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理念建构:从主体性到互主体性 被引量:8
1
作者 种海峰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0,共4页
近年来,素质教育以其强大的鼓动性和生命力被人们所接纳,并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目标。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所取得的实效并不十分理想,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教育理念的过时以及由此导致的教育方式... 近年来,素质教育以其强大的鼓动性和生命力被人们所接纳,并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目标。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所取得的实效并不十分理想,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教育理念的过时以及由此导致的教育方式的僵化则是其主要症结。在这种背景下,对现代教育进行必要的批判和改革,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关怀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构建互主体性教育理念,既是时代的吁求,也是我国教育走出困境,焕发生机,以及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主体性 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实践 教育方式 现代教育 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 必然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主体性教育与高校实践教学环节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翊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77-79,共3页
互主体性教育主张教师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使学生同样成为教学的主导者。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是落实互主体性教育最有效的载体。通过开展师生共同参与"双主体"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 互主体性教育主张教师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使学生同样成为教学的主导者。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是落实互主体性教育最有效的载体。通过开展师生共同参与"双主体"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改革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落实互主体性教育,符合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主体性教育 实践教学 显性能力 隐性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为本视域中的互主体性教育 被引量:1
3
作者 种海峰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3-146,共4页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永恒主题。由于受西方近代以来主客二分文化精神的消极影响,现行的主体性教育设计却带来了主体性的僭越。随着主体性哲学的式微,互主体性教育以其深刻的对话性、平等性、民主性等人文性特征走上了历史的前台。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互主体性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互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黄明理 《理论与评论》 2020年第3期14-27,共14页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主客二分思维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提出了人与自然互为主客体、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互主体性思想。人与自然在逻辑上相互证成、在实践上相互生成,二者本质上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上升...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主客二分思维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提出了人与自然互为主客体、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互主体性思想。人与自然在逻辑上相互证成、在实践上相互生成,二者本质上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上升到伦理信念的高度,人与自然互为道德评判的尺度,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的目的性并满足其需要,才能实现其完整性、全面性和自由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确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自然主体性和内在价值的自觉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主体 客体 互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科现代文学互主体性教学模式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许思友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38-140,共3页
本科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教材越编越厚,课时越改越少,教学方式依然陈旧,教师能力评价机制失范等问题越来越阻碍了这门课程的健康发展。因此,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而确立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留... 本科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教材越编越厚,课时越改越少,教学方式依然陈旧,教师能力评价机制失范等问题越来越阻碍了这门课程的健康发展。因此,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而确立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留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等的本科现代文学互主体性教学模式改革,则是行之有效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 现代文学 互主体性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体育互主体性教学实验的描述与分析
6
作者 杨薇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90-93,共4页
主体性教学已成为大学体育教学中被普遍接受的基础性理念,但在具体教学中,普遍存在对主体性简单、机 械的理解.通过对互主体性体育教学实验的描述与分析,提出互主体性教学是真正超越对象化思维方式、实现主体性 教学的可行之途.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互主体性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批判的互主体性逻辑及方法论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理解
7
作者 张永庆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4期82-86,共5页
由日本哲学家广松涉所指认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象化理论,是一种以互主体性为主导逻辑的社会批判理论。从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生成逻辑来看,历史唯物主义当中还与物象化批判同构性地存在着人象化批判、意识象化批判。其中,物象化、... 由日本哲学家广松涉所指认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象化理论,是一种以互主体性为主导逻辑的社会批判理论。从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生成逻辑来看,历史唯物主义当中还与物象化批判同构性地存在着人象化批判、意识象化批判。其中,物象化、人象化分别是指现实的个人在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层面发生的"颠倒"性事实关系,而意识象化则是指由物象化、人象化在意识层面引发的"颠倒"现象。立足现实的个人辩证法批判物象化、人象化和意识象化,探讨上述批判蕴含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在互主体性哲学范式下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批判的当代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批判 互主体性 现实的个人 方法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与“影中人”的“相互主体性”——评董炳月的《鲁迅形影》 被引量:1
8
作者 黄琪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96,共6页
2016年适逢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鲁研界出现了诸多值得关注的著作。其中,董炳月的《鲁迅形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史料翔实、见解独到,"有力而充分地展示出‘鲁迅研究’这一显学‘学术再生产’的潜力... 2016年适逢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鲁研界出现了诸多值得关注的著作。其中,董炳月的《鲁迅形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史料翔实、见解独到,"有力而充分地展示出‘鲁迅研究’这一显学‘学术再生产’的潜力和可能性",是汗牛充栋的鲁迅研究著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互主体性 “形” 研究著作 三联书店 可能性 再生产 显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主体性:后现代语境下田野作业的反思——基于年轻女性研究者在中原农村社区的田野经历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春艳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7期1-7,共7页
基于河南民间高跷表演霸王鞭的田野考察经历,对民俗学人类学田野作业方法进行观照和反思,得出如下认识:官方引介进入研究社区的渠道具有诸多便利,但研究者对其中受到的制约需保持清醒;田野过程复杂多变,研究者需灵活应对、顺势而为;面... 基于河南民间高跷表演霸王鞭的田野考察经历,对民俗学人类学田野作业方法进行观照和反思,得出如下认识:官方引介进入研究社区的渠道具有诸多便利,但研究者对其中受到的制约需保持清醒;田野过程复杂多变,研究者需灵活应对、顺势而为;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对世界每个角落的深刻影响,研究者更应自觉用互主体性的视角统摄田野作业;对女性研究者的田野作业而言,与社会性别制度的制约和人际交往情感力量的抗衡区隔相比,更经常的状态是二者的交融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作业 反思 互主体性 女性研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鲁迅·相互主体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代田 智明 李明军(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8-51,共4页
