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人类学:新时代人类学发展的新路径 被引量:6
1
作者 姬广绪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3-101,共9页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开始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学开始关注互联网的研究,产生了新的研究领域--互联网人类学。文章讨论了互联网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包括各类新技术、新媒体等在人类学中的应用,互联网人类学的学术视野,以及互联网对...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开始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学开始关注互联网的研究,产生了新的研究领域--互联网人类学。文章讨论了互联网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包括各类新技术、新媒体等在人类学中的应用,互联网人类学的学术视野,以及互联网对传统人类学研究话题的提升,互联网人类学与当代世界的发展等。人类学研究的互联网化将成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将互联网人类学同中国研究相结合,是构建人类学的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人类学 互联网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大学生“微博印象”的互联网人类学解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萧子扬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2期83-90,共8页
近年来,女大学生时常和"被包养""被骗""失联""就业难"等词汇同时出现在网络媒体当中。网络媒体的商业化、媒介的社会偏见、大众的认知偏见和女大学生的集体失语等因素,导致女大学生负面网络形... 近年来,女大学生时常和"被包养""被骗""失联""就业难"等词汇同时出现在网络媒体当中。网络媒体的商业化、媒介的社会偏见、大众的认知偏见和女大学生的集体失语等因素,导致女大学生负面网络形象越来越明显。基于互联网人类学视角,利用新浪微博的"微博印象"这一个功能,对女大学生的微博印象进行内容分析和语义分析,重点探讨女大学生网络形象的建构、解构与重构过程,并提出坚持客观公正报道、尊重女大学生的话语权、坚持客观合理的评价机制等重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大学生 网络形象 微博印象 媒介印象 互联网人类学 网络空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人类学的时代之问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庆德 《传媒观察》 CSSCI 2024年第2期1-1,共1页
现代社会的开创,推动人类社会从“自然共同体”过渡到“社会共同体”,把人的状态由“人的依赖关系”转变为“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在合类性的总体要求和独立的分离性发展之间摇摆,这种矛盾和张力在个体每时每刻的严酷而... 现代社会的开创,推动人类社会从“自然共同体”过渡到“社会共同体”,把人的状态由“人的依赖关系”转变为“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在合类性的总体要求和独立的分离性发展之间摇摆,这种矛盾和张力在个体每时每刻的严酷而深切的体验中得到展现。基于此,不同民族文化的存在,都受到了国别、制度等要素的区隔。然而,任一民族,无论其大小、强弱,其文化中总有一些东西为他者所认同,得到他者发自内心的赞赏与借鉴。正是这种文化传播、文化选择与文化渐变,铺筑了人类文明的广阔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共同体 分离性 人的独立性 人类文明 互联网人类学 总体要求
原文传递
互联网研究:中国人类学发展新路径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大鸣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5-52,共8页
西方的互联网研究早于中国,并且更加注重理论和方法的积累,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则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与此同时,人类学的发展正面临一个新的研究机遇——迈向互联网领域。互联网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仅提供了一个更加具有前瞻性的学科视野,... 西方的互联网研究早于中国,并且更加注重理论和方法的积累,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则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与此同时,人类学的发展正面临一个新的研究机遇——迈向互联网领域。互联网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仅提供了一个更加具有前瞻性的学科视野,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能够整合多方资源,促成学科内部、学科之间乃至学界与商界及政府之间沟通、对话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研究 中国互联网 互联网人类学 网络民族志(Ethnography of Nelwork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虚拟物:互联网人类学研究的新视野 被引量:8
5
作者 孙信茹 黄博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9-99,共21页
