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教育理念建构:从主体性到互主体性 |
种海峰
|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8
|
|
2
|
互主体性教育与高校实践教学环节 |
陈翊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8 |
2
|
|
3
|
以人为本视域中的互主体性教育 |
种海峰
|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4
|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互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研究 |
黄明理
|
《理论与评论》
|
2020 |
12
|
|
5
|
本科现代文学互主体性教学模式初探 |
许思友
|
《池州学院学报》
|
2011 |
2
|
|
6
|
高校体育互主体性教学实验的描述与分析 |
杨薇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
2005 |
0 |
|
7
|
社会批判的互主体性逻辑及方法论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理解 |
张永庆
|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2015 |
0 |
|
8
|
“形”与“影中人”的“相互主体性”——评董炳月的《鲁迅形影》 |
黄琪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9
|
互主体性:后现代语境下田野作业的反思——基于年轻女性研究者在中原农村社区的田野经历 |
刘春艳
|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1
|
|
10
|
全球化·鲁迅·相互主体性 |
代田
智明
李明军(译)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6
|
|
11
|
互为主体论与互主体性教学 |
周小成
|
《俄语学习》
|
2010 |
1
|
|
12
|
互主体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 |
李睿
杨啸
|
《甘肃高师学报》
|
2023 |
0 |
|
13
|
教育理念建构:从主体性到互主体性 |
|
《广西教育》
|
2006 |
0 |
|
14
|
鲁迅“相互主体性”意识的当代意义 |
高远东
|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7
|
|
15
|
从“相互主体性”观照鲁迅的博物学视野 |
涂昕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6
|
从主体性到互主体性的体育教学理念建构 |
刘润生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7
|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互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研究 |
黄明理
|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
2020 |
0 |
|
18
|
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 |
陈金美
|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1
|
|
19
|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向——关于河流的主体性及其内在价值 |
李映红
季玉群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20
|
对话式教育的主体性思考及其意义 |
周亮
|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