关键词 全球化 互主体性 鲁迅 提出问题 文学性 现代文 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为主体论与互主体性教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小成 《俄语学习》 2010年第1期56-58,共3页
本文通过梳理教师主体观、学生主体观、主导—主体观、双主体观等概念论述了互为主体论和互主体性教学的思想,提出了互主体性教学推动外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 教学主体 主体 互主体性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主体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
12
作者 李睿 杨啸 《甘肃高师学报》 2023年第4期88-93,共6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蕴含其中的"互主体"思维在主体范围、主体结构、主体秩序、主体交往方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单主体"思维模式的超越,包括"仁者爱人"的仁道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蕴含其中的"互主体"思维在主体范围、主体结构、主体秩序、主体交往方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单主体"思维模式的超越,包括"仁者爱人"的仁道观、"利者义之和也"的利益观、"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政治观、"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的安全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文明观等丰富的"互主体"思想资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构建提供了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主体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理念建构:从主体性到互主体性
13
《广西教育》 2006年第07B期15-15,共1页
和海峰在《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上撰文认为:在主体性教育理论支配下,教师成为教育活动合法的主宰者,拥有不容置疑的“话语霸权”,动辄以自我的主体性压制,取代学生的主体性,把本来意义上教育交往和对话变成教师的“单边行动”。
关键词 主体性教育理论 互主体性 理念建构 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活动 话语霸权 单边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相互主体性”意识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高远东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2-113,共2页
“相互主体性”意识是我在2002年论文《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对鲁迅思想某一方面的概括。鲁迅思想中存在“相互主体性”意识,1990年代以来不少人(如汪晖)都有所感觉,但大多语焉不详,对其出处、作用和意义无... “相互主体性”意识是我在2002年论文《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对鲁迅思想某一方面的概括。鲁迅思想中存在“相互主体性”意识,1990年代以来不少人(如汪晖)都有所感觉,但大多语焉不详,对其出处、作用和意义无所追究。我在1989年写的一篇短文也曾借以批评五四启蒙主义对异己思想缺乏一种“相互主观性”的体认。在1994年《未完成的现代性》和1997年《立人于东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思想 互主体性 意识 意义 当代 90年代以来 启蒙主义 可能性
原文传递
从“相互主体性”观照鲁迅的博物学视野 被引量:2
15
作者 涂昕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63,共10页
鲁迅一生热爱博物学,对生物世界"共生""共同进化"及"相互主体性"关系的理解,成为他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鲁迅不仅用"相互主体性"来理解人与人(以及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国家)、人与万物之间的关... 鲁迅一生热爱博物学,对生物世界"共生""共同进化"及"相互主体性"关系的理解,成为他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鲁迅不仅用"相互主体性"来理解人与人(以及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国家)、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还将这种思路化用在自我意识的内部,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思想意识之间的交流、对话、质疑、争辩。在鲁迅看来,任何思想都不是从属于个人内心的主观意识,而是要成为超出自身经验以外的、可以与他者进行"对话"的"主体",从而获得充分的自由性和开放性。此外,鲁迅作品在感受自然、描绘自然的方式上,也表现出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作品 互主体性 博物学 观照 “对话” 共同进化 “共生” 思想资源
原文传递
从主体性到互主体性的体育教学理念建构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润生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共2页
关键词 主体性体育教学 互主体性 体育教学理念 体育教师
原文传递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互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研究
17
作者 黄明理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年第5期202-202,共1页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主客二分思维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提出了人与自然互为主客体、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互主体性思想。人与自然在逻辑上相互证成、在实践上相互生成,二者本质上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上升...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主客二分思维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提出了人与自然互为主客体、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互主体性思想。人与自然在逻辑上相互证成、在实践上相互生成,二者本质上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上升到伦理信念的高度,人与自然互为道德评判的尺度,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的目的性并满足其需要,才能实现其完整性、全面性和自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主体性 命运共同体 道德评判 伦理信念 人与自然 主客二分 实践唯物主义 目的与手段
原文传递
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 被引量:21
18
作者 陈金美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85-88,共4页
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陈金美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界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怎样理解“主体性”的含义,哲学界众说不一。本文拟对主体性、客体性、主体间性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以求更深刻地理解主体性问题。一主体性是... 论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间性的关系□陈金美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界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怎样理解“主体性”的含义,哲学界众说不一。本文拟对主体性、客体性、主体间性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以求更深刻地理解主体性问题。一主体性是建立在自然性、社会性基础上的一种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体性 对象性活动 主客体关系 社会性 主体属性 互主体性 主体性原则 自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向——关于河流的主体性及其内在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映红 季玉群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9-62,共4页
主体性哲学的扩张导致对象的客体维度被忽视,河流的内在价值被"遮蔽",人的主体性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应用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模式,从单一的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从实践论和生存论出发,建构一种互主体性的河流... 主体性哲学的扩张导致对象的客体维度被忽视,河流的内在价值被"遮蔽",人的主体性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应用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模式,从单一的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从实践论和生存论出发,建构一种互主体性的河流伦理理念,使维持河流健康生命逐渐成为新的治河理念和共识,为当今河流开发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以实现河流开发的生态化转向,而其实质不仅在利用河流的方式方法上,更重要的是人与河流在生存意义上的相互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主体性 河流危机 商谈伦理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话式教育的主体性思考及其意义
20
作者 周亮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3年第36期212-213,共2页
对话式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在反思传统教育及现代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以互主体性哲学作为其哲学基础,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共享"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的特征,并且对教育... 对话式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在反思传统教育及现代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以互主体性哲学作为其哲学基础,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共享"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的特征,并且对教育科学的研究及其教育变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式教育 互主体性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