互联网广泛影响的当下,物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不仅实存之物从现实生活搬移到网络世界中,而且还出现了大量虚拟之物。从人类学对物的研究脉络出发,虚拟物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实存物以及传统社会文化中既有虚拟之物经由二进制数字运算转化而... 互联网广泛影响的当下,物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不仅实存之物从现实生活搬移到网络世界中,而且还出现了大量虚拟之物。从人类学对物的研究脉络出发,虚拟物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实存物以及传统社会文化中既有虚拟之物经由二进制数字运算转化而生成的物,是在数字操作系统中借用各类元素编码而成的物,是一种以数字化信息文本为呈现方式的意义之物。对虚拟物的探讨,帮助人们重新理解物与技术的关联,进而思考物与人的关系。通过观察和阐释虚拟物的社会生命,可以为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野。从新闻传播领域来说,虚拟物的研究,也会拓展该领域对人和技术所形成的生活世界中微小议题的关怀,为新闻传播学实证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努力提供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人类学 虚拟物 民族志
原文传递
人的叙事:互联网人类学的书写与方法阐释 被引量:8
6
作者 孙信茹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7-128,138,共13页
叙事作为研究过程中知识生产的重要方式和研究策略,被质性分析所重视,在互联网人类学研究中也有诸多呈现。但从实践层面和方法探寻上看,该领域对复杂文化样式的挖掘和人的叙事仍显不足。互联网人类学中人的叙事场景、展开方式、叙事核... 叙事作为研究过程中知识生产的重要方式和研究策略,被质性分析所重视,在互联网人类学研究中也有诸多呈现。但从实践层面和方法探寻上看,该领域对复杂文化样式的挖掘和人的叙事仍显不足。互联网人类学中人的叙事场景、展开方式、叙事核心等有重要的方法论作为支撑。重新理解网络空间和场景、注重网络中的过程叙事与关系性、回顾生命历程进而拓展叙事空间等理念和方法,有助于研究者进入网络现场进行观察,达成对数字技术进行深度分析的目标。将人的叙事带入互联网人类学,为数字情境下的经验性研究另辟思路,也为如何理解网络技术与人的关系提供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互联网人类学 方法论
原文传递
复杂社会中的新探索:中国互联网人类学的10年研究与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孙信茹 王智勇 《传媒观察》 CSSCI 2023年第2期31-40,共10页
中国互联网人类学走过的10年发展历程,是在不同学科交叉和对话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研究问题、方法论和学科意识的过程。回顾中国互联网人类学研究的阶段性面貌,梳理互联网人类学的核心议题、内容范畴、方法和理念,可以发现互联网人类学... 中国互联网人类学走过的10年发展历程,是在不同学科交叉和对话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研究问题、方法论和学科意识的过程。回顾中国互联网人类学研究的阶段性面貌,梳理互联网人类学的核心议题、内容范畴、方法和理念,可以发现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呈现出三个显著变化:研究成果的数量“由少到多”,研究涉及的学科范围“由窄变宽”,研究方法由“摸着石头过河”到“方法自觉”。面对互联网的流动、变化和互动性,互联网人类学研究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其核心方法、概念等也与传统学术话语保持连接。中国互联网人类学需要在不同学科、学者的流动与连接之中,以一种更开放包容的姿态去面对未来复杂世界中的变与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人类学 流动 连接 发展
原文传递
从“社会”到“群”:互联网时代人际交往方式变迁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姬广绪 周大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3-60,共8页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类学研究开始强调网络的重要性,提出新分支学科——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互联网人类学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从社区恢复理论到亲密关系建构理论的变化。对照中国互联网人类学的发展,技术带来了时代机遇,同时也带来...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类学研究开始强调网络的重要性,提出新分支学科——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互联网人类学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从社区恢复理论到亲密关系建构理论的变化。对照中国互联网人类学的发展,技术带来了时代机遇,同时也带来一种新的社会变化。无论西方还是中国,社会团结的机制从过去的"社会"向今天的以微信为代表的"群"形式演变,重建了今天的人际交往格局。为此,人类学必须对此文化现象予以充分重视,将互联网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同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实践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人类学 “社会” “群” 文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造成瘾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姬广绪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1-49,共9页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成瘾概念的边界已经开始跨越心理学和医学的范畴,日益成为社会文化问题。