要关注在文明互鉴的背景下中国书法艺术在东南亚国家的传播现状。研究中不仅对中华书法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对其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这些探讨和分析旨在阐释书法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在国际交流中所... 该文主要关注在文明互鉴的背景下中国书法艺术在东南亚国家的传播现状。研究中不仅对中华书法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对其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这些探讨和分析旨在阐释书法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在国际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此外,研究还详细探讨了中国书法艺术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历程,分析了其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不同国家的传播及本土化演进过程。同时,该文也试图提出一些提升中国书法艺术在东南亚传播效果的参考路径,以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国际交流与传播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中国书法艺术 国际传播 东南亚国家 传播现状 提升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