成瘾一方面是家长用来控制青少年网络过度使用而建构的客位概念,成瘾话语给予家长干预青少年网络过度使用的合法性;另...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成瘾概念的边界已经开始跨越心理学和医学的范畴,日益成为社会文化问题。成瘾一方面是家长用来控制青少年网络过度使用而建构的客位概念,成瘾话语给予家长干预青少年网络过度使用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给青少年提供更具亲密性的社交工具,建构更加有意义的参与文化,使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离教育的压力、焦虑和迷茫,体现出一种群体自发的疗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成瘾 主位实践 互联网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社会研究中人类学方法的新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大鸣 肖明远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2-93,140,141,共14页
传统人类学研究习惯针对现存的“简单原始”的部落社会进行研究。随着人类学的发展以及研究领域的扩大,对于复杂文明的研究,尤其是面对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国家,人类学研究如何继续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面对这一挑战,人类学在复杂社... 传统人类学研究习惯针对现存的“简单原始”的部落社会进行研究。随着人类学的发展以及研究领域的扩大,对于复杂文明的研究,尤其是面对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国家,人类学研究如何继续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面对这一挑战,人类学在复杂社会研究中诞生了一些重要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既有西方人类学方法运用于中国实践后的总结提升,又有基于中国传统研究理路进行的方法创新,还有数字时代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的新探讨。以历史人类学、多点民族志、快速评估法、互联网人类学为代表的研究方法,体现了复杂社会研究中人类学方法的新进展,有力回应了人类学田野方法能否胜任复杂社会研究这一问题的诸多质疑,促进了人类学与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时代要求的互相适应。人类学对于复杂社会的研究是完全可能、可行与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社会 社区研究 历史人类学 多点民族志 快速评估法 互联网人类学
原文传递
电商经济的时间制度与观念——以淘宝、天猫等阿里巴巴平台卖家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8
11
作者 钱霖亮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40,共10页
时间一直是人类学研究关注的话题之一,但迄今为止,少有人类学家探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时间问题。当下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经济已经在中国取得长足发展,催生出一个庞大的网商群体。探讨这一人群与电子商务的关系十分重要与... 时间一直是人类学研究关注的话题之一,但迄今为止,少有人类学家探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时间问题。当下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经济已经在中国取得长足发展,催生出一个庞大的网商群体。探讨这一人群与电子商务的关系十分重要与必要。电商技术一方面是人们赚钱的工具,另一方面,它也在重构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时间观念和实践。然而这种重构作用并不是革命性的,它并未彻底颠覆中国社会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的时间制度。淘宝、天猫等阿里巴巴电商平台通过技术,塑造网商的时间观念和日常商业安排,与此同时,这些技术又被已有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时间制度所塑造,从而体现出电商语境当中技术与时间的互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电子商务 淘宝 阿里巴巴 互联网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伴:数字媒介与流动的社会关系——川藏线背包客的联结实践考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信茹 王智勇 《传媒观察》 CSSCI 2024年第2期22-34,共13页
研究采用线上田野和流动民族志的方法,对G318川藏线背包客的流动实践进行考察,探讨背包客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生成的社会关系和联结方式,由此提出“结伴”的概念。本文认为,结伴是流动性社会和数字时代背景下,人的连接和群体组建的一种形... 研究采用线上田野和流动民族志的方法,对G318川藏线背包客的流动实践进行考察,探讨背包客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生成的社会关系和联结方式,由此提出“结伴”的概念。本文认为,结伴是流动性社会和数字时代背景下,人的连接和群体组建的一种形式,它强调的是在特定的空间、时间内,参与者主动和自愿生成的短暂、临时的伙伴关系。结伴作为一种新社会性的表现,展现出人们游走于熟悉与疏离、个体与群体、线上与线下等多重复杂场景之间的变化样态,为观察处于媒介技术和流动性变革下的群体关系和联结方式提供深度的个案剖析和新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伴 社会关系 川藏线 背包客 互联网人类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